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放射医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放射医学
  • 吴德昌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 ISBN:7801213327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282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311页
  • 主题词:放射医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放射医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放射医学概念1

第一节 基本概念1

一、电离辐射1

二、辐射生物效应1

(一)确定性效应1

(二)随机性效应2

三、放射医学2

第二节 简史2

一、学科形成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40年代)2

二、发展阶段(20世纪40年代~80年代)3

三、提高阶段(20世纪80年代~)4

第三节 我国放射医学研究的主要进展和成就5

一、核试验生物效应和防护5

二、放射损伤防诊治研究5

(一)物理剂量学5

(二)生物剂量估计5

(三)急性放射病的治疗6

三、放射损伤防治药物的研究6

四、放射损伤应用基础研究6

五、辐射防护和放射毒理学研究7

六、辐射流行病学和低水平照射的适应性反应研究7

一、电磁辐射8

第一节 辐射的种类8

第二章 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原理及规律8

二、粒子辐射9

三、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9

第二节 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9

一、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9

(一)α粒子9

(二)电子10

(三)负π介子10

(四)重离子10

二、X射线和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0

(三)电子对生成11

(二)康普顿-吴有训效应11

(一)光电效应11

三、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2

(一)弹性碰撞12

(二)无弹性碰撞12

(三)非弹性碰撞12

(四)中子俘获12

(五)散裂反应12

四、几种电离辐射的比较13

五、紫外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3

(二)活性氧和自由基14

(一)定义和种类14

一、自由基的种类和特性14

第三节 自由基14

(三)自由基的理化性质15

二、水的辐射分解15

三、辐射的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16

四、自由与生物靶分子的主要反应17

(一)靶分子损伤17

(二)靶分子损伤的修复17

第四节 电离辐射作用的时间进程17

一、原初反应和继发反应17

二、电离辐射的作用时间表17

二、氧效应的需氧浓度18

第五节 氧效应18

一、氧效应和氧增强比(OER)18

三、氧效应的作用时间19

第六节 传能线密度和相对生物效能19

一、传能线密度(LET)19

二、相对生物效能(RBE)20

三、LET,RBE和OER的相互关系20

(一)LET与RBE的关系20

(二)LET与OER的关系20

四、辐射权重因子和组织权重因子20

一、DNA23

第一节 靶分子和靶结构23

第三章 辐射的分子生物学效应23

二、膜24

第二节 DNA辐射损伤及其对功能的影响24

一、DNA损伤24

(一)碱基的破环或脱落24

(二)糖基的破环25

(三)DNA链上不稳定点的形成25

(四)DNA莲断裂25

(五)DNA交联25

(七)DNA损伤的非随机性26

(六)染色质损伤26

(八)DNA损伤的复杂性27

二、辐射对DNA复制过程的影响27

(一)DNA生物合成的抑制27

(二)DNA模板损伤的影响27

(三)辐射对DNA复制过程的影响27

三、辐射对转录过程的影响28

(一)对体外转录过程的影响28

