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审美形象的创造:文学创作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审美形象的创造:文学创作论
  • 孙绍振著 著
  • 出版社: 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
  • ISBN:7806403876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829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85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审美形象的创造:文学创作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假定论1

第一节 逼真的幻觉1

第二节 生活真实和作家真知、真情的统一结构4

第三节 真与假的相互制约5

第四节 假定性和逼真性在不平衡中发展9

第二章 形象论12

第一节 生活的主要特征和作家的主要情趣的猝然遇合12

(一)在生活和情趣的契合点上化合12

(二)感情和物象在性质和程度上的平衡和不平衡15

第二节 以生活的主要特征统帅五官可感细节17

(一)最起码的“形象思维”就是以有特点的细节思维17

(二)有特点的细节能以局部更好地表现整体19

(三)构成形象的任务首先是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25

(四)细节共同体要互相呼应互相制约27

(五)主要特征同化非主要特征30

第三节 以主要情趣汇合主要特征33

(一)主要情趣选择主要特征,“同化”次要特征33

(二)艺术形象的感染力主要取决于感情的独特性34

(三)情趣特征的强化、变异和注入39

(四)捕捉细节对情趣的独特刺激点41

第四节 直接诉诸心灵的逻辑变异可感的形象43

(一)非五官可感形象的逻辑变异43

(二)人物情趣和作家情趣的统一和错位46

(三)全部效果的统一和集中48

第三章 智能论52

第一节 作家智能的特殊性52

(一)作家审美心理的动态结构52

第二节 作家的心理素质53

(一)主体机体及其反应形象刺激的能力53

(二)对人生奥秘的特殊洞察56

(三)强烈而奇异的感情活动59

(四)艺术家心理素质的后天熏陶66

第三节 作家的观察力69

(一)通过感官信息超越感官信息69

(二)通过外在信息透视内在信息71

(三)从寻求人物的心理区别开始75

(四)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互相交织79

(五)观察的客观性和主观色彩的统一89

(六)观察生活和观察自我94

(七)在相异中发现相同和在相同中发现相异105

(八)异常中的正常108

(九)扩大对比色调和丰富过渡层次113

(十)观察的粗细和情趣的粗细118

(十一)相互反差和自身反差120

(十二)在生活和感情的变化过程中观察122

第四节 作家的感受力125

(一)被个性所净化的一系列独特感觉、知觉和感情125

(二)“目既往还,心亦吐纳”——心理学上的“同化”作用126

(三)寻找生活特征与寻找自我感情特征的统一129

(四)独特感受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概括133

(五)审美和审智的深度交融140

(六)增强心灵对生活吸收力142

(七)净化心灵,提高心灵对感情的辨析力145

(八)获得阐明内在感受的能力147

第五节 作家的想像力149

(一)表象在感情的诱导下变幻149

(二)从同一向殊异飞跃151

(三)相似、相近和相反的联想轨道152

(四)科学的想像和文学的想像157

(五)特殊性的想像和普遍性的想像160

(六)自发想像的单一性与自觉想像的多元化170

(七)把自我和非我结合起来174

(八)对想像的诱发——让人物越出常规179

第六节 作家的形式感183

(一)在形式的局限中争取表现生活和情趣的自由183

(二)驾驭不同形式的不同优越性和局限性184

(三)发挥不同工具的不同性能187

(四)辨析同样的工具不同的想像规范191

(五)不同艺术形式规范的相互渗透193

第七节 作家的表达力196

(一)语言的引导、制约,促使表象产生196

(二)输送语言信息的“阈值”200

(三)语义的颠覆和重构204

