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学
  • 吴云锋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9787109120372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78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404页
  • 主题词: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病害生物防治1

第一章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概念和发展历史1

第一节 基本概念1

一、生物防治1

二、生防制剂2

第二节 发展历史4

一、国外生物防治4

二、国内生物防治5

三、面临的问题8

第二章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原理10

第一节 抗生作用10

一、抗生素10

二、抗菌蛋白或细胞壁降解酶类11

三、抗生作用的机制12

四、抗生素的生产菌12

第二节 重寄生作用14

一、概述14

二、防治原理15

三、影响因素15

第三节 竞争作用16

第四节 捕食作用17

第五节 交互保护17

第六节 诱导抗病性18

第七节 其他机制19

第八节 定殖过程19

一、定殖19

二、定殖的研究方法20

第三章 生防微生物22

第一节 概况22

一、微生物与植物间的关系22

二、生防微生物的种类及关系23

第二节 生防细菌27

一、主要生防细菌27

二、生防细菌的主要生防作用31

三、生防细菌的应用34

四、生防细菌展望40

第三节 放线菌42

一、生物学形态42

二、种类43

三、应用方式及其生防作用44

四、应用前景48

第四节 生防真菌48

一、木霉菌49

二、内生真菌51

三、寡雄腐霉53

四、毛壳霉55

五、拮抗酵母菌56

第四章 抑病土59

第一节 抑病土的概念59

一、抑病土的发现59

二、抑病土的定义59

三、抑病土的特性59

第二节 抑病土的作用机制60

一、土壤非生物因素的作用60

二、土壤生物因素的作用61

三、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共同作用62

四、作物根系分泌物的作用63

第三节 抑病土的利用63

一、筛选抑病土63

二、改良土壤结构64

三、转移土壤抑制作用64

四、引入拮抗菌64

五、作物抗病品种连作64

第五章 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66

第一节 真菌病害的生物防治66

一、土传真菌病原物的主要类群66

二、土传真菌病害的主要潜在生防因子67

三、土传真菌病害生物防治的主要机制68

四、土传真菌病害生物的防治应用69

第二节 细菌病害的生物防治72

一、土传细菌病原物的主要类群72

二、土传细菌病害的主要潜在生防因子72

三、土传细菌病害生物防治的主要机制73

四、土传细菌病害生物防治的应用73

第三节 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75

一、存在问题76

二、改进方法76

第六章 地上部病害及果蔬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79

第一节 地上部病害的生物防治79

一、主要潜在生防因子79

二、生物防治的主要机制81

三、地上部病害的生物防治83

第二节 果蔬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87

一、果蔬采后病害的主要病原物类群88

二、果蔬采后病害的潜在生防因子89

三、作用机理94

四、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97

第七章 植物线虫病害的生物防治102

第一节 食线虫真菌102

一、捕食性真菌103

二、机会真菌(兼性寄生真菌)105

三、产毒真菌110

四、内寄生菌物113

五、菌根菌114

第二节 食线虫细菌115

一、巴氏杆菌115

二、根际细菌116

三、苏云金芽孢杆菌117

四、根际细菌对植物寄生线虫的拮抗机理117

五、放线菌和其他微生物118

第三节 其他线虫病害的生防因子119

一、捕食性线虫119

二、捕食性的土壤动物120

三、杀线虫植物120

四、线虫病毒和立克次氏体122

第四节 防治线虫病害的微生物农药122

第八章 病毒病的生物防治126

第一节 病毒弱毒株系的交叉保护作用126

一、交叉保护对病毒病防治的研究和应用126

二、交叉保护的作用机理127

三、弱毒株系的获得128

四、交叉保护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措施129

第二节 病毒卫星RNA的致弱作用130

一、卫星RNA对植物病毒病症状的影响130

二、卫星RNA在防治病毒病害中的研究和应用131

三、卫星RNA致弱作用的可能机理132

四、具致弱作用的卫星RNA的筛选133

五、存在的问题和展望133

第九章 提高生防效果的途径134

第一节 生防菌的诱变改良134

一、微波诱变134

二、超声波诱变135

三、离子注入诱变135

四、原生质体诱变135

第二节 生防菌的基因工程改良136

一、基因工程改良原理136

二、基因工程菌株的构建139

第三节 环境条件对生防菌制剂活性的影响140

一、温度(四季、区域)对生防菌剂活性的影响141

二、湿度(大气湿度、土壤湿度)对生防菌剂活性的影响141

三、土壤因素对生防菌剂活性的影响142

第四节 寄主植物对生防菌剂活性的影响144

一、植物根系对生防菌剂活性的影响144

二、寄主植物与生防菌剂防效的关系144

第十章 生态学与植物病理学146

第一节 植物病害发生的生态观146

第二节 生态学与生态系统147

一、生态学的概念147

二、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147

三、生态系统148

第三节 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病害的平衡状态153

一、植物病原菌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地位153

二、寄生物和寄主植物的协同进化和内部稳定性154

三、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病害155

第四节 农业生态系统和植物病害156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156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157

