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思想史 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思想史 下
  • 葛兆光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7309067187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598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62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思想史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1

引言 权力·教育与思想世界2

“奉天承运”与王朝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获得途径9

唐代初期的文化策略9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的真正实现9

统一的国家有了统一的思想与文化9

考试的意义:作为背诵与记忆的知识9

承平的时代与平庸的思想9

社会生活风气的影响9

整个思想世界没有疗救的药方9

第一节 盛世的平庸:八世纪上半叶的知识与思想状况9

经历了思想与秩序的双重危机之后41

第二节 理论兴趣的衰退:八至十世纪中国佛教的转型(上)41

八世纪中叶以后的佛教状况64

比“宗”和“派”更重要的:律师、法师与禅师的分野64

回顾历史:八世纪之前64

唯识学:八识、三性、三能变、五位百法以及转识成智64

华严学:“六相圆融”、“四法界”、“十玄门”和“五教十宗”64

理论兴趣的衰退与感悟体验的凸显64

贵族社会的瓦解与纯粹理论兴趣的失落64

中心地域的战乱与都市大寺院讲坛的衰落64

宗教对社会的意义的自省与宗教对实际生活的进入64

第三节 禅宗的胜利与佛教的失败:八至十世纪中国佛教的转型(中)64

在佛教各种思路中,南宗禅的凸显91

八至九世纪禅宗的崛起和胜利91

当时禅门的实际状况:北宗、荷泽、牛头、天台和洪州的并峙91

普寂、义福之后的北宗91

神会门下的荷泽宗91

慧忠、玄素以及佛窟遗则、径山法钦为首的牛头宗91

八、九世纪中的天台一系91

洪州马祖道一系的风靡南北91

西堂智藏、章敬怀晖和兴善惟宽的意义91

洪州一系在九世纪以后逐渐取得主流地位91

九世纪的二十年代中国佛教地图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禅思想向自然和适意的人生哲理方面转化91

