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临床检验学 第2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王庸晋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7509112761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837页
- 文件大小:66MB
- 文件页数:857页
- 主题词:临床医学-医学检验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临床检验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临床实验室管理1
第1章 临床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1
第一节 计算机网络1
一、局域网的特征1
二、局域网的结构1
三、局域网的组成3
四、网络协议5
五、应用软件6
第二节 临床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6
一、系统特点6
二、基本要求7
附:山西省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检验科的实验室管理系统9
第2章 检验方法学评价16
第一节 精密度评价16
一、基本要求16
二、评价方法17
第二节 线性范围评价19
一、贮存液制备与浓度范围确定19
二、评价方法20
第三节 特异性及干扰试验评价21
一、“配对差异”试验21
二、偏差分析22
第四节 实验误差的影响因素及允许范围22
一、影响检验质量的因素22
二、允许误差范围23
第五节 检测能力评价25
一、灵敏度评价25
二、检出限指标25
三、检测能力分析25
第六节 准确度评价26
一、标准物鉴定26
二、回收试验26
三、注意事项26
第七节 基质效应评价27
一、基质效应回收试验评价27
二、基质效应方法学比较实验评价28
第3章 室内质量控制方法30
第一节 Levey-Jennings质量控制法30
一、OCV测定30
二、RCV测定31
三、注意事项32
四、质控结果判断规则33
五、失控原因分析及处理34
第二节 累加和质控图36
一、质控图的绘制36
二、误差分析37
第三节 改良Monica质控法37
一、变异指数及其得分37
二、选定的变异系数37
三、改良Monica质控法38
四、改良Monica质控图的绘制38
五、改良Monica质控法应用39
六、结果分析与判断标准39
七、主要优点39
第四节 Youden-Tonks质量控制法39
一、Youden-Tonks质控法的应用40
二、结果分析判断40
第五节 Crubb质量控制法40
一、具体方法40
二、分析40
第六节 Westgard多规则质控法41
一、Westgard常用的质控规则41
二、Westgard多规则质控的具体步骤45
第4章 室间质量评价51
第一节 概述51
一、室间质量评价的组织形式51
二、室间质量评价的作用51
三、开展室间质量评价的条件52
四、室间质量评价的工作流程52
五、参加室间质量评价的注意事项52
第二节 临床化学检验室间质量评价53
一、变异指数得分法53
二、PT评价法54
三、绘图法55
第三节 临床血液、体液检验室间质量评价56
一、血细胞计数室间质量评价56
二、凝血试验室间质量评价57
三、尿液化学分析室间质量评价57
四、形态学室间质量评价57
第四节 临床免疫学检验室间质量评价58
一、免疫学检验EQA阴/阳性型评分方法58
二、免疫学检验EQA数字型评分方法58
第五节 临床细菌学室间质量评价59
一、评价内容59
二、具体要求59
三、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和评价60
四、评价的作用和特点61
第六节 临床聚合酶链反应测定的室间质量评价61
一、室间质量评价的方法62
二、室间质量评价的局限性62
第七节 基于Internet方式的应用系统62
一、远程EQA系统服务原理63
二、任务描述63
三、Web方式EQA系统的评价64
四、Web方式EQA运行过程64
第二篇 临床血液学检验69
第5章 概论69
第一节 血液标本的采集69
一、采集标本前质量保证、对策70
二、标本分类及血液标本采集方法70
三、血液标本的采集要求71
四、检验标本收检要求72
第二节 真空采血系统72
一、标本采集系统简介72
二、国际标准真空采血系统74
第三节 血液标本常用抗凝剂及其作用84
一、枸橼酸钠84
二、乙二胺四乙酸盐84
三、肝素84
四、草酸盐84
五、脱纤维蛋白法抗凝血85
第四节 血液标本运输和保存对检验结果的影响85
一、血样运输85
二、血样贮存原则85
三、血样预处理85
第6章 血液一般检查87
第一节 概述87
一、白细胞87
二、红细胞88
