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先秦诸子文献的形成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刘全志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华书局
- ISBN:7101118391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41页
- 文件大小:82MB
- 文件页数:24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先秦诸子文献的形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先秦诸子文献形成的基础5
第一节 政治的需求与士人的不同定位5
一、战国社会的特征与分期6
二、战国士人的活动空间7
三、战国士人人生追求的层级13
第二节 教育形态的更新与知识的传承15
一、两种教育形态的区分16
二、单独教育的特点与功能17
三、学团教育的特点与功能19
四、两种教育形式与文献24
第三节 知识体系的新变与语言文字的转关25
一、古典知识体系的危机27
二、新知识体系的建构30
三、新“雅言”的形成32
第二章 礼乐知识与儒家文献的形成37
第一节 礼乐关系的转变与儒家的阐释37
一、礼与乐关系的反转37
二、司徒的职守与儒家的关系42
三、礼、乐知识与儒家的选择45
第二节 孔子的创新与知识来源49
一、孔子对“仁”的创新50
二、为仁之方与推己及人59
三、孔子的知识来源61
第三节 七十子的创新与《大学》、《中庸》的形成64
一、孔子与孔门弟子的不同追求64
二、为士人立法的孔门弟子67
三、“大学”与士人格局的规划69
四、“中庸”与士人原则的界定74
第四节 “尊德乐道”与孟子的著述76
一、孟子与“尊德乐道”77
二、“浩然之气”与“性本善”81
三、孟子知识、观念的来源87
第三章 “道”与多维阐释的道家文献89
第一节 道的谋略性质与知识的衍生89
一、西汉社会的谋略89
二、“道”的谋略性质90
三、《老子》与春秋谋略91
第二节 自然秩序与《老子》的开端93
一、《老子》与巫史阶层93
二、老子哲学的核心95
三、老子学问的来源97
第三节 老子后学的作为与《老子》文本定型100
一、文子的著述与《老子》100
二、关尹的著述与《老子》102
三、列子及道家后学的著述与《老子》106
第四节 庄子对“道”的演绎与著述108
一、庄子对“道”的推衍109
二、“逍遥游”的前提112
三、“神凝”、“神全”的修持及来源116
第四章 “百家言黄帝”及相关文献的形成120
第一节 “高祖黄帝”与“黄帝书”120
一、高祖黄帝120
二、黄帝书与方技123
第二节 黄帝故事的衍生及相关文献的形成124
一、黄帝战炎帝的流传125
二、蚩尤的出现与本义127
三、炎帝被蚩尤替代的原因130
四、“黄帝故事”的衍生路线134
第三节 黄帝言辞的来源及相关文献的形成136
一、“黄帝言辞”的文本形态137
二、黄帝言辞与《武王践阼》139
三、春秋时期的“先王之书”142
四、“黄帝言辞”的衍生轨迹146
第四节 “黄帝金人铭”始末150
一、金人铭与宋人的引用惯例150
二、宋人载录的来源152
三、黄帝巾几铭154
第五章 实用观念及相关文献的形成155
第一节 “以道驭术”与“道术合一”155
一、实用型知识与政治155
二、实用与奇巧的张力157
三、战国诸子的道与术159
第二节 手工技艺与墨家文献的生成162
一、墨家思想的来源与工程技艺163
二、墨家的分科教育与后学的推进166
三、技术与巧辞的转换169
第三节 太公家族与兵法文献的形成170
一、战国时期的兵书源头171
二、太公家族的职事与《司马法》174
三、太公文献与西周王朝的制度178
第四节 吏治实践与早期法家文献的形成182
一、早期法家的衍生路线182
二、李悝的变法与礼治184
三、吴起的政治实践与法令的推衍187
四、商鞅的“任法而行”190
第六章 知识的合流与学术的整合194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观念合流的强化194
一、知识界对于天下大势的诉求195
二、全局学术观念的形成与表现197
三、文章体式与“道”的综合200
第二节 礼义之统与荀子的著述202
一、荀子的“解弊”与综合203
二、礼法的推衍与天道的依据205
三、荀子学问的师承210
第三节 韩非的创新空间与知识来源213
一、韩非对诸子的吸纳与开拓213
二、韩非的创新与“法”的根据216
三、韩非学术观念的来源220
第四节 《吕氏春秋》知识体系的建立及其依据223
一、《吕氏春秋》的总体特征224
二、纪、览、论的命名根据226
三、《吕氏春秋》的编纂与王朝政治229
结语234
主要参考文献236
热门推荐
- 3863531.html
- 3749624.html
- 28312.html
- 2369423.html
- 37099.html
- 2942346.html
- 137051.html
- 2597543.html
- 2667739.html
- 26190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578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346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185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436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625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065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364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337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522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51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