(二)细胞受照射后的RNA合成28

四、辐射对翻译过程的影响28

第三节 膜辐射损伤及其对功能的影响28

(一)膜流动性29

(二)膜表面电荷29

二、辐射对膜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29

(三)膜导电性29

一、辐射对组分的损伤29

(二)对膜蛋白的作用29

(一)对脂质的作用29

(三)对糖链的作用29

三、辐射对膜生物功能的影响30

(一)膜转动功能的变化30

(二)膜结合酶活性的变化30

(五)DNA膜复合物的辐射效应31

第四节 辐射的信号转导和基因诱导31

一、信号转导的基本概念31

(四)膜能量转换功能的变化31

(三)膜受体功能的变化31

二、信号和转导的受体32

(一)与G蛋白偶联的受体32

(二)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32

(三)酪氨酸蛋白磷酸酯酶受体32

(四)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受体32

(五)鸟苷酸环化酶受体32

(六)离子通道32

三、辐射信号转导的信使分子32

四、辐射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33

(一)Ras/Raf途径33

(四)PKC途径34

(二)JND/SAPK途径34

(三)JND/STAT途径34

(五)鞘磷脂途径35

(六)信号转导途径网络35

五、辐射反应的基因调控35

第五节 DNA损伤的修复36

一、DNA修复在生命中的意义36

(三)碱基损伤的修复37

三、DNA修复的主要途径37

(四)DNA修复合成37

(二)DNA双链断裂的修复37

(一)DNA单链断裂的修复37

二、DNA种类损伤的修复特点37

(一)回复修复38

(二)切除修复38

(三)错配修复40

(四)重组修复40

四、DNA修复与细胞其他重要功能的关联42

(一)修复与转录的偶联42

(二)修复与免疫功能的关系42

(三)修复与细胞周期调控42

(一)XPCC基因43

五、DNA修复基因43

(三)rad系列基因44

(四)错配修复基因44

第六节 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分子基础44

(二)XP及ERCC基因44

一、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差异及特点45

(一)不同类型细胞的辐射敏感性45

(二)肿瘤细胞的辐射敏感性45

(三)人工培育的突变敏感细胞株45

(四)辐射敏感的遗传疾患及AT细胞45

(二)DNA双链断裂的修复46

(三)染色质结构的影响46

(一)初始DNA双劳断裂46

二、DNA损伤修复与敏感性的关系46

三、细胞周期及调控与辐射敏感性的关系47

(一)细胞周期不同时相下的辐射敏感性47

(二)周期调控与辐射敏感性47

(三)p53的作用47

四、决定辐射敏感性的基因48

(一)XRCC基因48

(二)ATM基因48

(七)FANC基因49

(六)BLM基因49

(八)BRCA基因49

(三)NBS基因49

(四)ATR基因49

(五)DNA基因连接酶基因49

第四章 辐射的细胞生物学效应51

第一节 细胞存活曲线51

一、细胞的完整增殖能力与集落形成51

二、细胞存活曲线及参数51

三、细胞亚致死性损伤和潜在致死性损伤的修复52

四、细胞存活曲线的数学模型52

(二)多靶单击模型53

(一)单靶单击模型53

(三)线性-平方模型(linear-quadralic model,简称LQ模型)54

五、不同LET辐射的细胞存活曲线54

六、分次照射的细胞存活曲线55

第二节 辐射对细胞周期的影响56

一、辐射引起的细胞周期紊乱56

(一)细胞周期的运转56

(二)辐射对细胞周期进程的影响56

(一)细胞周期的分子调控57

二、辐射诱发细胞周期紊乱的分子机理57

(二)辐射诱发细胞周期进程的改变60

第三节 辐射所致的细胞死亡61

一、细胞间期死亡、增殖死亡、凋亡、坏死的区别和联系61

二、细胞受照射后的向种死亡方式63

三、细胞凋亡的分子机理64

(一)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64

(二)细胞凋亡中的蛋白酶降角66

(三)细胞凋亡中的核酸内切酶和DNA片段化66

(四)细胞亡中的信号转导67

(二)分次照射68

(三)剂量率68

(一)细胞存活曲线68

四、细胞凋亡与放射生物学中的几个问题68

(四)LET和RBE69

