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大道之行:中国财政史 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翁礼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5884921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1147页
- 文件大小:127MB
- 文件页数:41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大道之行:中国财政史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三皇五帝与财政萌芽1
第一节 旧石器与采集经济6
第二节 新石器与生产经济9
第三节 经济发展和产品剩余13
一、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进13
二、粮食作物的广泛栽培13
三、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14
第四节 公共需求和财政萌芽15
一、商品交换和私人占有15
二、公共需求和财政萌芽16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19
第一节 时代背景19
一、夏的时代背景19
二、商的时代背景21
三、西周的时代背景27
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财政收入31
一、土地税31
二、贡献35
三、徭役38
四、关市之赋40
五、山泽之赋41
第三节 夏商西周的财政支出42
一、神灵崇拜和祭祀支出42
二、兵农合一和战争支出45
三、水利建设和工程支出46
四、国家财政与王室支出46
五、设官分职和官俸支出47
第四节 夏商西周的财政管理48
一、管理机构及职官分工48
二、体制和预、决算制度52
三、量入节用的理财原则53
四、会稽与政府会计制度55
第五节 禹杀防风公案的是非55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57
第一节 时代背景57
一、列国争霸的非常时期57
二、百家争鸣的灿烂文化60
三、技术进步带动的发展71
第二节 变法生财的图存改革74
一、变革就是图存求生74
二、春秋诸国财政改革76
三、战国魏楚赵秦改革78
第三节 井田制度破坏与初税亩84
第四节货币地租的发端87
第五节 春秋战国的财政收入87
一、专卖87
二、关税89
三、市税91
四、山泽92
五、贡纳93
六、田赋96
七、卖官爵、赎罪、罚款98
第六节 春秋战国的财政支出98
一、祭祀98
二、军事98
三、王室100
四、工程102
五、官俸103
六、赏赐104
七、养士104
八、文教105
九、赈赎106
第七节 春秋战国的财政管理107
一、量出收赋的理财原则107
二、财政管理机构108
三、财政管理制度108
第八节 诗书礼易理财论述111
一、《诗经》论财112
二、《尚书》论财112
三、《周礼》论财113
四、《易经》论财116
第九节 诸子百家理财思想118
一、法儒道理财思想演变118
二、法家管仲商鞅谈理财119
三、儒家孔曾孟荀谈理财126
四、道家老子的理财思想133
第十节 中国传统理财思想要点135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财政137
第一节 秦一统天下的时代背景137
一、统一是地理和时代要求137
二、统一大任落在赢政身上139
三、下基层勤政事的秦始皇140
第二节 为建立中华帝国的变革142
一、创皇帝名号立中央集权体制142
二、泰山封禅和石敢当144
三、变土地公有为私有146
四、统一度量衡等制度146
五、移民实边修筑长城147
六、焚书坑儒恶名千载148
第三节 秦代的财政收入149
一、田赋149
二、口赋150
三、徭役征发150
四、工商税151
第四节 秦代的财政支出151
一、养兵战费151
二、营造宫殿153
三、修建陵墓154
四、求仙问药157
五、修建国道158
五、百官俸禄160
六、水利工程161
七、巡狩封禅161
第五节 严刑峻法王朝的厄运162
一、假诏立庶埋下祸根162
二、苛暴触发反秦起义163
三、分封制的死灰复燃163
第六节 代秦而起的汉王朝165
一、击败项羽汉代秦而起165
二、庶民王朝和一国两制168
三、黄老治国和经济恢复170
四、与时俱进和独尊儒术174
五、王莽改制和光武中兴185
六、汉文化在整合中统一199
七、承袭秦代的土地制度200
第七节 汉代的财政收入202
一、田赋202
