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两宋经学学术编年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两宋经学学术编年 上
  • 吴国武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凤凰出版社
  • ISBN:9787550621206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470页
  • 文件大小:92MB
  • 文件页数:570页
  • 主题词:经学-研究-中国-宋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两宋经学学术编年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序1

编纂凡例1

前言1

北宋经学学术编年3

宋太祖建隆元年 庚申(960)3

一、二月间,太祖两幸国学,儒学始振3

建隆二年 辛酉(961)4

五月,颁行《新定三礼图》4

建隆三年 壬戌(962)7

六月前后,重修国子监,始聚徒讲学7

乾德四年 丙寅(966)8

十一月,窦仪卒8

乾德六年 开宝元年 戊辰(968)9

本年,崔颂卒9

开宝二年 己巳(969)9

正月,《经典释文》初校毕9

开宝三年 庚午(970)10

三月,王昭素致仕10

开宝四年 辛未(971)12

十一月,田敏卒12

本年,尹拙卒13

开宝五年 壬申(972)13

正月,张昭卒13

本年,《经典释文》十二经校毕14

开宝六年 癸酉(973)15

四月,颁行《开宝通礼》15

开宝八年 乙亥(975)16

三月或稍前,太祖读《尚书》16

宋太宗开宝九年 太平兴国元年 丙子(976)17

九月,刘熙古卒17

本年,岳麓书院始建18

本年,戚同文卒19

太平兴国二年 丁丑(977)20

三月,诏国子监给白鹿洞《九经》20

本年,郭忠恕卒21

太平兴国三年 戊寅(978)22

二月,以三馆新修书院为崇文院22

十月,孔宜袭封文宣王23

太平兴国七年 壬午(982)23

本年,王昭素卒23

太平兴国八年 癸未(983)25

三月,诸王及皇子府初置官25

太平兴国九年 雍熙元年 甲申(984)26

十月,陈抟赐号希夷先生26

本年,太宗言读经书必究微旨27

雍熙四年 丁亥(987)28

八月,邢昺进《分门礼选》28

端拱元年 戊子(988)29

三月,分校《五经正义》29

六月稍后,卢稹卒30

八月,李觉于国子监讲《易》31

端拱二年 己丑(989)32

七月,陈抟卒32

淳化二年 辛卯(991)33

十一月,杨徽之奏请精选五经博士以教胄子33

本年,孔维卒34

淳化三年 壬辰(992)34

三月,诏刻《礼记·儒行篇》赐儒臣34

淳化四年 癸巳(993)35

约本年,李觉卒35

淳化五年 甲午(994)36

五月,《五经正义》校毕36

十一月,孙奭国子监讲《尚书》37

本年,覆校《五经正义》、《经典释文》38

至道二年 丙申(996)39

七月,赐嵩阳书院《九经》39

本年,命校《七经疏义》40

至道三年 丁酉(997)41

七月,《三礼图》画毕41

九月,孔延世袭封文宣公42

宋真宗咸平元年 戊戌(998)42

正月,召崔颐正后苑讲《尚书》42

咸平二年 己亥(999)43

七月,召崔偓佺国子监讲《尚书》43

七月,置翰林侍读、侍讲学士44

本年,覆校《五经正义》毕45

咸平三年 庚子(1000)45

正月,杨徽之卒45

三月,柳开卒46

本年,崔偓佺卒48

本年,崔颐正卒48

咸平四年 辛丑(1001)49

正月,李至卒49

二月,释赞宁卒50

五月,王禹偁卒51

六月,颁《九经》于州县学校52

九月,上《七经疏义》53

咸平五年 壬寅(1002)53

正月,经筵讲《春秋》毕53

九月,种放赴阙授馆职54

本年,句中正卒55

咸平六年 癸卯(1003)56

十二月,田锡卒56

景德元年 甲辰(1004)57

五月,宋惟幹上《太玄新注》57

冬,孙何卒58

景德二年 乙巳(1005)59

二月前,十二经《释文》已雕印59

夏秋间,上新刻《疏义》,再定新疏文字60

景德四年 丁未(1007)60

闰五月,命制举策问宜用经义60

九月,邢昺讲《中庸》大义61

大中祥符元年 戊申(1008)62

十一月,真宗赴曲阜谒孔子62

大中祥符二年 己酉(1009)63

二月,诏赐应天府书院63

五月,追封孔子弟子64

十一月,赐近臣《儒行》篇64

大中祥符三年 庚戌(1010)65

七月,邢昺卒65

大中祥符四年 辛亥(1011)67

正月,诸王府讲《尚书》终篇67

十一月,李畋试校书郎68

大中祥符五年 壬子(1012)69

正月,黄敏求为怀安军助教69

五月稍后,许洞卒70

十月,真宗撰《崇儒术论》并刻于国子监70

大中祥符六年 癸丑(1013)71

