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 洪秀华,刘文恩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ISBN:9787506775991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567页
  • 文件大小:99MB
  • 文件页数:585页
  • 主题词:微生物学-医学检验-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微生物检验基础理论2

绪论2

一、微生物与微生物学2

二、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3

三、临床微生物学检验6

第一章 细菌基本性状8

第一节 细菌大小与形态8

一、球菌8

二、杆菌8

三、螺形菌9

第二节 细菌结构和功能9

一、附属结构10

二、表层结构12

三、内部结构17

第三节 细菌营养19

一、细菌营养类型19

二、细菌营养物质19

三、细菌营养物质吸收20

第四节 细菌生长繁殖21

一、细菌个体生长21

二、细菌群体生长繁殖22

三、细菌人工培养24

第五节 细菌代谢与生化反应25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与物理性状25

二、细菌的代谢与生化反应26

三、细菌的能量代谢与代谢的调节27

第六节 消毒与灭菌29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29

二、化学消毒灭菌法31

第二章 细菌遗传与变异34

第一节 细菌遗传物质34

一、细菌染色体34

二、质粒36

第二节 突变与损伤后修复37

一、基因型与表型37

二、突变38

三、诱变40

四、DNA的损伤修复41

第三节 基因水平转移41

一、转化41

二、转导43

三、接合47

四、溶原性转换49

五、转座因子与转座49

六、整合子和基因盒51

第四节 细菌耐药变异与其他变异现象52

一、细菌耐药变异52

二、其他变异现象55

三、研究变异的意义56

第三章 真菌基本性状58

第一节 真菌细胞形态与结构58

一、细胞壁58

二、细胞膜与内部结构59

第二节 真菌结构特征61

一、营养体61

二、繁殖体62

三、真菌的菌落66

第三节 真菌营养代谢与繁殖67

一、营养物质67

二、生长条件67

三、繁殖67

四、生化反应67

五、抵抗力69

六、人工培养69

第四章 病毒基本性状70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70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70

二、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及功能71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73

