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暴风眼中的法庭 司法公共关系之媒体素养与舆论引导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李俊晔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 ISBN:9787510921971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409页
- 文件大小:58MB
- 文件页数:436页
- 主题词:司法机关-互联网络-舆论-案例-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暴风眼中的法庭 司法公共关系之媒体素养与舆论引导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观景台3
第一章 网络舆论敏感案(事)件基本问题3
第一节 网络舆论敏感案(事)件的内涵3
一、敏感案(事)件的传媒视角3
二、如何定义敏感案(事)件4
三、客观方面:敏感案(事)件的敏感要素4
四、主观方面:敏感案(事)件的发酵原素4
第二节 网络舆论敏感案(事)件类型化5
一、社会逆反型敏感案(事)件5
二、情理法冲突型敏感案(事)件7
三、涉众群体型敏感案(事)件8
四、错案违纪型敏感案(事)件9
五、政策诉求型敏感案(事)件11
六、政治关联型敏感案(事)件12
第三节 网络舆论敏感案(事)件形成机理13
一、PESTEL模型解析——敏感案(事)件的形成原因13
二、公共关系沉思——敏感案(事)件司法信息的供求关系15
三、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历史洪流15
第二章 中国互联网发展与网民需求侧实证观察16
第一节 中国网民规模和结构分析16
一、中国网民信息需求侧的最大需要对象16
二、手机网民占绝对优势,信息即时性、交互性增强17
三、网民年龄结构年轻化,二十岁的青年是网民主力军19
四、网民职业结构自由化,以学生和自由职业者为主20
五、网民的学历结构低层化21
六、中国网民需求侧现状的启示22
第二节 新媒体用户平台分析22
一、网络舆论传播中“两微一端”作用增强22
二、“广场”人散去,“茶馆”闹喧嚣22
三、微信朋友圈独占鳌头24
第三节 微信涉法信息的传播方式和特点28
一、微信账号类型及信息传播方式28
二、微信涉法信息基本特点28
第四节 涉法涉警社会舆情特点分析29
一、司法机关在社会舆情事件关涉主体中居首29
二、全民关注热点案件,紧盯司法机关官微“找料”30
三、社会舆情事件集中于社会民生话题31
四、移动互联网已成主要社会舆论场和舆情首发主体32
第三章 司法机关敏感案(事)件供给侧舆情风险分析33
第一节 司法机关舆情风险概要33
一、舆情事件总体走向33
二、舆情事件分布情况34
三、网络新媒体是舆情事件主要信息源34
四、舆情事件曝光时间短,传播时效高35
五、舆情事件持续时间以一周内为主36
第二节 敏感案(事)件舆情风险点类型37
一、舆情风险点类型总体分布情况37
二、公安机关舆情风险点类型37
三、检察院舆情风险点类型38
四、法院舆情风险点类型39
五、司法行政机关舆情风险点类型42
第三节 敏感案(事)件舆情涉事主体43
一、舆情风险主体方面总体分布情况43
二、公安机关敏感案(事)件舆情风险涉事主体分析44
三、检察机关敏感案(事)件舆情风险涉事主体分析45
四、法院敏感案(事)件舆情风险涉事主体分析45
五、司法行政机关敏感案(事)件舆情风险涉事主体分析46
第四节 敏感案(事)件舆情风险环节47
一、公安机关敏感案(事)件舆情风险环节47
二、检察机关敏感案(事)件舆情风险环节48
三、法院敏感案(事)件舆情风险环节48
四、司法行政机关敏感案(事)件舆情风险环节49
第五节 敏感案(事)件舆情干预和应对情况49
一、舆情事件曝光前干预为主49
二、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发布信息比重提升50
三、舆情回应效果正面评价逐渐增多51
第四章 涉法网络谣言舆情风险分析52
第一节 涉法网络谣言的典型案例52
一、南京“李芊非法行医案”谣言事件52
二、河南洛阳“弱女子不配合强奸被判刑3年”谣言事件52
三、河北高院副院长意外身亡后四个老婆抢尸体谣言事件53
第二节 涉法网络谣言的类型分析54
一、“对事型”谣言:涉及具体司法案件的网络谣言54
