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县级党校干部培训教材 科技与文史知识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县级党校干部培训教材 科技与文史知识
  • 林孝午主编 著
  • 出版社: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1527610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64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280页
  • 主题词:中国共产党-党校-干部教育-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县级党校干部培训教材 科技与文史知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科技素养1

第一章 科学技术概论1

第一节 全面理解科学技术1

一、科学的四个内涵1

二、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4

第二节 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7

一、科学的类型7

二、现代科学技术的层次8

三、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9

第三节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影响10

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10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1

三、科学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化13

四、科技发展与国家目标13

五、知识经济初见端倪14

第二章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当代高新技术16

第一节 现代信息技术16

一、信息技术的基础——微电子技术17

二、计算机技术18

三、通信和网络技术21

第二节 现代生物技术24

一、发酵工程24

二、细胞工程25

三、酶工程26

四、基因工程27

五、蛋白质工程29

六、生物克隆技术30

七、人类基因组计划32

第三节 新材料科学技术33

一、信息材料34

二、新型功能材料35

三、高性能结构材料37

四、纳米材料38

第四节 能源科学技术41

一、能源的分类41

二、常规能源的开发和利用42

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43

第五节 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47

一、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47

二、机器人技术新进展49

三、办公自动化50

四、“蓝牙”:家庭自动化新技术51

五、数字化军事技术52

六、智能交通技术53

第六节 现代空间科技54

一、空间科学的研究领域55

二、新型卫星技术及其应用55

三、探索空间壮举——载人航天56

四、从月球探测到行星探测57

五、国际空间站与太空移民58

第三章 新时期我国科技发展政策和战略61

第一节 有关国家和地区发展科技的实践61

一、提升决策层次,突出技术创新61

二、明确战略,制定规划63

三、增加投入,营造环境64

四、重视教育培训,保护知识产权65

五、顺应科技全球化趋势66

第二节 新时期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路线和方针67

一、新时期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路线和成就67

二、科技发展为建设小康社会服务70

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73

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75

第三节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77

一、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78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途径80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82

