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
  • 王雨生编著(西京医院眼科)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93285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641页
  • 文件大小:207MB
  • 文件页数:669页
  • 主题词:脉络膜-眼病-诊疗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基础理论篇3

第一章 脉络膜新生血管概论3

第二章 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组织病理学特征6

第一节 脉络膜的正常组织结构与功能6

第二节 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局部病理学改变6

一、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的变化6

二、玻璃膜疣7

三、Bruch膜异常7

四、弥漫性脉络膜毛细血管退变7

第三节 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组织病理学特征7

一、历史回顾7

二、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组成8

三、发展演变8

四、病理生理学变化10

五、病理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的联系11

六、激光诱导的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病理学改变11

七、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相关的基因表达14

第三章 脉络膜新生血管相关的细胞成分16

第一节 血管内皮细胞16

一、内皮细胞的激活与细胞外基质的降解17

二、内皮细胞的移行和增生17

三、新生血管的成熟18

四、血管内皮细胞的来源18

第二节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18

一、对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的促进作用18

二、对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19

第三节 巨噬细胞19

第四节 其他细胞20

一、血管平滑肌细胞及周细胞20

二、炎症细胞20

三、胶质细胞和光感受器细胞20

第五节 结语21

第四章 脉络膜新生血管相关的细胞因子24

第一节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24

一、命名24

二、来源24

三、基因特征25

四、蛋白结构25

五、受体25

六、诱导剂25

七、抑制剂26

八、生物学功能26

九、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关系26

第二节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7

一、命名27

二、来源27

三、基因特征27

四、蛋白结构27

五、受体27

六、诱导剂28

七、抑制剂28

八、生物学功能28

九、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关系29

第三节 转化生长因子29

一、命名29

二、来源29

三、基因特征30

四、蛋白结构30

五、受体30

六、诱导剂30

七、抑制剂30

八、生物学功能30

九、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关系30

第四节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31

一、命名31

二、来源31

三、基因特征31

四、蛋白结构31

五、受体31

六、诱导剂32

七、抑制剂32

八、生物学功能33

九、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关系35

第五节 血管生成素35

一、命名35

二、来源35

三、基因特征35

四、蛋白结构36

五、受体36

六、调节剂36

七、生物学功能36

八、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关系37

第六节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37

一、命名37

二、来源37

三、基因特征37

四、蛋白结构37

五、受体38

六、调节剂38

七、生物学功能38

八、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关系38

第七节 肿瘤坏死因子38

一、命名及来源38

二、基因特征39

三、蛋白结构39

四、受体39

五、诱导剂39

六、抑制剂39

七、生物学功能39

八、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关系39

第八节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40

第九节 结语40

第五章 脉络膜新生血管相关的细胞外基质42

第一节 细胞外基质成分与脉络膜新生血管42

一、胶原42

二、非胶原性支持分子43

三、多糖类44

第二节 细胞外基质受体与脉络膜新生血管45

一、细胞间黏附分子和选择素45

二、整合素45

第三节 细胞外基质代谢酶类及其抑制剂与脉络膜新生血管46

一、纤溶酶原激活物系统46

二、基质金属蛋白酶系统46

第四节 Bruch膜与脉络膜新生血管48

第六章 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生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52

第一节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52

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52

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生成52

三、参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诱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信号转导通路54