一、病毒的复制周期74

二、病毒的异常增殖与干扰现象78

第三节 病毒的遗传和变异79

一、病毒的变异现象79

二、病毒变异机制80

三、病毒遗传变异的生物学意义82

第四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82

一、物理因素82

二、化学因素83

第五节 朊粒与亚病毒83

一、朊粒83

二、亚病毒87

第五章 微生物感染与宿主免疫89

第一节 宿主与微生物相互关系89

第二节 病原微生物与感染病90

一、病原微生物感染与感染病90

二、病原微生物感染类型90

三、病原微生物的传播92

第三节 条件致病微生物与内源性感染92

一、条件致病微生物感染92

二、内源性感染93

三、内源性感染病原学检验93

第四节 人体微生物群与微生态相关疾病94

一、人体微生物群基本概念94

二、常见微生态相关疾病97

三、微生态检验99

第五节 医院感染100

一、医院感染的来源100

二、医院感染病原学特点100

三、医院感染暴发的识别和处理101

第六节 细菌感染与宿主免疫101

一、毒力101

二、侵入数量与部位104

三、宿主免疫反应104

第七节 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106

、病毒的致病作用106

二、宿主抗病毒免疫110

第八节 真菌感染与宿主免疫115

一、真菌感染115

二、宿主抗真菌免疫117

第二篇 微生物检验技术120

第六章 细菌检验基本技术120

第一节 细菌形态学检查120

一、原理120

二、检查方法120

三、临床意义与评价122

第二节 细菌分离与培养122

一、原理122

二、分离与培养技术123

三、临床意义与评价127

第三节 细菌鉴定127

一、原理127

二、鉴定方法128

三、临床意义与评价132

第四节 细菌非培养快速检验133

一、原理134

二、检测方法134

三、临床意义与评价136

第五节 细菌自动化检验137

一、原理137

二、自动化培养系统与自动化鉴定系统137

三、临床意义与评价138

第六节 菌种保存技术139

一、原理139

二、保存方法139

三、临床意义与评价140

第七章 真菌检验基本技术141

第一节 真菌形态学检查141

一、原理141

二、检查方法142

三、临床意义与评价142

第二节 真菌分离与培养143

一、原理143

二、分离与培养技术143

三、临床意义与评价145

第三节 真菌鉴定146

一、原理146

二、鉴定方法146

三、临床意义与评价150

第四节 真菌其他非培养检测技术151

一、原理151

二、检测方法152

三、临床意义与评价153

第八章 病毒检验基本技术155

第一节 病毒形态学检查155

一、原理156

二、检测方法156

三、临床意义与评价157

第二节 病毒培养与鉴定技术157

一、原理157

二、检测方法157

三、临床意义与评价165

第三节 病毒非培养检验技术166

一、原理166

二、检测方法166

三、临床意义与评价172

第九章 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检测技术175

第一节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175

一、抗细菌药物175

二、抗分枝杆菌药物177

三、抗厌氧菌药物177

四、抗真菌药物177

五、抗病毒药物178

第二节 抗菌药物体外敏感性试验179

一、药敏试验的抗菌药物选择179

二、非苛养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的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183

三、苛养菌体外抑菌试验187

四、厌氧菌的体外药敏试验188

五、结核分枝杆菌的体外药敏试验189

六、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191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检测192

