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高职院校专业对接产业研究与实践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梁建军,张宝成著 著
- 出版社: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12039492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48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263页
- 主题词:高等职业教育-产学合作-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高职院校专业对接产业研究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专业与产业概述1
1.1 高职院校的专业与专业设置1
1.1.1 专业1
1.1.2 专业设置2
1.2 我国的产业与产业结构4
1.2.1 产业与产业结构概述4
1.2.2 我国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核心产业分析7
1.2.3 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10
1.2.4 我国产业结构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分析11
第2章 对接产业的专业设置研究15
2.1 对接产业的专业设置原则15
2.2 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20
2.2.1 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现状20
2.2.2 专业设置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21
2.2.3 专业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25
2.3 影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因素分析26
2.3.1 影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社会因素26
2.3.2 影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学校因素27
2.3.3 影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生源因素28
2.4 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模式分析30
2.4.1 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几种模式30
2.4.2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32
2.4.3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几种对策33
2.5 发达国家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特点分析36
2.5.1 德国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36
2.5.2 美国社区学院的专业设置39
2.5.3 加拿大社区学院的专业设置41
附录1 2014年安徽省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情况分析报告43
第3章 对接产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50
3.1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概述50
3.1.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50
3.1.2 人才培养模式概述52
3.2 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57
3.2.1 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57
3.2.2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59
3.3 发达国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及启示61
3.3.1 发达国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61
3.3.2 发达国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分析67
3.3.3 国外高职教育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67
3.4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70
3.4.1 更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观念70
3.4.2 确立素质与能力综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72
3.4.3 突出专业与技术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73
3.5 对接产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订单”培养模式为例74
3.5.1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74
3.5.2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75
3.5.3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证分析76
附录2 2015级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78
第4章 对接产业的课程建设研究106
4.1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107
4.1.1 知识本位课程观107
4.1.2 能力本位课程观108
4.1.3 人格本位课程观109
4.2 高职课程改革现状111
4.2.1 学科体系的课程有所削弱111
4.2.2 模块化的课程体系逐步构建112
4.2.3 工学结合课程改革取得进展113
4.3 对接产业的课程建设114
4.3.1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115
4.3.2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116
4.3.3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118
4.3.4 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119
第5章 对接产业的实训基地建设研究124
5.1 实训基地的地位与作用124
5.2 实训基地建设的目标与任务126
5.2.1 建设目标126
5.2.2 建设任务128
5.3 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129
5.4 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130
5.5 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133
5.5.1 政府缺乏引导,建设资金投入不足134
5.5.2 学校自身及企业因素135
5.5.3 实训基地建设总体条件不足136
5.6 国外对接产业的实训基地建设及启示138
5.6.1 国外对接产业的实训基地建设138
5.6.2 对我国实训基地建设的启示140
第6章 对接产业的教学团队建设研究143
6.1 教学团队的内涵143
6.1.1 团队的概念143
6.1.2 教学团队144
6.2 建设教学团队的意义146
6.2.1 建设教学团队有利于高等职业院校“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146
6.2.2 建设教学团队有利于高等职业院校优化师资结构147
6.2.3 建设教学团队有利于高等职业院校提高课程教学质量147
6.2.4 建设教学团队有利于高等职业院校打造品牌专业148
6.3 我国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典型问题148
6.3.1 教学团队成员结构不合理148
6.3.2 教学团队成员合作意识不足149
6.3.3 教学团队建设政策不完善150
6.3.4 教学团队建设不注重团队文化因素150
6.3.5 企业参与教学团队建设的积极性不高150
6.4 教学团队建设的一般内容151
6.4.1 制定相关制度151
6.4.2 选定专业带头人151
6.4.3 师资队伍建设152
6.4.4 团队的内涵建设152
6.5 教学团队建设在对接产业中的作用153
6.5.1 为地方企业开展培训工作153
6.5.2 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154
6.5.3 是深化校企合作关系的纽带154
6.6 对接产业教学团队建设的途径155
6.6.1 校企合作共同制订教学团队建设的规划155
6.6.2 制定对接产业的教学团队建设制度155
6.6.3 校企合作共同打造“双师结构”教师队伍156
