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跨界联合 工科博士生培养模式新探索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跨界联合 工科博士生培养模式新探索
  • 郑娟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7520120241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211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22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跨界联合 工科博士生培养模式新探索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引言1

第一节 中国工科博士生的跨界联合培养2

一 背景2

二 概念15

三 视角19

第二节 工科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24

一 工程教育思想的发展和转变24

二 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的趋势27

三 工科博士生的联合培养32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41

一 研究方法41

二 抽样方法和过程43

三 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50

四 效度、推论和反思54

五 内容框架57

第二章 中国工科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现状与问题59

第一节 中国工科博士生培养模式概况59

第二节 高校工科博士生培养模式特色61

一 面向学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评价标准61

二 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的课程体系63

三 依托基础研究的科研训练63

四 导师负责制下的团队指导64

第三节 工程院所工科博士生培养模式特色65

一 面向行业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目标与评价标准65

二 依托高校开展课程教学66

三 依托应用研究的科研训练66

四 相对松散的导师指导67

第四节 企业通过设立项目参与工科博士生培养的模式67

第五节 中国工科博士生培养模式的问题与挑战69

一 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相对单一70

二 课程的系统性不足72

三 科研训练中理论与实践脱节73

四 培养主体的多元性不足73

第六节 小结74

第三章 高校和工程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生的试点效果与问题75

第一节 总体效果评价75

第二节 培养目标的多元化78

一 优质人才输送78

二 知识和能力更加全面83

第三节 培养过程的优势互补85

一 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课程体系87

二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导师团队89

三 基础与应用相结合的科研训练92

四 学术设备经费资源的综合利用94

第四节 评价标准的复合性94

第五节 科研合作的深入推进97

第六节 品牌效应和管理机制初步形成101

第七节 存在的问题102

一 国家项目与自发需求存在差距103

二 培养过程中合作尚未落到实处106

三 联合培养的管理制度仍不完善109

四 联合培养博士生的社会认可度仍较低113

第八节 导师和博士生对联合培养的建议114

第九节 小结118

第四章 高校和工程院所的资源差异与合作动力121

第一节 资源禀赋差异121

一 组织定位与地位121

二 导师和研究资源128

三 课程学术资源和生产实践资源136

四 项目经费和设备资源141

五 环境氛围与团队资源143

第二节 导师和博士生的参与期待分析146

第三节 资源禀赋与合作动力的关系151

第四节 小结152

第五章 高校和工程院所跨界联合的协同机制154

第一节 联合培养的协同基础154

一 匹配的合作需求157

二 双方的合作基础160

三 差异性与互补性162

四 规范性与合法性164

第二节 联合培养的协同框架167

一 理念文化协同168

二 人才培养协同169

三 知识生产协同170

第三节 联合培养的协同机制171

一 宏观层面:政策支持和制度建设171

二 中观层面:组织管理和团队沟通174

三 微观层面:导师支持和学生遴选175

第四节 小结177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179

第一节 主要结论179

第二节 研究启示182

参考文献184

附录198

后记20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