一、细菌耐药表型检测192

二、耐药基因检测195

三、特殊耐药菌检测196

第三篇 微生物检验202

第十章 微生物分类与命名202

第一节 细菌分类与命名202

一、细菌分类方法203

二、细菌命名与分类系统204

第二节 病毒分类与命名207

一、病毒分类方法207

二、病毒命名与分类系统208

第三节 真菌分类与命名212

一、真菌分类方法212

二、真菌命名与分类系统212

三、临床常见真菌212

第十一章 球菌216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216

一、分类和命名216

二、生物学特性216

三、鉴别与鉴定217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220

五、临床意义220

第二节 链球菌属220

一、分类和命名221

二、生物学特性221

三、鉴别与鉴定223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224

五、临床意义225

第三节 肠球菌属225

一、分类和命名225

二、生物学特性225

三、鉴别与鉴定226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227

五、临床意义227

第四节 奈瑟菌属和卡他莫拉菌227

一、分类和命名227

二、生物学特性227

三、鉴别与鉴定228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229

五、临床意义229

第十二章 肠杆菌科231

第一节 概述231

一、分类和命名231

二、生物学特性231

三、初步鉴别和分群232

第二节 埃希菌属234

一、分类和命名234

二、生物学特性235

三、鉴别和鉴定236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238

五、临床意义238

第三节 沙门菌属238

一、分类和命名238

二、生物学特性239

三、鉴别与鉴定240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241

五、临床意义241

第四节 志贺菌属242

一、分类和命名242

二、生物学特性242

三、鉴别与鉴定243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244

五、临床意义244

第五节 克雷伯菌属244

一、分类和命名244

二、生物学特性245

三、鉴别与鉴定245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245

五、临床意义246

第六节 肠杆菌属246

、分类和命名246

二、生物学性状246

三、鉴别与鉴定246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247

五、临床意义247

第七节 沙雷菌属247

一、分类和命名247

二、生物学特性248

三、鉴别与鉴定248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248

五、临床意义249

第八节 变形杆菌属、普罗威登斯菌属、摩根菌属249

一、变形杆菌属249

二、普罗威登斯菌属251

三、摩根菌属251

第九节 多源菌属及哈夫尼亚菌属252

一、多源菌属252

二、哈夫尼亚菌属253

第十节 枸橼酸杆菌属及爱德华菌属253

一、枸橼酸杆菌属253

二、爱德华菌属254

第十节 邻单胞菌属255

一、分类和命名255

二、生物学特性255

三、鉴别与鉴定256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256

五、临床意义256

第十二节 耶尔森菌属256

一、分类和命名256

二、鼠疫耶尔森菌257

三、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258

四、假结核耶尔森菌259

第十三章 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261

第一节 假单胞菌属262

一、分类和命名262

二、生物学特性262

三、鉴别与鉴定263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264

五、临床意义265

第二节 不动杆菌属265

一、分类和命名265

二、生物学特性265

三、鉴别与鉴定266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267

五、临床意义267

第三节 窄食单胞菌属267

一、分类和命名267

二、生物学特性267

三、鉴别与鉴定268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268

五、临床意义268

第四节 产碱杆菌属与无色杆菌属268

一、分类和命名268

二、生物学特性268

三、鉴别与鉴定269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270

五、临床意义270

第五节 其他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270

一、伯克霍尔德菌属270

二、金黄杆菌属271

三、莫拉菌属272

第十四章 弧菌属和气单胞菌属275

第一节 弧菌属275

一、霍乱弧菌275

二、副溶血弧菌280

第二节 气单胞菌属281

一、分类和命名281

二、生物学特性281

三、鉴别与鉴定281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282

五、临床意义282

第十五章 弯曲菌属和螺杆菌属284

第一节 弯曲菌属284

一、分类和命名284

二、生物学特性284

三、鉴别与鉴定285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287

五、临床意义287

第二节 螺杆菌属288

一、分类和命名288

二、生物学特性288

三、鉴别与鉴定289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290

五、临床意义290

第十六章 苛养菌292

第一节 嗜血杆菌属292

一、分类和命名292

二、生物学特性292

三、鉴别与鉴定293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294

五、临床意义295

第二节 鲍特菌属295

一、分类和命名295

二、生物学特性295

三、鉴别与鉴定296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297

五、临床意义297

第三节 军团菌属297

一、分类和命名297

二、生物学特性297

三、鉴别与鉴定298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299

五、临床意义300

第四节 艾肯菌属300

