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制度经济地理学范式 以“岭南模式”为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制度经济地理学范式 以“岭南模式”为例
  • 何一鸣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519504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90页
  • 文件大小:55MB
  • 文件页数:421页
  • 主题词:区域经济-制度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研究-广东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制度经济地理学范式 以“岭南模式”为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导论:制度经济地理学的哲学基础3

第一章 从经济人范式到制度人假说的演进3

一、本章问题的提出:目标函数抑或约束条件3

二、经济人的前古典与古典主义范式4

三、新古典主义的经济人范式: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的统一8

四、修正与革命:新制度主义经济人范式13

五、本章小结17

第二章 科斯范式与经济思想史革命19

一、本章问题的提出:何为“科斯革命”19

二、科斯革命以外的五次经济学变革20

三、科斯革命站在哪里26

四、本章小结33

第三章 科斯经济思想的前因后果35

一、本章问题的提出:为何一次本科毕业实习引起了经济学的巨大变革35

二、科斯的企业与产权理论:在奈特与张五常之间37

三、科斯的交易成本思想溯源:回归图能40

四、本章小结42

第四章 经济解释范式:后科斯时代经济思想史中的又一次综合44

一、本章问题的提出:“经济解释”构成经济思想史上的一次综合吗45

二、经济思想史上的四次综合46

三、经济解释范式创造的新综合——科斯革命与马歇尔综合50

四、本章小结55

第五章 现代制度经济分析方法论:困惑、批判与反思59

一、本章问题的提出:概念还是模型59

二、批判:案例及其一般化62

三、反思:经验与理论的统一64

四、本章小结66

第六章 交易费用经济学方法论原则68

一、本章问题的提出:什么是交易费用方法论68

二、个人主义和实证主义结合的方法论原则69

三、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作为基本设定的非重要性71

四、简洁性与精确性之间权衡:交易费用范式的理论选择标准73

五、本章小结75

第七章 空间交易费用的研究范式、理论基础与研究展望78

一、本章问题的提出:空间交易费用属于新经济地理学抑或新制度经济学78

二、空间交易费用理论范式的内核及其保护带80

三、空间交易费用范式的理论基础:新经济地理学中的空间科斯定理82

四、本章的进一步讨论:新经济地理学转向制度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展望84

第二部分 城市尺度下市场化制度变迁绩效89

第八章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89

一、本章问题的提出:制度重要吗89

二、渐进式改革与经济增长90

三、政府与经济增长92

四、产权、企业与经济增长95

五、本章小结97

第九章 市场化转轨、经济地理禀赋与城市经济绩效:来自广州的经验证据98

一、本章问题的提出:什么是广州市场化转轨模式98

二、理论假说及其验证的策略设计101

三、假说检验:来自广州的经验证据104

四、本章小结112

第十章 市场化改革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来自广州的证据113

一、本章问题的提出:制度抑或技术113

二、指标选取与统计描述114

三、市场化改革对广州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计量检验119

四、本章小结122

第十一章 产业结构变迁与广州城市经济长期增长124

一、本章问题的提出:产业结构也重要124

二、理论模型:产业结构变迁的演化博弈理论分析125

三、统计描述:方法与数据131

四、计量检验134

五、本章小结140

第十二章 信息产业、交易费用与经济绩效:来自广东21个样本城市数据的实证分析141

一、本章问题的提出:何为“城市的信息产业竞争力”141

二、理论框架143

三、实证分析146

四、本章小结150

第十三章 交易成本视角下的区域中心城市竞争力:关于“广州模式”的理论分析152

一、本章问题的提出:什么是“广州模式”152

二、理论范式:交易成本对区域中心城市竞争力的影响机理与内在逻辑156

三、本章小结159

第三部分 城乡尺度下非均衡发展机制163

第十四章 广东城乡非均衡发展的交易成本实证主义范式163

一、本章问题的提出:广东城乡发展均衡与否163

二、城乡非均衡发展的广义交易成本理论范式165

三、广东城乡非均衡发展的初始条件与特征事实171

四、广东城乡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计量分析185

五、本章小结195

第十五章 城乡区域均衡演化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基于一个宏观制度供求转变的理论模型199