(四)静止模写的沦落和动态描写的兴盛208

(五)抒情文学的描写和叙事文学的叙述214

(六)描写向外在特征方向发展218

(七)描写向内心特征方向发展229

(八)心理描写的逻辑规范和自由联想的交错迭出232

(九)作为一种联想程序的意识流242

(十)排斥描写的冷静叙述的崛起248

(十一)顺时间程序还是顺人物感知程序254

(十二)重要因素的突出和隐藏256

(十三)叙述的情趣和作家的笔调257

(十四)两种抒情方式262

(十五)从审美走向审智268

(十六)在对话、独白中的口语和书面语言274

(十七)对话的随机性和描述的系统性277

(十八)对话中的性格逻辑与感情逻辑的错位279

(十九)对话中作者、人物、读者的关系280

(二十)对话的准确性是一种心口错位的准确性283

第八节 作家心理素质中的智能因素和非智能因素的关系293

(一)各执一端的天赋说和勤奋论293

(二)艺术家的意志294

(三)效果对动机的定量依赖曲线297

(四)智能因素的主导作用298

第四章 形式论300

第一节 主观情感和客观生活特征统一于形式的审美规范300

(一)形象是感情特征、生活特征和形式特征的三维一体结构300

(二)内容有限地决定形式的一般表现性能305

(三)内容不能决定形式的具体样式306

(四)形式对内容的强制性同化308

(五)形式对内容的预期310

第二节 文学形式的审美规范作用312

(一)审美规范在文学形式中积累312

(二)形式审美规范的积极功能和消极功能316

(三)文学形式审美规范的有机统一原则320

(四)格式塔学派的完形趋向律325

(五)形式规范的多样统一律328

第五章 诗歌审美规范论332

第一节 诗歌形象中的感情优势332

(一)生活特征的普遍化和类型化332

(二)戏剧性独白及其局限性341

(三)自我感情的主动化、强化和深化343

(四)古典的、浪漫的、象征的三种意象符号352

(五)通向虚伪的可能性357

第二节 诗的知觉量变和质的转移360

(一)知觉整体向中心感觉凝聚361

(二)中心感觉为整体知觉淹没363

(三)形象意蕴的质变效应367

第三节 诗的感受的三个层次370

(一)感觉、感情、智性的三位一体370

(二)以视觉调动感情和沉思372

(三)多种感觉的结构377

(四)感觉的交响和挪移380

第四节 心灵综合和直接抒情388

(一)超越感官,心灵综合388

(二)超越生理、物理感觉的局限390

(三)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可能走向散文396

(四)感情的激活率取决于强化和弱化的统一398

(五)感情的一极强化402

(六)感情的二极强化410

(七)感情的无极强化414

(八)情大于景,情冲破景419

(九)从情胜于理到理复归于感觉的历史过程423

第五节 诗的想像437

(一)诗歌想像的变形律437

(二)变形与白描的相互交织441

(三)通过变形达到感情的准确443

(四)时间空间关系的变异445

(五)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变异448

(六)诗歌想像的变质律449

(七)“无理而妙”的变异逻辑452

第六节 诗的比喻与想像的距离458

(一)本质相异,一点相通459

(二)诗的比喻和散文的比喻462

(三)远取譬和近取譬467

第七节 诗的整体结构471

(一)在主导激情和主导意象制约下的统一体471

(二)对象、动作、感觉、情思的单一化473

(三)正面展开和侧面切入479

(四)想像形态超越单纯的焦点481

(五)意象结构的内在层次和对比度482

(六)无层次的结构就是无结构484

(七)外在形式的对比度和内在感情的对比度486

(八)分立意象的微妙反差488

(九)统一意象的积累和递进490

(十)“象外之象”和意境结构的自洽性492

(十一)意境的蕴藉和激情的倾泻的矛盾494

第八节 诗的节奏495

(一)诗的内在节奏和情绪的统一和抑扬顿挫496

(二)感情性质的确定和强度的变化497

(三)构成疏密相间的三种方式499

(四)诗的散文美引起了对外在格律的追求501

(五)诗的外在节奏包括基本音节组合和韵脚的往复循环504

(六)行内的平仄交替和行间平仄的相对、相粘505

(七)韵脚中的同异相交507

(八)五七言诗行是传统诗歌外在节奏的基础507

(九)双言结构和三言结构的稳定连续509

(十)三言结构和双言结构的灵活交替514

(十一)新诗冲破了传统外在节奏的有限基础516