一、分类和命名300

二、生物学特性300

三、鉴别与鉴定300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301

五、临床意义301

第五节 金氏杆菌属301

一、分类和命名301

二、生物学特性302

三、鉴别与鉴定302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302

五、临床意义302

第六节 心杆菌属302

一、分类和命名302

二、生物学特性303

三、鉴别与鉴定303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303

五、临床意义303

第七节 放线杆菌属303

一、分类和命名303

二、生物学特性303

三、鉴别与鉴定303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304

五、临床意义304

第十七章 需氧革兰阳性杆菌306

第一节 芽胞杆菌属306

一、分类和命名306

二、生物学特性307

三、鉴别与鉴定308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310

五、临床意义310

第二节 李斯特菌属310

一、分类和命名310

二、生物学特性310

三、鉴别与鉴定311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312

五、临床意义312

第三节 丹毒丝菌属313

一、分类和命名313

二、生物学特性313

三、鉴别与鉴定313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314

五、临床意义314

第四节 加德纳菌属314

一、分类和命名314

二、生物学特性314

三、鉴别与鉴定314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315

第五节 棒状杆菌属315

一、分类和命名315

二、生物学特性315

三、鉴别与鉴定316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317

五、临床意义317

第六节 需氧放线菌318

一、分类和命名318

二、生物学特性318

三、鉴别与鉴定319

四、药物敏感性试验320

五、临床意义320

第十八章 人畜共患病原菌321

第一节 布鲁菌属321

一、分类和命名321

二、生物学特性321

三、鉴别与鉴定322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323

五、临床意义323

第二节 巴斯德菌属323

一、分类和命名323

二、生物学特性323

三、鉴别与鉴定324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325

五、临床意义325

第三节 弗朗西斯菌属325

一、分类和命名325

二、生物学特性325

三、鉴别与鉴定325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326

五、临床意义326

第十九章 分枝杆菌属327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327

一、分类和命名327

二、生物学特性328

三、鉴别与鉴定329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332

五、临床意义332

第二节 非结核分枝杆菌333

一、分类和命名333

二、生物学特性333

三、鉴别与鉴定334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334

五、临床意义334

第三节 麻风分枝杆菌335

一、分类和命名335

二、生物学特性335

三、鉴别与鉴定335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335

五、临床意义335

第二十章 厌氧菌337

第一节 概述337

一、厌氧菌的分类、命名与分布337

二、厌氧菌感染338

三、厌氧菌感染的分离与鉴定338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342

第二节 梭状芽胞杆菌属342

一、分类和命名342

二、生物学特征343

三、鉴别与鉴定345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346

五、临床意义347

第三节 革兰阴性无芽胞厌氧杆菌348

一、分类和命名348

二、生物学特性348

三、鉴别与鉴定350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353

五、临床意义353

第四节 革兰阳性无芽胞厌氧杆菌354

一、分类和命名354

二、生物学特性354

三、鉴别与鉴定356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357

五、临床意义357

第五节 厌氧性球菌358

一、分类和命名358

二、生物学特性358

三、鉴别与鉴定359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360

五、临床意义360

第二十一章 螺旋体和支原体361

第一节 螺旋体361

一、钩端螺旋体属361

二、密螺旋体属363

三、疏螺旋体属365

第二节 支原体366

一、支原体属366

二、脲原体属368

第二十二章 衣原体和立克次体371

第一节 衣原体属371

一、分类和命名371

二、生物学特性371

三、衣原体检验372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373

五、临床意义373

第二节 立克次体373

一、立克次体属373

二、东方体属与埃立克体属374

三、立克次体检验375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376

五、临床意义376

第二十三章 真菌378

第一节 浅部感染真菌378

一、角层癣菌378

二、皮肤癣菌379

三、暗色真菌382

四、孢子丝菌385

第二节 深部感染真菌387

一、念珠菌属387

二、隐球菌属390

三、曲霉菌属391

四、毛霉目真菌393

五、耶氏肺孢子菌394

六、马尔尼菲青霉395

七、组织胞浆菌属396

八、镰刀菌属397

第二十四章 有包膜DNA病毒400

第一节 疱疹病毒科400

一、分类和命名400

二、单纯疱疹病毒401

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403

四、人巨细胞病毒405

五、EB病毒406

六、人疱疹病毒6、7、8型408

第二节 嗜肝DNA病毒科410

一、分类和命名410

二、乙型肝炎病毒410

三、丁型肝炎病毒414

第三节 痘病毒科415

一、分类和命名415

二、生物学特性416

三、病毒检验416

四、药物敏感性417

