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通信工程新技术实用手册 数字数据通信技术分册 上、下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通信工程新技术实用手册》编委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 ISBN:7563506101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666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69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通信工程新技术实用手册 数字数据通信技术分册 上、下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数字通信技术概论1
第一节 通信的概念及分类1
第二节 通信系统的组成3
一、模拟通信系统4
二、数字通信系统5
三、数字通信的优缺点6
第三节 现代通信技术发展概况7
一、现代通信发展简史7
二、主要传输方式的发展情况8
第四节 数字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10
一、有效性指标10
二、可靠性指标11
第五节 通信信道及其数学模型12
一、通信信道及其特征12
二、通信信道的数学模型17
第二章 数字通信技术理论基础20
第一节 概率论基础20
一、随机变量、概率分布和概率密度23
二、随机变量的统计平均28
三、一些常用的概率分布31
四、尾部概率的上边界42
五、随机变量之和与中心极限定理46
第二节 随机过程基础49
一、统计平均50
二、攻率谱密度53
三、线性时不变系统对随机信号的响应54
四、带限随机过程的抽样定理56
五、离散时间随机信号与系统58
六、循环平稳过程59
第三节 信息论基础60
一、信息的度量60
二、信道容量与香农公式69
第三章 信源编码技术75
第一节 离散信源编码75
一、离散无记忆信源的编码75
二、平稳离散信源82
三、L-Z算法84
一、概述86
二、抽样86
第二节 脉冲编码调制(PCM)86
三、量化94
四、均匀量化与线性PCM编码97
五、非均匀量化101
六、A律PCM编码原理104
七、PCM译码原理109
八、PCM、编译码器110
第三节 增量调制(△M)114
一、简单增量调制114
二、过载特性与编码动态范围117
三、增量调制的抗嗓声性能121
四、改进的增量调制123
第四节 自适应差分脉码调制(ADPCM)129
一、DPCM基本原理129
二、自适应预测133
三、自适应量化134
四、32kb/s ADPCM编解码系统135
第五节 子带编码(SBC)144
一、子带编码基本原理144
二、比特分配与编码速率146
三、子带的划分147
四、16、24、32kb/s电话语声子带编码148
第六节 参量编码149
一、语声信号分析149
二、线性预测编码(LPC)基本原理152
三、线性预测合成分析编码153
第七节 GSM及IP电话系统语声编码技术的应用及标准155
一、G.728声码器155
二、G.729声码器156
第八节 图像编码技术158
一、图像信号及其数字化159
二、数字图像的压缩编码162
三、数字图像压缩编码的标准173
第四章 时分复用与数字复接技术183
第一节 时分复用原理183
第二节 数字复接技术186
一、正码速调整187
第三节 PCM30/32路系统190
一、PCM30/32路系统帧结构190
二、PCM30/32路系统的定时192
三、PCM30/32路系统的帧同步197
四、PCM30/32路系统的构成205
一、SDH的基本概念206
第四节 同步数字体系SDH206
二、SDH的速率209
三、SDH的帧结构210
四、SDH的复用原理和复用单元212
五、SDH的开销功能214
六、STM-0子速率接口222
第一节 数字基带信号的码型224
一、信道对基带信号码型的要求224
第五章 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技术224
二、常见的基带信号码型225
三、信号码型变换的误码增殖233
四、信号码型特性的比较234
第二节 数字基带信号的功率谱计算235
第三节 传输无失真条件241
一、抽样值无失真242
二、转换点无失真246
三、脉冲波形面积保持不变249
第四节 部分响应基带传输系统249
一、第Ⅰ类部分响应波形250
二、部分响应系统的一般形式253
第五节 数字信号基带传输的差错率256
一、二元码的差错率257
二、三元码和多元码的差错率260
三、部分响应信号的差错率263
第六节 数字基带信号的再生中继传输264
一、PCM信号的基带传输信道264
二、PCM再生中继传输系统266
第七节 眼图268
第八节 均衡270
一、时域均衡原理271
二、均衡算法及实现272
第六章 数字信号的载波传输技术277
第一节 二进制数字调制277
一、二进制幅度键控(2ASK)277
二、二进制频移键控(2FSK)279
三、二进制相移键控(2PSK)283
四、二进制差分相移键控(2DPSK)285
第二节 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287
一、通断键控(OOK)系统的抗噪声性能288
二、二进制移频键控(2FSK)系统的抗嗓声性能293
三、二进制移相键控及差分相位键控(2PSK及2DPSK)系统的抗嗓声性能296
