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王欣夫说文献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王欣夫说文献学
  • 王欣夫撰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ISBN:7532528308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315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34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王欣夫说文献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言1

第一节 文献学的涵义1

文献二字的来源和解释1

文献指一切历史性的材料2

广义的文献学2

文献学的三个内容3

文献学的三位一体4

第二章 目录5

第一节 目录起源和演变5

目录二字的意义5

目录名称的确立6

目与录的区别7

目叙录不同体例的说明8

目录不具篇目的流弊9

第二节 目录学的重要10

目录学为研究古书的指导10

目录学界义的讨论11

利用目录学的方法12

以目录著录有无断书的真伪12

用目录考古书的分合12

以目录著录部次定古书的性质13

因目录访求阙佚13

以目录考亡佚之书13

以目录所载姓名卷数考古书的真伪14

第三节 目录的分类--七略与四部15

目录必须先明类例15

《七略》和四部15

《七略》的类例创于刘向而成于齐歆16

《汉志》为《七略》的节本17

《汉志》据《辑略》作小序17

《汉志》的分类基于校书的分工和篇卷的多寡18

《汉志》六艺与传记的区别19

荀勖以前四部的内容19

四部的创始当属荀勖20

《中经新簿》的分类20

李充对四部的修正22

第四节 目录的体例22

《别录》《汉志》附注作者简史22

考作者的行事23

考作者的时代24

考作者的学术25

目录编订的体例26

目录体例的评价29

第五节 史家目录30

《汉书·艺文志》为史家目录的创始30

《汉志》据《七略》加以整理31

《汉志》注意辨别伪书32

研究《汉志》的重要材料32

《隋书·经籍志》根据《五代史志》34

《隋志》及其与阮孝绪《七录》的关系34

《旧唐书·经籍志》的缺点35

《新唐书·艺文志》的内容36

《宋史·艺文志》的缺点36

《明史·艺文志》的内容36

《清史稿·艺文志》的纠谬37

后人补作史志的概述38

《通志·艺文略》和《国史经籍志》的批评38

第六节 补史目录38

姚振宗补《汉志》的成绩39

补《后汉书》艺文志各家评述40

补《三国志》艺文志各家评述41

补《晋书》艺文志各家评述41

《隋志》的补遗42

《南史》《北史》和《五代史》艺文志的补作42

《辽史》《金史》《元史》艺文志的补作43

第七节 官家目录44

官家目录的原始44

东汉官家目录44

郑默《中经簿》45

荀勖《中经新簿》45

宋齐梁陈官家目录46

两晋官家目录46

北朝书目考略47

隋代官家目录48

唐代《群书四录》49

宋代《崇文总目》49

南宋官家目录50

明代《文渊阁书目》和《内阁书目》51

清代《四库总目》51

清代的《天禄琳琅书目》52

第八节 私家目录52

私家目录的溯源52

梁阮孝绪《七录》53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55

宋晃公武《郡斋读书志》55

尤袤《遂初堂书目》56

明高儒《百川书志》57

钱曾《读书敏求记》57

清黄丕烈《黄荛圃遗书》57

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58

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58

杨绍和《楹书隅录》59

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59

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60

晚近有名的藏书志60

第九节 地方著述目录61

方志艺文志的重要61

方志艺文志创自《剡录》62

方志艺文志的两种体裁63

方志艺文志的单行本63

方志艺文志的专著64

总论方志艺文的体例65

第十节 专科分类目录66

专科目录的溯源66

专科目录的门类66

朱彝尊《经义考》67

《小学考》和《许学考》67

章学诚《史籍考》的拟例68

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68

林钧《石庐金石书志》69

版本的本义71

第三章 版本71

第一节 版本的起源和发展71

版本名词的始见72

版本与造纸的关系73

雕版创始的各种传说73

雕版始于唐代的实证74

唐代佛经的雕版75