(五)氧效应69

(六)在放射治疗中的意义69

第五章 辐射对机体主要系统作用的病理生理过程70

第一节 辐射对血液系统作用的病理生理过程70

一、引言70

二、血液系统的辐射损伤70

(一)辐照后外周血像的变化70

(二)辐照后骨髓像的变化71

(三)辐照后造血干、粗细胞的变化72

(四)辐照后造血微环境的变化73

(五)辐照后细胞因子及受体的变化73

(六)造血系统辐射损伤的近期和远期效应73

三、辐照后的造血重建74

(一)细胞因子和辐照后造血重建74

(二)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辐照后造血重建74

(三)基因治疗和辐照后造血重建74

四、血液系统辐射损伤的特点和意义75

五、造血系统辐射损伤与临床防诊治75

(一)肠上皮的结构与功能76

一、肠上皮辐射损伤与修复76

第二节 辐射对消化系统作用的病理生理过程76

(二)隐窝干细胞的辐射敏感性77

(三)辐射诱发隐窝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改变77

(四)照射后肠上皮细胞动力学的改变77

二、照后肠壁微循环障碍和恢复78

(一)血流量的改变78

(二)小肠壁通透性的改变78

三、辐射所致消化功能紊乱和恢复79

(一)射线对胃排空的影响79

(二)射线对胃分泌功能的影响79

(五)射线对胰腺分泌功能的影响80

(三)射线对肠运动的影响80

(四)射线对小肠吸收的影响80

四、肝脏的辐射损伤81

五、消化系统辐射损伤的意义81

第三节 辐射对免疫系统作用的病理生理过程82

一、引言82

二、辐射对淋巴系统的影响82

(一)淋巴细胞的辐射效应83

(二)淋巴造血组织的辐射损伤85

三、辐射对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影响85

(二)单核-巨噬细胞参与辐射诱导的器官炎症和纤维化86

(一)单核-巨噬细胞的辐射效应86

四、辐射诱发炎性细胞激活及细胞网络调节87

(一)参与免疫活动的细胞因子多功能作用87

(二)辐射诱发炎性细胞激活87

(三)辐射对IL-2 表达的影响87

(四)辐射诱导神经内分泌参与免疫网络调节87

(五)辐射诱导核蛋白酶和转导调节基因激活88

五、结束语88

二、辐射对血小板巨核细胞系统的影响89

(一)辐射对巨核细胞和血小板数量的损伤作用89

一、引言89

第四节 辐射对出凝血系统作用的病理生理过程89

(二)辐射对MK和血小板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的损伤90

三、辐射对血管壁的影响91

(一)辐射对血管壁形态的功能的损伤作用91

(二)辐射对微血管代谢的损伤作用92

四、辐射对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影响92

五、急性放射病的两期出血及其加重因素93

(一)急性放射病的两期出血93

(二)急性放射病出血和加重因素94

一、组织细胞的辐射敏感性95

第一节 放射损伤的基本病理变化95

第六章 放射损伤病理形态学95

二、放射损伤的基本病理变化96

(一)组织细胞的广泛变性坏死和凋亡96

(二)严重的血管反应和出血96

(三)致死性继发性感染97

(四)多种远期损伤病变97

第二节 造血组织的病理变化97

第三节 淋巴组织的病理变化99

一、淋巴组织的基本病变99

二、胸腺99

四、淋巴结100

五、粘膜淋巴组织100

三、脾脏100

六、扁桃体101

第四节 消化系统的病理变化101

一、小肠101

(一)小肠粘膜病变101

(二)小肠肌层病变102

(三)小肠壁血液循环障碍病变102

(四)小肠感染病变102

五、肝脏103

(二)病理形态改变103

(一)肝脏的辐射敏感性103

三、食管103

四、胃103

二、大肠103

(五)肠套叠103

六、其他105

(一)胰腺105

(二)唾液腺105

第五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变化105

一、神经细胞变化105

五、程度划分106

四、脑脊髓血循环障碍病变106

二、传导束变化106

三、神经胶质细胞变化106

第六节 其他器官的病理变化107

一、肺107

二、心脏108

第七章 急性放射病分型、临床表现和临床诊断109

第一节 急性放射病的发病学特点109

一、急性放射病的病情主要取决于照射剂量109

二、急性放射病的类型取决于主要受损器官的病变109

三、急性放射病的病程有明显的阶段性109

四、在一定照射剂量范围内,机体的损害有自行恢复的可能性109