二、“对人型”谣言:涉及法院领导或法官个人的网络谣言55
三、“莫须有型”谣言,即凭空捏造虚假案件的网络谣言55
第三节 涉法谣言治理难的关键因素56
一、个别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无视新闻媒体职业道德底线56
二、目 前打击司法谣言的法律手段不足56
三、相关机关对涉法谣言危害性认识严重不足57
第四节 关于当前形势下治理涉法网络谣言的建议58
一、进一步完善网络谣言治理方面的立法58
二、进一步完善保障审判权依法独立行使方面的立法58
三、各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协调,依法惩处造谣传谣行为59
四、加强对各类媒体和信息网络平台的管理,努力提升其法治意识59
五、各机关严肃风纪监督,杜绝机关干部参与网络造谣传谣行为60
沉思录63
第五章 社会逆反类敏感案(事)件典型舆情案例63
第一节 李某某强奸案——公开过度,信息泄漏,标签化报道63
一、镜头回放63
二、敏感因素与舆情特点66
三、公安机关问题反思66
四、法院审理问题反思67
五、新闻媒体问题反思68
六、当事人和律师问题反思69
第二节 我爸是李刚案——标签化谣言,宜疏不宜堵70
一、镜头回放70
二、舆论传播和信息发布特点73
三、舆情应对得失反思74
第三节 药家鑫案——网络审判侵蚀司法公正76
一、镜头回放76
二、敏感因素与舆情特点79
三、司法机关成功做法80
四、司法机关问题反思80
五、媒体问题反思81
六、网络传播问题反思82
第六章 情理法冲突型敏感案(事)件典型舆情案例84
第一节 南京彭宇案——公开失时又露怯,众口铄金掩真相84
一、镜头回放84
二、舆情特点分析86
三、法院审理与裁判中的问题89
四、法院信息发布中的问题90
五、公安机关存在的问题91
六、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问题91
七、对司法机关的重要启示92
第二节 于欢案——利用新媒体形成良性互动93
一、镜头回放93
二、敏感因素与舆情传播分析95
三、法院处理经验总结98
第三节 邓玉娇案——舆论的非理性与司法机关的不专业99
一、镜头回放99
二、官方信息发布情况103
三、舆论传播特点104
四、司法机关和网络传播成功经验105
五、公安机关问题总结105
六、媒体报道问题总结107
七、网络传播问题总结107
八、律师执业失范问题108
九、邓玉娇案的启示109
第七章 群体型敏感案(事)件典型舆情案例110
第一节 吴英非法集资案——司法机关成为边缘信息源110
一、镜头回放110
二、敏感因素与舆情特点解析110
三、舆情风波时间轴111
四、司法机关成功经验114
五、司法机关问题总结114
六、媒体报道与网络传播问题总结115
第二节 瓮安事件——一拖二堵激发恶性群体性事件115
一、镜头回放115
二、舆情传播特点116
三、政府和司法机关舆情处理的问题117
四、舆情危机应对启示118
第三节 周世锋案——涉及律师群体的意识形态案件119
一、镜头回放119
二、司法机关信息发布情况120
三、司法机关信息发布成功经验122
四、时刻警惕司法舆情中的意识形态斗争124
第八章 执法争议敏感案(事)件典型舆情案例125
第一节 雷洋案——来自“新新媒体”舆情,引发警民对立125
一、镜头回放125
二、敏感因素与舆论传播特点131
三、司法机关的经验梳理132
四、司法机关的问题梳理134
五、舆论引导启示137
第二节 庆安枪击案——舆论倒逼真相138
一、镜头回放138
二、敏感因素舆情传播特点139
三、公安机关舆情应对的问题139
四、舆情启示140
第三节 李昌奎案——舆论监督抑或舆论审判的“公众狂欢”141
一、镜头回放141
二、敏感因素与舆情传播特点142
三、法院审判与舆情处置问题梳理142
四、媒体启示:传统媒体是舆论的“压舱石”143
第四节 豫北监狱越狱事件——信息不透明引谣言四起144
一、镜头回放144
二、司法行政机关舆情应对的失误总结144
第九章 伤害法官类敏感案(事)件典型舆情案例146
第一节 马彩云事件——情感共鸣处,道德制高点146
一、镜头回放146
二、舆情阶段应对分析147
三、舆论倾向和网民观点的变化148
四、法院舆情应对成功经验150
第二节 周龙事件——“基本解决执行难”决心不改151
一、镜头回放151
二、舆论传播情况151
三、普通网民观点分布152
四、信息发布与舆情引导成功经验153