四、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性能比较301
第三节 多进制数字的调制系统303
一、多进制数字振幅调制(MASK)原理及抗噪声性能304
二、多进制数字频率调制(MFSK)原理及抗噪声性能307
三、多进制数字相位调制(MPSK)原理及抗噪声性能310
第四节 现代数字调制技术322
一、正交振幅调制(QAM)323
二、交错正交相移键控(OQPSK)328
三、最小频移键控(MSK)330
四、正弦频移键控(SFSK)335
五、平滑调频(TFM)335
六、高斯滤波的最小频移键控(GMSK)336
七、无码间串扰和相位抖动的偏移四相相移键控(IJF-OQPSK)336
第七章 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方案340
第一节 最大输出信噪比接收340
一、匹配滤波器的传递函数H(f)340
二、匹配滤波器的冲激响应h(t)342
三、匹配滤波器的输出波形s0(t)343
四、匹配滤波器的性能345
五、匹配滤波器举例346
六、最大输出信噪比接收349
第二节 最小均方误差接收349
第三节 最小错误概率接收351
第四节 最大后验概率接收355
第五节 最佳接收机性能分析356
第六节 基带系统最佳化361
一、最佳基带系统结构361
二、最佳基带系统性能分析362
第七节 各类系统最佳接收机与实际接收机比较363
第八章 数字信号的同步技术365
第一节 载波同步技术365
一、插入导频法365
二、直接法368
三、载波同步系统的性能指标371
第二节 符号同步技术372
一、量大似然定时估计372
二、非面向判决定时估计373
三、载波和符号定时的联合估计376
四、最大似然估计器的性能378
第三节 群同步技术381
一、起止式同步法381
二、集中插入法382
三、分散插入法386
四、群同步的保护387
五、群同步系统的性能指标389
第四节 网同步技术390
一、网同步的方法390
二、同步网的时钟等级和时钟源395
三、网同步的技术指标和要求400
第九章 差错控制技术413
第一节 概述413
一、差错控制的工作方式413
二、差错控制编码的分类414
第二节 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概念415
一、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原理415
二、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概念416
三、几种简单实用的纠/检错编码417
二、生成矩阵G和监督矩阵H421
第三节 线性分组码421
一、线性分组码的定义及性质421
三、线性分组码的译码424
第四节 汉明码426
第五节 循环码426
一、循环码的特点427
二、生成多项式427
三、循环码的生成矩阵和监督矩阵428
四、循环码的编码430
五、循环码的译码431
第六节 卷积码432
一、卷积码的编码433
二、卷积码的译码433
三、卷积码的生成矩阵和监督矩阵435
第七节 m序列438
一、基本概念438
二、m序列的产生439
三、m序列的性质441
第八节 网格编码调制442
一、Turbo码编码器445
第九节 Turbo码445
二、译码器446
第十章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448
第一节 概述448
第二节 线性和时不变449
第三节 冲激响应和卷积450
第四节 数字变换452
一、复数452
二、傅里叶变换和拉普拉斯变换453
第五节 单位圆和收敛域456
三、Z变换456
第六节 数字滤波器458
一、概述458
二、FIR滤波器459
三、IIR滤波器461
第十一章 局域网技术463
第一节 局域网体系结构463
一、协议体系结构463
二、拓扑464
三、媒体接入控制468
四、逻辑链路控制470
第二节 以太网472
一、物理层473
二、物理层接口474
三、数据链路层475
四、系统配置476
第三节 其他类型的以太网477
一、10BASE-5479
三、10BASE-T480
二、10BASE-2480
四、10BROAD-36481
第四节 快速以太网482
一、物理层的进一步划分483
二、100BASE-T4483
三、100BASE-TX484
四、100BASE-FX484
第五节 无线局域网485
一、物理媒体规范486
二、媒体接入控制486
第六节 局域网设备489
二、桥接器490
一、网络接口卡490
三、集线器493
四、交换机494
五、路由器495
六、网关497
第十二章 广域网技术499
第一节 Internet概述499
一、Internet的定义499
二、Internet的物理拓扑501
一、IP编址504
第二节 IP编址与域名系统504
二、域名系统506
第三节 Internet协议508
一、TCP/IP协议508
二、应用层协议516
第四节 IPv6516
一、下一代IP516
三、IPv6首部520
四、IPv6地址522
五、逐跳选项首部523
六、分片首部525
七、路由选择首部525
第十三章 传统的数字数据网络技术527
第一节 分组交换网络概述527
第二节 X.25分组交换系统529
一、数据链路层529
二、网络层530
三、X.25的功能530
四、LAPB规程531
五、分组级规程533
第三节 数字数据网DDN538
一、DDN概述538
二、DDN的结构543
三、DDN网络业务547
四、专用电路业务548
五、帧中继业务549
第四节 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555