三、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病害157

四、现代植物病理学的生态观158

第十一章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方法160

第一节 拮抗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及生物活性测定160

一、分离与筛选160

二、拮抗活性测定162

第二节 拮抗微生物与病原物和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163

一、绿色荧光蛋白标记164

二、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的应用164

下篇 害虫生物防治166

第十二章 害虫生物防治概念与理论基础166

第一节 害虫生物防治的重要性166

第二节 害虫生物防治简史168

第三节 害虫生物防治的理论基础171

第十三章 寄生性天敌昆虫的利用175

第一节 寄生性天敌昆虫175

第二节 寄生性天敌昆虫的主要习性176

一、寄生性天敌昆虫的寄主类型176

二、寄生性天敌昆虫的寄生习性177

三、膜翅目寄生蜂的生活习性180

四、双翅目寄生蝇的生活习性186

第三节 寄生性天敌昆虫的主要类群187

一、寄生性膜翅目187

二、寄生性双翅目196

三、捻翅目197

四、寄生性鞘翅目198

五、寄生性鳞翅目198

第四节 寄生性天敌昆虫的保护、引进与繁殖利用199

一、苹果绵蚜蚜小蜂199

二、赤眼蜂200

三、丽蚜小蜂202

四、荔蝽平腹小蜂204

五、白蛾周氏啮小蜂206

六、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208

第十四章 捕食性天敌昆虫的利用210

第一节 捕食性天敌昆虫210

第二节 捕食性天敌昆虫的主要习性211

一、寻找食物211

二、对猎物的知觉和选择212

三、猎物的捕食和利用213

第三节 捕食性天敌昆虫的类群215

一、蜻蜓目215

二、螳螂目215

三、捕食性半翅目216

四、脉翅目218

五、捕食性鞘翅目220

六、捕食性双翅目222

七、捕食性膜翅目223

八、捕食性螨类223

九、农田蜘蛛及其他捕食性动物226

第四节 捕食性天敌昆虫的引进与利用228

一、引进澳洲瓢虫防治吹绵蚧230

二、引进孟氏隐唇瓢虫防治粉蚧231

三、引进大唼蜡甲防治红脂大小蠹231

四、引进小黑瓢虫防治粉虱232

五、引进智利小植绥螨、胡瓜钝绥螨防治叶螨232

第五节 捕食性天敌昆虫的人工繁殖与保护利用233

一、天敌大量繁殖的基本方法233

二、大量繁殖散放的主要捕食性天敌类群234

第六节 猎物昆虫与捕食者的协同进化250

一、猎物存活策略250

二、捕食者的反应253

第十五章 操纵生态环境增强天敌昆虫控害能力255

第一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分类255

第二节 农业生态环境管理模式256

第三节 增强天敌控制害虫能力的假说259

第四节 应用实例260

第十六章 昆虫疾病流行学263

第一节 昆虫疾病流行学中的概念263

一、昆虫疾病263

二、昆虫疾病的流行264

第二节 影响昆虫疾病流行的主要因素265

一、病原265

二、寄主268

三、环境270

第三节 昆虫流行病模型的建立272

一、系统的定义和概念272

二、昆虫疾病流行学模型的建立273

第十七章 昆虫病原细菌的利用277

第一节 昆虫病原细菌主要类群及生物学特性277

一、昆虫病原细菌的主要类群277

二、主要昆虫病原细菌的生物学特性280

第二节 苏云金芽孢杆菌282

一、苏云金芽孢杆菌形态和生物学特性283