第三节 傅明生事件——推动司法人员履职保障机制的完善155
一、镜头回放155
二、舆论传播情况155
三、普通网民观点分布156
四、信息发布与舆情引导成功经验156
第四节 伤害法官类案件综合分析——莫让法官流血又流泪158
一、镜头系列回放158
二、舆情特征变化158
三、舆情处置经验总结159
第十章 违法违纪类敏感案(事)件典型舆情案例162
第一节 上海高院法官集体招嫖事件——及时回应,雷厉风行162
一、镜头回放162
二、敏感因素与舆论传播特点164
三、舆情处置经验165
四、舆情处置反思165
第二节 铁岭监狱事件——快速反应,切割毒瘤166
一、镜头回放166
二、敏感因素与舆情概况167
三、舆情处置经验167
第十一章 司法公开与信息发布问题解析168
第一节 开启“互联网+司法公共关系”新时代168
第二节 敏感案(事)件信息发布问题反思169
一、信息发布不规范、不及时,不善于同媒体和网民打交道169
二、媒体素养欠缺,舆情风险管理能力不足170
三、审理阶段舆情管控力和公关能力不足171
四、政法自媒体信息发布不专业、不规范172
第三节 敏感案(事)件信息发布经验回顾172
一、敢于亮剑,新闻发布及时、事件回应迅速172
二、新闻发言人选取得当、素养提升,具备“全知全能”的发布授权173
三、把握时代脉搏,政法新媒体从“自留地”变成“责任田”173
四、主动设置议题,网络互动引导舆论走向174
五、庭审直播,实现信息即时发布,以“法治公开课”培育全民法治精神174
六、直面争议,回应关切,通过专业人士解疑释惑来减少公众质疑175
第四节 敏感案(事)件媒体报道问题反思175
一、报道失实、评论不公正175
二、信息来源不规范175
三、程序意识缺失175
四、干扰、妨碍司法176
五、侵害当事人权益176
六、社会责任意识淡薄176
第五节 敏感案(事)件网络传播问题反思177
一、网络新闻“标题党”泛滥177
二、网络信息真实性、可靠性差177
三、缺乏自我约束,侵害他人权利177
四、容易引起受众非理性发声177
五、网络媒体互动不规范178
六、有图未必有真相178
七、低俗化、娱乐化178
象牙塔181
第十二章 网络舆论与司法基本问题181
第一节 舆情的渊源和要素181
一、舆论渊源考略181
二、舆论的基本要素182
第二节 互联网新媒体舆论之变革183
一、网络新媒体的兴起183
二、网络自媒体的新特点184
三、网络新媒体传播特征185
四、互联网时代舆情的发展趋势189
第三节 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193
一、舆论形成过程之结构化思考193
二、网络舆论的开放环境和网状结构195
三、混沌系统:网络舆论的影响因素195
四、“蝴蝶翅”到“龙卷风”:网络舆论发生变化过程197
第四节 网络公共领域成为舆论新场域201
一、公共领域之公共性本源与公权力制衡201
二、互联网扩大公共领域的时空场域202
三、网络公共领域催生“商谈型司法”203
第十三章 互联网+大众心理205
第一节 民意与网络舆论205
一、民意渊源考略205
二、互联网舆论中的民意与民心206
三、网络拓展民意表达空间207
四、民意甄别、融合与引导209
第二节 网络舆论的大众心理基础210
一、群体的本质特征——相互影响210
二、网络群体本质——“混沌”状态的“乌合之众”211
三、网络群体特征:无意识,交互暗示传染,易冲动易变,夸张短暂情绪212
四、网络群体观念的特征:理性弱化,群体极化,形象思维214
第三节 网民群体倾向的心理效应215
一、“锚定效应”:网民心理倾向固化215
二、“首因效应”:播下种子,定势开启216
三、“马太效应”:舆论聚集,定势形成217
四、“沉默螺旋”:舆论垄断,定势固化218
五、“反沉默螺旋”:舆论反转,定势瓦解219
第四节 舆情敏感因素的社会定律220
一、“蝴蝶效应”:关注敏感因素的扩张力220
二、“羊群效应”:重视群体纠纷中的示范案件220
三、“破窗效应”:日久天长,敏感因素不再敏感221
四、“晕轮效应”:防止当事人的合理怀疑222
五、“踢猫效应”:控制情绪,避免敏感因素无中生有222
六、“虚假同感偏差效应”:正确引导公众评价223
七、“木桶效应”:敏感案(事)件不当处理一票否决223
八、“塔西佗陷阱”:平民话语权对司法公信、司法权威的新挑战223
第十四章 互联网+司法舆情225
第一节 传媒与司法在对立统一中共生225
一、传媒与司法矛盾关系的对立性225
二、传媒与司法矛盾关系的统一性227
第二节 网络舆论对传统司法的挑战230
