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气象史稿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古代气象史稿
  • 谢世俊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7145849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511页
  • 文件大小:53MB
  • 文件页数:530页
  • 主题词:气象学-历史-中国-古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气象史稿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气象学史的发展阶段3

第二节 中国古代气象学史与人类文明6

一、古代人类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主要内容与经验7

二、气象科学与其他科学技术9

三、气象科学与文学艺术11

四、气象科学与哲学和社会科学15

第三节 研究古代气象学史的意义19

一、了解我国古代气象科学对人类的贡献19

二、继承和发扬古代科学遗产20

三、树立气象科学现代化的信心22

四、学习前人的治学经验和方法23

第四节 研究古代气象学史的方法24

第一章 史前人类对气象环境的适应和利用29

第一节 气候变化促进了“人猿相揖别”31

一、人类起源地及其气候条件31

二、气候变化使古猿离开森林33

三、人猿分化前后地质气候的巨大变迁34

第二节 受自然气候驱使的“原始群”35

一、大旱教会古猿向大自然索取36

二、自然气候变化驱使“原始群”提高劳动本领37

三、对付天灾敌害打开了人类意识发展之门38

第三节 懂得改造自然的前氏族社会40

一、建立防雨避风所和驾驭自然火40

二、人类与自然斗争的第一个胜利42

三、前氏族社会人类经历了最大的气候变迁43

附传 初民传说与气象有关的人物45

一、盘古之君·烛龙45

二、女娲47

三、昊英氏与有巢氏48

第二章 氏族社会气象科学的萌芽50

第一节 与自然斗争初获自由的“古人”51

一、人类第一次征服了一种自然力53

二、发明衣服以御风霜54

三、氏族社会早期不知天55

第二节 人类开始有财富积累和科学知识萌芽56

一、因气象环境分化出现代主要人种58

二、“山顶洞人”对自然气候的朴素认识59

三、“新人”经历的寒冷气候考验60

第三节 氏族公社对气候“节以制度”61

一、自然气候环境与各地产业62

二、季节观念的萌发与气候规律的掌握64

三、原始宗教图腾反映的气象知识73

四、生产活动中应用的气象知识85

五、母系氏族公社时代气候知识发展小结88

第四节 五帝“治历明时”的传说与史实89

一、炎帝蚩尤氏与《连山》90

二、黄帝有熊氏创制《调历》94

三、少昊金天氏以鸟名官98

四、颛顼高阳氏“裁时以象天”102

五、帝喾高辛氏“序三辰以固民”105

六、唐尧虞舜“敬授人时”106

附传 有功于气象的英雄群神112

一、遂人氏112

二、伏牺氏113

三、祝融氏(含共工、宿沙)113

四、神农(蚩尤氏)114

五、黄帝115

六、有倕117

七、仓颉117

八、羲和、常仪118

九、大挠、隶首119

十、臾区120

十一、容成120

十二、师旷121

十三、风后121

十四、少昊(契)122

十五、颛顼122

十六、帝喾124

十七、重、黎124

十八、后稷125

十九、帝尧126

二十、帝舜(附幕、夔)128

第三章 夏代气象科学知识的发展130

第一节 社会生产发展提高了对气候学的要求131

第二节 夏代与洪水和干旱的斗争135

一、夏禹治水的科学136

二、夏禹治水的功绩141

三、夏代两次干旱的影响142

第三节 “世室”里的气象活动和民间的节气测量145

一、“世室”里的气象活动146

二、地方和民间的节气测量150

第四节 物候知识系统化的成果《夏小正》153

第五节 夏历的天文证据和科学性157

一、夏历与今天阴历的比较158

二、《夏小正》里的天象观测159

三、“要之以太岁”和十二辰160

第六节 天气谚语的起源164

附传 与气象有关的人与神169

一、阏伯、实沈169

二、鲧、禹170

三、伯益(后益)171

四、后羿、夸父172

五、羲和173

六、昆吾“列神”174

七、玄冥、帝予176

八、公刘176

九、终古177

十、廪君、盐神177

第四章 商代前期对气象的观测与揆卜179

第一节 甲骨卜辞中的气象记载180

一、甲骨卜辞及其所形成的档案180

二、对天气现象的记录和认识181

第二节 最早的气象预报及验证185

一、“腊月占岁”与卜年的物证185

二、“贞旬”的十天预报及其验证188

第三节 殷礼与殷历190

一、礼教宗法与天地四时190

二、殷人纪时与纪日192

三、殷人纪月与纪祀195

第四节 殷人的天道观·汤祷196

一、殷人崇奉的上帝196

二、殷人崇奉的诸神列祖199

三、殷代的天人关系·汤祷201

第五节 人间社会上天与二十八宿形成204

一、殷人“清祀”诸神之星205

二、“傅说据辰”与殷人命星206

三、从四象到二十八宿的发展209

四、二十八宿本身提供的证据212

第六节 殷代官方和民间的观天活动216

一、重屋与四单里观天的收获216

二、民间测天经验的积累218

第七节 殷代的气候变化与抗灾活动222

一、殷代的气候与旱涝灾害222

二、“不常厥邑”与抗灾的井田225

附传 与气象有关的人物227

一、汤227