五代刻书的发展75

后唐的开雕《九经》76

孟蜀的开雕《九经》77

蜀毋昭裔的刻书78

吴越所刻佛经78

五代时的铜版79

现存的五代刻本79

道书的刻行79

第二节 版本的重要80

写本的易于窜改80

读书必得旧本的理由81

据误本的为害82

官刻本的注重校雠82

视旧本为骨董的批判83

读书而不知版本的批判84

谈版本不能脱离校雠84

第三节 版本前的文献材料--甲骨、金石、简牍86

甲骨用于贞卜的说明86

甲骨的发现的有关著作的印行87

甲骨文中的历史内容87

甲骨在文献上的价值88

甲骨研究的分类88

上古镂金的记载89

周代镂金的记载90

古器物的名类90

历代金文的著录90

金文的文献价值91

新发现的鄂君启金节93

金刻为周秦两汉的书籍94

周秦的石刻94

汉石经为经籍版本的创始94

魏石经概略96

唐石经概略96

蜀石经概略97

北宋石经概略98

南宋石经概略99

清石经概略99

单刻本石经100

石经的价值100

其它石刻书籍100

石刻道书和佛经101

简牍的溯源101

孔壁竹简102

晋汲冢竹简及以后的几次发现103

篇卷名义的解释104

晚近的发现和考释105

第四节 未有版本前的写本106

汉代竹和帛并用106

写本的形式和装潢108

汉唐人多好钞书108

写本的用纸和界栏109

传世的唐写本109

敦煌古写本的发现及其价值109

敦煌古写本的影印和考释110

日本所存的唐写本110

近代影刻的唐写本111

第五节 两宋版本的概述112

北宋继承和发展了五代的刻书事业112

北宋刻本的依据113

北宋监本校刻的慎重113

北宋刻佛经115

南宋的官刻本116

南宋修补监本和征集书版116

眉山刻七史117

南宁私刻本的繁盛118

岳珂和廖莹中的精刻本119

南宋书坊刻书的繁盛120

临安陈氏所刻书120

建安余氏所刻书121

佛藏的刻本122

各地刻本的优劣122

毕昇活字版的发明123

其它传世的活字本124

宋刻本的版式125

宋刻本的行款126

宋刻版口的各种专名126

宋刻本的避讳127

宋刻本的字体129

宋刻本的版心高广129

第六节 辽金元版本概述130

辽代书禁的严厉130

金代平阳刻书的盛况131

赵城藏经的发现和保存132

元代兴文署的建立132

官刻书和九路本《十七史》133

学校刻书的精善134

元代用官款刻私人著作135

私刻书的概况135

小说戏文的发现和价值136

书坊刻本的特点136

元刻本的款式137

名人手写的精刻本137

王桢木活字印刷术的发明138

禁止翻刻的告白139

第七节 明代版本的概述139

南北监的修版的重刻139

经厂本的内容140

官署刻书和都察院刻小说141

书帕本的评价141

藩府刻书的发达141

私刻本的精华142

毛晋汲古阁的刻书事业143

毛刻本的评价145

书坊刻书的繁盛146

华氏和安国的活字本148

华氏活字本的批评149

其它活字精本150

名人手写的精刻本151

木刻画的艺术成就151

彩色套印的发明152

精刻的产地苏州与徽州153

明刻当与宋元刻等重153

第八节 清代版本的概述154

康熙至乾隆内府刻书的盛况154

宋字体和软字体154

铜活字和木活字155

各种版本名称和特制纸料156

复宋元、套印、篆文、清文、图绘各种刻本156

各省官书局刻本157

清初私家精刻本158

嘉庆道光两朝刻书的中心人物158

名人手写精刻本160

年羹尧与和珅所刻书161

名刻本的缺点161

丛书的发展和特色162

有名的刻工和写者163

双钩本的技术163

刻书用古体字的流弊164

清末刻书的盛况与提倡者164

第九节 已有雕版后的钞本165

科学研究应重视手钞165

明代的大钞本《永乐大典》166

旧钞本的优点166

古人多好钞书166

元明两代的名钞本168

毛氏汲古阁的影宋钞本169

清代的大钞本《四库全书》169

《四库全书》的优缺点170

清代的名钞本171

第十节 鉴别版本的方法171

鉴别当凭实践171

叶盛屠隆论鉴别宋版172

孙庆增论鉴别方法173

书贾作伪手段173

选择善本的指导175

校雠字义的解释177

校雠又称校勘177

第四章 校雠177

第一节 校雠的起源177

最早的校雠家正考父178

孔子校书的阙疑之法178

关于阙文和穿凿的举例180

孔子校书的方法181

子夏校书的事例182

第二节 校雠学的重要183

校雠须戒望文生义须通古今语言183

校雠须戒爱奇和无识183

宋版有不可尽信184

明版多出擅改185

古书有因一字之误而关系甚大186

古书有因一字之误而文义模糊187

古书有因一字之误而失去本意187

古书有因一字之误而事态轻重悬殊188

古书有因一字之误而谬认他人为父188

古书有因一字之误而不解所谓何事189

古书有因一字之误而致所姓两歧189

古书有因一字之误而谓书有佚文190

古书有因一字之误而使失去原名相沿不改190

古书有因一字之误而可见读者立场观点191