一、本章问题的提出:何谓“市民化制度创新”199

二、城乡区域均衡演化的制度逻辑201

三、理论范式:城乡均衡演化背景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供求转变203

四、理论拓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制度供求均衡演化的比较静态分析205

五、本章小结207

第十六章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制度供求均衡转变的微观理论视角209

一、本章问题的提出:市民化是否存在微观基础209

二、理论逻辑: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供求均衡转变212

三、理论拓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制度供求均衡的微观契约模型214

四、计量检验:来自广州的经验证据217

五、本章小结222

第四部分 县域尺度下地方政府制度试验假说227

第十七章 分税制、政府博弈与制度创新:一个佃农理论的分析框架227

一、本章问题的提出:地方政府在制度变迁中扮演什么角色227

二、佃农理论下的分税制效应:地方政府竞争与制度创新动力228

三、税收—租金分成契约下中央与地方的制度供求转变230

四、央地政府间的租金分成:一个简单的纳什谈判博弈均衡解233

五、本章小结235

第十八章 财权管制变迁、税收分成博弈与城乡非均衡增长:来自广东县际自然实验的证据236

一、本章问题的提出:县际竞争机制是阿基里斯之踵吗236

二、制度环境演化239

三、理论框架241

四、理论模型247

五、空间面板计量分析:来自广东县域发展的经验证据255

六、本章小结263

第五部分 区域尺度下CEPA制度效应267

第十九章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广东制度变迁研究267

一、本章问题的提出:全球化如何驱动广东制度变迁267

二、制度变迁理论的变迁268

三、全球化驱动制度环境整体性开放270

四、本土与外围制度的竞争271

五、本土制度的内生模仿272

六、外围制度的倾销出口273

七、制度安排与制度环境的耦合274

八、本章小结276

第二十章CEPA下中国内地与香港贸易管制放松博弈及其自然实验277

一、本章问题的提出:为什么提出CEPA,什么是CEPA277

二、分析框架281

三、理论模型282

四、计量检验288

五、本章小结292

第六部分 结论:岭南地域文化的行为演进模式295

第二十一章 文化与制度耦合295

一、本章问题的提出:文化抑或制度295

二、古典社会科学家的视角:从斯密到马克思296

三、近现代社会科学家的视角:从韦伯到伯恩斯297

四、近代制度经济学家的视角:从凡勃伦到克拉克299

五、主流的观点:哈耶克和诺斯300

六、前沿观点:从青木昌彦到霍奇逊302

七、本章小结305

第二十二章 文化传统、经济转轨与岭南模式307

一、本章问题的提出:岭南地区在哪里307

二、文化与市场体制匹配:一个包含交易费用的博弈模型312

三、本章小结315

第二十三章 广州文化演进与经济制度转轨316

一、本章问题的提出:岭南文化是否视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非正式制度情景316

二、经济制度转轨下的广州现代城市文化型构及其特点分析318

三、经济转轨时期广州文化演进的动力机制:内部濡化与外部播化321

四、广州经济制度转轨与文化价值观念演化324

五、本章小结326

第二十四章 文化资本、体制转轨与经济增长:兼论广州文化产业的发展327

一、本章问题的提出:文化为何重要327

二、制度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但非决定性因素328

三、与文化资本匹配的体制转轨最有效率330

四、经济增长的文化资本理论逻辑335

五、本章小结336

第二十五章 岭南模式总结:一个制度关联性博弈视角339

一、本章问题的提出:岭南模式的制度特征是什么339

二、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340

三、岭南文化与民间网络驱动型诱致性制度演化模式341

四、岭南地区正式制度的变迁:地方政府主导型强制性制度创新348

五、岭南模式的制度逻辑框架:对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关联性博弈的理论解读353

六、本章小结362

参考文献364

索引383

后记38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