一、网络舆论破茧法官传统固化思维方式230
二、网络舆论冲击司法公正、公信与权威231
三、网络舆论干扰司法权独立行使231
第三节 网络舆情危机对司法的影响232
一、人民法院正在面临的网络舆情危机232
二、法律信仰与制度信任:网络舆情危机影响司法活动全过程235
三、从管控到融入:网络舆情危机重新定位司法公开的边界236
四、网络舆情危机重新平稳司法公正天平238
第四节 网络舆论对司法的积极影响239
一、司法对新媒体的积极需求与传媒对司法的积极作用239
二、信息化时代传媒与司法关系的新变化240
三、信息化时代促成司法工作新格局241
第五节 构建司法与传媒和谐互动关系的新思维243
一、网络新媒体传播下的舆情新形势对司法工作提出的新机遇与新挑战243
二、正确认识、准确把握司法公正与舆论自由、舆论监督的关系244
三、努力提高应对传媒的能力是当前司法机关的一项紧迫任务246
四、我国司法与传媒关系的前沿实践发展248
度量衡255
第十五章 司法信息发布与媒体报道国际瞭望255
第一节 国际公约司法信息发布与媒体报道255
一、世界人权宣言255
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256
三、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北京规则)257
第二节 美国司法信息发布与媒体报道258
一、美国联邦宪法258
二、美国职业新闻记者协会(SPJ)职业伦理规范259
三、美国报纸主编协会(ASNE)原则声明261
四、美国律师协会职业行为示范规则(美国的司法缄口令)261
第三节 英国案件信息发布与媒体报道263
一、英国刑事法院案件报道指南263
二、英国藐视法庭法265
第四节 其他英美法系国家案件信息发布与媒体报道266
一、加拿大媒体、公众与法院关系实务指南(2004)266
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媒体报道司法指南267
三、新西兰媒体报道法院审判工作指南(3.1版)268
第五节 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案件信息发布与媒体报道268
一、法国新闻出版自由法268
二、瑞士法院怎样和媒体打交道269
三、欧洲人权公约269
四、欧洲各国司法——媒体——社会关系报告270
第十六章 司法信息发布、报道、传播的规范指引273
第一节 司法信息发布与传播基本原则和基础任务273
一、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重要改革任务273
二、平衡并行,规范信息发布、媒体报道与网络传播并重273
三、统筹协调,遵循司法工作规律和新闻传播规律274
四、突出重点,做好重大敏感刑事案件的信息发布与媒体报道274
五、依法依规,要坚持法治理念,维护司法权威275
六、勇于担当,弘扬法治精神,传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核心价值观276
七、以人为本,加强队伍建设和教育培训,提升发布和报道的质量和水平276
八、提高站位,提升国家治理与社会综治能力277
第二节 司法机关信息发布规范278
一、主动、即时、连续发布案件信息278
二、积极有效回应社会关切,通过信息供给侧改革实现有效沟通279
三、刑事案件分阶段采取相应的信息发布措施279
四、完善案件信息发布的制度化建设281
五、畅通案件信息发布渠道,提高同媒体特别是新兴媒体打交道的能力281
六、建立健全重大敏感案件舆情监测和舆论引导机制281
第三节 司法案件信息报道规范282
一、坚持依法依规采访282
二、确保报道内容合法合规282
三、自觉维护司法权威283
四、注重报道的社会效果284
五、报道刑事案件的规范指引285
六、报道民事、行政案件的规范指引285
七、规范案件信息报道,从官媒开始285
第四节 司法案件信息网络传播规范286
一、维护“绿色”互联网生态环境286
二、依法理性表达意见286
三、以协议公约规范管理287
第五节 司法信息发布与传播管理监督与法律责任287
一、统筹导向管理287
二、完善案件信息发布管理制度287
三、规范媒体宣传报道288
四、规范网络平台传播秩序288
五、鼓励加强行业自律规范288
六、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288
七、建立健全司法机关与新闻媒体双向沟通机制289