三、血红蛋白88
四、血小板89
第二节 血细胞分析仪及其临床应用90
一、检测原理90
二、分析技术101
三、检测参数、调校与质量评价103
四、临床应用107
五、质量控制120
第三节 流式细胞分析仪及其临床应用124
一、发展简史124
二、基本结构125
三、工作原理125
四、操作技术126
五、测量参数及其意义分析128
六、技术指标130
七、主要特点130
八、临床应用131
九、质量控制136
第四节 网织红细胞计数138
一、仪器分析法技术原理138
二、临床应用139
三、质量控制140
第五节 红细胞沉降率检验141
一、概述141
二、自动血沉测定仪检测原理141
三、临床意义142
四、质量控制143
第六节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144
一、工作原理144
二、临床应用145
第7章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检验147
第一节 概述147
一、基本概念147
二、止血、凝血功能异常148
三、血栓与止血研究新进展148
第二节 临床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测仪149
一、血液凝固分析仪149
二、血栓弹力图凝血分析仪156
三、其他凝血功能检测仪器160
第三节 出血、血栓性疾病检查160
一、一期止血缺陷的检验160
二、凝血功能相关检验170
三、抗凝系统检测179
四、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检测181
第四节 血栓与止血检验的质量控制184
一、标本采集的质量控制184
二、抗凝剂的质量控制185
三、检测试剂的质量控制186
四、设备和仪器的质量控制187
五、实验室检测技术质量控制187
六、检测环节的质量控制188
七、血小板聚集试验的质量控制188
第五节 血液流变学检验189
一、概述189
二、血液黏度测定190
三、红细胞聚集性测定194
四、红细胞变形性测定196
五、红细胞电泳197
第三篇 体液及排泄物检验199
第8章 尿液检验199
第一节 概述199
一、肾脏组织的基本结构199
二、尿液的生成与组成199
三、尿液检验目的200
第二节 尿液标本的收集与保存200
一、尿液标本的收集200
二、尿液标本保存201
三、收集尿标本的注意事项201
四、尿液标本的处理201
第三节 尿液理学检查202
一、尿量202
二、颜色202
三、气味203
四、透明度203
五、比重203
第四节 尿液化学检查204
一、尿液酸碱度测定204
二、尿液蛋白质定性检查204
三、本-周蛋白质定性试验206
四、尿血红蛋白检验(隐血试验)207
五、尿肌红蛋白检查207
六、尿糖定性试验208
七、尿酮体检验209
八、尿胆红素定性试验210
九、尿胆原定性试验210
十、尿胆素定性试验211
十一、尿乳糜定性检查211
第五节 尿沉渣显微镜检查211
一、标本留取211
二、标本制备212
三、镜检可见有形成分212
四、12h尿沉淀物计数219
第六节 尿干化学分析仪检测220
第七节 尿沉渣分析仪检测223
一、概述223
二、主要检测指标的参考值及其意义226
第八节 尿液检验方法比较229
一、尿液干化学分析仪与显微镜检查229
二、尿沉渣分析仪与显微镜检查230
第九节 尿液其他检验方法231
一、莫氏浓缩稀释试验231
二、酚红排泄试验231
三、妊娠试验232
四、苯丙酮酸定性实验233
第十节 尿液检验质量控制234
一、尿液标本采集和保存234
二、尿液理学检查235
三、尿沉渣检查237
四、尿干化学分析238
五、常规检验报告的发放要求245
第9章 粪便检查247
第一节 概述247
一、标本收集注意事项247
二、理学检查项目及其意义247
三、显微镜检查248
第二节 粪便检验252
一、粪便隐血检验方法252
二、质量控制253
第10章 脑脊液检查255
一、标本采集255
二、理学检查255
三、蛋白定性试验256
四、显微镜检查256
五、参考值257
六、临床意义257
第11章 浆膜腔积液检查258
一、标本收集258
二、理学检查258
三、浆膜黏蛋白定性试验258
四、显微镜检查259
五、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259
第12章 精液检查261
一、标本收集261
二、理学检查261
三、显微镜检查261
四、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技术263
第13章 前列腺液检查265
一、标本收集265
二、显微镜检查265
第四篇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266
第14章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系统266