一、ISDN概述555
二、ISDN网络的组成及功能563
一、电子信箱571
第五节 数据通信增值业务571
二、可视图文575
三、传真存储转发578
四、EDI582
第十四章 宽带网技术586
第一节 宽带网接入技术587
一、xDSL587
二、有线电视599
三、无线本地环路602
一、SMDS概述603
四、混合本地环路603
第二节 变换多北位数据业务(SMDS)603
二、有关标准604
三、典型的SMDS拓补604
四、SMDS的层606
五、SMDS协议数据单元606
六、SMDS操作祥述606
七、交换运营商接口(ICI)611
八、服务质量(QOS)目标612
一、概述613
第三节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613
二、B--ISDN614
三、ATM通信技术617
第四节 高级智能网络632
一、高级智能网的定义633
二、业务创建环境633
三、AIN的结构633
四、AIN的业务634
五、AIN的未来636
一、IP电话概述637
第五节 IP电话技术637
二、相关协议640
三、IP电话标准与H.323协议646
四、IP电话的服务质量653
五、IP电话系统的构成658
第十五章 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667
第一节 GSM系统概述667
一、网络结构668
二、GSM的区域、号码、地址与识别672
三、GSM的主要业务676
一、GSM系统无线的传输特征677
第二节 GSM系统的无线接口677
二、信道类型及其组合679
三、话音和信道编码688
四、跳频和间断传输技术688
第三节 GSM系统的控制与管理691
一、位置登记691
二、鉴权与加密694
三、呼叫接续过程697
四、过区切换700
第四节 GSM的无线资源管理704
一、RR对话的概念706
二、初始化709
三、传输管理711
四、切换准备715
五、功率控制和定时提前725
六、无线信道管理730
第十六章 CDMAIS-95系统738
第一节 直接序列扩频738
一、扩频技术的类型738
二、扩频系统的概念739
三、DSSS的性能741
四、比特加扰744
五、CDMA系统的性能746
六、伪随机噪声序列749
一、概述760
二、TR-45/TR-46参考模型761
三、功能模型763
四、无线智能网765
第三节 IS-95CDMA的空中接口769
一、IMT-2000概念的提出778
二、ITU对IMT-2000系统的总体要求778
第十七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778
第一节 概述778
三、IMT-2000系统的主要特点782
四、IMT-2000系统提供的业务782
五、我国对IMT-2000系统的要求783
第二节 第三代移动通信主要技术784
一、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784
二、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标准化785
三、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演进789
四、实现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791
五、WCDMA技术793
六、TD-SCDMA技术795
第十八章 其他数字移动通信系统805
第一节 数字集群无线通信系统805
一、集群通信805
二、集群通信的特点810
三、信道的按需分配和动态分配811
四、集群方式813
五、集群通信系统的分类和比较816
六、集群通信系统的组网819
七、集群通信系统的功能825
八、系统维护管理功能828
九、集群移动通信系统与其他移动通信系统的比较829
十、集群通信的发展趋势830
第二节 数字无绳电话838
一、无绳电话的发展838
二、数字无绳电话CT-2系统?841
三、CT-2公共空中接口(Common Air Interface,缩写为CAI)?844
四、DECT系统?851
五、CT-3系统853
六、无绳电话网的容量?854
第三节 无中心移动通信系统858
一、什么是无中心移动通信系统858
二、无中心移动通信系统859
三、无中心多信道选址通信系统860
四、900兆赫无中心多信道选址电台性能864
五、无中心多信道选址系统的容量865
六、无中心多信道选址系统的组网设计866
一、寻呼系统及其发展867
第四节 数字无线寻呼系统867
二、寻呼系统的结构868
三、寻呼信号的格式与内容873
四、寻呼发射机和接收机876
五、寻呼系统的设计879
六、自动寻呼系统?883
第十九章 无线数据技术885
第一节 概述885
一、数据通信业务885
三、无线数据系统887
二、OSI上层887
第二节 WLAN标准891
一、IEEE 802.11892
二、无线信息网络论坛895
三、高性能无线局域网895
四、美国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895
第三节 接入方式895
一、固定分配接入方式895
二、随机接入式897
三、载波检测多址接入898
第四节 差错控制方法899
第五节 IS-95的数据业务902
第六节 异步数据和三步传真903
第七节 短消息业务907
第八节 CDMA蜂窝/PCS系统的分组数据业务910
一、网络参考模型910
二、网络单元910
三、网络参考点911
四、协议选项911
五、可用的移动台类型912
六、分组数据协议状态913
七、分组模式数据业务特性916