四、信号通路网络57

第二节 其他细胞因子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58

一、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58

二、转化生长因子-β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58

第三节 参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信号转导的其他受体/信号分子59

第七章 骨髓来源细胞与脉络膜新生血管62

第一节 骨髓来源细胞在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中的作用62

一、脉络膜新生血管中骨髓来源细胞的发现62

二、脉络膜新生血管区域由骨髓来源细胞分化而来的细胞类型63

三、骨髓来源细胞对脉络膜新生血管严重程度的影响64

第二节 参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的骨髓来源细胞的种类64

一、血管内皮前体细胞65

二、造血干细胞65

三、间充质干细胞65

第三节 骨髓来源细胞参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可能涉及的分子65

第四节 结语66

第八章 炎症与脉络膜新生血管68

第一节 炎症细胞与脉络膜新生血管68

一、巨噬细胞68

二、中性粒细胞70

三、T细胞和NK细胞70

第二节 炎症介质与脉络膜新生血管70

一、补体系统70

二、炎性细胞因子71

三、白细胞黏附分子71

四、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系统72

第三节 用于研究炎症与脉络膜新生血管关系的动物模型72

一、减少巨噬细胞72

二、减少中性粒细胞72

三、减少补体及膜攻击复合物沉积72

四、减少黏附分子73

五、其他73

第四节 结语73

第九章 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的微环境中多因素的交互作用76

第一节 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生中重要的生长因子及相关细胞76

一、分泌生长因子的细胞76

二、生长因子对参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细胞的作用77

第二节 脉络膜新生血管中多种生长因子与细胞外基质78

一、细胞外基质对生长因子的作用78

二、生长因子对细胞外基质的作用78

第三节 生长因子之间相互协同及拮抗作用79

第四节 结语79

第十章 新生血管抑制剂83

第一节 内源性新生血管抑制因子83

一、组成性新生血管抑制因子83

二、以隐蔽片段存在的新生血管抑制因子85

第二节 外源性新生血管抑制剂86

一、靶点专一的新生血管抑制剂86

二、广谱新生血管抑制剂89

第三节 结语92

第十一章 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分类95

第一节 病因学分类95

一、变性类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95

二、遗传/先天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95

三、炎症性疾病95

四、外伤或医源性疾病96

五、肿瘤96

六、全身疾病96

七、其他96

第二节 病理学分型96

第三节 以脉络膜新生血管位置分型97

第四节 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分类法97

一、典型性脉络膜新生血管97

二、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97

三、混合型脉络膜新生血管98

第五节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分类法98

一、按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态分类98

二、按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活动性分类99

第六节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分类法100

一、与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分类的关系100

二、根据脉络膜新生血管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的相对位置关系分类100

三、根据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活动性分类100

第七节 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特殊形式100

一、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101

二、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101

三、滋养血管101

四、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吻合101

第二篇 实验方法篇107

第一章 脉络膜新生血管相关细胞的分离和培养107

第一节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107

一、发展简史108

二、培养方法108

三、细胞的鉴定111

四、培养细胞的生物学特性113

五、结语115

第二节 脉络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115

一、概述115

二、培养方法116

三、细胞的鉴定117

四、结语118

第三节 Müller细胞培养118

一、概述119

二、培养方法119

三、细胞的鉴定121

四、结语122

第四节 巨噬细胞的培养122

一、细胞的获取、分离和纯化122

二、细胞的接种和培养126

三、细胞的鉴定126

第二章 体外血管形成的检测方法131

第一节 增生131

一、细胞计数和活力测定131

二、克隆形成试验132

三、氚-标记脱氧胸苷掺入法133

四、溴化脱氧尿嘧啶标记法134

五、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134

六、甲基四氮盐比色法135

七、流式细胞术135

八、银染核仁组成区法136

九、增生相关蛋白检测136

十、结语137

第二节 移行137

一、Boyden小室法137

二、细胞创伤愈合实验139

第三节 管腔形成139

一、Matrigel管腔形成实验139

二、Vitrogen管腔形成实验140

三、其他管腔形成实验方法141

四、优缺点142

第四节 细胞黏附实验142

一、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实验142

二、白细胞黏附实验144

第五节 鸡胚绒毛尿囊膜技术148

一、鸡胚绒毛尿囊膜的组成、功能和正常发育过程148

二、操作方法149

三、对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长的干预151

四、操作注意事项152

五、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152

六、优点和局限性156

第三章 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的建立160

第一节 激光诱导的脉络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160

一、作用机制160

二、激光器种类161

三、实验动物161

四、激光诱导动物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态学特征162

第二节 生长因子诱导的脉络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164

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诱导的动物模型165

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的动物模型167

第三节 炎症诱导的脉络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167

第四节 缺氧诱导的脉络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168

第五节 氧化损伤诱导脉络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168

一、脂质过氧化物诱导兔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169

二、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缺失诱导小鼠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169

