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民勤绿洲的开发与演变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颉耀文,陈发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217493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194页
- 文件大小:31MB
- 文件页数:205页
- 主题词:土地利用-研究-民勤县;土地-覆盖-研究-民勤县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民勤绿洲的开发与演变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意义1
第一节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科学意义1
一、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1
二、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2
三、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与全球变化3
第二节 历史时期干旱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意义5
一、历史时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意义5
二、干旱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意义6
三、民勤盆地开展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必要性7
第二章 民勤盆地概况9
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9
一、石羊河流域9
二、民勤盆地11
第二节 社会经济概况17
一、概述17
二、农业19
三、工业21
第三节 民勤盆地的生态问题21
一、生态问题的严重性21
二、水资源问题22
三、生态环境恶化27
四、土地沙漠化严重30
第三章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重建方法33
第一节 历史时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重建方法33
一、研究方法33
二、文献资料手段37
三、野外考察43
四、遥感影像解译48
五、考古学方法49
六、样品测年55
第二节 遥感图像处理56
一、处理环境56
二、遥感资料56
三、图像预处理59
四、遥感影像增强处理60
五、DEM与立体影像图制作62
第三节 历史时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遥感解译方法64
一、解译流程64
二、解译标志的建立65
三、影像解译71
第四节 近50年来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重建方法71
一、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71
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信息提取72
第四章 考古调查与遥感影像解译76
第一节 沙井文化遗迹调查76
一、沙井文化遗迹的空间分布76
二、典型沙井文化遗址调查76
第二节 古城址的考古调查78
一、重点古城址调查78
二、汉武威、宣威城址考证87
第三节 古墓葬、墓群调查90
一、古墓群分布90
二、古墓群简介90
三、关于墓葬的时代94
第四节 长城遗迹调查94
第五节 古绿洲解译98
第五章 历史时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重建103
第一节 水环境变迁概述103
一、终端湖的演变103
二、沙井-匈奴时期107
三、历史时期107
第二节 沙井与匈奴时期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113
一、沙井文化时期113
二、匈奴时期115
第三节 汉代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重建116
一、绿洲开发117
二、历史遗迹120
三、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复原120
第四节 魏晋时期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重建121
一、绿洲开发121
二、历史遗迹124
三、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重建125
第五节 南北朝至元代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状况126
一、南北朝时期126
二、隋代126
三、唐代127
四、西夏时期129
五、元代130
六、历史遗迹131
七、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概况132
第六节 明代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状况重建133
一、建制与疆域133
二、土地利用措施134
三、历史遗迹135
四、土地开垦141
五、干旱、洪涝与沙漠化142
六、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状况144
第七节 清代至中华民国时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重建145
一、土地开发政策145
二、土地垦殖148
三、干旱、洪涝灾害与沙漠化151
四、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情况154
第八节 历史时期的绿洲变化及成因分析155
一、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变化155
二、垦殖绿洲的变化156
三、绿洲变化的气候背景158
四、变化成因分析159
第六章 近50年来的绿洲变化165
第一节 绿洲面积和位置的变化165
一、绿洲面积的变化165
二、绿洲空间位置的变化168
三、绿洲时间上的变化170
第二节 变化成因分析171
一、自然因素的变化171
二、水资源及其利用情况的变化173
三、绿洲化与荒漠化175
四、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178
五、近50年来绿洲变化成因181
六、民勤绿洲变化调整对策183
第七章 结束语186
一、基本结论186
二、经验与教训188
主要参考文献190
热门推荐
- 3666796.html
- 2377505.html
- 85902.html
- 1536973.html
- 3030377.html
- 3825731.html
- 1040291.html
- 1475117.html
- 1472904.html
- 24361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210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557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68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688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637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636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88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703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856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60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