图书介绍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简明马克思主义史 第2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简明马克思主义史 第2版
  • 庄福龄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029504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430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44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简明马克思主义史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言1

第一章 历史发展的必然成果13

第一节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性变化13

一 资本主义经济的巨大发展13

二 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激化15

三 阶级斗争的新特点16

第二节 人类先进思想的发展及困惑18

一 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发展与衰落18

二 解决社会矛盾诸多方案的破产23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25

一 参加青年黑格尔运动25

二 马克思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27

三 恩格斯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30

一 异化劳动理论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32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发现(一)32

第一节 发现唯物史观的历程32

二 清算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35

三 唯物史观的创立36

四 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42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公开阐述43

一 批判蒲鲁东经济学的哲学基础,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43

二 批判蒲鲁东的价值理论,初步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48

三 批判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阐述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50

第三节 《共产党宣言》的问世51

一 马克思主义的系统阐述51

二 《共产党宣言》在1848年革命中的检验和发展54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科学革命58

一 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革命58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发现(二)58

二 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64

第二节 《资本论》第一卷的问世67

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67

二 对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论证和重大发展71

三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的奠定75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77

一 对第一国际的理论贡献78

二 同机会主义思潮的斗争79

三 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理论总结83

四 批判《哥达纲领》,阐述共产主义学说86

第四章 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上)——系统化和多方面展开91

第一节 《反杜林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91

一 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92

二 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01

三 全面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103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多方面展开106

一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106

二 马克思主义的伦理观111

三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115

四 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119

五 马克思主义的军事观124

第五章 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下)——探索、深化和面向新世纪127

第一节 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和研究128

一 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探索128

二 恩格斯对经济落后国家社会发展的研究133

第二节 原始社会的研究和对唯物史观的进一步论证与深化135

一 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135

二 关于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137

三 关于私有制的起源和阶级的产生138

四 关于国家的起源和消亡的历史必然性139

第三节 哲学发展的回顾和面向新世纪哲学纲领的提出140

一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的论述140

二 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和区分哲学阵营的论断142

三 关于彻底的唯物论和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阐述144

第四节 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探索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斗争策略145

一 整理出版《资本论》第二、三卷和探索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趋势145

二 新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革命问题149

第五节 面对世纪之交的理论分歧和挑战153

一 批判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思潮和深入阐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153

二 科学阐述对未来复杂事变的历史观和方法论156

第一节 伯恩施坦主义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161

第六章 历史转折的理论分歧161

一 时代的新变化及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161

二 伯恩施坦的《社会主义问题》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责难163

三 伯恩施坦的《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修正”166

第二节 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反对伯恩施坦主义的斗争169

一 卢森堡站在斗争的最前列170

二 倍倍尔的理论批判173

三 考茨基的理论批判175

第三节 法国和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批判179

一 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理论的泛滥及其危害179

二 拉法格的理论批判181

三 普列汉诺夫的理论批判184

第一节 反对民粹派和“合法马克思主义者”的斗争188

第七章 捍卫真理的列宁主义188

一 批判民粹派的主观社会学188

二 批判民粹派的社会发展观,论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91

三 反对“合法马克思主义者”的斗争194

四 批判经济派及孟什维主义,阐述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理论196

一 批判经验批判主义199

第二节 捍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斗争199

二 批判寻神说和造神说209

第一节 列宁对辩证法的深刻研究212

第八章 实践呼唤的理论飞跃212

一 揭露机会主义,阐明两种发展观212

二 批判继承辩证法的丰富遗产215

三 辩证法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认识219

一 列宁长期研究资本主义的理论成果221

第二节 帝国主义理论的形成221

二 科学论述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222

三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的伟大意义230

第三节 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理论232

一 社会主义革命新理论的提出232

二 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论的新贡献233

三 国家与革命的理论234

第一节 十月革命的胜利及其伟大意义241

第九章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想241

一 十月革命的基本历程241

二 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244

三 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246

第二节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248

一 最初的构想248

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得失250

三 新经济政策的最初实践252

四 对社会主义的全新认识253

第十章 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苏联模式259

第一节 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论战259

一 斯大林的理论259

二 若干争论的问题260

第二节 关于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理论262

一 斯大林同布哈林的争论262

二 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264

三 农业集体化理论266

第三节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269

一 苏联模式的基本内容和特征269

二 苏联模式形成的原因270

一 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商品货币关系272

第四节 斯大林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贡献和失误272

二 关于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27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毛泽东思想的萌芽276

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76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性胜利276

二 毛泽东思想的萌芽279

一 突破“城市中心论”281

第二节 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281

二 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282

三 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283

四 党内路线斗争的理论总结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284

第三节 创立新民主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287

一 中国基本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基本特征287

二 关于民主革命“三大法宝”的理论290

三 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292

第十二章 毛泽东关于建设新中国的战略思想296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战略转变的思想296

一 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296

二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经济结构297

三 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最初设想300

第二节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302

一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提出302

二 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内容304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306

一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其基本内容306

二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308

三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311

第十三章 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314

第一节 卢卡奇和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314

一 对马克思主义“正统性”的相对主义解释314

二 总体性和主体性的辩证法316

三 阶级意识理论317

第二节 柯尔施与他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319

一 阐述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319

二 反对科学主义方法321

三 批判资产阶级社会的精神结构322

第三节 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和他的西方革命道路323

一 实践哲学323

二 西方革命道路理论325

第四节 “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327

一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327

二 梅洛-庞蒂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329

三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331

第十四章 苏联东欧的改革和剧变335

第一节 苏联的改革和“新思维”的出台335

一 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严重后果335

二 苏联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336

三 苏联的改革和“新思维”338

第二节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理论341

一 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和理论341

二 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和理论342

三 改革的特点和局限343

第三节 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和社会主义面临的严峻挑战344

一 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344

二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历史教训345

三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严峻挑战348

第十五章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围绕马克思主义而出现的思潮和流派350

第一节 “欧洲共产主义”350

一 “欧洲共产主义”的形成350

二 “欧洲共产主义”的基本理论351

一 法兰克福学派354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思潮的继续354

二 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356

第三节 “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趋向358

一 “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358

二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360

三 “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362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趋势364

一 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学派的理论趋向364

二 曼德尔的“晚期资本主义”理论367

第十六章 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探索369

第一节 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369

一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思考369

二 对超常规建设方法的尝试和经验教训的初步总结370

三 在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中发展战略日益趋“左”371

四 中国发展走入歧途372

第二节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改革的积极成果及理论贡献373

一 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成果373

二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375

三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构想376

第三节 探索中的经验教训378

一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378

二 艰难曲折的历史分析379

三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历史地位380

第十七章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科学体系382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382

一 思想理论上的拨乱反正382

二 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385

三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387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393

一 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393

二 科学体系的主要特点396

第十八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和跨越世纪的旗帜39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399

一 邓小平理论的划时代贡献399

二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405

第二节 旗帜就是方向、就是形象409

一 旗帜的历史考察409

二 历史的选择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意义411

一 新世纪对精神力量的呼唤413

第三节 新世纪的呼唤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使命413

二 新世纪中国的发展需要邓小平理论415

结束语419

后记430

奠基篇(1840—1895

开拓篇(1895—1917

发展篇(1917—1956

创新篇(1956—199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