第15章 临床化学自动分析试剂盒质量评价269
一、试剂盒的剂型269
二、质量评价要点269
三、注意事项271
第16章 蛋白质检验272
第一节 概述272
一、蛋白质的两性游离及等电点272
二、蛋白质的高分子性质272
三、蛋白质的变性273
四、蛋白质的呈色反应273
第二节 血清总蛋白检验273
一、双缩脲常规法273
二、双缩脲比吸光度法274
三、临床意义274
第三节 血清白蛋白检验275
溴甲酚绿法275
第四节 血清蛋白电泳276
第五节 血清黏蛋白检验279
第六节 脑脊液总蛋白检验280
一、浊度法280
二、染料结合法281
第七节 血清前白蛋白检验282
第八节 血清肌红蛋白检验283
第九节 血清肌钙蛋白检验284
一、心肌钙蛋白T、I的快速检测284
二、心肌钙蛋白T的ELISA法测定284
三、心肌钙蛋白I的ELISA法测定285
第十节 血清铁蛋白检验286
第十一节 血清转铁蛋白检验287
一、免疫散射比浊法287
二、血清总铁结合量计算288
第十二节 尿液蛋白检验288
一、双缩脲法288
二、丽春红S法288
第17章 血清酶活性检验290
第一节 酶促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291
一、底物浓度影响291
二、酶浓度的影响292
三、pH的影响292
四、温度的影响292
五、其他因素的影响292
第二节 酶学诊断技术292
一、酶学测定常用方法293
二、酶学分光光度法测定技术293
三、酶样品的贮存与处理294
第三节 血清丙氨酸转移酶检验295
一、速率法295
二、赖氏比色法297
第四节 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移换酶检验298
一、速率法298
二、赖氏法299
第五节 血清碱性磷酸酶检验300
一、速率法300
二、比色法301
第六节 血清酸性磷酸酶检验303
第七节 血清乳酸脱氢酶检验304
一、乳酸为底物的速率法304
二、丙酮酸为底物的速率法305
第八节 血清L-γ谷氨酰基移换酶检验306
一、L-γ-谷氨酰-3-羧基-对硝基萘胺为底物的速率法306
二、重氮试剂比色法308
第九节 血清肌酸激酶偶联检验309
第十节 血清淀粉酶检验311
-、碘-淀粉比色法312
二、对-硝基苯麦芽庚糖苷法313
第十一节 血清胆碱酯酶检验314
一、比色法314
二、速率法315
第十二节 血清脂肪酶检验316
一、滴定法316
二、比浊法317
三、偶联法318
第十三节 血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检验319
第十四节 血清α-羟丁酸脱氢酶检验320
一、比色法320
二、速率法321
第十五节 血清单胺氧化酶检验322
一、速率法322
二、醛苯腙法323
第十六节 血清5'-核苷酸酶检验324
一、速率法324
二、钼蓝显色法325
第十七节 血清腺苷脱氨酶检验326
一、速率法326
二、比色法327
第十八节 血清同工酶检验328
一、肌酸激酶同工酶检验328
二、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检验332
第18章 肝功能检验334
第一节 概述334
一、肝脏基本功能334
二、肝功能常用检测指标335
第二节 血清胆红素检验336
一、咖啡因法336
二、胆红素氧化酶法测定338
三、染料亲和色谱法测定血清δ胆红素339
四、直接分光光度计法测定新生儿血清胆红素340
五、临床意义341
第三节 血清总胆汁酸检验342
一、酶循环法342
二、酶比色法343
第四节 血氨检验344
第五节 血清甘氨胆酸检验346
一、乙醇提取法346
二、直接测定348
第19章 糖类及其代谢产物检验350
第一节 概述350
一、糖类的主要功能350
二、糖在体内的一般动态350
三、血糖浓度的调节351
第二节 葡萄糖测定352
一、葡萄糖氧化酶法352
二、已糖激酶(HK)法353
三、葡萄糖脱氢酶法354
四、临床意义355
第三节 葡萄糖耐量试验355
第四节 糖化血红蛋白检验358
一、离子交换层析法358
二、HbA1C免疫法359
三、亲和层析法360
第五节 糖化血清蛋白检验361
第六节 血清胰岛素和胰岛素释放试验362
第七节 乳酸检验363
一、全血乳酸分光光度法测定363
二、血浆乳酸比色法测定364
第八节 丙酮酸检验366
一、全血丙酮酸测定366
二、血浆丙酮酸测定367
第九节 血清β-羟丁酸检验368
第十节 其他相关检验369
一、C-肽检验369
二、脑脊液葡萄糖检验370
三、尿液葡萄糖检验370
第20章 肾功能检验371
第一节 概述371
一、肾脏的功能371
二、肾功能的实验室检查372
第二节 肾小球滤过功能检验373
一、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373
二、菊粉清除率测定374
三、尿素清除试验375
第三节 血清尿素检验375