二、急性放射病分型的依据110

第二节 急性放射病的分型110

一、急性放射病分型的必要性110

第三节 急性放射病的临床表现111

一、骨髓型急性放射病111

(一)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111

(二)中度和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111

(三)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113

二、肠型急性放射病113

三、脑型急性放射病115

(一)动物实验资料115

(一)早期症状变异较大116

二、受照剂量分布不均匀引起的临床特点116

第四节 事故性照射所致急性放射病的临床特点116

(二)人的脑型急性放射病116

一、照射条件的差别大116

(二)部分骨髓损伤较轻,有利于造血恢复117

(三)并发症多,伤残率高117

第五节 急性放射病的早期伤情分类117

一、急性放射病早期分型诊断117

(一)照射剂量117

(二)早期症状118

(三)外周血像118

(三)照后1~2d淋巴细胞数119

(四)急性放射病早期分类诊断图119

(一)照射剂量119

(二)初期症状119

二、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早期分度119

第六节 急性放射病的临床诊断120

一、临床诊断的依据120

(一)照射剂量120

(二)病程经过和临床表现120

(三)某些局部症状121

二、临床诊断标准121

(一)急性放射病临床分型诊断122

(二)骨髓型急性放射病临床分度诊断122

(三)治疗措施和临床诊断123

第一节 急性放射病的物理剂量诊断124

一、物理剂量的表达124

(一)动物实验124

第八章 急性放射病的剂量(物理、生物)诊断124

(二)体模研究125

(三)在放射治疗和放射事故剂量诊断中的应用125

二、物理剂量的计算125

(一)人体模型的确定125

(二)计算条件的选择125

(三)数理模型的建立126

(二)顺磁共振(ESR)方法127

(三)事故后剂量测量面临的问题127

三、物理剂量的测量127

(一)热释光(TL)方法127

四、物理剂量的评价128

(一)误差要求128

(二)影响因素128

(三)结果评价128

第二节 急性放射病的生物剂量诊断129

一、染色体畸变在生物剂量估算中的应用129

(四)用于事故剂量估算方法130

(三)照射剂量与畸变率的量效关系130

(二)自发畸变率130

(一)辐射诱发染色体畸变的类型130

(五)在事故剂量估算中的应用131

(六)事故剂量估算的应用评价132

二、淋巴细胞微核在生物剂量估算中的应用133

(一)影响因素133

(二)微核测定在生物剂量中有应用133

(三)微核方法用于生物剂量测定的应用评价133

三、早熟凝集染色体在生物剂量估算中的应用133

(二)GPA基因134

(一)hprt基因134

四、体细胞基因突变检测用于辐射剂量的估计134

五、FISH技术在回顾性剂量估计的应用135

第九章 急性放射病的药物防护136

第一节 概论136

一、辐射防护剂的概念、名词代号与缩写136

(一)辐射防护剂的概念136

(二)辐射防护剂的命名、代号与缩写136

二、研究简史136

三、国内外辐射防护剂研究概貌137

一、研究的基本情况139

二、主要有效辐射防护剂的类型139

四、辐射防护剂的分类139

第二节 氨巯基化合物的辐射防护作用139

三、研究中发现的一些规律141

四、发展阶段与研究方向142

(一)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142

(二)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142

(三)第三阶段(20世纪70~80年代)142

(四)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142

二、硫辛酰胺的辐射防护作用143

(二)药理毒性143

(一)化学特性143

一、研究的基本情况143

第三节 硫辛酸类化合物的辐射防护作用143

(三)对小鼠的抗辐射作用144

(四)对造血组织的防护作用144

(五)对狗的抗辐射作用144

(六)对人的抗辐射作用144

第四节 雌激素类化合物的辐射防护作用145

一、甾体雌激素的辐射防护作用145

(一)提高受照射动物的活存率145

(二)改善放射病临床症状145

(三)减轻辐射对造血的损伤146