三、人载脂蛋白E、高龄和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169

第六节 手术诱导脉络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169

第七节 其他方法诱导脉络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170

一、视网膜下注射自体玻璃体诱导的动物模型170

二、视网膜下注射基质胶诱导兔眼模型170

第八节 脉络膜植片体外培养建立新生血管模型170

第九节 评价脉络膜新生血管常用的技术方法171

一、临床技术方法171

二、实验室技术172

第四章 眼球组织病理学技术176

第一节 取材176

一、实验动物的处死方法176

二、取材方法177

三、注意事项177

第二节 固定178

一、固定的意义178

二、固定的作用178

三、固定剂和固定方法的选择179

四、注意事项179

五、固定用容器179

六、常用的方法179

七、固定液180

八、组织固定后的洗涤183

第三节 脱水183

一、酒精183

二、其他184

第四节 透明184

一、二甲苯184

二、氯仿184

三、环己酮184

第五节 浸蜡184

第六节 包埋185

一、石蜡包埋法185

二、火棉胶包埋法185

三、塑料包埋法186

第七节 切片186

一、石蜡切片法186

二、冰冻切片法187

三、火棉胶切片法188

四、塑料切片法188

第八节 染色188

一、染料分类188

二、常用染料189

三、染色原理190

四、染色的应用191

五、媒染剂、促染剂、分化剂和封固剂196

六、染色注意事项197

七、组织切片封固注意事项198

八、组织染色时脱片原因分析及对策198

九、染色后切片褪色原因199

第九节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199

一、抗体的选择、稀释和保存199

二、被检测组织内抗原的修复200

三、组织切片中内源性酶的阻断200

四、正常血清保护201

五、常用缓冲液201

六、常用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201

七、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203

第十节 其他常用溶液和洗液的配制204

一、常用溶液204

二、玻璃洗液配制法205

三、清洁洗液配制法205

第五章 相关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206

第一节 细胞变性的直接显示方法206

一、尼氏(Nissl)法206

二、Fluoro-Jade B或C法206

三、氯化三苯基四唑染色法208

四、苏木精-伊红染色法208

第二节 酶组织化学法208

一、概述208

二、一氧化氮合酶染色法208

第三节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209

一、抗体209

二、细胞的固定210

三、免疫细胞化学染色210

四、培养细胞的免疫化学染色方案213

第四节 蛋白免疫印迹技术215

一、概述215

二、实验操作215

第五节 酶谱法217

一、概述217

二、实验操作217

第六节 酶联免疫分析218

一、概述218

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219

第七节 原位分子杂交技术221

一、概述221

二、同位素35S标记原位杂交法223

三、非同位素地高辛精标记原位杂交法228

四、原位分子杂交的对照实验229

第八节 Northern杂交230

一、概述230

二、RNA纯化231

三、Northern杂交实验操作232

四、注意事项234

第九节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234

一、基本步骤234

二、简化步骤236

三、影响因素236

第十节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236

一、原理236

二、荧光检测模式237

三、反应产物的特异性分析-融解曲线分析238

四、定量方法238

五、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和普通聚合酶链式反应的区别239

六、实验方案239

七、操作步骤239

第十一节 钙离子测定241

一、概述241

二、Fura-2测定方法242

第三篇 临床检查篇249

第一章 视功能检查249

第一节 视力249

一、视力检查原理249

二、常用视力表249

三、常用视力检查方法252

四、低视力检查方法253

第二节 Amsler方格表检查255

一、中心视野检测与Amsler方格表255

二、检查方法255

三、Amsler方格表检查的异常表现256

四、优缺点257

第三节 对比敏感度检查258

一、原理258

二、检测方法259

三、应用价值260

第四节 色觉检查262

一、原理262

二、检测方法263

三、临床应用264

第五节 超锐度视野检查265

一、设计原理265

二、操作方法266

三、结果判定和处理266

四、适应证267

五、优缺点267

六、在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268

七、结语268

第二章 眼底检查及眼底照相271

第一节 检眼镜检查271

一、直接检眼镜检查法272

二、间接检眼镜检查法273

第二节 裂隙灯显微镜眼底检查法275

一、裂隙灯显微镜的构造与原理275

二、检查方法275

第三节 眼底照相277

一、历史277

二、眼底照相机的原理277

三、眼底照相机的结构278

四、眼底照相机的操作方法279

五、标准眼底像拍摄顺序279

六、操作注意事项280

第四节 激光扫描检眼镜280

一、原理280

二、特点280