一、二乙酰-肟法376
二、酶偶联速率法376
三、脲酶-波氏比色法377
四、临床意义378
第四节 血清肌酐检验378
一、肌氨酸氧化酶法378
二、去蛋白终点法379
三、速率法380
四、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381
第五节 血清尿酸测定383
一、尿酸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偶联法383
二、磷钨酸还原法384
第六节 血清胱抑素C测定385
第七节 尿微量蛋白检验386
一、透射比浊法386
二、染料结合法387
第八节 β2-微球蛋白检验388
第九节 α1-微球蛋白的检验390
一、放射免疫分析法390
二、ELISA法391
第21章 血清脂类及脂蛋白检验393
第一节 概述393
一、脂类的生理功能393
二、血脂的组成393
三、血浆脂蛋白393
四、血脂、脂蛋白的检测指标397
五、标本采集与处理398
第二节 血清总胆固醇检验398
一、酶法399
二、正已烷抽提L-B反应显色法401
第三节 血清三酰甘油检验404
一、酶法404
二、变色酸显色法406
第四节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检验408
一、磷钨酸-镁沉淀法408
二、硫酸葡聚糖-Mg沉淀法409
三、匀相测定法409
第五节 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检验410
一、聚乙烯硫酸沉淀法411
二、匀相测定法411
三、Friedewald公式计算法412
第六节 血清载脂蛋白检验413
第七节 脂蛋白检验416
第八节 血清脂蛋白电泳417
第22章 血清电解质检验420
第一节 概述420
一、电解质在体内的分布及特点420
二、体液电解质的生理功能420
三、电解质的代谢与调节421
第二节 血清钾、钠检验422
一、火焰原子发射光谱法423
二、离子选择电极法424
三、钾的酶法测定425
四、钠的酶法测定426
五、临床意义426
第三节 血清氯检验428
一、硝酸汞滴定法428
二、电极法428
三、硫氰酸汞比色法429
四、电量分析法429
五、临床意义430
第四节 血清钙检验431
一、甲基百里香酚蓝比色法(MTB)431
二、邻-甲酚酞络合铜直接比色法432
三、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滴定法433
四、离子钙测定433
五、临床意义434
第五节 血清磷检验435
一、硫酸亚铁钼蓝比色法436
二、紫外分光光度法436
三、米吐尔直接显色法437
四、临床意义438
第六节 血清镁检验438
一、甲基百里香酚蓝比色法438
二、Calmagite染液比色法439
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440
四、临床意义440
第23章 血清微量元素检验442
第一节 铁和总铁结合力检验442
第二节 硒444
第三节 铜447
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448
二、比色法449
第四节 锌449
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450
二、吡啶偶氮酚类显色法450
三、单扫描示波极谱法451
四、临床意义451
第五节 铅452
一、样本采集、运输与保存452
二、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453
三、微分电位溶出法455
四、钨舟无焰原子吸收光谱法456
五、临床意义457
第24章 激素检验458
第一节 甲状腺激素测定458
一、概述458
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测定459
三、甲状腺素测定461
四、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测定462
五、游离甲状腺素测定464
第二节 促甲状腺激素测定465
一、TrFIA法466
二、CLIA法466
三、ECLIA法467
四、临床意义467
第三节 促性腺激素测定467
一、黄体生成素测定468
二、卵泡刺激素测定469
第四节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471
一、TrTIA法471
二、CLIA法472
三、ECLIA法472
四、临床意义473
第五节 生长激素测定473
一、RIA法473
二、ELISA法474
三、TrFIA法474
四、临床意义475
第六节 泌乳素测定475
一、TrFIA法476
二、CLIA法476
三、ECLIA法477
四、临床意义477
第七节 性激素测定477
一、概述477
二、睾酮测定478
三、雌二醇测定481