第二十章 数字微波通信系统918
第一节 微波传输信道918
一、微波传播918
二、传播衰落与系统瞬断率921
三、射频波道的频率配置924
四、天馈线和收发信分并路系统928
一、终端站设备组成932
第二节 STM-4微波通信设备932
二、中频调制解调器933
三、数字微波收发信机的组成937
第三节 SDH微波中断通信系统937
第二十一章 数字卫星通信系统940
第一节 概述940
第二节 卫星频带942
第三节 卫星系统944
第四节 调制947
第五节 多址联接949
第六节 正交极化频率复用952
第七节 国际卫星通信系统954
一、INTELSAT系统955
二、INMARSAT系统957
三、卫星上处理958
第八节 小天线地球站--VSAT卫星网络系统959
一、VSAT网络的构成形式959
二、C波段和Ku波段系统的比较961
三、线路分析961
第九节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激光星间链路964
二、卫星间光通信的关键技术965
一、卫星间光通信的特点965
第十节 中轨道(M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969
一、中轨道卫星系统简介969
二、Odyssey卫星移动通信系统970
第十一节 低轨道(L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974
一、铱(Iridium)卫星移动通信系统978
二、全球星(Globalstar)系统990
第二十二章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1002
第一节 光纤系统的基本原理1002
一、斯涅尔定律1002
二、光纤的构成1004
三、带宽1006
四、衰减1008
五、数值孔径与接受角1010
第二节 光纤子系统与光纤部件1011
一、光纤产品1011
二、光源1011
三、光探测器1012
第三节 波分复用1013
一、SONET1014
第四节 传输系统1014
二、国际系统--SL海底光缆1017
三、局域网应用1020
四、光纤到户1020
五、HFC与线缆调制解调器1020
第五节 全光网概述1022
一、信息时代中的全光网1022
二、全光网的发展过程1023
三、全光网络的概念和分层结构1025
四、全光网的光波复用1032
五、光路由与光交换1038
六、全光网的应用--光互联网1041
一、光放大器1046
第六节 全光传输1046
二、超高速光纤传输1059
三、系统设计1068
第二十三章 数字广播电视系统1070
第一节 数字音频广播1070
一、传输方法1070
二、频谱资源1072
三、技术考虑1072
一、MPEG视频编码1075
第二节 数字电视1075
二、ATSC数字电视1083
三、从现有电视到数字电视的过渡1086
第二十四章 无线数据通信新技术1090
第一节 概述1090
第二节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1092
一、GPRS概述1092
二、GPPS参考模型及移动台分类1096
三、GPRS业务分类及特点1098
四、GPRS的通用网络结构和传输机制1104
五、GPRS网络的逻辑结构1108
六、接口与参考点1113
第三节 蓝牙1114
一、蓝牙概述1114
二、蓝牙工作原理与主要技术指标1118
三、蓝牙的使用模式1120
四、蓝牙规范与使用许可认证1120
五、蓝牙协议栈1124
六、几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比较1134
一、概述1135
第四节 无线应用协议WAP1135
二、WAP体系1141
三、WAP网关及移动终端技术解决方案1152
第二十五章 电子商务1163
第一节 电子商务的有关概念1163
一、电子商务的定义1163
二、电子商务的特点1164
三、电子商务的分类1164
四、电子商务的层次1167
五、电子商务的应用领域1167
一、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1168
六、电子商务所采用的协议1168
第二节 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和对电信业的影响1168
二、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1169
三、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1169
四、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1170
五、电子商务面临的问题1171
六、发展我国电子商务的策略1173
七、实现我国电子商务总目标的步骤1173
二、B--G模式电子商务的业务功能1174
一、B--B模式电子商务的业务功能1174
第三节 电子商务的业务功能1174
八、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电信业的影响1174
三、B--C模式电子商务的业务功能1176
四、C--C电子商务模式的业务功能1183
第四节 电子商务的支撑系统(认证、支付、配送)1185
一、认证1186
二、支付1187
三、配送1191
第五节 电子商务的安全技术方案1192
一、电子商务主要的安全要素1192
二、电子商务的安全系统1193
三、电子商务的安全技术1194
四、我国电子商务安全技术的发展现状1195
第六节 应用实例和发展展望1196
一、电子商务应用实例1196