二、人头税205
三、户赋208
四、徭役和更赋208
五、盐铁专卖和盐铁税210
六、酒专卖和酒税212
七、缗钱税及车船税213
八、赊贷税214
九、关税215
十、市租215
十一、山泽园池216
十二、牲畜税216
十三、贡献216
十四、均输平准218
十五、官田219
十六、屯田221
十七、卖官鬻爵222
十八、买(卖)复223
十九、赎罪223
二十、借债223
第八节 汉代的财政支出223
一、军费223
二、皇室225
三、工程229
四、俸禄231
五、漕运232
六、移民233
七、屯田233
八、优恤234
九、郊祀与封禅234
十、赏赐及文教235
第九节 秦汉的财政管理235
一、公私财政划分和机构设置235
二、预决算和审监制度237
三、铸币、漕运和常平仓制度240
第十节 历史的启示:过分超前的体制改革导致秦王朝因孤立而灭亡240
第五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财政243
第一节 三国魏晋南北朝及其文化的形成243
一、从割据到三国鼎立243
二、魏到西晋的统一247
三、从东晋到南北朝249
四、魏晋风度和玄学的出现251
第二节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财经特点252
一、人口的减少252
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253
三、屯田制的推行254
四、工商业的发展254
五、江南经济的开发255
六、占田制与均田制的实行256
七、户调制度的推行257
八、黄白户籍及土断257
九、混乱的货币制度258
第三节 三国魏晋南北朝的财政收入261
一、田租与户调261
二、关税273
三、市税274
四、估税与散估275
五、桥坝通行税276
六、盐专卖277
七、酒专卖278
八、山泽矿冶税279
九、财产税280
十、口钱280
十一、兵役280
十二、劳役283
十三、卖官鬻爵285
十四、旅店税285
十五、牛马税285
十六、杂调285
十七、战利品286
十八、贡献286
第四节 三国魏晋南北朝的财政支出287
一、皇室287
二、军费289
三、俸禄291
四、赈恤292
五、蠲免293
六、收容293
七、交通293
八、水利294
九、文教296
十、屯田296
十一、佛教298
第五节 三国魏晋南北朝的财政管理机构及制度300
一、管理机构300
二、户籍及国库管理301
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财政303
第一节 时代背景303
一、光辉灿烂的时代303
二、隋的统一与变革306
三、二世而亡的过渡朝312
四、代隋而起的唐王朝314
五、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315
六、繁荣的盛唐文化323
七、地方叫板中央的安史之乱326
第二节 隋唐的财经特点和变革328
一、隋的均田制328
二、唐的均田制330
三、隋唐的租庸调税制334
四、财政改革与两税法问世336
第三节 隋代的财政收入344
一、租庸调344
二、屯田345
三、贡献345
第四节 隋代财政支出346
一、宫殿营造346
二、东都建设346
三、巡游、服舆347
四、俸禄348
五、军费350
六、水利交通350
七、科举、赈给和赏赐351
第五节 唐代前期的财政收入351
一、租庸调351
二、户税353
三、地税354
四、附加税355
五、屯田356
六、贡献356
第六节 唐代中后期财政收入357
一、田赋357
二、食盐专卖359
三、茶税和茶专卖360
四、酒税和酒专卖362
五、矿产税363
六、关市税364
七、互市、市舶税365
八、间架税365
九、除陌钱365
十、僦匮纳质钱366
十一、青苗钱366
十二、和籴、和买366
十三、借商367
十四、捉钱368
十五、徭役369
十六、卖官鬻爵369
十七、僧道度牒369
十八、贡献370
第七节 唐代的财政支出370
一、皇室370
二、军事373
三、俸禄375
四、水利交通377
五、城建378
六、宗教378
七、文教379
八、赈恤379
第八节 隋唐财政管理机构和制度380
一、机构职能380
二、财政体制380
三、预算收支382
四、仓储制度385
第九节 历史的启示388
一、操之过急的改革和超越民力的好大喜功导致隋王朝的灭亡388
二、政治腐败财权旁落和气候恶化导致唐王朝的灭亡390
第七章 五代至宋的财政395
第一节 时代背景395
一、五代十国的出现395
二、分裂必然结束的昭示400
三、北宋的统一和集权402
四、开封的繁荣和纸币现世406
五、赵构南渡和南宋王朝410
六、庆历新政412
七、王安石变法413
八、经济重心南移419