四、雌三醇测定483
五、黄体酮测定484
第八节 甲状旁腺素测定486
第九节 皮质醇测定486
一、概述486
二、测定方法487
第十节 17-羟皮质类固醇和17-酮类固醇488
一、尿液中17-羟皮质类固醇测定488
二、尿中17-酮类固醇的测定490
第十一节 尿香草扁桃酸测定491
一、分光光度法491
二、重氮化对硝基苯胺显色法493
第25章 血液气体分析495
第一节 概述495
一、血液气体分析常用指标与参数495
二、标本采集和保存500
三、电极保养及注意事项500
四、血气分析报告判断与评比501
五、血气分析的质量控制503
第二节 血液气体酸碱分析504
一、表格归纳法504
二、坐标图分析法505
三、代偿预计值的推算505
第三节 血液酸碱失衡分析507
一、急、慢性呼吸性酸中毒507
二、急、慢性呼吸性碱中毒507
三、代谢性酸中毒508
四、代谢性碱中毒508
五、混合型酸碱失衡509
六、代偿方程及95%置信限的诊断510
七、血气酸碱分析常用参数计算公式514
第26章 基因诊断技术516
第一节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516
一、基本原理516
二、反应特点519
三、扩增产物分析519
四、操作方法519
第二节 PCR扩增产物的凝胶电泳分析鉴定521
一、琼脂凝胶电泳521
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522
第三节 PCR常见问题与对策523
一、PCR污染523
二、扩增检测异常524
第四节 实时荧光探针定量PCR526
一、基本原理526
二、技术特点528
第五节 PCR技术的质量控制529
一、实验室空间的布置529
二、实验室仪器设备529
三、实验室管理530
四、标本采集与处理530
五、试剂质量控制531
六、核酸样本的制备532
七、靶核酸提取质量532
八、统计学质量控制533
九、室内质量控制的评价535
第六节 PCR检测的临床应用535
一、感染性疾病535
二、肿瘤536
三、遗传病536
第27章 质谱仪537
第28章 高效液相色谱仪543
第29章 毛细管电泳仪551
第30章 生物芯片556
第一节 DNA芯片技术556
第二节 蛋白质芯片与缩微芯片技术561
一、蛋白质芯片技术561
二、缩微芯片技术561
第五篇 临床免疫学检验563
第31章 免疫分析技术563
第一节 抗原抗体反应564
第二节 沉淀反应567
一、液体内沉淀试验568
二、凝胶内沉淀试验569
第三节 凝集反应571
一、直接凝集反应571
二、间接凝集反应572
三、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574
四、抗球蛋白参与的血凝试验574
第四节 荧光免疫技术576
一、荧光的基本知识576
二、荧光免疫测定577
第五节 放射免疫分析579
一、放射免疫分析579
二、免疫放射分析582
第六节 酶免疫技术584
一、酶免疫分析的技术要点584
二、酶免疫技术的分类588
三、均相酶免疫测定589
四、酶联免疫吸附试验590
五、膜载体免疫测定594
第七节 发光免疫技术598
一、发光的基本知识599
二、化学发光底物599
三、化学发光免疫测定600
第八节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602
一、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602
二、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604
三、免疫金(银)组织化学技术604
第九节 自动化免疫分析技术的进展606
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606
二、自动化免疫比浊分析技术607
三、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608
四、增强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608
五、荧光偏振免疫测定技术608
六、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技术608
第32章 免疫球蛋白测定610
一、常规检查610
二、特殊检查611
第33章 补体测定616
一、补体总活性测定616
二、补体成分检测617
三、补体裂解产物测定619
四、临床意义620
第34章 自身抗体检验622
一、抗核抗体的检验622
二、抗ENA抗体的检验622
三、抗DNA抗体检验623
四、类风湿因子检验623
五、抗线粒体抗体的检验624
六、抗胃壁细胞抗体的检验624
七、抗平滑肌抗体的检验624
八、抗骨骼肌抗体检验625
九、抗心肌抗体的检验625
十、抗肾上腺皮质抗体的检验625
