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外交学概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外交学概论
  • 鲁毅,黄金祺,王德仁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 ISBN:7501208735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68页
  • 文件大小:168MB
  • 文件页数:387页
  • 主题词:暂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外交学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外交的概念和特性2

二、外交学的研究对象、范围与指导思想6

三、外交学与其他交叉学科的关系10

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外交学的意义13

第一章 外交的起源与外交的历史演变18

一、自古以来就有外交18

外交的起源与产生18

古代中国的外交19

古代印度和埃及的外交21

古希腊的外交22

古罗马的外交23

二、中世纪封建国家外交的发展及其特点25

欧洲中世纪的开端及其初期的外交特点25

中世纪中期的教廷外交26

中世纪末期王权兴起与外交发展27

国家主权观念的产生28

常驻外交使节及其制度的确立29

中国封建王朝的对外交往30

三、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外交的发展及其特点32

资产阶级思想家对中世纪外交的批判32

资本主义国家在自由竞争阶段的外交特点35

西方外交惯例传到东方37

帝国主义时期的强权外交和集团外交38

四、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提出的无产阶级外交原则41

无产阶级外交原则提出的客观基础41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无产阶级外交原则42

列宁提出的社会主义对外原则45

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新外交”48

“新外交”产生的历史背景48

威尔逊的新外交50

苏维埃俄国的外交原则与实践53

拉美国家提出的外交关系原则58

第二章 当代外交的基本准则与进步总趋势66

一、国际公认的当代外交基本准则66

主权平等67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互不使用武力68

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69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70

