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基础医学教程 各论 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基础医学教程 各论 下
  • 陈季强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43442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708页
  • 文件大小:103MB
  • 文件页数:721页
  • 主题词:基础医学-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基础医学教程 各论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述1

第一节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及其分类1

第二节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1

一、感受器的适宜刺激1

第九篇 感觉器官1

二、感受器的换能作用2

三、感受器的编码作用2

四、感受器的适应现象2

第二章 皮肤3

第一节 表皮3

第二节 真皮6

第三节 皮下组织7

第五节 皮脂腺8

第四节 毛发8

第六节 汗腺9

第七节 皮肤的再生10

第三章 视器11

第一节 视器的解剖11

一、眼球11

二、眼副器14

三、眼的血管及神经18

第二节 眼的组织结构19

一、眼球壁的组织结构20

二、屈光装置25

三、眼的附属器官26

一、眼球的发生27

第三节 眼的发生27

二、眼睑的发生29

三、眼的先天性畸形29

第四节 眼的视觉功能30

一、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30

二、眼的感光功能33

三、与视觉有关的几种生理现象36

四、瞳孔和瞳孔对光反应38

第四章 前庭蜗器40

第一节 前庭蜗器的解剖40

一、外耳40

二、中耳41

三、内耳44

第二节 前庭蜗器的组织结构47

一、壶腹嵴48

二、椭圆囊斑和球囊斑49

三、耳蜗和螺旋器50

第三节 前庭蜗器的发生52

第四节 前庭蜗器生理54

一、耳的听觉功能55

二、前庭器官的平衡感觉功能59

第五章 嗅觉和味觉62

第一节 嗅觉感受器和嗅觉的特点62

第二节 味觉感受器和味觉的特点62

二、神经系统的组成64

一、神经系统的分类64

第一节 总论64

第一章 神经系统解剖64

第十篇 神经系统64

三、神经系统常用术语67

四、神经再生67

第二节 周围神经系统68

一、脊神经68

二、脑神经79

第三节 内脏神经92

一、内脏运动神经92

二、内脏感觉神经99

第四节 中枢神经系统100

一、脊髓100

二、脑106

三、神经传导通路139

四、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151

第二章 神经系统的组织结构与发生159

第一节 脊髓、大脑皮质和小脑皮质的结构159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发生168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发生168

二、周围神经系统的发生173

三、脑垂体的发生175

四、神经系统的先天性畸形175

第三章 神经系统生理178

第一节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178

一、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178

二、神经胶质细胞183

第二节 神经元间相互作用的方式184

一、经典的化学性突触传递185

二、非突触性化学传递193

三、电突触传递193

四、局部回路神经元和局部神经元回路194

第三节 神经递质与受体194

一、神经递质与调质195

二、受体196

三、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198

第四节 神经反射204

一、反射与反射弧204

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205

第五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206

一、脊髓的感觉传导与分析功能207

二、丘脑的感觉传导与分析功能208

三、大脑皮质的感觉代表区211

四、感觉的分类214

第六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216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217

二、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221

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224

四、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227

五、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229

第七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调节231

一、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231

二、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234

三、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调节236

四、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的关系238

第八节 脑的高级功能239

一、学习与记忆239

二、语言243

第九节 脑的电活动与觉醒、睡眠机制244

一、脑电图和皮质诱发电位244

二、觉醒与睡眠247

第四章 神经系统病理250

第一节 脑血管疾病250

一、缺血性脑病250

三、脑出血251

二、脑梗死251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252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252