二、非甾体雌激素化合物的辐射防护作用147

(一)辐射防护作用147

(二)化结构与效应关系148

第五节 内毒素与多糖的辐射防护作用149

一、内毒素的辐射防护作用150

(一)提高受照射动物的活存率150

(二)改善急性放射病的临床症状150

(三)提高照射后白细胞最低值水平150

(一)内毒素的有效剂量151

(二)辐射防护作用的有效时间151

二、内毒素辐射防护作用的一些规律151

(四)保护骨髓、造血干细胞151

(三)对不同照射剂量的辐射防护作用152

三、菌种、多糖类似物的辐射防护作用152

(一)不同菌种多糖的辐射防护作用152

(二)细菌不同制剂的辐射防护作用152

四、植物多糖的辐射防护作用152

五、细胞因子的辐射防护作用154

第六节 有效辐射防护剂的复合效应154

结束语155

二、狠抓早期,兼顾极期156

一、分型分度与分期不同的治疗原则156

三、辐射防治药物的早期应用156

第一节 引言156

第十章 急性放射病的治疗156

第二节 急性放射病的治疗原则156

四、改善微循环和造血微环境的措施157

五、对症综合治疗157

(一)抗感染157

(二)根据病情建立不同等级的消毒隔离制度158

(三)防治出血的原则与措施158

(四)供给营养,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并防治并发症158

一、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治疗159

(二)中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治疗159

(一)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治疗159

第三节 急性放射病的治疗措施159

(五)血浆置换(plasmapheresis)159

(三)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治疗160

(四)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治疗160

二、肠型急性放射病的治疗161

三、脑型急性放射病的治疗161

四、亚急性放射病的治疗162

第四节 细胞因子在急性放射病治疗中的应用162

一、骨髓型急性放射病造血死亡和恢复的生物学基础163

二、细胞因子的临床前期研究163

三、造血细胞因子在临床治疗上的应用164

第五节 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急性放射病治疗中的应用164

(一)骨髓移植分类和供体的选择165

一、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165

(二)急性放射病骨髓移植适应证和移植条件166

(三)骨髓移植主要并发症简介168

(四)骨髓移植在急性放射病治疗中的应用170

二、其他来源的造血干细胞移植172

(一)胎肝造血干细胞移植172

(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172

(三)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173

第六节 外照射事故受照射人员医学处理的一般程序173

一、一级医学救治(现场救护)173

二、二级医学救治(地区救治)173

三、三级医学救治(专科救治)174

第十一章 中子急性放射病175

第一节 中子急性放射病的特点175

(一)早期死亡较多,临床分期不明显较多见175

(二)胃肠道损伤严重175

(三)外周血白细胞下降迅速176

(四)感染开始早,程度较重176

二、中子急性放射病的分型和分度标准176

第二节 中子急性放射病的预防和治疗177

一、中子急性放射病的预防178

二、中子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治疗178

三、对中子的简易防护179

第三节 中子对机体主要组织系统的损伤特点180

一、中子对胃肠系统的损伤180

二、中子对造血系统的损伤180

三、中子对免疫系统的损伤182

第十二章 局部放射损伤185

第一节 病理生理185

一、皮肤185

二、血管185

一、射线的种类和照射剂量186

第二节 影响局部放射损伤的因素186

四、骨骼186

三、神经186

二、剂量率和间隔时间187

三、生物学因素187

四、理化因素187

第三节 临床表现187