第三章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282

第一节 发展史282

一、第一代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仪283

二、第二代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仪283

三、第三代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仪283

第二节 成像原理283

第三节 仪器和操作方法284

一、仪器准备284

二、患者准备284

三、选择注视性质285

四、选择扫描模式285

五、扫描参数调节285

六、获取及保存图像285

七、图像分析285

八、图像储存和打印285

第四节 正常眼底结构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图像285

第五节 黄斑部异常结构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图像分析286

一、视网膜形态学改变286

二、反射性改变286

三、视网膜厚度改变287

第六节 适应证287

第七节 在脉络膜新生血管诊疗中的应用287

一、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288

二、监测疗效292

第八节 进展及展望294

一、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294

二、超高分辨率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294

三、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294

四、其他294

第四章 眼底血管造影术297

第一节 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术297

一、发展历史297

二、荧光素钠理化特性297

三、仪器设备298

四、造影技术299

五、正常眼底荧光图像300

六、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正常过程300

七、异常眼底荧光图像302

八、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表现303

第二节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术306

一、吲哚青绿理化特性306

二、仪器设备307

三、造影步骤307

四、吲哚青绿血管造影与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的比较及影响因素308

五、正常荧光形态309

六、异常荧光形态310

七、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形态311

第五章 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315

第一节 原理及检查方法315

一、基本原理316

二、检查方法318

第二节 在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诊治中的应用320

一、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320

二、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322

三、病理性近视并发的脉络膜新生血管323

四、其他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324

第三节 应用展望324

第四节 结语324

第六章 其他检查326

第一节 微视野检查326

一、概述326

二、工作原理326

三、操作技术327

四、临床应用327

五、结语329

第二节 激光多普勒血流仪329

一、概述329

二、原理329

三、临床应用330

四、结语332

第三节 视网膜厚度分析仪332

一、概述332

二、原理333

三、临床应用334

四、结语335

第四篇 临床治疗篇339

第一章 药物治疗339

第一节 抗氧化剂及锌制剂339

一、氧化损伤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339

二、作用机制339

三、治疗进展340

第二节 糖皮质激素341

一、概述341

二、临床应用342

三、作用机制344

四、并发症或存在的问题347

五、小结和展望348

第三节 临床药物研制进展349

一、选择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349

二、非选择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352

三、非选择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抗癌药物Bevacizumab355

四、血管抑制性激素357

五、其他在研药物360

第四节 眼内缓释给药研究360

一、概述360

二、眼内缓释给药系统361

三、靶向给药366

四、结语366

第二章 视网膜激光光凝术376

第一节 概论376

一、光凝术简史376

二、激光概述377

三、视网膜激光光凝术378

四、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技术379

五、视网膜激光光凝术的主要适应证381

第二节 激光光凝术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382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382