第六章 散文审美规范论519

第一节 散文意象的个体特征优势519

(一)从智性的思辨和纪实中分化出来519

(二)思辨、纪实的“审智”功能和审美功能的矛盾及其消涨521

(三)从普遍特征的概括到个体特征的精确感受524

(四)内在效果与外在渲染的分寸感528

第二节 情趣依附于特殊的感觉和知觉531

(一)情趣的统一性是散文内在的凝聚力531

(二)情趣对叙事的从属性532

(三)在常规感情以内的感觉艺术534

(四)在带着量的准确性的感觉(知觉)中找到自己536

(五)散文的诗化倾向540

(六)直接抒情超越感觉和知觉542

(七)通过内在感觉找到新鲜感544

(八)从感觉运动的层次性转移中找到新鲜感546

(九)从常态感情到极化感情550

(十)诗的概括淹没散文的特殊感觉553

(十一)诗的艺术真实变成散文的感情虚假554

(十二)诗化想像的程式化556

第三节 审美——抒情散文558

(一)抒情和审美感受的深度558

(二)激情和智性566

(三)冷峻和审丑568

第四节 亚审丑——幽默散文572

(一)审丑和亚审丑572

(二)审丑的软幽默——自我调侃575

(三)审美与审丑交融——抒情性软幽默579

(四)讽刺性硬幽默——激化矛盾和进攻性581

第五节 审智——学者散文585

(一)幽默和知识性的结合585

(二)从审美到审智的转化588

第六节 散文诗594

(一)散文的内在矛盾和品系分化594

(二)诗的概括性、想像性与散文的自由句式结构的统一595

(三)象征性散文诗597

(四)想像性散文诗601

(五)写实性散文诗602

第七章 小说审美规范论607

第一节 多重情感特征的交织607

(一)从单层次感情特征到多层次感情特征607

(二)人际关系的亲近与情感差距作反向运动610

(三)小说对话中的心心错位615

(四)在共同情境中拉开心理差距621

(五)用一个道具作为情境焦点623

第二节 把人物推出正常轨道以外628

(一)从冲击静态感觉、知觉到动态的解放感情深层结构628

(二)把人物推向命运的极端632

(三)把人物放在相反的两极中考验635

(四)在情境两极和情感两极的不平衡中揭示心灵差距637

(五)在顺境和逆境中检验情感的变异639

(六)让人物越出常规和回归常态641

(七)让人物进入假定性熔炉647

(八)调动一个因子,引起情感结构的重组,探索生活的可能性652

(九)前提条件的充分和氛围浓度的饱和658

第三节 情节因果律664

(一)同层次的情感叠加和多层次的情感因果递进664

(二)从因果性开始的形式一体化进程667

(三)造成原因和结果的两极分化674

(四)审美因果超越实用和理性因果677

第四节 性格因果律697

(一)从宿命因果走向情感因果697

(二)童话情节的因果与小说情节的因果702

(三)情感的随机变异和逻辑的一贯性704

(四)找到人物自己的情感逻辑705

(五)性格就是选择706

(六)性格的逻辑起点——人物的一点着迷712

(七)找到人物自己变异了的感觉知觉世界716

(八)把握人物情感、感觉、知觉与动机、记忆、想像、语言、意志的多维动态变异720

(九)多元的心理感觉、一元的物理感觉和魔幻的混合感觉世界723

(十)向人物的潜意识和潜感觉深入726

(十一)作家的性格逻辑与人物的性格逻辑交融729

(十二)性格因子的部分转移732

(十三)性格的外在标志和内在逻辑735

(十四)从一点着迷到二重组合742

(十五)从二重组合到三维结构749

第五节 性格审美规范对情节审美规范的冲击755

(一)性格因果高于情节因果755

(二)情节对性格特征的强化递增和深化拓展757

(三)性格对情节的积极功能759

(四)环状结构和链状结构761

(五)从封闭式到开放式764

(六)从连续性和直线性视角中解放出来768

(七)从情节的强化到情节的淡化772

(八)非线性因果结构的崛起782

第六节 性格与环境的关系786

(一)性格是社会环境“逼”出来的786

(二)特殊环境中的特殊个性就是典型788

(三)在自然科学理论的冲击下791

(四)环境的虚化797

(五)性格的淡化800

第八章 风格论804

第一节 形象三维结构的局限性804

(一)无限的生活和有限的情感自由804

(二)无限的情感世界与有限的形式规范806

第二节 风格是对三维结构的超越809

(一)风格产生于对形式审美规范的超越809

(二)风格和人的统一性与矛盾性816

(三)从回归自我到超越自我82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