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分离化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分离化学
  • 王九思,郝艳玲编著 著
  • 出版社: 兰州市:兰州大学出版社
  • ISBN:731102997X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13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26页
  • 主题词:分离-化工过程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分离化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溶剂萃取法是一门重要的分离技术1

1.2 溶剂萃取化学的发展和应用2

第2章 萃取化学的基本原理4

2.1 液体4

2.1.1 液体的通性4

2.1.2 物质的溶解作用5

2.1.3 水及水溶液6

2.2 分配定律和萃取平衡8

2.2.1 萃取过程的本质和萃取平衡9

2.2.2 分配定律和分配常数11

2.2.3 分配常数(PA)与萃取自由能的关系13

2.2.4 分配比D和分配常数P的关系14

2.2.5 分配比D和萃取率E的关系14

2.2.6 分离因数和萃取比16

2.3 萃取化学中术语的含义17

2.3.1 被萃取物17

2.3.2 萃取剂17

2.3.3 有机溶剂18

2.3.4 络合剂18

2.3.5 盐析剂18

2.3.6 可萃取的其它杂质18

2.3.7 反萃取剂19

2.3.8 萃取等温线(萃取平衡线)及萃取饱和容量19

2.4 溶解度规律和溶剂分类20

2.4.1 溶解度规律中的相似性原理20

2.4.2 溶剂的分类20

2.4.3 各类溶剂的互溶规律21

2.5 影响萃取的各种因素22

2.6 萃取中乳化及第三相的生成和防止29

2.6.1 乳状液的类型和乳化剂的分类29

2.6.2 乳状液的形成原理31

2.6.3 萃取工艺中的乳化及其预防和消除38

2.6.4 第三相的生成和消除44

2.7 萃取过程的表示式及萃取体系的分类45

2.7.1 萃取过程的表示式45

2.7.2 萃取体系的分类46

第3章 萃取剂的化学结构与性能54

3.1 溶剂萃取中的硬软酸碱定则55

3.2 影响萃取剂性能的主要结构效应57

3.2.1 配位原子或基团的反应性57

3.2.2 结构空间效应60

3.2.3 溶解度效应64

3.3 萃取剂的化学结构与性能的关系65

3.3.1 中性磷化合物的化学结构与萃取性能65

3.3.2 酸性磷(膦)酸酯的化学结构与萃取性能66

3.3.3 β-双酮的化学结构与萃取性能68

3.3.4 羟肟与双肟的化学结构与萃取性能68

3.4 溶剂萃取中的反应性—选择性原理71

第4章 主要萃取工艺及萃取计算74

4.1 影响萃取速率的因素74

4.1.1 传质速率74

4.1.2 搅拌速度(v)与萃取速率的关系75

4.2 萃取设备76

4.2.1 对萃取设备的要求76

4.2.2 萃取设备的分类76

4.3 单级萃取80

4.4 多级萃取及其计算81

4.4.1 错流萃取81

4.4.2 单溶剂逆流萃取(简称逆流萃取)84

4.4.3 双溶剂逆流萃取(分馏萃取)87

4.5 串级模拟试验方法及流量计算93

4.5.1 串级模拟试验方法93

4.5.2 各级溶液流量的计算96

第5章 中性配合萃取体系97

5.1 中性配合萃取剂及其性能97

5.1.1 含氧萃取剂97

5.1.2 中性含磷萃取剂98

5.1.3 取代酰胺100

5.2 影响萃取的各种因素101

5.2.1 萃取原理101

5.2.2 影响分配比和分离因数的各种因素102

5.3 中性配合萃取体系在生产上的应用104

5.3.1 TBP在稀土生产上的应用104

5.3.2 用甲基膦酸二仲辛酯萃取分离镧105

第6章 酸性配合萃取体系108

6.1 酸性配合萃取剂及其性能108

6.1.1 酸性配合萃取体系的特点108

6.1.2 螯合物的特点109

6.2 酸性配合萃取的机理110

6.3 E3EHPA(即P-204)萃取体系114

6.3.1 萃取原理114

6.3.2 P-204对稀土元素的分离116

6.3.3 萃取条件的选择120

6.4 环烷酸萃取金属的一般规律121

6.5 环烷酸萃取稀土元素122

6.5.1 环烷酸(HA)对稀土元素萃取的pH值122

6.5.2 HA萃取稀土元素的机理122

6.5.3 影响萃取的因素123

第7章 离子缔合萃取体系127

7.1 胺盐萃取剂的结构与其性能的一般关系127

7.2 胺型萃取剂的萃取原理136

7.2.1 胺类对无机酸的萃取136

7.2.2 胺类的阴离子交换反应136

7.2.3 胺类对金属离子的萃取137

7.3 胺类萃取剂在稀土、钍等金属的分离提取中的应用138

7.3.1 甲基三烷基氯化铵对稀土的萃取138

7.3.2 用伯胺从氟碳铈矿浓硫酸分解液中萃取分离钍及提取混合稀土141

7.3.3 对贵金属的萃取145

7.3.4 对三价铁的萃取145

7.4 ?盐型离子缔合萃取146

第8章 液—液萃取过程动力学149

8.1 萃取过程速率的类型149

8.1.1 扩散速率149

8.1.2 化学反应速率150

8.1.3 萃取过程控制步骤的判别150

8.1.4 溶剂萃取动力学的实验方法152

8.1.5 研究萃取过程动力学的意义154

8.2 化学反应控制的萃取过程154