二、技术方法383

三、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384

四、存在问题及展望385

五、结语386

第三节 激光光凝滋养血管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386

一、适应证386

二、技术方法387

三、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388

四、存在问题388

五、结语389

第三章 经瞳孔温热疗法392

第一节 概述392

第二节 原理和特点392

一、原理392

二、特点392

第三节 操作技术及注意事项393

一、治疗前准备393

二、治疗中注意事项393

三、治疗后的观察394

第四节 在脉络膜新生血管治疗中的应用394

一、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394

二、治疗病理性近视伴发的脉络膜新生血管398

三、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398

第五节 不良反应及其应对策略399

一、黄斑梗塞399

二、视网膜损害399

三、其他400

第六节 结语400

第四章 光动力疗法402

第一节 历史和现状402

第二节 作用机制403

一、化学机制403

二、生物机制403

第三节 光动力疗法的激发光源404

一、非相干光404

二、激光404

第四节 光敏剂405

一、简介405

二、眼科常用光敏剂406

第五节 临床应用407

一、恶性肿瘤的治疗407

二、非肿瘤性疾病的治疗408

第六节 在眼科学中的研究和应用进展408

一、新生血管性疾病408

二、眼内良性肿瘤409

三、眼内恶性肿瘤410

四、其他疾病411

第七节 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光动力疗法411

一、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光动力治疗411

二、其他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光动力治疗411

三、相关的Ⅲ期以上的多中心临床试验412

四、治疗指南417

五、治疗过程418

第九节 并发症和不良反应419

一、眼部并发症419

二、全身不良反应421

第十节 护理421

一、治疗配合421

二、护理424

三、健康指导425

第五章 放射疗法431

第一节 外放射疗法431

一、治疗基础432

二、方法及方案432

三、适应证和禁忌证432

四、临床效果432

五、副作用433

第二节 敷贴疗法433

一、治疗基础433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433

三、临床效果434

四、副作用434

第三节 结语434

第六章 黄斑部视网膜下手术438

第一节 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取出术及色素上皮移植术438

一、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取出术438

二、色素上皮移植术440

第二节 黄斑转位术443

一、手术方法443

二、疗效及影响因素444

三、并发症445

第三节 黄斑下出血移位术446

一、方法446

二、疗效及影响因素447

第四节 黄斑下手术临床试验447

一、目的447

二、方案448

三、主要结果448

四、结论448

第七章 低视力康复及助视器应用453

第一节 低视力诊断和检查453

一、历史回顾453

二、低视力诊断标准453

三、低视力的病因454

四、低视力检查454

第二节 低视力康复456

一、低视力康复的意义456

二、视力康复456

第三节 助视器457

一、概述457

二、分类457

三、助视器及其原理458

第四节 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助视特点460

第五节 结语460

第五篇 相关疾病篇465

第一章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465

第一节 概述465

一、引言465

二、命名465

三、病理生理机制466

第二节 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466

一、在人群中的分布466

二、危险因素468

三、国内外部分发病率调查的数据472

第三节 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473

一、萎缩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473

二、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474

第四节 自然病程及治疗进展481

一、自然病程481

二、治疗进展483

第二章 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495

第一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495

一、病因495

二、发病机制496

第二节 临床表现496

一、症状496

二、眼部体征496

三、病程分期496

四、病变分型496

第三节 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497

一、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术497

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术497

三、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497

四、视觉电生理检查499

五、视野检查499

第四节 诊断和鉴别诊断499

一、诊断499

二、鉴别诊断499

第五节 治疗500

一、药物治疗500

二、激光治疗500

三、手术治疗503

第六节 预后503