一、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187

(一)Ⅰ度损伤--脱毛,红斑187

(二)Ⅱ度损伤--水疱或湿性皮炎187

(三)Ⅲ度损伤--慢性放射性溃疡188

(一)Ⅰ度损伤--慢性放射性皮炎188

(二)Ⅱ度损伤--硬结水肿188

(三)Ⅲ度损伤--坏死,溃疡188

二、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188

第四节 诊断189

一、依据189

(一)确切的射线接触史189

(二)物理剂量的检测189

(三)典型的临床症状与体征189

二、鉴别诊断190

第五节 治疗190

一、全身治疗190

二、局部放射损伤处理190

(三)局部严重放射损伤的修复治疗191

(一)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创面处理191

(二)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创面处理191

第六节 局部放射损伤后的恶性变193

一、发病率和发病机理193

二、病理改变193

三、临床特征194

四、诊断194

五、预防和治疗194

第七节 放射性骨损伤194

一、发病机理194

五、预防和治疗195

四、诊断195

二、病理改变195

三、临床表现和X线特征195

第十三章 放射性核素内照射损伤196

引言196

第一节 放射性核素在体内的转运196

一、吸收197

二、分布198

三、排除198

四、生物动力学199

第二节 内照射损伤效应199

(二)免疫功能障碍200

一、确定性效应200

(一)代表性靶器官的损伤200

(三)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变化201

(四)体细胞染色体畸变201

(五)致畸效应201

(六)内照射急性放射病202

二、随机性效应202

(一)致癌效应202

(二)遗传效应203

一、体内污染的监测204

二、摄入量及内照射剂量估算204

第三节 体内污染的监测、诊断及危害评价204

三、诊断标准205

四、危害评价205

第四节 体内污染的医学处理206

一、减少吸收207

二、加速排除208

三、医学干预水平209

第二节 慢性放射病的发病情况211

一、事故性慢性照射211

第一节 引言211

第十四章 外照射慢性放射病及小剂量外照射211

二、职业性慢性照射212

第三节 慢性放射病的临床表现214

一、神经系统改变214

二、造血系统损伤215

三、生殖功能减弱215

四、内分泌功能改变及其他物质代谢异常215

五、皮肤营养性变化215

六、病情分度215

(一)Ⅰ度病人215

(二)Ⅱ度病人215

第四节 慢性放射病的诊断216

七、实验研究与临床所见216

一、认真的鉴别诊断,物理剂量与生物剂量估算相互补充217

二、重视射线敏感器官功能异常在诊断中的旁证作用217

三、常见误诊的原因217

第五节 慢性放射病的防治217

一、慢性放射病的预防217

二、慢性放射病的治疗217

第六节 小剂量外照射218

一、早期临床症状218

二、早期血液学变化218

三、早期骨髓细胞变化218

六、精液检查219

四、早期染色体畸变改变219

五、生化指标219

第十五章 辐射的非随机性远后效应220

第一节 引言220

第二节 电离辐射的远后效应220

第三节 急性核辐射远后效应220

一、日本原爆幸存者220

(一)寿命研究(LSS)220

(二)成人健康研究(AHS)221

(三)宫内照射研究221

(四)体细胞染色体畸变的流行病学研究222

(三)远期非癌性甲状腺病发病率223

(二)甲状腺疾病223

(四)非甲状腺肿瘤疾病223

(五)ABCC/RERF流行病学调查结果223

二、马绍尔群岛放射性落下灰受照居民医学随访近况223

(一)人群总体生存情况223

三、日本福隆丸号渔民受落下灰照射后远后效应资料224

(一)皮肤损害224

(二)血液学变化224

(三)生精功能224

(四)眼科检查所见224

(五)甲状腺224

(六)肝功224

四、美国Y-12工厂远后效应224

六、巴西137Cs事故5年后远效225

(一)我国进行随访的急性放射病病人225

七、我国历次急性事故性放射病人远后效应225

(二)事故后5年随访225

(一)事故后3年225

五、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中ARS病人远后效应225

(四)肝损伤225

(三)白内障225

(二)外周血像225