五、临床意义417

第二十五章 无包膜DNA病毒418

第一节 腺病毒科418

一、分类和命名418

二、生物学特性418

三、病毒检验419

四、药物敏感性419

五、临床意义419

第二节 乳头瘤病毒科420

一、分类和命名420

二、生物学特性421

三、病毒检验422

四、药物敏感性422

五、临床意义422

第三节 细小病毒科423

一、分类和命名423

二、生物学特性424

三、病毒检验424

四、药物敏感性425

五、临床意义425

第四节 多瘤病毒科425

一、分类和命名426

二、生物学特性426

三、病毒检验426

四、药物敏感性427

五、临床意义427

第二十六章 有包膜RNA病毒428

第一节 正黏病毒科428

一、分类和命名428

二、生物学特征429

三、病毒检验431

四、临床意义431

五、药物敏感性432

第二节 副黏病毒科432

一、分类和命名432

二、麻疹病毒433

三、人呼吸道合胞病毒434

四、腮腺炎病毒435

五、人副流感病毒435

第三节 黄病毒科436

一、分类和命名436

二、日本脑炎病毒437

三、登革病毒438

四、丙型肝炎病毒439

五、GB病毒C/庚型肝炎病毒441

第四节 冠状病毒科442

一、分类和命名442

二、SARS冠状病毒442

第五节 逆转录病毒科444

一、分类和命名444

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445

三、人类嗜T细胞病毒448

第六节 布尼亚病毒科449

一、分类和命名449

二、汉坦病毒449

三、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451

第七节 丝状病毒科452

一、分类和命名452

二、埃博拉病毒452

三、马尔堡病毒454

第八节 披膜病毒科455

一、分类和命名455

二、风疹病毒455

三、甲病毒属457

第九节 δ病毒属458

第二十七章 无包膜RNA病毒460

第一节 微小RNA病毒科460

一、分类和命名460

二、肠道病毒属461

三、嗜肝RNA病毒属464

四、药物敏感性465

第二节 呼肠孤病毒科466

一、分类和命名466

二、轮状病毒466

第三节 其他无包膜RNA病毒468

一、肝炎病毒科468

二、杯状病毒科469

三、星状病毒科470

第四篇 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474

第二十八章 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保证与生物安全474

第一节 基本条件474

一、设施与环境474

二、设备和试剂475

三、质量管理476

第二节 检验前质量控制476

一、检验申请476

二、样品采集和运送管理477

第三节 检验中质量控制477

一、细菌477

二、分枝杆菌478

三、真菌478

四、病毒478

第四节 检验后质量控制479

一、结果报告479

二、菌种保存479

三、检验后样本的处理479

四、耐药性监测结果的统计和发布480

第五节 实验室安全480

一、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途径480

二、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主要病原体481

三、生物安全防护481

第二十九章 血液及骨髓标本485

第一节 常见病原微生物485

第二节 标本采集、检验程序与方法486

一、血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486

二、血液标本的真菌学检验489

三、血液标本的病毒学检验490

第三节 结果解释及报告490

第三十章 脑脊液标本492

第一节 常见病原微生物492

第二节 标本采集、检验程序与方法493

一、脑脊液标本细菌学、真菌学检验493

二、脑脊液标本病毒学检验495

第三节 结果解释及报告495

一、细菌学、真菌学检验495

二、病毒学检验496

第三十一章 体液标本497

第一节 常见病原微生物497

第二节 体液标本采集、检验程序与方法498

一、标本采集与运送498

二、检验程序498

三、检验方法498

第三节 结果解释及报告499

第三十二章 尿道标本500

第一节 常见病原微生物500

第二节 标本采集、检验程序与方法500

一、标本采集500

二、检验程序501

三、检验方法502

第三节 结果解释及报告504

第三十三章 呼吸道标本506

第一节 常见病原微生物506

第二节 标本采集、检验程序与方法507

一、呼吸道标本细菌学检验507

二、呼吸道标本真菌学检检509

三、呼吸道标本病毒学检验510

第三节 结果解释与报告511

第三十四章 胃肠道标本514

第一节 常见病原微生物514

第二节 标本采集、检验程序与方法515

一、胃肠道标本细菌学、真菌学检验515

二、胃肠道标本病毒学检验518

第三节 结果解释及报告519

一、直接显微镜检查519

二、分离培养与鉴定519

三、抗原抗体检测519

四、核酸检测520

第三十五章 生殖道标本521

第一节 常见病原微生物521

第二节 标本采集、检验程序与方法522

一、生殖系统标本的细菌学、真菌学检验522

二、生殖系统标本的病毒学检验524

第三节 结果解释及报告526

一、直接显微镜检查526

二、分离培养与鉴定526

三、抗原抗体及核酸检测526

第三十六章 眼、耳标本528

第一节 眼部标本528

一、常见病原微生物528

二、标本采集、检验程序与方法529

三、结果解释及报告530

第二节 耳部标本530

一、常见病原微生物531

二、标本采集、检验程序与方法531

三、结果解释及报告532

第三十七章 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标本533

第一节 常见病原微生物533

第二节 标本采集、检验程序与方法534

一、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细菌学检验534

二、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真菌学检验535

三、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的病毒学检验537

第三节 结果解释及报告537

一、直接显微镜检查537

二、分离培养与鉴定538

三、病理学检查538

第三十八章 组织与脓肿标本539

第一节 常见病原微生物539

第二节 标本采集、检验程序与方法540

一、标本采集540

二、检验程序540

三、检验方法540

第三节 结果解释及报告541

第三十九章 医院环境卫生监测标本542

第一节 常见病原微生物542

第二节 标本采集、检验程序与方法542

一、采样及检查原则542

二、采样及检查方法543

第三节 结果解释及报告545

英文索引546

中文索引556

参考文献56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