第十七章 网络舆情应对的理论与制度建设290
第一节 政法干警媒体思维与媒介担当290
一、顺应时势、勇于担当290
二、更新思维、敏锐洞察291
三、掌握规律、有胆有为292
第二节 敏感案(事)件信息源规范的四维度294
一、维度之一:政务信息与案件信息要分开294
二、维度之二:程序性信息与实体性信息要分开295
三、维度之三:程序之内和程序之外要分开296
四、维度之四:客观事实与主观评论要分开297
第三节 敏感案(事)件的处理原则297
一、处理敏感案(事)件的目的性原则297
二、处理敏感案(事)件的实践性原则299
第四节 敏感案(事)件的应对机制302
一、敏感案(事)件风险评估机制303
二、建立健全敏感案(事)件风险预警机制305
三、敏感案(事)件网络舆情应对机制306
四、敏感案(事)件新闻发言人机制308
五、尝试建立新闻事务官和传播顾问制度309
六、敏感案(事)件内部通报机制309
第十八章 禁口令、藐视法庭罪、封闭审理立法镜鉴310
第一节 “禁口令”之辩证310
一、公开之限,自由之止310
二、制约新闻言论自由的“禁口令”亦有制约310
三、表面上限制司法公开,根本上保障司法公开310
第二节 引入“禁口令”势在必行311
一、形势要求:落实党和国家政策311
二、思维更新:行政化粗放管理转向精确化、互动式司法指引311
三、机制改革:事后追责“马后炮”转向事前规制预防312
第三节 “禁口令”的制度设计313
一、“禁口令”制度的基本原则:自由公开之例外313
二、“禁口令”类型(发布对象)314
三、适用“禁口令”的情形:法定为主自律+酌定补充衡平314
四、“禁口令”时间效力:起始时间、终止时间316
五、“禁口令”的方式和内容:隐匿信息、延时报道、技术处理316
六、“禁口令”的程序:启动、审查、复议、撤销与变更316
七、违反“禁口令”的“避风港”申辩与免责规则318
八、违反“禁口令”的法律后果:多元责任,建议对接增设“藐视法庭罪”319
第四节 创设符合中国国情的“藐视法庭罪”321
一、《刑法修正案(九)》前对“藐视法庭”行为的规定321
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惩戒藐视法庭权威等违法犯罪行为321
三、《刑法修正案(九)》的进步与遗憾322
四、由“扰乱法庭秩序”扩展到“藐视法庭权威”之必要323
五、以“藐视法庭罪”对接违反“禁口令”的法律责任324
六、符合中国国情“藐视法庭罪”的程序设计325
第五节 重大敏感案件封闭审理制度之例外插曲326
一、国外封闭审理制度考察326
二、封闭审理的考虑因素327
三、阻断舆情干扰:封闭审理的必要性探讨327
四、必须严格限制适用封闭审理327
兵法书331
第十九章 发现舆情风暴的引爆点331
第一节 舆情引爆三特点和三法则331
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331
二、探索偶然中的必然331
三、流行风潮的三特点:共情效应,蝴蝶效应,突发剧变332
四、引爆点三法则:关键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333
第二节 关键人物法则334
一、骑马夜行的启示334
二、关键人物:内行、联系员、推销员335
三、内行335
四、六步分离法则336
五、联系员的特点:粉丝数,影响力,弱关系336
六、推销员:警惕西方反华势力337
第三节 附着力因素法则339
一、附着力是信息核心竞争力339
二、舆情信息附着力的来源:诱导性因素,形象化表达,共情效应339
第四节 环境威力法则341
一、互联网让舆论引爆更有威力341
二、“150法则”与微信的传播力341
三、破窗理论:防微杜渐,小处着手342
第二十章 敏感案(事)件信息发布的供给侧改革344
第一节 信息供给侧初阶探索344
一、司法公开与信息供给的是与否344
二、司法公开与信息供给的多与少344
三、司法公开与信息供给的快与慢345
第二节 信息供给侧进阶沉思345
一、司法公开,我们为了什么345
二、信息供给侧改革,谁来供给346
三、当前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如何供给346
第三节 司法公开与信息供给侧的冷智慧347
一、是与否的辩证智慧347
二、多与少的辩证智慧347
三、快与慢的辩证智慧348
第四节 个案策略选择的SWOT分析方法348
一、SWOT策略分析348
二、SWOT策略选择349
第二十一章 司法机关舆情危机能动应对350