十一、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的检验625
十二、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的检验625
十三、抗TSH受体抗体的检验626
十四、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的检验626
十五、抗胰岛素抗体的检验627
十六、抗胰岛细胞抗体和抗胰岛素受体抗体的检验627
十七、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的检验628
第35章 细胞因子的测定629
一、生物学检测法629
二、免疫学检测法629
三、分子生物学检测法629
第36章 淋巴细胞检查633
一、T细胞和B细胞的检查633
二、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633
三、B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636
四、T细胞和B细胞受体的检测637
五、淋巴细胞功能检查639
第37章 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功能检查643
一、巨噬细胞功能检查643
二、中性粒细胞功能检查644
第38章 HLA检测法647
一、血清学方法647
二、细胞学方法649
三、HLA抗原与疾病的相关性649
第39章 肿瘤标志物检验650
第一节 概述650
第二节 常用肿瘤标志物的检验651
一、甲胎蛋白测定651
二、癌胚抗原测定653
三、糖类抗原125测定654
四、糖类抗原15-3测定656
五、糖类抗原19-9测定657
六、糖类抗原242测定659
七、糖类抗原72-4测定660
八、前列腺特异抗原测定662
九、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测定665
十、其他的肿瘤标志物667
第三节 肿瘤标志物检测质量控制667
一、分析前质量控制667
二、分析中质量控制667
三、分析后质量控制668
四、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668
第40章 免疫学检验质量控制670
一、临床免疫质控的特点670
二、质控血清的制备670
三、高质量参考品671
四、免疫质量控制方法671
五、常用免疫学试验的质量控制674
第六篇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677
第41章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防护677
一、防护原理677
二、防护设备677
三、个人防护677
四、防护要求678
五、感染物管理679
第42章 细菌学检验基本技术681
第一节 形态学检查681
一、非染色标本检查法681
二、细菌染色标本检查法681
第二节 细菌的分离培养683
一、基本条件683
二、细菌接种方法685
三、细菌培养方法686
第三节 细菌的生化反应687
一、糖类代谢试验687
二、蛋白质、氨基酸分解试验688
三、碳源利用试验688
四、酶类试验689
五、其他试验690
第四节 细菌感染的血清学检查690
一、凝集试验690
二、免疫荧光技术691
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692
第43章 临床常用细菌学检验693
第一节 血液及骨髓标本的细菌学检验693
第二节 呼吸系统标本的细菌学检验694
第三节 鼻、咽、眼、耳拭子标本的细菌学检验697
第四节 化脓及创伤感染标本的细菌学检验700
第五节 尿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701
第六节 粪便标本的细菌学检验704
第七节 穿刺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706
第八节 生殖系统标本的细菌学检验708
第九节 脑脊髓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709
第十节 烧伤标本的细菌学检验711
第十一节 L型细菌的检验713
第44章 革兰阳性球菌的常规鉴定715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715
一、概述715
二、触酶试验719
三、葡萄球菌凝固酶和凝聚因子试验719
四、改良法氧化酶试验720
第二节 微球菌属720
第三节 链球菌属721
一、概述721
二、溶血性检查723
三、胆汁-七叶苷试验724
四、6.5%NaCl生长试验724
五、色素试验724
第四节 肠球菌属724
一、概述724
二、丙酮酸盐利用试验726