二、伊尹228

三、伊陟230

四、巫咸、巫贤230

五、甘盘231

六、傅说231

第五章 商周之际的气象科学思想体系234

第一节 《周易》中的气象科学体系235

一、构成《易》卦的基本要素是气象237

二、八卦的气象含义及其推广243

第二节 《洪范》五行与气象实践247

一、气象在“九畴”中的地位和作用248

二、“五行”思想的实践251

第三节 《禹贡》的地理与气候特征256

一、从九州贡物看气候特点257

二、从九州土地看燥湿情况259

第四节 《周髀》的早期测天原理260

一、《周髀》的观测方法261

二、《周髀》测天地四时263

三、节气影长的粗疏计算265

附传 与气象有关的人物266

一、箕子266

二、文王、武王267

三、周公269

四、太公望272

五、鬻熊、散宜生等273

六、史佚273

第六章 西周到春秋气象知识系统形成275

第一节 周代的司天职官与天人关系276

一、《周礼》中与观天候气有关的职官277

二、“三礼”中的天人观及其实践284

三、反“天命论”思想的兴起291

第二节 《管子》的节气系统和气象知识295

一、《幼官》的节气系统296

二、《轻重》的节气系统301

三、《管子》的自然观和气象知识303

第三节 《月令》的物候与异常气候知识311

一、《月令》所记物候及气候312

二、《月令》中的节气314

三、《月令》的异常气候知识314

四、《月令》对古代天物象和气候知识的发展317

第四节 《诗经》及“三代”民间测天的总结320

一、《豳风·七月》的物候历321

二、《诗经》的天文节气知识324

三、《诗经》的气象知识及测天经验328

四、“三代”民间测天的总结335

第五节 医疗气象理论系统的雏形338

一、医药学溯源338

二、医和的“六淫”致病说339

三、程本的“阴阳”医理说341

第六节 《春秋》灾异现象的统计分析343

一、分类统计分析344

二、春秋时代气候特点346

三、雹、鸟、龙的典故348

第七节 《计倪子》的长期气候预测350

第八节 《孙子》、《司马法》的军事气象思想353

一、《孙子》的军事气象思想353

二、《司马法》的军事气象思想355

附传 与气象有关的人物356

一、管仲356

二、苌弘358

三、史墨359

四、子韦359

五、子产359

六、裨灶360

七、梓慎360

八、臧文仲361

九、展禽361

十、伶州鸠362

十一、单子363

十二、叔兴364

十三、计然、范蠡364

十四、子华子366

十五、医和366

十六、老子367

十七、孔子368

十八、晏子369

十九、关尹子370

二十、左丘明370

二十一、孙武371

二十二、田穰苴371

第七章 战国时代气象科学思想的发展372

第一节 围绕“天道观”的争鸣373

一、列御寇的天道观374

二、庄子的天道观375

三、墨子的天道观378

四、孟轲的天道观380

五、荀况的天道观383

六、韩非的天道观387

第二节 《易传》对气象科学体系的僵化388

一、“三易”中的变易389

二、由“变易”到“不易”390

三、气象规律与“中庸之道”392

第三节 《内经》的医疗气象理论体系394

一、运气学说的气象内涵395

二、《内经》关于气的学说399

三、五运六气的动态平衡系统402

四、天道观与医疗气象理论模型405

五、医疗气象与辩证施治410

第四节 《逸周书》的节气系统及其实践414

一、二十四节 气系统的排列415

二、二十四节 气系统的应用416

第五节 军事气象知识的发展418

第六节 星空的精密测量与二十四节 气的天文定位420

第七节 《吕氏春秋》及先秦气象科学的总结423

一、天文气象物象观测425

二、对大气现象的理论解释429

三、农业气象知识436

附传 与气象有关的人物439

一、列御寇439

二、庄周440

三、墨翟440

四、孟轲441

五、荀况441

六、韩非441

七、甘德442

八、石申442

九、鹖冠子442

十、尸佼443

十一、驺衍445

十二、孙膑445

十三、吴起446

十四、吕不韦446

第八章 秦汉时代古代气候学体系臻于完善448

第一节 围绕“天人感应”的思想斗争449

一、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和谶纬神学450

二、王充的自然观及其对“天人感应”的批判454

第二节 《论衡》中的气象知识458

一、物象测天知识459

二、十二生肖与天文气象461

三、对大气现象成因的探讨466

第三节 天文律历等志的气象知识体系471

一、《史记》中的几项天文气象知识471

二、《汉书》所志十二律与气象475

三、《太初历》中的节气与置闰478

四、《续汉书》所志灵台、缇室及雨泽网481

五、《五行志》对灾异现象的记载和认识485

第四节 《五星占》帛书的天文气象预测488

一、木星司岁及预测489

二、金星司日及预测490

三、水星主四时及预测490

第五节 秦汉农书中的农业气象知识及谚语492

第六节 二十四节 气之外的杂节495

第七节 《淮南子》及二十四节 气的定型498

一、《淮南子》的自然观及对大气现象的解释498

二、二十四节 气的发展和定型501

附传 与气象有关的人物505

一、张苍505

二、刘安505

三、董仲舒505

四、司马谈、司马迁506

五、班彪、班固、班超、班昭506

六、王充507

七、扬雄508

八、落下闳508

九、张衡508

十、京房509

十一、汜胜之509

十二、崔寔510

致谢51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