二、当代遵循的外交规则与惯例70

外交承认71

外交关系的建立73

外交代表机关的建立和馆长的就任74

外交团和外交团团长77

位次78

对等与无差别待遇80

外交报复80

政治庇护与“外交庇护”81

人权的国际保护82

三、当代外交的进步总趋势85

第三章 当代外交机构的组成和职责89

一、外交决策机构89

外交决策权在一国最高领导89

外交决策机构组织和协调对外政策的实施91

最高外交决策者也是最高外交执行者91

二、专职外交执行机构93

“外交部”是专职外交执行机构93

“外交部”和“外交部长”的职责94

“外交部”的组成95

三、常驻建交国家的外交代表机关97

互设常驻外交代表机关是建交标志97

外交代表机关当今一般都为大使馆98

外交代表机关的职责99

外交代表机关的组成和规模101

四、常驻国际组织的外交代表机关104

常驻国际组织代表是当代外交现象104

常驻国际组织外交代表机关的特点105

常驻国际组织外交代表机关的范围106

常驻国际组织外交代表机关的职责108

常驻国际组织外交代表机关的组成108

五、外交部门、领事部门和外事部门109

第四章 外交代表与领事代表111

一、作为使馆馆长的外交代表111

常驻外交代表的起源112

中国常驻外交使节的发端113

19世纪初期关于使节等级的规定114

《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115

使馆馆长的等级和种类116

二、使馆馆长的任命、到任和离任117

使馆馆长的任命117

征求接受国对任命的同意117

使馆馆长的就任118

使馆馆长的兼任119

临时代办120

使馆馆长的离任121

三、作为使馆外交职员的外交代表122

四、特使、无任所大使、观察员124

特使124

无任所大使124

观察员124

五、领事制度和领事代表125

领事制度的起源和发展125

当代领事关系和领馆的建立126

领事代表的类别和等级128

领事代表的职责129

领事身份的取得和终止130

第五章 外交特权与豁免132

一、自有外交之日起即有外交优遇132

二、外交特权与豁免的概念132

外交特权与豁免的理论依据133

外交特权与豁免的适用范围134

外交特权与豁免的享受期限135

三、外交特权与豁免的内容135

使馆馆舍不可侵犯136

使馆档案和文件不受侵犯136

通讯自由137

行动自由137

馆舍免税138

使用国旗国徽138

获得馆舍138

外交代表人身不可侵犯139

寓所和财产不可侵犯140

管辖豁免141

免纳捐税142

免纳关税和免验143

其他特权143

四、使馆和外交人员对接受国的义务144

尊重接受国法律规章和不干涉内政144

使馆馆舍不得充作与使馆职务不相符的用途145

不滥用特权146

五、中国国内法有关外交特权与豁免的现行规定146

第六章 当代外交的方式150

一、多边外交151

多边外交的含义151

多边外交的特点153

多边外交的作用155

多边外交与双边外交158

二、首脑外交159

首脑外交的含义159

首脑外交的形式160

首脑外交的特点和作用164

首脑外交与传统外交165

三、经济外交166

经济外交的含义167

经济外交的方式169

四、公众外交175

公众外交的含义176

公众外交的作用177

第七章 外交交涉与外交谈判181

一、外交交涉181

外交交涉的概念181

外交交涉的渠道182

外交交涉的一般程序和形式183

二、外交谈判186

外交谈判的含义186

外交谈判的规律和准则188

外交谈判的类型189

外交谈判的形式189

外交谈判的规则191

外交谈判的程序192

外交谈判的艺术和技巧195

第八章 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条约198

一、国际会议与外交198

国际会议的概念198

国际会议的类别199

国际会议的历史发展200

国际会议的筹备与发起203

国际会议的程序规则205

会议外交210

二、国际组织及其活动程序211

国际组织的概念211

国际组织的类别212

国际组织的起源213

国际组织的结构215

当代国际组织的特点216

国际联盟217

三、联合国组织219

联合国组织及其主要机构219

联合国常驻代表团225

联合国程序中的主要问题及应付策略227

联合国面临的特殊问题230

国际组织在现代外交上的重要地位233

四、国际条约234

国际条约的概念234

国际条约的名称235

国际条约的分类238

条约的缔结239

条约的形式239

条约的认证240

务约的签署241

条约的批准241

条约的加入、接受与赞同242

条约的保留242

条约的效力、生效、无效与失效243

条约的解释245

条约的登记245

第九章 外交业务与技术248

一、外交实践中的礼仪248

国与国之间从来注意“以礼相待”248

礼在外交实践中的重要性249

礼仪的常见形式251

为不同目的举行的仪式258

日常交往中的礼节259

二、外交文书的形式、格式和用途260

正式照会260

正式外交函件262

普通照会262

备忘录263

外交便函264

外交电报264

三、外交实践中的语言265

语言是外交工作的“武器”265

外交语言的要求和特性266

准确与含糊的辩证关系269

外交语言的多风格多姿彩269

外交与外语270

四、外交调研271

外交调研的目的和任务271

外交调研的手段和途径272

外交调研的要求和技巧273

第十章 当代外交同其他领域的关系276

一、外交与国际环境276

二、外交与内政282

三、外交与经济285

四、外交与科技288

五、外交与军事291

六、外交与文化294

第十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300

一、坚持独立自主301

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304

三、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306

四、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合作关系308

五、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310

六、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312

七、遵行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方针313

八、尊重世界的多样性314

九、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315

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316

第十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的特色和风格318

一、新中国外交的特色318

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结合318

原则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相结合321

坚持正义,“不信邪”323

信守诺言,“说话算数”324

二、新中国外交的风格326

实事求是,求同存异326

不卑不亢,平等待人328

热情坦诚,以理服人329

冷静观察,沉着应对332

三、新中国外交特有的人民性334

新中国的人民外交334

中国新时期的“总体外交”336

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外交和外交学337

第十三章 当代外交官的素质、遴选与培训340

一、资产阶级国家对外交人员的严格挑选340

二、新中国对外交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的要求342

站稳立场343

掌握政策344

熟悉业务344

严守纪律346

三、新中国外交官的选拔与培训347

新型外交队伍建设的基本方针347

新中国初、中级外交官的培训348

附录 《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1961年4月18日订于维也纳)35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