第二节 五代财政的田赋及附加收入422
一、田赋422
二、省耗、雀鼠耗424
三、省陌424
四、农器钱424
五、曲钱424
六、牛皮筋角税425
七、牛租425
八、进际税425
九、率借民财426
第三节 五代财政的工商杂税收入426
一、商税426
二、盐税和盐专卖426
三、酒税和酒专卖428
四、茶税和茶专卖429
五、税草429
六、杂税、横税429
七、和市、和买429
八、贡献、进奉429
第四节 五代的财政支出430
一、军费430
二、皇(王)室430
三、水利和城建431
四、佛教432
第五节 宋代的田制及税籍433
一、田制433
二、清丈的必要433
三、方田均税法434
四、经界法436
五、推排法与手实法437
六、诸法比较438
第六节 宋代财政的赋役及附加收入438
一、田赋438
二、田赋附加440
三、田赋蠲免442
四、田赋预征442
五、公田法和公田收入443
六、职役、杂徭和役改税444
第七节 宋代财政的工商杂税收入448
一、商税448
二、市舶451
三、边贸451
四、契税452
五、盐专卖453
六、茶专卖454
七、课酒456
八、矿冶458
九、头子钱460
十、经总制钱460
十一、月桩钱462
十二、板帐钱462
十三、身丁钱464
十四、和买和折帛465
十五、度牒和免行钱466
第八节 宋代的财政支出467
一、军费467
二、赔款468
三、皇室469
四、官俸471
五、公使钱474
六、水利及漕运474
七、赈恤和蠲贷477
八、教育479
第九节 五代两宋财政管理机构和制度479
一、中央财政管理机构及职能479
二 地方财政管理机构及职能483
三、国库及漕运制度485
四、预决算和会计录487
第十节 历史的启示491
一、目标决定手段:宋代赋税收运网络引导行政区划的变革491
二、重文轻武的宋王朝在恶性通货膨胀中走向灭亡492
第八章 辽金元的财政497
第一节 时代背景497
一、辽金的出现和更替497
二、替宋而起的元王朝500
第二节 辽的财政收入504
一、户籍与田赋504
二、徭役505
三、专卖及商税506
四、贡献507
五、掠夺507
第三节 辽的财政支出507
一、军费507
二、皇室508
三、官俸508
四、赏赐和赈济508
第四节 金的财政收入509
一、本户田赋509
二、杂户田赋510
三、本户徭役510
四、杂户徭役511
五、工商税511
六、专卖511
七、物力税513
八、杂税和岁币514
九、卖官与度牒514
十、掠夺514
第五节 金的财政支出514
一、军费514
二、皇室515
三、官俸515
四、水利和赈恤515
第六节 元代的财政收入516
一、户籍、田制和田赋516
二、科差520
三、徭役522
四、商税526
五、海关税527
六、契税528
七、酒醋课529
八、盐课529
九、茶课531
十、岁课(矿课、竹木课)531
十一、额外课533
十二、和买与和雇533
第七节 元代的财政支出534
一、军费534
二、俸禄535
三、皇室537
四、宗教538
五、封赏540
六、漕运541
七、水利和交通543
八、赈恤544
九、文教545
十、药局547
第八节 辽金元财政管理机构和制度547
一、管理机构547
二、预算制度和国库管理549
三、土地清查550
四、商包课税552
五、官吏考核554
六、滥发纸币555
第九节 历史的启示:元王朝既亡于政治黑暗民族歧视更亡于通货膨胀557
第九章 明代财政559
第一节 时代背景559
一、代元而起的明王朝559
二、卑贱皇帝和经济恢复561
三、以良民治良民的粮长制568
四、涉及财政的两个贪贿大案569
五、商品经济发展与白银货币化571
六、张居正改革和一条鞭法574
第二节 明代的财政收入578
一、田赋578
二、田赋的加派580
三、徭役583
四、盐专卖586
五、茶专卖590
六、酒醋税593
七、矿税593
八、塌房税595
九、门摊税596
十、钞关税598
十一、渔税599
十二、工关税599
十三、海关税599
十四、贡献600
第三节 明代的财政支出600
一、军费600
二、俸禄602
三、皇室604
四、营造607
五、水利609
六、航海611
七、漕运613
八、文教616
第四节 明代的财政管理机构及制度617
一、财政机构及职能617
二、国库制度620
三、预算会计制度621
第五节 历史的启示622
一、对宗藩实行不恰当的优惠政策导致财政失衡王朝复灭622
二、李自成“均田免粮,追赃助饷”的财政政策导致起义失败623
第十章 清代财政625
第一节 时代背景625
一、代明而起的清王朝625
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627
三、调整土地关系629
四、软硬兼施收拾人心630
五、摊丁入地——多所建树的雍正朝632
六、乾隆盛世的写照638
七、由盛转衰的清王朝641
