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育行政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教育行政学
  • 谢文全著 著
  • 出版社: 高等教育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 ISBN:9578145676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659页
  • 文件大小:224MB
  • 文件页数:68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教育行政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教育行政导论3

第一节 教育行政的意义3

第二节 教育行政的范围5

壹、从涉及因素分析5

贰、从行政历程分析7

第三节 教育行政的特徵与启示9

壹、教育行政的特徵9

贰、教育行政特徵的启示11

第四节 教育行政的研究典范12

壹、理性典范12

贰、自然典范13

参、批判典范14

肆、整合典范14

第五节 教育行政的研究方法15

壹、教育行政的研究方法15

贰、我国教育行政学研究的现况21

第六节 教育行政学习目的与方法23

壹、学习教育行政学之目的23

贰、学习教育行政学的方法23

第二章 教育行政理论的发展27

第一节 教育行政理论的演进27

壹、演进概况27

贰、各演进时期的理论要旨29

第二节 科学实证时期代表理论32

壹、科学管理学派32

贰、行政管理学派33

参、科层体制学派34

第三节 行为科学时期代表理论34

壹、霍桑实验学派35

贰、需求层次理论学派36

参、激励保健学派36

肆、XY理论学派37

第四节 系统途径时期代表理论38

壹、一般系统理论38

贰、Z理论39

参、权变理论39

肆、批判理论40

伍、后现代主义41

陆、非线性典范42

柒、其他行政理论42

第五节 教育行政理论发展趋势43

第三章 系统理论47

第一节 系统的意义与特性47

壹、系统的意义47

贰、系统的特性48

第二节 系统理论的论点53

第三节 混沌理论57

壹、混沌理论的意义57

贰、混沌理论的启示58

第四节 社会系统理论60

第五节 权变理论64

第四章 教育行政计画69

第一节 计画的意义与分类69

壹、计画的意义69

贰、计画的种类70

第二节 计画的程序71

第三节 研拟计画方案的技术75

壹、脑力激荡术75

贰、名义团体技术76

参、提案制度76

肆、创意资料库77

伍、比较研究法77

陆、自我强迫法77

柒、人力教育需求计画法78

第四节 教育行政计画的原则79

第五节 教育行政计画的格式84

壹、计画呈现格式84

贰、计画举例——资讯教育实施计画85

第六节 计画评核术的应用88

壹、计画评核术的意义88

贰、计画评核术的实施步骤88

参、计画评核术的功能94

第七节 平衡计分卡的运用95

壹、平衡计分卡的意义95

贰、平衡计分卡的实施96

参、平衡计分卡的配套措施97

第五章 教育行政决定101

第一节 决定的意义101

壹、决定的意义101

贰、决定的种类103

第二节 教育行政决定的模式105

第三节 决定的程序110

第四节 教育行政决定的合理性115

壹、决定合理性之意义115

贰、做合理性决定的要点115

第五节 教育行政决定的执行118

壹、教育行政决定执行之意义118

贰、教育行政决定执行之原则118

第六章 教育行政组织123

第一节 组织的涵义和原则123

壹、组织的意义123

贰、组织结构的层面与原则126

参、组织的类型127

第二节 组织的部门划分130

壹、部门划分的意义与方法130

贰、部门划分的原则134

第三节 组织的阶层分化137

壹、组织阶层分化的意义与方法137

贰、组织中的业务与幕僚单位143

参、首长制与委员制组织145

肆、组织阶层化的反功能146

第四节 组织的权力配置151

壹、权力配置的意义与方式151

贰、集权制与分权制的适用时机152

参、均权制的运用154

第五节 组织的正式化155

壹、依法行事155

贰、建立书面档案制度161

第六节 科层组织162

壹、科层组织的特徵162

贰、科层体制之负功能与预防165

参、科层化与专业化166

第七节 非正式组织168

壹、非正式组织的意义与功能168

贰、非正式组织的类型169

参、非正式组织的功能171

肆、运用非正式组织正功能的途径172

伍、预防或消除非正式组织反功能的途径175

第八节 新型组织理论177