二、电子商务的发展展望1197
第二十六章 自适应均衡理论1199
第一节 自适应线性均衡1199
一、迫零算法1199
二、LMS算法1200
三、LMS算法的收敛特性1204
四、由有噪梯度估计的过剩MSE1205
五、基带和带通线性均衡器1208
第二节 自适应判决反馈均衡器1209
一、网格编码信号的自适应均衡1210
第三节 用于ML序列检测的自适应信道估计器1212
第四节 自适应均衡的递推最小二乘算法1213
一、递推最小二乘(卡尔曼)算法1215
二、线性预测和格型滤波器1218
一、基于最大似然准则的盲均衡1222
第五节 自恢复(盲)均衡1222
二、随机梯度算法1225
三、基于二阶和高阶信号统计特征的盲均衡算法1229
第二十七章 数据压缩理论1231
第一节 什么是数据压缩1231
第二节 数据压缩的必要性1232
第三节 数据压缩技术的分类1234
一、数据压缩的一般方法1234
二、可逆压缩1234
三、不可逆压缩1235
四、实用的数据压缩技术1236
第四节 数据压缩的标准和应用1237
第五节 取样1239
一、取样定理1239
二、内插恢复1240
第六节 量化1242
一、无记忆量化1243
二、矢量量化1247
第七节 信号压缩系统的性能评价1251
一、信号质量:客观度量1251
二、信号质量:主观度量1254
四、复杂度1257
三、比特率1257
五、通信时延1258
六、编码与数字通信系统的性能空间1259
第二十八章 扩频技术1261
第一节 概述1261
第二节 扩频模型及扩频信号1261
一、扩频数字通信模型1261
二、扩频信号1262
一、扩频序列概述1267
三、处理增益和干扰容限1267
第三节 扩频序列1267
二、几种扩频序列的介绍1268
第四节 扩频序列的捕捉与跟踪1283
一、扩频序列的捕捉1283
二、扩频序列的同步1287
第五节 扩频接收技术1290
一、多径分离合并技求1290
二、自适应阵列1294
第六节 扩频技术的应用1297
一、扩频技术在军事通信中的应用1298
二、扩频技术在民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1299
三、全球定位系统(GPS)1300
四、扩频技求在VSAT卫星通信中的应用1301
第二十九章 微波与卫星的SDH传输1303
第一节 概述1303
第二节 微波在SDH网中的应用1303
一、组网时的几种应用方式1303
二、接口1305
五、SDH数字微波系统的射频波道倒换1306
三、射频兼容互接1306
四、STM-N数字微波系统功能1306
第三节 Sub-STM-1传输速率的SDH微波系统1308
一、网络接口1308
二、Sub-STM-1的复用结构1308
三、Sub-STM-1 SDH DRRS的复用段和再生段1310
四、微波设备接口(RR-EI)1310
五、Sub-STM-1 DRRS用微波补充段开销(RCSOH)来传输媒质专用功能1314
六、Sub-STM-1数字微波系统功能块图1315
第四节 与现有系统兼容的射频波道配置、容量配置及调制方式选择1316
一、高容量SDH数字微波1317
二、中容量SDH数字微波1317
三、小容量微波及卫星传输1318
第五节 新传输技术的采用1318
第三十章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1320
第一节 网络安全问题概述1320
一、计算机网络面临的安全性威胁1320
二、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内容1321
一、数据加密概述1322
第二节 数据加密的若干基本概念1322
二、常规密钥密码体制1323
三、数据加密标准DES1325
四、公开密钥密码体制1327
五、数字签名1328
六、密钥分配1329
第三节 网络环境下的威胁和安全措施1331
一、对网络安全的威胁1331
二、实现通信安全的加密策略1332
三、在端到端加密下的若干措施1334
热门推荐
- 2127326.html
- 3181956.html
- 2023224.html
- 1637129.html
- 2448081.html
- 351393.html
- 393350.html
- 3745637.html
- 2698739.html
- 9662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995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573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6300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124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99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772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026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893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699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98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