第三章 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505

第一节 临床特征505

一、发生率505

二、症状和眼底改变505

三、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术506

四、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术506

五、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506

六、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分类和临床意义508

第二节 脉络膜新生血管与漆裂纹样病变的关系508

一、漆裂纹样病变的病理性质508

二、漆裂纹样病变的组织病理学改变508

三、漆裂纹样病变的临床特点508

四、脉络膜新生血管与漆裂纹样病变的关系509

第三节 预后和转归509

第四节 治疗510

一、光动力疗法510

二、经瞳孔温热疗法513

三、视网膜下手术514

四、黄斑转位术515

五、玻璃体腔内注射长效糖皮质激素515

六、激光光凝术515

第四章 血管样条纹520

第一节 临床表现520

一、眼底表现520

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术521

三、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术522

四、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523

五、临床分期523

六、全身表现523

第二节 组织病理学改变525

第三节 自然病程525

第四节 诊断和鉴别诊断525

一、诊断525

二、鉴别诊断526

第五节 治疗526

一、光动力治疗526

二、吲哚青绿介导的光栓疗法526

三、放射疗法527

四、经瞳孔温热疗法527

五、激光光凝术527

六、手术治疗527

第五章 眼组织胞浆菌病综合征529

第一节 流行病学529

第二节 病因、病理生理学和发病机制530

一、病因530

二、病理生理学530

三、发病机制530

第三节 临床表现531

一、眼部表现531

二、全身表现532

第四节 诊断和鉴别诊断533

一、诊断533

二、鉴别诊断534

第五节 治疗535

一、药物治疗535

二、光动力疗法535

三、激光光凝术536

四、黄斑下手术536

五、玻璃体腔内注射糖皮质激素536

六、其他536

第六节 预后538

第七节 动物实验研究进展538

第六章 外伤性和医源性脉络膜新生血管541

第一节 外伤性脉络膜新生血管541

一、脉络膜破裂伤541

二、激光意外伤547

第二节 医源性脉络膜新生血管548

一、治疗性视网膜激光光凝术548

二、预防性视网膜激光光凝术549

三、激光诱导脉络膜视网膜血管吻合术550

四、屈光手术550

五、眼部手术相关操作552

第三节 结语554

第七章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557

第一节 发病特征557

一、年龄558

二、性别558

三、种族558

四、单/双眼分布558

第二节 病理改变558

第三节 临床表现559

一、症状559

二、眼底表现559

三、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术560

四、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术560

五、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562

六、视力562

七、自然病程562

第四节 诊断和鉴别诊断563

一、诊断563

二、鉴别诊断563

第五节 治疗564

一、保守治疗564

二、激光治疗564

三、手术治疗566

第六节 结语566

第八章 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570

第一节 概念570

第二节 名称演变570

第三节 发病机制572

第四节 临床表现572

一、Ⅰ期572

二、Ⅱ期573

三、Ⅲ期574

第五节 鉴别诊断575

一、特发性黄斑旁中心凹毛细血管扩张症575

二、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575

三、典型性与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575

第六节 治疗575

一、激光治疗576

二、手术疗法577

三、联合疗法577

第九章 其他少见的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583

第一节 遗传性黄斑营养不良583

一、Stargardt病583

二、Best病585

三、遗传性黄斑营养不良与脉络膜新生血管587

第二节 视盘玻璃膜疣588

一、概述588

二、视盘玻璃膜疣与脉络膜新生血管590

第三节 葡萄膜炎与脉络膜新生血管592

一、多灶性脉络膜炎592

二、类肉瘤病性葡萄膜炎599

三、Vogt-Koyanagi-Harada综合征600

四、匐行性脉络膜炎600

五、弓形体病601

六、交感性眼炎602

七、葡萄膜炎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治疗602

第四节 脉络膜骨瘤603

一、病因603

二、病理学603

三、临床表现603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607

五、病程进展607

六、治疗607

第五节 脉络膜缺损609

一、病因609

二、病理学改变609

三、临床表现609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610

五、脉络膜缺损与脉络膜新生血管610

六、治疗613

第六节 继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614

一、视网膜脉络膜疾病614

二、视神经疾病625

三、其他疾病628

附录 常用缩略语表63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