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地方政府体制概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地方政府体制概论
  • 谢庆奎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ISBN:750432986X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445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6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地方政府体制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总序………………………………………………………谢庆奎第一章 中国地方政府的层级条块结构1

第一节中国地方政府的层级结构1

目录1

总序………………………………………………………谢庆奎第一章 中国地方政府的层级条块结构1

第一节中国地方政府的层级结构1

一、中国地方政府“块块”结构7

一、中国地方政府“块块”结构7

第二节 中国地方政府的条块结构7

第二节 中国地方政府的条块结构7

二、中国地方政府“条条”结构14

二、中国地方政府“条条”结构14

三、地方政府的条块关系17

三、地方政府的条块关系17

第三节 中国地方政府层级条块结构的发展20

第三节 中国地方政府层级条块结构的发展20

一、层级结构的调整21

一、层级结构的调整21

二、条块结构的改革22

二、条块结构的改革22

第二章 中国地方政府的机构设置与改革25

第二章 中国地方政府的机构设置与改革25

第一节八十年代以前的机构设置与检讨26

一、机构设置的变化26

第一节八十年代以前的机构设置与检讨26

一、机构设置的变化26

二、机构设置变化原因检讨33

二、机构设置变化原因检讨33

一、机构设置与改革37

第二节 八十年代的机构改革及其得失37

一、机构设置与改革37

第二节 八十年代的机构改革及其得失37

二、两次机构改革的得失分析43

二、两次机构改革的得失分析43

一、正在开展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47

第三节九十年代的机构改革展望47

一、正在开展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47

第三节九十年代的机构改革展望47

二、正在开展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特点与关键50

二、正在开展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特点与关键50

三、正在开展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途径与目标55

三、正在开展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途径与目标55

第三章 中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60

第三章 中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60

第一节 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的历史与现实61

第一节 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的历史与现实61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模式及其62

发展变化62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模式及其62

发展变化62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的调整66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的调整66

三、分税制对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的影响77

三、分税制对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的影响77

第二节 中央与地方的政治关系79

第二节 中央与地方的政治关系79

一、改革开放以前中央与地方的政治关系80

一、改革开放以前中央与地方的政治关系80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与地方政治关系的调整85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与地方政治关系的调整85

第三节 中央与地方关系调整的动力与障碍94

第三节 中央与地方关系调整的动力与障碍94

一、现代化过程中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的一般规律94

一、现代化过程中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的一般规律94

二、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中央与地方关系调整的动力因素99

二、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中央与地方关系调整的动力因素99

三、中央与地方关系调整的障碍因素104

三、中央与地方关系调整的障碍因素104

第四节 中央与地方关系调整的目标、内容和途径109

第四节 中央与地方关系调整的目标、内容和途径109

一、中央与地方关系合理调整的目标模式110

一、中央与地方关系合理调整的目标模式110

二、中央与地方关系合理调整的内容113

二、中央与地方关系合理调整的内容113

三、中央与地方关系合理调整的途径118

三、中央与地方关系合理调整的途径118

第四章 中国地方党政关系133

第四章 中国地方党政关系133

一、列宁:“融成一体”与明确划分党政职权134

第一节关于党政关系的理论与实践134

一、列宁:“融成一体”与明确划分党政职权134

第一节关于党政关系的理论与实践134

二、原东欧国家:政治领导140

二、原东欧国家:政治领导140

三、西方国家:党政分离144

三、西方国家:党政分离144

四、毛泽东——邓小平:一元化领导与党政分开148

四、毛泽东——邓小平:一元化领导与党政分开148

第二节 中国地方党政关系的历史与现状159

一、地方党政关系的雏形159

第二节 中国地方党政关系的历史与现状159

一、地方党政关系的雏形159

二、地方党政关系的形成与变迁163

二、地方党政关系的形成与变迁163

三、地方党政关系的改革与发展169

三、地方党政关系的改革与发展169

第三节 中国地方党政关系的未来发展175

第三节 中国地方党政关系的未来发展175

一、关于党政关系的讨论176

一、关于党政关系的讨论176

二、关于地方党政关系的调查与思考181

二、关于地方党政关系的调查与思考181

三、地方党政关系的未来发展208

三、地方党政关系的未来发展208

第五章 中国地方政府的行政道德规范213

第五章 中国地方政府的行政道德规范213

第一节地方政府行政道德规范的功能214

第一节地方政府行政道德规范的功能214

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地方政府行政道德规范217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217

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地方政府行政道德规范217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217

变化220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行政道德观念的220

变化220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行政道德观念的220

规范225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的行政道德225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的行政道德225