古书之误有多至数百千字191

轻改古书的谬误192

凡书不能无误字193

如何正视校雠193

具备众本和明通文字、训诂、音韵194

第三节 校雠必备的条件194

刘向校书的备具众本195

清人校书的备具众本195

近人校书的备具众本196

今天对备具众本的有利条件196

校雠必通文字学197

识字的重要参考书199

校书必通训诂学199

训诂学的主要书籍201

校书必通音韵学201

音韵学的主要书籍203

校雠学的参考材料203

校雠方法的派别204

什么是活校法205

什么是死校法205

第四节 校雠所根据的材料207

搜求和判断207

据众本合校例207

据本书互校例208

据上下文互校例208

据同类书互校例209

据本书古注校例210

据它书古注校例210

据古类书校例211

据《道藏》本校例212

据释氏书校例213

据甲骨文校例213

据金文校例214

据古印文校例215

据石刻校例216

据封泥校例217

校书当避免的弊端217

校记和正误表218

第五节 汉刘向刘歆父子的校雠学220

刘氏父子校雠的功绩220

孙德谦对刘氏校雠学的研究220

第六节 汉晋人的校雠学231

校雠为汉学的主要部分231

许慎的校雠学231

《说文》根据经古文和鼎彝文232

《说文》反对俗书233

《说文》确守阙文之戒233

卷玄的校雠学234

《诗笺》的校雠234

《周礼注》的校雠235

《仪礼注》的校雠236

《礼记注》的校雠236

校读古书的读如读若等三例237

高诱的校雠学238

荀勖校汲冢书239

束皙校汲冢书240

第七节 南北朝唐人的校雠学242

南北朝学派的不同242

邢邵的校雠学242

颜之推的校雠学243

唐代重视校雠245

陆德明的校雠学245

朱墨别异和摘字为音246

《经典释文》的四例247

反对改音易字247

主张兼存俗字247

颜师古的校雠学248

校《五经定本》248

《汉书》的校雠249

《匡谬正俗》的校雠250

校《尚书序》误文250

校《过秦论》误文251

宋秘阁重视校雠252

第八节 宋元明人的校雠学252

韩愈的校雠学252

宋代校雠学的成就253

吴缜的校雠学254

《新唐书纠谬》的内容255

黄伯思的校雠学255

《汉简辨》的校史257

洪兴祖的校雠学258

郑樵的校雠学259

《校雠略》的批判259

《校雠略》的理论260

《校雠略》的内容260

彭叔夏和《文苑英华辨证》261

《校雠略》的特点261

方崧卿和《韩集举正》262

朱熹和《韩文考异》264

张淳的校雠学265

《仪礼识误》发明《注疏》《释文》所据本不同266

岳珂的校刻《九经三传》266

论字画的名言267

毛居正校《六经》268

元代官刻注重校雠269

刘世常的校雠名言269

吴师道的《战国策校注》271

明人擅改古书的荒谬271

刘绩校《管子》和《淮南子》272

胡应麟的校雠学274

清代校雠学的成就276

第九节 清代的校雠学276

死校为活校的基础277

卢文弨的校雠学277

校《蔡中郎集》篇目和内容的窜乱278

校《蔡中郎集》杂用它书参订例279

校雠所据旧本简目280

《群书拾补》的编刻281

戴震的校雠学281

校《水经注》的发明282

钱大昕的校雠学283

校雠须戒擅改和泥古283

校雠符合旧本的绝诣284

读书当得善本285

段玉须辨底本和立说的是非286

《经韵楼集》论校雠名言286

章学诚的校雠学287

互著和别裁的理论288

王念孙、引之父子的校雠学289

求本字和不墨守290

《读淮南杂志自序》的校例发明290

王引之的三勇改和三不改291

阮元的校雠学292

《仪礼石经校勘记》的校例292

《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的协作和总成293

《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的凡例294

吴派校雠家294

阐发“日思误书更是一适”的意义295

顾广圻的校雠学295

古书致误由于强预和易言296

《易林》的校例297

与段玉裁校《礼记注》的争论297

与严可均校《说文》的争论298

第十节 现代的校雠学298

现代校雠学的提倡和条件298

鲁迅对《嵇康集》的卷次和版本的研究299

丛书堂钞本旧校的鉴定300

名书的参校300

丛书堂钞本残阙的发明302

郭沫若的《管子集校》302

利用甲文金文的新工具303

《庄子义证》的众本校文字304

正确的立场观点304

马叙伦的校雠学304

又以音训校文字305

杨树达的校雠学306

《汉书窥管》的破除迷信权威306

《淮南子证闻》的反对贵远贱近307

《整理古籍计划草案》309

闻一多的校雠学310

《庄子内篇校释》的四例310

《楚辞校补》的基础工作312

校雠必须有实证312

陈垣的校雠学313

校《元典章》的成绩313

总结校法的四例31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