壹、学习型组织177

贰、教导型组织178

参、团队型组织179

肆、网状组织181

伍、虚拟组织182

第七章 组织文化与气氛187

第一节 组织文化的涵义与功能187

壹、组织文化的意义与特质187

贰、组织文化的功能188

第二节 组织文化的层面与类型190

壹、组织文化的层面190

贰、组织文化的类型193

第三节 组织的文化领导194

壹、文化领导的内涵194

贰、组织文化领导的要点195

第四节 组织气氛199

壹、组织气氛的意义199

贰、组织气氛的类型200

参、组织气氛的营造202

第八章 教育行政沟通207

第一节 沟通的意义与目的207

壹、沟通的意义207

贰、沟通的目的208

第二节 沟通的要素与类型209

壹、沟通的要素209

贰、沟通的类型210

第三节 沟通的人211

壹、发讯与收讯双方211

贰、人的需求与沟通212

参、人的尊荣感与沟通213

肆、人的信赖度与沟通214

第四节 沟通的讯息216

壹、讯息的内容216

贰、讯息的陈述217

第五节 沟通的媒介219

壹、沟通媒介的意义219

贰、媒介的运用原则219

第六节 沟通的管道223

壹、管道的意义与类型223

贰、管道的运用原则224

第七节 沟通的环境226

壹、沟通环境的意义226

贰、沟通环境的原则228

第八节 沟通的反馈与障碍230

壹、沟通反馈的意义与重要性230

贰、反馈的方式与处理231

参、沟通的可能障碍233

第九节 教育行政沟通的原则234

第九章 教育行政领导243

第一节 领导的意义与类型243

壹、领导的意义243

贰、领导研究的取向244

参、领导理论演进246

第二节 目标管理与全面品质管理249

壹、目标管理的意义249

贰、目标管理的实施249

参、目标意识的培养253

肆、全面品质管理的意义254

伍、全面品质管理的做法254

第三节 人力资源管理259

壹、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259

贰、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259

参、人力资源的取得——知人261

肆、人力资源的绩效管理——善任263

伍、人力资源的薪酬管理264

陆、人力资源的发展264

第四节 参与管理与授能领导265

壹、参与管理的意义与功能265

贰、参与管理的类型与途径267

参、参与程度与人选衡量标准268

肆、授能领导的意义与功能270

伍、授能领导的原则271

第五节 领导行为与领导特质273

壹、领导行为——倡导与关怀行为273

贰、倡导与关怀的统合278

参、领导特质的研究280

肆、成功领导的特质282

第六节 交易领导与转型领导283

壹、交易领导与转型领导的意义283

贰、交易领导的实施284

参、转型领导的实施287

肆、愿景领导289

伍、催化领导290

陆、融合领导291

第七节 道德领导与反省实践292

壹、道德领导的意义292

贰、道德领导的实施293

参、反省实践的意义298

肆、反省实践的方法299

伍、反省实践的类型与时机301

第八节 权变领导与领导原则303

壹、权变领导的意义303

贰、费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304

参、贺塞与布兰恰的情境领导理论306

肆、豪斯的途径—目标理论307

伍、佛洛姆与叶顿的规范性权变理论309

陆、权变领导理论的综合运用312

柒、领导的原则314

第九节 向上领导与被领导之道316

壹、向上领导316

贰、被领导之道318

参、被领导的类型321

肆、服务型领导322

伍、第五级领导324

第十章 教育行政激励327

第一节 激励的功能与研究途径327

壹、激励的意义327

贰、激励的功能328

参、激励的研究途径328

第二节 激励的内容理论329

壹、需求层次理论330

贰、ERG理论332

参、激励保健理论333

肆、麦克郎需求理论336

伍、目标设定理论337

第三节 激励过程理论338

壹、公平理论338

贰、期望理论340

参、认知评价理论341

肆、增强理论342

第四节 激励士气344

壹、士气的意义及影响因素344

贰、激励士气之方法345

参、士气测量348

第五节 工作倦怠与工作满意348

壹、工作倦怠的徵候与影响348

贰、工作倦怠的成因与因应350

参、工作满意352

第十一章 权力与政治行为357

第一节 权力与政治行为的意义357

壹、权力的意义357

贰、政治行为的意义358

第二节 权力的基础与类型359

第三节 权力与政治的运用策略与技术361