规范225

第三节地方政府行政道德规范的培养与净化234

第三节地方政府行政道德规范的培养与净化234

一、地方政府行政干部的筛选与录用235

一、地方政府行政干部的筛选与录用235

二、地方政府行政干部的自我修养236

二、地方政府行政干部的自我修养236

三、完善监督机制237

三、完善监督机制237

第六章 中国地方政府结构的优化248

第六章 中国地方政府结构的优化248

第一节责任结构的优化249

一、责任制的实质249

一、责任制的实质249

第一节责任结构的优化249

二、工作监督结构的优化253

二、工作监督结构的优化253

三、宪政责任制258

三、宪政责任制258

四、政党责任制265

四、政党责任制265

五、责任制的实践269

五、责任制的实践269

第二节动力结构的优化275

第二节动力结构的优化275

一、报酬结构的动力效应277

一、报酬结构的动力效应277

二、激励机制的优化280

二、激励机制的优化280

一、制度需要诚意284

第三节道德建设与制度建设284

第三节道德建设与制度建设284

一、制度需要诚意284

二、道德建设与结构优化286

二、道德建设与结构优化286

第七章 中国地方政府的职能配置与转变292

第七章 中国地方政府的职能配置与转变292

第一节地方政府的职能配置294

第一节地方政府的职能配置294

一、职能配置的障碍和难点295

一、职能配置的障碍和难点295

二、职能分解与职位分析300

二、职能分解与职位分析300

三、职能的合理配置301

三、职能的合理配置301

第二节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前提303

第二节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前提303

一、发展社会中介组织303

一、发展社会中介组织303

二、参与培育和充分利用市场体系305

二、参与培育和充分利用市场体系305

第三节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理顺各种关系306

第三节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理顺各种关系306

一、党和政府的关系308

一、党和政府的关系308

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309

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309

三、政府与企业的关系311

三、政府与企业的关系311

四、政府与社会的关系315

四、政府与社会的关系315

机制316

一、以民主和法制规范政府行为316

第四节建立和健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监督与保障316

机制316

一、以民主和法制规范政府行为316

第四节建立和健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监督与保障316

二、加强人大对政府行为的立法监督作用318

二、加强人大对政府行为的立法监督作用318

三、利用经济手段控制机构编制319

三、利用经济手段控制机构编制319

第八章社会的需求与地方政府的功能322

第八章社会的需求与地方政府的功能322

一、互惠的经济市场与自愿的社会组织323

第一节社会的需求323

第一节社会的需求323

一、互惠的经济市场与自愿的社会组织323

二、互惠的政治市场与强制性的政治组织324

二、互惠的政治市场与强制性的政治组织324

三、道德、技术与外在的强制327

三、道德、技术与外在的强制327

四、掠夺政府与服务政府329

四、掠夺政府与服务政府329

五、政府的特质330

五、政府的特质330

第二节政府的劣势与地方政府的功能332

一、测定社会需求的迟钝性332

一、测定社会需求的迟钝性332

第二节政府的劣势与地方政府的功能332

二、非弹性的约束334

二、非弹性的约束334

三、地方政府的优势与劣势337

三、地方政府的优势与劣势337

第三节 公益物品与地方政府功能的优化339

第三节 公益物品与地方政府功能的优化339

第四节 “囚犯的难题”与地方政府功能的优化344

第四节 “囚犯的难题”与地方政府功能的优化344

一、“囚犯的难题”345

一、“囚犯的难题”345

二、地方主义的泥淖349

二、地方主义的泥淖349

三、以中央制度化权威来遏制地方主义353

三、以中央制度化权威来遏制地方主义353

第九章 中国地方政府的决策体制358

第九章 中国地方政府的决策体制358

第一节地方政府决策环境359

一、内部环境359

一、内部环境359

第一节地方政府决策环境359

二、外部环境364

二、外部环境364

第二节地方政府的决策内容及决策形式369

一、决策目标369

第二节地方政府的决策内容及决策形式369

一、决策目标369

二、决策内容370

二、决策内容370

三、决策形式372

三、决策形式372

第三节决策过程375

第三节决策过程375

一、问题的提出375

一、问题的提出375

二、方案的拟定377

二、方案的拟定377

三、利益的协调378

三、利益的协调378

四、决策的形成380

四、决策的形成380

一、地方政府决策体制的现状382

一、地方政府决策体制的现状382

第四节地方政府决策体制的改革382

第四节地方政府决策体制的改革382

二、地方政府决策体制的改革385

二、地方政府决策体制的改革385

第十章 中国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机制387

第十章 中国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机制387

第一节执行机构与执行行为388

第一节执行机构与执行行为388

一、执行机构及其分类389

一、执行机构及其分类389

二、执行机构的运作方式391

二、执行机构的运作方式391

三、执行行为构成393

三、执行行为构成393

一、政策执行的准备397

第二节政策执行过程397

一、政策执行的准备397

第二节政策执行过程397

二、政策执行的实施398

二、政策执行的实施398

三、政策执行中的沟通400

三、政策执行中的沟通400

四、政策修正403

四、政策修正403

五、政策评估404

五、政策评估404

一、执行监督的涵义与依据406

第三节政策执行监督406

一、执行监督的涵义与依据406

第三节政策执行监督406

二、政策执行监督体系408

二、政策执行监督体系408

第四节政策执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412

第四节政策执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412

一、地方政府政策执行机制运行状况412

一、地方政府政策执行机制运行状况412

二、地方政府政策执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417

二、地方政府政策执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417

第一节政府运作过程的概念架构421

输出:理论模式与研究方法421

第十一章 中国地方政府运作过程与421

第一节政府运作过程的概念架构421

输出:理论模式与研究方法421

第十一章 中国地方政府运作过程与421

一、决策过程422

一、决策过程422

二、执行过程425

二、执行过程425

三、反馈过程428

三、反馈过程428

一、制度主义模式429

第二节政府运行过程的理论模式429

第二节政府运行过程的理论模式429

一、制度主义模式429

二、精英与群众模式430

二、精英与群众模式430

三、团体模式432

三、团体模式432

四、系统模式433

四、系统模式433

五、新制度主义模式434

五、新制度主义模式434

六、“流程与视窗”模式436

六、“流程与视窗”模式436

第三节政府运行输出的研究方法438

一、理性主义方法438

一、理性主义方法438

第三节政府运行输出的研究方法438

二、渐进主义方法441

二、渐进主义方法441

三、策略计划方法442

三、策略计划方法442

后记444

后记44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