二、苏云金芽孢杆菌类群的分类284

三、苏云金芽孢杆菌对昆虫的侵染285

第三节 球形芽孢杆菌292

一、球形芽孢杆菌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292

二、球形芽孢杆菌的分类292

三、球形芽孢杆菌对蚊幼虫的致病性及致病机理293

第四节 金龟子乳状病芽孢杆菌294

一、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295

二、金龟子乳状病芽孢杆菌的分类295

三、金龟子乳状病芽孢杆菌的侵染296

第五节 昆虫细菌杀虫剂的生产和应用296

一、昆虫细菌杀虫剂的生产296

二、昆虫细菌杀虫剂的应用299

第十八章 昆虫病原真菌的利用301

第一节 昆虫病原真菌的生物学特性301

一、昆虫病原真菌的生殖301

二、生活史302

三、生长发育的营养要求303

四、昆虫病原真菌的入侵和致病机制304

第二节 半知菌亚门昆虫病原真菌305

一、白僵菌属305

二、绿僵菌属307

三、拟青霉属308

四、轮枝孢属309

五、野村菌属310

第三节 接合菌亚门昆虫病原真菌311

一、虫霉属311

二、虫疠霉属312

三、虫瘟霉属313

四、新接霉属315

第四节 昆虫病原真菌制剂的生产与应用316

一、真菌杀虫剂剂型316

二、真菌制剂的生产317

三、真菌制剂在害虫综合防治中的应用319

四、影响真菌制剂防治效果的因素324

第十九章 昆虫病毒的利用327

第一节 昆虫病毒的主要类群327

一、昆虫病毒的主要特征327

二、昆虫病毒的分类和主要类群329

第二节 核型多角体病毒333

一、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形态结构333

二、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理化性质335

三、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稳定性337

四、核型多角体病毒对昆虫的侵染338

第三节 颗粒体病毒342

一、颗粒体病毒的形态结构342

二、颗粒体病毒的理化性质343

三、颗粒体病毒对昆虫的侵染344

第四节 质型多角体病毒345

一、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形态结构346

二、质型多角体病毒的理化性质347

三、质型多角体病毒的稳定性及其对环境的抵抗348

四、质型多角体病毒对昆虫的侵染348

第五节 昆虫病毒的生产350

一、利用昆虫活体大量增殖病毒350

二、利用细胞系大量增殖病毒351

第六节 昆虫病毒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352

第二十章 昆虫病原线虫354

第一节 昆虫线虫的主要类群354

一、昆虫线虫的一般特征354

二、昆虫线虫的分类355

第二节 昆虫病原线虫的致病机理358

一、染病昆虫的病症和症状359

二、昆虫病原线虫的生物学特性359

三、昆虫病原线虫的致病机理360

第三节 昆虫病原线虫的生产及应用361

一、昆虫病原线虫的生产361

二、昆虫病原线虫的应用362

三、影响昆虫病原线虫应用的因素363

四、昆虫病原线虫及其共生菌的安全性364

第二十一章 原生动物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365

第一节 昆虫病原原生动物的主要生物学特性365

第二节 蝗虫微孢子虫防治蝗虫的原理与生产技术366

第三节 蝗虫微孢子虫在防治害虫中的应用368

主要参考文献37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