6.6.4 充分考虑团队的科研能力156
第7章 对接产业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159
7.1 高职院校专业文化的内涵160
7.1.1 专业文化的概念160
7.1.2 高职院校专业文化的内容161
7.1.3 高职院校专业文化的特点163
7.2 专业文化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164
7.2.1 起到引领高等职业教育方向的作用165
7.2.2 起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作用165
7.2.3 起到密切校企合作的作用165
7.2.4 起到推动专业发展的作用166
7.3 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现状166
7.3.1 从专业文化建设的环境来看,校企合作还没达到文化融合的境界166
7.3.2 从专业文化建设的阶段来看,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还处在初期阶段167
7.3.3 从专业文化建设的效果来看,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共性有余、个性不足167
7.4 企业文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关系168
7.4.1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概念168
7.4.2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差异性168
7.4.3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相同性169
7.4.4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可能性169
7.5 产业文化与高职院校专业文化的关系169
7.5.1 产业文化与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关系的渊源169
7.5.2 产业文化与专业文化的冲突170
7.5.3 产业文化对专业文化的再造171
7.6 对接产业的专业文化建设途径172
7.6.1 更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172
7.6.2 校企合作共同建设专业文化172
7.6.3 提升教师产业文化素养173
7.6.4 进行课程改革174
第8章 对接产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177
8.1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内涵177
8.1.1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177
8.1.2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179
8.1.3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180
8.2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意义181
8.2.1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要求181
8.2.2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体现“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要求182
8.2.3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182
8.2.4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提升人才质量社会满意程度的要求183
8.3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概况184
8.3.1 单一的评价方式已突破,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正在形成184
8.3.2 评价主体仍然是学校,其他主体参与不多185
8.3.3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尚不够完善186
8.3.4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专业化程度不够186
8.4 德国职业教育考核模式对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启示187
8.4.1 “教考分离”的考核模式187
8.4.2 “能力本位”的评价标准188
8.4.3 “三证合一”的准入制度188
8.4.4 “保驾护航”的法律体系189
8.5 对接产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190
8.5.1 构建对接产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思路190
8.5.2 对接产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框架191
8.5.3 对接产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实施194
8.5.4 对接产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反馈作用195
第9章 对接产业的专业建设制度研究197
9.1 对接产业的专业建设制度的内涵197
9.1.1 制度与高职院校制度198
9.1.2 对接产业的专业建设制度概念198
9.1.3 对接产业的专业建设制度特征199
9.2 对接产业的制度建设的必要性200
9.2.1 制度是对接产业的专业存在的基础200
9.2.2 制度是对接产业的专业持续发展与特色发展的保障201
9.2.3 制度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02
9.2.4 制度是协调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关系的中介202
9.3 对接产业的专业建设制度内容203
9.3.1 专业设置制度203
9.3.2 专业发展制度203
9.3.3 人才培养制度204
9.3.4 教学运行制度204
9.4 专业建设制度的建立204
9.4.1 科学性原则205
9.4.2 民主性原则205
9.4.3 人本性原则205
9.4.4 系统性原则205
9.4.5 时效性原则206
9.5 专业建设制度的实施206
9.5.1 增强制度意识206
9.5.2 领导要以身作则207
9.5.3 执行要不折不扣207
9.5.4 监督检查207
第10章 专业对接产业的实践案例——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9
10.1 “双元”施教,订单培养210
10.1.1 “双元制”的实施210
10.1.2 “双元制”带来的成效与反响212
10.1.3 建议与启示212
10.2 组建滁州职业教育集团214
10.2.1 滁州职业教育集团成立的背景214
10.2.2 滁州职业教育集团基本概况216
10.2.3 滁州职业教育集团未来五年的工作思路217
10.3 实施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219
10.3.1 项目概况220
10.3.2 项目建设任务完成情况221
10.3.3 项目建设成效229
10.3.4 存在的问题232
10.3.5 下一步工作计划233
附录3 滁州职业教育集团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单位234
附录4 滁州市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236
附录5 滁州职业教育集团2014年工作总结及2015年工作安排——抓住机遇 扎实工作 努力开创安徽滁州职业教育集团合作共赢的新局面239
后记247
热门推荐
- 48492.html
- 1013887.html
- 3039280.html
- 2909743.html
- 513814.html
- 884431.html
- 323736.html
- 1448686.html
- 2598466.html
- 16579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32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031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338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073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885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220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699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147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911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34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