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54

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256

一、胶质瘤256

二、髓母细胞瘤257

三、脑膜瘤257

第五章 作用于神经系统的药物258

第一节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258

一、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和受体258

二、传出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264

三、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基本作用及其分类265

一、M胆碱受体激动药267

第二节 拟副交感神经药267

二、N胆碱受体激动药271

三、抗胆碱酯酶药271

第三节 胆碱受体阻断药278

一、M胆碱受体阻断药279

二、N胆碱受体阻断药283

第四节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286

一、化学和构效关系287

二、α、β受体激动药288

三、α受体激动药294

四、β受体激动药296

第五节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298

一、α受体阻断药298

二、β受体阻断药301

第六节 局部麻醉药306

第七节 镇静催眠药310

一、苯二氮革类311

二、巴比妥类315

三、其他镇静催眠药318

第八节 中枢兴奋药320

一、主要兴奋大脑皮质的药物320

二、主要兴奋延髓呼吸中枢药物322

第九节 抗癫癎药和抗惊厥药323

一、抗癫癎药323

二、抗惊厥药329

第十节 抗帕金森病和治疗老年性痴呆症药330

一、抗帕金森病药330

二、治疗老年性痴呆症药333

第十一节 抗精神失常药336

一、抗精神病药336

二、抗躁狂症药343

三、抗抑郁药344

第十二节 镇痛药350

一、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351

二、人工合成的阿片类镇痛药355

三、其他镇痛药357

四、阿片受体拮抗剂357

第十三节 解热镇痛药358

一、水杨酸类359

三、吲哚衍生物及类似物361

二、苯胺类361

四、丙酸类362

五、选择性环氧酶-2抑制剂363

六、其他解热镇痛抗炎药364

第十四节 全身麻醉药364

一、吸入麻醉药365

二、静脉麻醉药368

第十一篇 内分泌系统370

第一章 内分泌系统解剖370

第一节 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370

第二节 固有内分泌系统370

第二章 内分泌系统组织结构375

第一节 甲状腺376

第三节 肾上腺378

第二节 甲状旁腺378

第四节 垂体380

第五节 松果体386

第六节 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387

第三章 内分泌系统生理388

第一节 概述388

一、激素的分类388

二、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390

三、激素的作用机制391

四、激素的分泌调节393

第二节 下丘脑与垂体393

一、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393

二、下丘脑-腺垂体系统395

一、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运输397

第三节 甲状腺397

二、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399

三、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400

第四节 肾上腺401

一、肾上腺皮质401

二、肾上腺髓质404

第五节 调节钙、磷代谢的激素405

一、甲状旁腺素405

二、降钙素406

三、维生素D3406

第六节 胰岛407

一、胰岛素407

二、胰高血糖素408

第七节 其他激素409

一、松果体激素409

二、前列腺素409

三、瘦素409

第四章 内分泌系统病理411

第一节 甲状腺疾病411

一、单纯性甲状腺肿411

二、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412

三、甲状腺肿瘤413

第二节 糖尿病415

第五章 内分泌系统药物417

第一节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417

一、糖皮质激素418

二、盐皮质激素类425

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皮质激素抑制剂425

第二节 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427

一、甲状腺激素427

二、抗甲状腺药429

第三节 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432

一、胰岛素及胰岛素增敏剂433

二、口服降糖药436

第十二篇 生殖系统439

第一章 生殖系统解剖439

第一节 男性生殖器439

一、男性内生殖器439

二、男性外生殖器443

第二节 女性生殖器446

三、男性尿道446

一、女性内生殖器447

二、女性外生殖器453

第三节 乳房和会阴454

一、乳房454

二、会阴456

第四节 腹膜461

一、概述461

二、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462

三、腹膜形成的结构463

四、腹膜腔的分区和间隙468

一、睾丸470

第二章 生殖系统的组织结构与发生470

第一节 男性生殖系统470

二、附属腺475

三、精液476

第二节 女性生殖系统477

一、卵巢477

二、输卵管482

三、子宫483

四、阴道486

五、乳腺487

第三节 生殖系统的发生488

第一节 男性生殖494

一、睾丸的生精功能494

第三章 生殖生理与性生理494