人性与佛性的关系如何?91

修行的方式如何?91

趋近了佛性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91

从印度佛教到中国禅宗的转化91

淡出了中国思想与信仰的主流世界91

第四节 语言与意义:八至十世纪中国佛教的转型(下)91

九至十世纪的禅门兴衰111

第五节 重建国家权威与思想秩序:八至九世纪之间思想史的再认识111

八世纪末到九世纪唐王朝的艰难时期:内忧与外患141

国家权威的失坠与思想秩序的混乱141

《平淮西碑》:韩愈一流士人对于强大的国家与权力的呼吁141

对国家政治权威的诉求与对思想秩序的诉求141

离经叛道的倾向与各种知识、思想与信仰的活跃141

佛教的入侵141

被唤起的民族感情与历史传统141

发掘历史资源,重建主流知识、思想与信仰的普遍性权威141

“道”自身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人性的发掘141

经典文本的证明:《大学》与《中庸》的再诠释141

虚构的思想历史的系谱:孟子的意义141

极端理想主义的思路:重建国家权威与思想秩序141

潜伏着的极端主义:一统与优先背后141

抵制与批评:来自现实主义思路的141

第六节 会昌灭佛与九世纪的道教141

日僧圆仁所见到的九世纪武宗灭佛事件167

茅山上清系的鼎盛以及可疑的系谱167

九世纪前后道教的地域分布和派别存在:南岳系的崛起167

武宗时代当红道士的出身167

李德裕的态度的象征性及士人的取向:来自主流意识形态的压力167

第二编167

引言 理学诞生前夜的中国168

北宋的现实:合法性危机185

郊祀、封禅以及皇帝神化系谱的建立185

从“杯酒释兵权”说起185

恢复与重建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有效性185

“普遍皇权”的确立与巩固185

“人不同心”以及思想同一性的消失185

第一节 洛阳与汴梁:文化重心与政治重心的分离185

十一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的洛阳与汴梁218

“道统”与“政统”的分离218

第二节 理学的延续:朱陆之辩及其周边218

从淳熙二年的鹅湖之会说起253

第三节 国家与士绅双重支持下的文明扩张:宋代中国生活伦理同一性的确立253

淫祠与巫风:十一世纪中叶夏竦的上疏280

禁淫祠与兴学校280

第四节 从元到明: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一般状况280

俗化之厄:欧阳守道和沈仲固对理学的激烈批评299

把真理的思索变成背诵文本299

蒙元皇权对于汉族文明的态度及其意义299

对新朝的认同与民族主义的退潮:从赵复到郝经、许衡、刘因299

许衡的意义299

“真儒之道见于吏治”299

明初皇权与儒学:从明太祖到明成祖299

主流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平庸和圆熟299

生活的同一性瓦解而思想的同一性依然存在:话语的分裂299

重新整理思想世界?元代陆学的命运与明代陆学的动向299

王阳明的出现299

第五节 再起波澜:王学的崛起及其意义299

王阳明学说开始的势头并不顺利327

嘉靖年间的情况327

第三编327

引言 从“天下”到“万国”:重建理解明清思想史的背景328

古代中国与异域的交往历史:从古代到十九世纪336

文明的中心与边缘发生变化336

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之间:世界与中国336

十六世纪中叶开始“中国”的国际处境:两种反应和两种策略336

医学与天学:日本与中国对于西学接受与回应的微妙差异336

近代中国对于世界的心理失衡336

1895年以后的自信心崩溃336

十六世纪以后:重新调整思想史的焦距与背景336

第一节 天崩地裂(上):当中国古代宇宙秩序遭遇西洋天学336

第二节 天崩地裂(下):古代中国所绘世界地图中的“天下”、“中国”、“四夷”360

1584年利玛窦刻印了《山海舆地全图》380

第三节 考据学的兴起: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末知识与思想世界的状况380

考据学在清代的意义413

公共话语与私人话语的分裂:另类知识话语的产生413

历史追溯413

晚明思想世界的多元状况:413

明清之际的思想转型:一个简单的民族主义思路413

遗民情结与“华夷之分”思想在清初的普遍性413

这种民族主义思想的漏洞413

雍正的批判:《大义觉迷录》413

时间的流逝与民族主义情绪的淡漠413

“圣学”薪火相传的责任与士人的反省413

清代皇权与主流意识形态垄断真理的三种策略413

《名教罪人》的象征意义413

“公”与“私”:对于真理权力的滥用与对于真理话语的逃避413

空间的压缩与立场的丧失413

处于“失语”状态的知识界413

第四节 重建知识世界的尝试:十八、十九世纪之际考据学的转向413

第五节 西洋新知的进入: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知识世界的变迁446

第六节 晚清对中国传统资源的重新发现和诠释(一):经学477

古代中国的经典和经学的责任494

经典和经学的任何变化,其意义都超出了单纯知识史的范畴494

今文经学的崛起:两种趋向494

第七节 晚清对中国传统资源的重新发现和诠释(二):诸子之学494

第八节 晚清对中国传统资源的重新发现和诠释(三):佛学512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佛教作为应对资源530

十九世纪下半叶佛教的基本状况530

在西洋新知面前本来来自印度的佛教成了中国的传统资源530

晚清佛学的兴趣滋长530

晚清好佛学的人几乎都是趋新之士530

关于格义的历史记忆530

以佛学格西洋科学之义530

第九节 1895年的中国: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530

1895年:忧郁激愤的心情和耻辱无奈的感觉551

不可并提的东洋和西洋551

几位保守官员的建议:徐致祥、冯煦、马丕瑶551

在普遍的心情之下“自强”成了中国人的共识551

西洋人的奇特态度:鼓励变法551

什么是“积弊”?551

激烈改革甚至革命思路和策略的出现551

1895年的象征意义551

征引书目551

后记59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