八、革命战胜改良644
九、保路运动触发了辛亥革命647
第二节 清前期的财政收入650
一、地丁650
二、地丁附加654
三、临时差役655
四、漕粮655
五、租课658
六、盐课658
七、常关税661
八、海关税661
九、落地税(货物税)662
十、茶税665
十一、榷酤667
十二、牙税668
十三、当税669
十四、契税669
十五、矿税671
十六、捐纳、捐输672
十七、贡献674
第三节 清前期的财政支出675
一、军费675
二、官俸679
三、皇室680
四、恩赏683
五、工程684
六、邮驿686
七、文教686
八、赈恤686
第四节 清后期的财政收入687
一、关税687
二、厘金693
三、盐税697
四、田赋700
五、矿税703
六、茶税704
七、苛杂704
八、铁路705
九、轮船705
十、电报708
十一、邮政709
十二、军工民企710
十三、内债712
十四、外债和外企714
第五节 清后期的财政支出725
一、军事725
二、赔款728
三、债务和债息730
四、教育731
五、铁路732
六、农商、邮电732
七、实业733
八、司法733
九、外交734
十、皇室735
十一、官俸736
十二、水利736
十三、赈济736
第六节 清代财政管理机构和制度737
一、管理机构737
二、预、决算制度738
三、国库制度740
四、漕运管理742
第七节 历史的启示744
一、科举制度的废除和农村精英流失744
二、经济发展财政增收挽救不了清王朝的灭亡753
第十一章民国财政757
第一节 时代背景757
一、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凯所篡夺757
二、北伐胜利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760
三、刺激中国从“沉沦”到“上升”的八年抗日战争761
四、三年内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764
第二节 北洋政府时期的经济和财政整理766
一、经济财政概况766
二、整理田赋和划分收入768
第三节 北洋政府的财政收入770
一、田赋及其附加与预征770
二、兵差771
三、地价税771
四、海关税771
五、常关税776
六、盐税776
七、烟酒税779
八、矿税780
九、印花税781
十、契税782
十一、牙税783
十二、当税784
十三、厘金784
十四、屠宰税786
十五、房税786
十六、特种营业执照税786
十七、遗产税786
十八、普通营业牌照税786
十九、杂捐787
二十、规费787
二十一、官产787
二十二、外债788
二十三、内债789
第四节 北洋政府的财政支出791
一、军费791
二、行政792
三、偿债792
第五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和财政整理792
一、经济概况792
二、财政整理795
第六节 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799
一、关税799
二、盐税801
三、统税803
四、烟酒牌照税806
五、矿税807
六、特种消费税808
七、银行业收益税808
八、所得税809
九、非常时期过分利得税811
十、特种过分利得税812
十一、遗产税812
十二、营业税813
十三、印花税815
十四、田赋816
十五、地价税和土地增值税820
十六、契税823
十七、公卖824
十八、统购统销824
十九、行政收费825
二十、公营事业825
二十一、官产825
二十二、国家内债826
二十三、国家外债828
二十四、地方公债829
第七节 国民政府的财政支出830
一、党务830
二、政务830
三、军费831
四、实业、交通和建设831
五、文教832
六、偿债832
七、地方支出833
第八节 北洋政府的财政管理机构和制度835
一、管理机构835
二、预、决算制度838
三、管理体制840
第九节 国民政府的财政管理机构和制度845
一、管理机构845
二、管理体制848
三、预、决算制度854
四、国库制度855
第十节 历史的启示:财政枯竭滥发纸币导致国民政府在通货膨胀中彻底崩溃857
第十二章 民间财富崇拜和财税若干制度沿革861
第一节 钱币演变及其文化861
一、贝币与朋友861
二、工具武器形的铸币863
三、天圆地方的方孔圆钱863
四、从重量型到通宝型864
五、纸币的出现和滥发865
六、白银货币的大量使用866
七、银元计量的银本位制867
八、铜圆振兴铜币867
九、纸币最终取代银币869
十、银行取代钱庄票号872
十一、货币崇拜和《钱神论》881
第二节 摇钱树883
第三节 财神崇拜887
一、文财神比干887
二、文财神范蠡889
三、武财神赵公明889