第45章 革兰阴性球菌的常规鉴定727
第一节 奈瑟菌属727
一、概述727
二、糖分解试验728
三、多糖合成试验728
第二节 莫拉菌属布兰汉亚属729
第46章 革兰阳性杆菌的常规鉴定730
第一节 棒状杆菌属730
第二节 诺卡菌属和红球菌属常规鉴定732
第三节 李斯特菌属和丹毒丝菌属734
第四节 炭疽杆菌735
第47章 革兰阴性杆菌的常规鉴定737
第一节 嗜血杆菌属737
第二节 军团菌属738
第三节 弯曲菌属、螺旋菌属740
第四节 肠杆菌科742
第48章 分枝杆菌的常规鉴定752
第49章 弧菌属常规鉴定755
第50章 非发酵菌常规鉴定759
第一节 假单胞菌属759
第二节 不动杆菌属764
第三节 产碱杆菌属765
第51章 厌氧菌的常规鉴定767
第一节 革兰阳性厌氧球菌767
一、消化球菌属767
二、消化链球菌属767
三、瘤胃球菌属768
四、八叠球菌属768
第二节 革兰阴性厌氧球菌769
第三节 革兰阴性厌氧杆菌769
一、拟杆菌属769
二、梭杆菌属772
第四节 革兰阳性无芽胞厌氧杆菌773
一、双歧杆菌属773
二、真杆菌属773
三、丙酸杆菌属774
四、放线菌属775
第五节 梭菌属775
第52章 临床常见酵母样真菌常规鉴定782
第一节 念珠菌属782
第二节 隐球菌属785
第53章 其他病原微生物常规鉴定787
第一节 病原性螺旋体787
一、钩端螺旋体787
二、梅毒螺旋体788
三、回归热螺旋体788
四、雅司螺旋体789
第二节 衣原体789
一、沙眼衣原体789
二、鹦鹉热衣原体790
三、肺炎衣原体790
第三节 病原性支原体791
第54章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793
一、纸片扩散法793
二、试管稀释法794
三、超广谱β-内酰胺酶测定794
四、常规药敏试验选药794
五、药敏试验结果报告方式797
六、稀释法和纸片法药敏试验解释标准798
第55章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802
一、培训人员和掌握技术802
二、质控物和质量控制标准802
三、质量监测806
第56章 医院内感染及其监测808
第一节 医院内感染808
一、流行特点808
二、常见病原菌808
第二节 实验室监测810
一、建立控制感染的管理体系810
二、监测实验室的作用810
三、带菌者与易感染人群的检查812
第57章 微生物检验的新设备和新技术813
第一节 血液自动培养检测分析系统813
一、BacT/Alert血液全自动培养系统813
二、BACTECTM9000系列813
第二节 微生物自动化鉴定814
一、VITEK-AMS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814
二、MicroScan自动微生物鉴定和药敏测试系统815
三、SENSITITRE荧光法快速微生物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816
四、VITEK-ATB半自动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817
五、微生物微量鉴定系统817
附录 临床医学检验正常参考值818
热门推荐
- 2138216.html
- 3190972.html
- 3737960.html
- 1467559.html
- 1283480.html
- 1159094.html
- 3908583.html
- 1186967.html
- 3711447.html
- 12827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059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233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600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676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903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57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324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400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141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31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