(一)对原拟诊237名后确诊134名为ARS病人的8年随访初步资料显示225

(三)造血系统的恢复226

(二)照射的均匀度对远后效应的影响226

(五)次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PRT)基因突变谱远后效应观察227

(六)免疫功能(主要为T细胞功能)远后效应227

(七)内分泌功能的远后效应变化227

(四)细胞遗传学远后效应227

(八)脑电图变化228

(九)精液中精子变化的远后效应观察229

二、临床特点230

三、远后效应230

一、命名230

第四节 亚急性核辐射的远后效应230

第五节 前苏联南乌拉尔严重核事故污染对居民和核工厂职工引起的远后效应231

一、过量照射人群231

二、南乌拉尔地区居民辐射后的远后效应研究231

第六节 放射性白内障232

一、放射性白内障发生与照射剂量、射线类型及其他因素的关系232

(一)照射剂量232

(二)射线类型232

(三)放射性白内障潜伏期与照射剂量及年龄有关232

(二)处理原则233

(一)诊断233

四、诊断与处理原则233

二、发病机理与影响因素233

三、临床分期与形态特征233

第十六章 辐射致癌效应234

第一节 历史的回顾234

第二节 致癌因素234

一、物理类致癌因素235

二、化学类致癌因素235

第三节 辐射致癌的主要理论236

一、基因组DNA损伤是辐射致癌的分子基础236

四、遗传与肿瘤236

三、生物类致癌因素236

二、肿瘤的单细胞起源说237

三、肿瘤发展的多阶段说237

(一)始动阶段及其他早期事件238

(二)促进阶段238

(三)恶性发展阶段239

第四节 癌症发生的相关基因及其调控240

一、癌基因241

二、抑癌基因242

三、细胞周期相关基因243

四、DNA修复基因243

五、其他相关基因244

一、肿瘤易感笥245

(一)单基因遗传病的肿瘤易感性245

(二)多因素遗传病的肿瘤易感性245

第五节 肿瘤的遗传易感性245

(三)遗传性肿瘤二次发生原发性肿瘤的易感性246

二、肿瘤遗传易感性的分析246

(一)遗传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246

(二)易感基因及其多态性246

(三)DNA修复能力的遗传差异247

(四)代谢酶的多态性247

一、原爆幸存者248

第六节 不同受照人群的辐射致癌危险248

二、重大事故所致的公众照射249

(一)核武器生产中的事故照射249

(二)核反应堆事故受照249

三、职业性受照250

(一)核工厂工作人员受照250

(二)医疗照射251

四、内照射251

五、氡子体照射和矿工肺癌251

六、高本底地区照射252

第七节 辐射致癌效应的评估252

二、评价指标253

一、分析方法253

三、危险估计中的不确定因素254

(一)剂量/率差别与外推254

(二)时间外推254

(三)人群外推和人群危险转移模型254

(四)其他因素254

四、ICRP推荐的辐射致癌危险系数254

引言256

第一节 辐射对生殖细胞的损伤256

一、两性生殖细胞发育上的差异256

(一)动物实验资料257

三、辐射对生殖细胞的损伤257

二、两性生殖细胞的胞质差异257

(二)人体观察的资料258

(三)对辐射的适应性259

四、两性生殖细胞辐射敏感性的比较259

五、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的遗传效应260

第二节 辐射的遗传效应260

一、动物实验资料260

二、辐射对人类的遗传效应261

三、有关遗传危险估计的一些参数262

(二)突变的特异性263

(一)突变的种类263

一、孟德尔式遗传病263

第三节 分子遗传学及相关研究的进展263

二、多因子遗传病264

(一)先天畸形264

(二)常见的多因子遗传病264

三、遗传危险估计的进展与探讨265

(一)人类遗传学的有关概念265

(二)一些实验体系的辐射致突变研究265

(三)危险估计的探讨265

(二)急性放射病的防、诊、治研究268

(一)放射医学基础研究268

二、存在的问题268

一、现状268

第十八章 世纪的展望268

(三)辐射防护269

(四)辐射流行病学调查269

三、21世纪的展望269

(一)放射医学基础研究269

(二)急性放射病防治的研究270

(三)电离辐射剂量学(包括生物剂量计)研究270

(四)辐射防护研究270

(五)辐射流行病学调查271

参考书目27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