第一节 司法机关舆情危机能动应对基本原则350
一、主动积极、快速反应原则350
二、公开透明的原则350
三、顺势而为原则351
四、深刻把握新媒体传播规律和社会公众信息需求规律原则351
五、舆情应对应遵守的“四明”法则352
第二节 舆情危机公共关系处理中的辩证思维352
一、乐观与警惕并重352
二、直面与善用并举353
三、敏感性与前瞻性兼备353
四、严谨性与及时性兼顾353
五、主动引导与被动解释相结合354
六、不同级别司法机关差异化354
第三节 人民法院舆情危机能动应对的策略354
一、舆情危机潜伏期的预防355
二、舆情危机爆发期的处置357
三、舆情危机蔓延期的应对358
四、舆情危机恢复期的重塑359
第二十二章 人民法院秘密信源隐匿权的司法应对361
第一节 秘密信源隐匿权的意义361
一、隐匿权问题的形成361
二、隐匿权的法律分析362
第二节 隐匿权的法经济学引申362
一、新闻媒体与消息提供者之间的矛盾362
二、新闻媒体与社会公众之间的矛盾(外部矛盾)363
三、外部矛盾内部化364
第三节 秘密信源的司法实践365
一、隐匿权之法理错位365
二、隐匿权之适用规范366
三、法庭作证之困——证据法问题367
四、矛盾破解之路——不公开审理368
第四节 秘密信源隐匿权的边界368
一、隐匿权的理由与质疑368
二、禁止滥用隐匿权369
三、使用秘密信源的社会责任369
余音 望远镜373
结语:一场可视化司法信息供给侧改革373
第一节 司法信息供求的可视化视角373
一、可视化:看得见的正义373
二、可视化对司法信息管理的作用373
三、可视化引领司法公开和信息供给未来路向374
四、上善若水:可视化是司法公共关系的根本之道375
第二节 司法信息供求不可视问题376
一、法治精神价值理念不可视376
二、信息发布报道规范不可视376
三、社会公众信息需求不可视376
四、司法信息发布渠道不可视377
五、社会公众沟通方式不可视377
六、信息发布回应时机不可视378
七、违规和失误的责任不可视378
八、司法公共关系管理不可视378
九、司法信息供求矛盾和供给侧症结不可视379
第三节 司法信息的可视化供给380
一、树立可视化、精细的司法信息管理理念380
二、舆情预警、民意监测可视化380
三、舆情回应可视化380
四、信息发布管理标准化、可视化380
五、案件报道规则标准化、可视化381
六、信息发布和案件报道的责任可视化381
七、审判过程可视化促进司法行为问题和校正可视化381
第四节 “AI智能网民机器人”与“AI+VR”“AI+AR”模拟练兵382
一、AI机器人从司法办案走进网络舆论382
二、“AI智能网民机器人”用于舆情应对实战演习和日常训练383
三、“AI+VR”“AI+AR”人机交互模拟练兵384
参考文献387
插图与附表清单405
热门推荐
- 145607.html
- 3707664.html
- 3532280.html
- 3121154.html
- 2525638.html
- 21338.html
- 2110152.html
- 421928.html
- 2735729.html
- 33351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269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120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720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525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474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906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056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639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158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5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