二、睾丸的内分泌功能495

三、睾丸功能的调节496

第二节 女性生殖497

一、卵巢的生卵功能497

二、卵巢的内分泌功能497

三、卵巢功能的调节499

第三节 妊娠与分娩501

第四节 性生理504

一、性刺激504

二、性反应506

三、性功能的调控508

一、慢性子宫颈炎510

二、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510

第四章 生殖系统疾病510

第一节 子宫颈疾病510

三、子宫颈癌511

第二节 妊娠滋养层细胞肿瘤512

一、葡萄胎512

二、侵袭性葡萄胎513

三、绒毛膜癌513

第三节 乳腺癌514

第四节 前列腺疾病516

一、前列腺增生症516

二、前列腺癌516

一、雌激素类药及抗雌激素类药518

第一节 性激素类与避孕药物518

第五章 影响生殖系统的药物518

二、孕激素类药及抗孕激素类药物520

三、雄激素类药及抗雄激素类药物522

四、避孕药523

第二节 作用于子宫平滑肌的药物527

一、子宫兴奋药527

二、子宫松弛药530

第十三篇 免疫系统532

第一章 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532

第一节 淋巴组织532

第二节 淋巴器官533

第三节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544

第二章 艾滋病545

第三章 作用于免疫系统的药物547

第一节 免疫抑制药547

第二节 免疫调节药552

第十四篇 应激与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556

第一章 应激556

第一节 概述556

一、概念556

二、分类557

三、应激原557

四、全身适应综合征558

第二节 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558

一、应激时的神经内分泌反应558

二、应激时急性期反应562

三、应激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567

一、应激与躯体疾病570

第三节 应激与疾病570

二、应激与心理、精神障碍573

第四节 应激的生物学意义及临床处理573

原则573

一、应激的生物学意义573

二、病理性应激的临床处理原则574

第二章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575

第一节 概述575

一、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575

第二节 病因、分型和分期576

一、病因576

二、概念576

二、分型和分期578

第三节 发病机制580

一、器官微循环灌注障碍及缺血-再灌注损伤580

二、全身性炎症反应失控581

三、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移位585

四、终末器官氧代谢障碍——高代谢与氧的摄取和利用障碍间矛盾激化588

第四节 各系统器官的功能代谢变化590

一、肺的功能代谢变化590

二、肾的功能代谢变化590

三、肝的功能代谢变化591

四、胃肠道的功能代谢变化591

五、免疫系统的变化591

二、及时补足血容量、防治休克和缺血-再灌注损伤593

一、防治感染和创伤以去除MODS的病因593

第五节 防治原则和实验性治疗593

三、阻断炎症介质的有害作用594

四、免疫疗法594

五、尽可能由胃肠道进食595

六、提高氧供,增加组织对氧的摄取595

七、代谢支持595

第十五篇 感染性疾病与抗感染药物596

第一章 感染与传染病596

第一节 结核病597

一、概述597

二、肺结核600

三、肺外结核604

第二节 麻风605

第三节 伤寒607

第四节 细菌性痢疾610

第五节 钩端螺旋体病612

第六节 流行性出血热613

第七节 性传播疾病614

一、梅毒614

二、淋病616

三、尖锐湿疣616

第八节 寄生虫病617

一、阿米巴病617

二、血吸虫病619

三、丝虫病622

一、抗微生物药物的发展简史624

第二章 抗感染药物624

第一节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624

二、名词和术语625

三、抗微生物药物的作用机制625

四、微生物的耐药性628

第二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630

一、青霉素类631

二、头孢菌素类637

第三节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万古霉素类641

一、大环内酯类641

二、林可霉素类及万古霉素类644

第四节 氨基糖苷类及多黏菌素类647

一、氨基糖苷类647

二、多黏菌素类653

第五节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654

一、四环素类654

二、氯霉素658

第六节 人工合成抗菌药661

一、喹诺酮类661

二、磺胺类666

三、其他合成抗菌药物669

第七节 抗真菌药670

一、两性霉素B671

二、制霉菌素672

三、氟胞嘧啶673

四、唑类抗真菌药673

六、特比萘芬676

五、灰黄霉素676

第八节 抗病毒药677

一、金刚烷胺677

二、碘苷678

三、阿糖腺苷678

四、阿昔洛韦679

五、更昔洛韦679

六、利巴韦林680

七、磷甲酸盐680

八、齐多夫定680

九、HIV蛋白酶抑制药681

第九节 抗结核药及抗麻风药681

一、抗结核药682

二、抗麻风药685

第十节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686

一、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687

二、抗菌药的预防性应用689

三、抗菌药物的治疗性应用691

四、抗菌药物的联合治疗693

五、抗菌药在肝、肾功能减退患者中的应用695

第十一节 抗寄生虫药697

一、抗疟药697

二、抗阿米巴药及抗滴虫药702

三、抗血吸虫药和抗丝虫药704

四、抗肠蠕虫药70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