四、武财神关羽891
五、五路神893
六、偏财神利市仙官894
七、准财神刘海895
第四节 明清漕运管理和商帮崛起896
第五节 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事权与财权关系的形成和发展903
第六节 中国历代财政国库机构和制度概述911
第七节 从揽纳到诡寄——中国古代的税收代理918
第八节 古代土地变更和纳税关系转移凭证925
第九节 古代纳税凭证926
第十节 自封投柜——清代的透明纳税929
第十一节 中国历代地籍管理931
第十二节 主权旁落的中国近代海关942
一、鸦片战争后的晚清海关942
二、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海关952
三、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时期的海关953
四、关税自主的抗争956
第十三章 继往开来的新中国财政965
第一节 从“合理负担”到“统一累进税”,革命根据地的财税政策和土地改革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965
第二节 在“左”的指导思想和苏联非税思想影响下税收调节弱化973
第三节 “公私一律”的税改演变成了一场高层的政治风波978
第四节 调动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从统收统支走向分灶吃饭982
第五节 地方的“肥水不外流”措施导致中央财政收入比重失衡987
第六节 分税制财政体制方案形成过程中的中央和地方利益博弈992
第七节 与其砍地方财政基数,不如保基数把“蛋糕”做大1008
第八节 所得税共享改革过程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利益博弈1027
第九节 中央与地方在出口退税财政负担比例上的若干次博弈1039
第十节 农村税费兴废改革中的诸多利益博弈1047
第十一节 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分立与合并1056
第十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征管模式的进步1061
第十三节 各具风范的共和国十任财长1062
一、统一财税的薄一波1063
二、归口包干的邓小平1065
三、服务经济的李先念1066
四、守成不易的张劲夫1069
五、克己奉公的吴波1071
六、分灶吃饭的王丙乾1072
七、分税制改革的刘仲藜1073
八、倡行公共财政的项怀诚1081
九、做大蛋糕主动埋单的金人庆1083
十、精细化管理的谢旭人1085
第十四节 行成于思的中国财税博物馆1087
第十五节 中国当代财税改革大事年表(1949年—2007年)1104
《附录》浙江经验:1116
附录一 以人为本,四两拨千斤,把蛋糕做大1116
附录二 浙江财政改革综述:新人本主义实践、第三种经济学、大写一个“政”字1128
后记1146
热门推荐
- 1148765.html
- 472246.html
- 784771.html
- 333747.html
- 2511338.html
- 1690404.html
- 983890.html
- 3620264.html
- 3859326.html
- 9879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380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383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403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951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855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565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882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274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464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53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