8.2.1 相内化学反应控制的萃取过程155

8.2.2 界面反应控制的萃取过程162

8.3 传质(扩散)控制的萃取过程167

8.3.1 两相主体中传质167

8.3.2 界面传质169

8.4 混合机制控制的萃取过程169

8.4.1 界面反应和扩散混合控制的萃取过程169

8.4.2 相内反应、传质和界面反应混合控制的萃取过程170

第9章 超临界流体萃取173

9.1 概述173

9.2 超临界流体的性质174

9.2.1 p-V-T性质174

9.2.2 超临界流体的传递特性175

9.2.3 超临界流体的选择性175

9.2.4 超临界流体的选择原则176

9.3 超临界萃取的热力学基础177

9.3.1 固体溶质在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177

9.3.2 液体溶质在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180

9.3.3 夹带剂181

9.4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的分类182

9.4.1 液—液分离法(间接法)183

9.4.2 选择性分离法(直接法)183

9.5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典型流程184

9.6 超临界流体填料萃取塔的传质模型187

9.7 超临界流体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188

9.7.1 超临界萃取的应用188

9.7.2 超临界流体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191

第10章 双水相萃取基础195

10.1 概述195

10.2 双水相的形成及其制备196

10.3 分配系数及影响分配的因素197

10.3.1 分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197

10.3.2 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198

10.3.3 聚合物浓度198

10.3.4 盐类的影响198

10.3.5 pH值198

10.3.6 温度199

10.4 双水相萃取过程及设备199

10.4.1 混合澄清槽199

10.4.2 离心萃取器199

10.4.3 塔式萃取器200

10.5 双水相萃取的应用200

10.5.1 酶的提取201

10.5.2 核酸的分离及纯化202

10.5.3 人生长激素的提取202

10.5.4 β干扰素的提取204

第11章 液膜分离过程概述205

11.1 液膜技术产生的科技背景和液膜技术的发展205

11.1.1 液膜技术产生的科技背景205

11.1.2 液膜技术的发展207

11.2 液膜的定义与特征207

11.3 液膜的类型及其结构210

第12章 液膜分离的机理215

12.1 被动传递和促进传递215

12.1.1 被动传递215

12.1.2 促进传递216

12.2 支撑型液膜透过机理223

第13章 乳化液膜的制备和分离操作226

13.1 乳化液膜的制备226

13.1.1 选择液膜组分226

13.1.2 乳化液膜的制备方法243

13.2 乳化液膜的分离操作244

13.2.1 分散245

13.2.2 液膜萃取246

13.2.3 破乳248

第14章 液膜传质的数学模型254

14.1 平板模型254

14.2 空心球壳模型255

14.3 渐进前沿模型256

第15章 影响液膜稳定性和分离效果的因素258

15.1 液膜的稳定性258

15.1.1 液膜稳定性的表示258

15.1.2 影响液膜稳定性的因素260

15.1.3 液膜的溶胀262

15.2 液膜的分离效率264

15.2.1 液膜分离效率的表示法264

15.2.2 影响液膜分离效率的因素264

第16章 支撑液膜分离技术274

16.1 支撑液膜类型274

16.1.1 平板型支撑液膜274

16.1.2 卷包型支撑液膜275

16.1.3 中空纤维管型支撑液膜275

16.1.4 其它类型的支撑液膜276

16.2 支撑体材料277

16.3 支撑液膜的传质推动力278

16.3.1 耦合传输过程的亲合能278

16.3.2 相界面的热力学性质279

16.4 支撑液膜的传质动力学280

16.4.1 平板型支撑液膜的传质动力学280

16.4.2 中空纤维管型支撑液膜的传质动力学284

16.4.3 卷包型支撑液膜的传质动力学286

16.5 支撑液膜不稳定的原因287

16.6 支撑液膜稳定性改进措施289

16.6.1 支撑液膜的再生方式289

16.6.2 支撑液膜构件的改进291

第17章 液膜分离技术的应用293

17.1 烃类混合物分离294

17.2 湿法冶金294

17.3 废水处理298

17.3.1 含酚废水处理298

17.3.2 含氨废水处理301

17.3.3 含氰废水处理303

17.3.4 从废水中去除有毒金属和回收贵重金属303

17.4 海水及苦咸水淡化304

17.5 气体分离304

17.5.1 O2/N2分离304

17.5.2 酸气分离304

17.6 生物医学305

17.7 生物制品提取305

17.8 石油工业306

参考文献30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