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83

第四节 切实提高干部的科学素质85

一、加强科学普及工作85

二、增强领导现代化建设的能力86

三、提高决策水平,推进决策科学化87

参考书目88

第二篇 历史知识89

第四章 中国古代史89

第一节 文明古国的起源89

一、原始社会89

二、夏、商、西周国家的形成90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91

第二节 秦以来历代主要制度92

一、行政体制及其职能92

二、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94

三、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95

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盛世98

一、从汉唐盛世到康乾盛世98

二、中外交往99

三、传统思想100

第四节 中国古代农民战争101

一、农民起义的原因101

二、农民起义的特点102

三、农民起义的意义102

第五节 闽台关系103

一、大陆与台湾的政治关系103

二、闽台血缘关系104

三、闽台文化关系105

第五章 中国近代史106

第一节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06

一、鸦片战争106

二、民族危机的加深107

三、中国衰落的主要原因107

第二节 改良运动和革命运动108

一、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108

二、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109

三、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110

第三节 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111

一、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创立111

二、北伐战争112

三、土地革命战争113

四、抗日战争115

五、解放战争117

第六章 中国现代史119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119

一、建国初期的艰苦奋斗119

二、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20

三、工业化的起步121

第二节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121

一、“八大”的历史功绩121

二、“左”倾错误的逐步发展122

三、国民经济的调整122

四、“文化大革命”及其教训123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125

一、历史的伟大转折125

二、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125

三、从十三大到十六大126

四、新时期台湾问题129

第七章 世界历史131

第一节 世界古代史和中世纪史131

一、世界文明古国和古代希腊、罗马文明131

二、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及其特点133

三、世界三大宗教起源135

四、新航路的开辟136

五、文艺复兴运动137

第二节 世界近代史138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138

二、美国独立战争139

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139

四、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和1848年欧洲革命140

五、德意志帝国的形成和日本明治维新141

六、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142

七、第一次世界大战143

第三节 世界现代史144

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44

二、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145

三、罗斯福新政145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146

五、联合国的成立及其演变147

六、万隆会议和不结盟运动148

七、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状况和欧洲联盟的建立148

八、从“冷战”到东欧剧变150

九、中东及其周边地区问题150

参考书目152

第三篇 干部写作要略154

第八章 概述154

第一节 公文的概念及特点154

第二节 公文的基本功用156

第三节 公文的分类157

一、按照行文关系和行文方向分类157

二、按照紧急程度分类158

三、按照有无保密要求及机密等级分类158

四、按照公文的具体职能分类158

五、根据公文的来源去向分类159

六、根据公文的形成和作用的具体公务活动领域的不同分类159

第九章 公文的体式160

第一节 组成公文各要素的三个部分160

一、眉首部分160

二、主体部分161

三、版记部分166

第二节 公文的印装规格167

第十章 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169

第一节 要熟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有关法规、规定169

第二节 要遵循公文的各项行文规则169

一、文种的选择要正确169

二、行文关系的确定要妥当170

三、制发程序的安排要合理172

第十一章 公文写作示例174

第一节 命令(令)174

一、命令(令)的用途及特点174

二、发布令、行政令、嘉奖令的一般写法174

三、写作命令(令)的注意事项176

第二节 决定176

一、决定的用途176

二、决定的写法177

第三节 公告177

一、公告的用途及公告的特点177

二、滥用公告现象及原因分析178

三、公告的写法,公告与公报的区别178

第四节 通告179

一、通告的用途179

二、通告的写法179

三、写作通告的注意事项、通告与公告的比较180

第五节 通知181

一、通知的用途181

二、通知的写法181

三、通知与通告的比较186

第六节 通报187

一、通报的用途和种类187

二、通报的写法187

三、通报的特点188

第七节 议案189

一、议案的用途189

二、议案的写法190

第八节 报告190

一、报告的用途190

二、报告的种类191

三、报告的写法191

第九节 请示192

一、请示的用途192

二、何种情况下需请示192

三、请示的写法193

四、写作请示的注意事项193

五、请示与报告的区别194

第十节 批复195

一、批复的用途195

二、批复的写法196

三、写作批复应注意的事项196

第十一节 意见197

一、意见的用途197

二、意见的写法197

三、写作意见的注意事项197

第十二节 函198

一、函的用途198

二、函的分类198

三、函的写法199

四、写作函的注意事项201

五、请批函与请示的区别202

第十三节 会议纪要202

一、会议纪要的用途202

二、会议纪要的种类202

三、会议纪要的写法203

四、写作会议纪要的注意事项204

第十二章 事务文书205

第一节 事务文书的作用205

第二节 事务文书的特点206

第十三章 调查报告207

第一节 调查报告的含义、作用、特点及种类207

一、调查报告的主要特点207

二、调查报告的种类208

第二节 调查报告的一般写法209

第三节 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210

第十四章 计划212

第一节 计划的含义、作用和种类212

第二节 计划的写法213

第三节 计划的写作要求214

第十五章 总结216

第一节 总结的含义、作用、种类216

第二节 总结的写法217

第三节 撰写总结的要求218

第四篇 文学鉴赏219

第十六章 文学鉴赏论219

第一节 文学欣赏的性质和意义219

一、文学欣赏的性质219

二、文学欣赏的意义225

第二节 文学欣赏的一般规律230

一、文学欣赏的过程230

二、文学欣赏中的“共鸣”问题233

第十七章 文学作品鉴赏237

一、橘颂237

二、谏太宗十思疏238

三、蜀相241

四、读《孟尝君传》243

五、前赤壁赋244

六、水龙吟248

七、往事(二之三)250

八、茶花赋253

九、华威先生256

参考书目263

后记26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