第四节 权力运用的原则364

第十二章 教育组织冲突管理371

第一节 组织冲突的原因与类型371

壹、教育组织冲突的意义371

贰、组织冲突的原因372

参、组织冲突的类型373

第二节 冲突的功能与预防375

壹、冲突的功能375

贰、冲突的预防376

第三节 组织冲突的历程与因应378

壹、冲突的历程378

贰、冲突处理的方式378

第四节 冲突管理的原则380

第十三章 教育视导389

第一节 教育视导的意义和任务389

壹、教育视导的意义389

贰、教育视导的范围390

参、教育视导的任务391

第二节 教育视导的模式与步骤393

壹、教育视导的模式393

贰、教育视导的步骤395

第三节 临床视导与发展性视导397

壹、临床视导398

贰、发展性视导400

参、同僚视导与自我视导406

肆、现场本位视导407

伍、分化型视导408

第四节 教育视导原则与辅导方法409

壹、教育视导的原则409

贰、视导后的辅导方法414

第五节 我国教育视导制度416

壹、中央教育视导制度416

贰、地方教育视导制度417

参、师资培育机构之辅导419

肆、督学的职权419

第十四章 教育组织发展与兴革423

第一节 教育组织发展与兴革的内涵423

壹、教育组织发展与兴革的意义423

贰、组织兴革与发展的目的424

参、组织兴革的因素与动力425

第二节 组织兴革的类型与历程427

壹、组织兴革的类型427

贰、组织兴革的历程429

第三节 抗拒兴革理论433

壹、抗拒兴革的原因433

贰、预防与消除兴革抗拒的方法434

第四节 组织兴革的策略与潜能439

壹、组织兴革的策略439

贰、组织兴革潜能的提升440

第五节 组织再造442

壹、组织再造的意义442

贰、组织再造的方式443

第六节 知识管理445

壹、知识管理的意义与重要性445

贰、知识管理的流程446

参、知识管理的实施450

第十五章 教育行政评鉴457

第一节 评鉴的意义与功能457

壹、评鉴的意义457

贰、评鉴的功能458

第二节 评鉴的模式459

壹、目标达成模式459

贰、内在效标模式460

参、外在效标模式461

肆、助长决定模式461

第三节 评鉴的程序464

第四节 教育行政评鉴的原则469

第五节 教育评鉴计画举例472

第十六章 我国教育行政制度479

第一节 我国教育行政的运作479

第二节 宪法与教育基本法的规定481

第三节 教育部的职权与组织484

壹、教育部的职权484

贰、教育部的组织487

第四节 县市教育行政490

壹、县市教育行政机关之职权490

贰、县市教育行政机关之组织492

第五节 直辖市教育行政493

壹、直辖市教育行政机关之职权493

贰、直辖市教育行政机关之组织494

第六节 我国教育行政制度的特点495

第十七章 学校本位管理499

第一节 学校本位管理的意义与目的499

壹、学校本位管理的意义499

贰、学校本位管理的目的与目标501

第二节 学校本位管理的内容与组织503

壹、学校本位管理的内容503

贰、学校本位管理的组织505

第三节 校长与教师在校本管理的角色507

壹、校长的角色507

贰、教师的角色509

第四节 学校本位视导与评鉴511

壹、学校本位视导511

贰、学校本位评鉴513

第五节 学校本位管理的困境与突破516

壹、学校本位管理的可能困境516

贰、解决可能困境的途径518

第十八章 行政程序与实质正义523

第一节 程序与实质正义的意义523

壹、实质正义的意义523

贰、程序正义的意义524

参、法定实质与程序正义举隅524

第二节 行政程序的一般原则526

壹、程序的一般原则526

贰、惩处的基本程序529

第三节 行政程序法简介531

壹、目的与原则531

贰、行政程序法规定要点532

第四节 落实程序与实质正义要径534

第十九章 教育行政人员与伦理539

第一节 教育行政人员的专业化539

壹、教育行政人员与专业的意义539

贰、专业化的标准540

第二节 教育行政人员的培育541

壹、教育行政人员的养成541

贰、教育行政人员证照制度545

参、教育行政人员的专业发展546

第三节 教育行政人员的任用547

壹、现行任用制度547

贰、公务人员任用资格的取得549

第四节 教育行政人员的伦理550

壹、行政伦理的意义550

贰、教育行政人员伦理信条551

第二十章 教育行政的趋势与展望555

第一节 教育行政的发展趋势555

第二节 教育行政改革的展望564

参考文献575

中文名词索引629

英文名词索引644

人名索引65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