七月,蒋至授临海助教71

冬,杜镐卒72

大中祥符七年 甲寅(1014)72

正月,国子监上《孟子音义》72

大中祥符八年 乙卯(1015)74

三月,召讲《论语》首篇及《易·泰卦》74

闰六月,真宗读十一经诗成75

十一月,种放卒76

本年,周式拜国子主簿77

大中祥符九年 丙辰(1016)77

二月,置资善堂,为皇子就学之所77

五月,释智圆编《闲居编》78

本年至明年,寿春郡王读《孝经》、《论语》毕79

天禧元年 丁巳(1017)80

二月,真宗出《春秋要言》80

本年,诏冯元讲《易》80

天禧二年 戊午(1018)81

三月,张景卒81

七月,诏进李见撰《易枢》82

天禧五年 辛酉(1021)83

二月,孔圣祐袭封文宣公83

天禧中,范谔昌撰《大易源流图》、《易证坠简》83

真宗时,冯休著《删孟》84

乾兴元年 壬戌(1022)85

十一月,仁宗初御召讲《论语》85

宋仁宗天圣元年 癸亥(1023)86

本年,孙奭始撰《经典徽言》86

天圣二年 甲子(1024)86

六月,经筵讲《孝经》毕86

八月,国子监讲《论语》87

天圣三年 乙丑(1025)87

本年或稍前,刘牧新注《周易》87

天圣四年 丙寅(1026)89

正月,胡旦撰成《演圣通论》89

闰五月或稍后,宋绶上《孝经论语要言》90

十一月,以杨光辅为国子监丞遣还90

天圣五年 丁卯(1027)91

正月稍后,应天府始兴学91

四月,赐《中庸》新科进士92

十月,经筵讲《礼记》毕93

天圣六年 戊辰(1028)93

约本年,范仲淹作《易义》93

天圣七年 己巳(1029)95

十月,经筵讲《尚书》毕95

天圣八年 庚午(1030)95

四月,赐新进士《大学》篇95

约本年,贾同卒96

天圣十年 明道元年 壬申(1032)96

夏,穆修卒96

本年,李觏撰《礼论》97

明道二年 癸酉(1033)98

五月,孙奭卒98

天圣明道中,刘颜卒100

景祐元年 甲戌(1034)101

正月,王沿上《春秋集传》101

正月,始置崇政殿说书102

七月稍前,胡旦卒103

景祐二年 乙亥(1035)104

正月,经筵始讲《春秋》104

十二月,孔宗愿袭封文宣公104

景祐三年 丙子(1036)105

十二月,茅知至试国子四门助教105

本年,诏阮逸、胡瑗等较正旧钟律106

景祐四年 丁丑(1037)107

三月,始置天章阁侍讲107

闰四月,冯元卒108

本年,欧阳修作《易或问》、《易童子问》、《春秋论》109

景祐五年 宝元元年 戊寅(1038)111

正月,孙复于泰山作信道堂111

正月,林瑀上言灾异111

三月,兖州邹县建孟子庙成112

宝元二年 己卯(1039)113

七月,赵承庆卒,宗室注经自其始113

十月,经筵讲《左传》毕113

本年,陆秉献《周易意学》114

本年,龙昌期试国子四门助教115

宝元三年 康定元年 庚辰(1040)116

七月,石介撰成《泰山书院记》116

本年,宋咸撰《王刘易辨》117

康定二年 庆历元年 辛巳(1041)117

四月,徐复赐号冲晦处士117

十一月,诏颁贾昌朝《群经音辨》119

十二月,上新修《崇文总目》120

庆历二年 壬午(1042)121

二月,林瑀落职侍讲,赵师民为说书121

十一月,孙复为国子监直讲122

本年,吴秘献刘牧《新注周易》、《易数钩隐图》123

庆历三年 癸未(1043)124

十月稍后,朱寀卒124

本年,李觏撰《周礼致太平论》125

庆历四年 甲申(1044)125

二月,复开经筵讲《毛诗》125

三月,诏州县皆立学,更定科举法126

四月,太学建成,以胡瑗教学为法128

十一月,王沿卒130

庆历二年至四年,王安石始撰《淮南杂说》130

庆历五年 乙酉(1045)132

二月,李之才卒132

四月稍后,蔡襄于福州荐士兴学133

闰五月,上刘羲叟《洪范灾异论》134

六月,周尧卿卒135

七月,石介卒136

庆历七年 丁亥(1047)137

三月,经筵《孝经》讲毕,始讲《论语》137

四月,尹洙卒138

十月,张揆上《太玄集解》140

本年,章望之作《礼论》140

庆历八年 戊子(1048)141

本年或稍前,周敦颐撰成《太极图说》141

庆历中,李尧俞表进《春秋集议略论》143

庆历中,孙复撰《春秋尊王发微》143

庆历后,林巽卒144

皇祐元年 己丑(1049)145

十二月,经筵讲《周易》145

皇祐初,徐庸撰成《易蕴》、《卦变解》145

皇祐二年 庚寅(1050)146

八月,范仲淹奏进《明堂图议》146

皇祐三年 辛卯(1051)147

九月,孙坦上《周易析蕴》147

十月,经筵进《五经正义节解》147

十二月,房庶试校书郎148

皇祐四年 壬辰(1052)149

五月,代渊上《周易旨要》149

五月,范仲淹卒150

六月,经筵上《周易节解》151

夏秋间,范镇、司马光论乐152

十一月,经筵上《尚书节解》153

皇祐五年 癸巳(1053)153

四月,经筵上《礼记节解》153

闰七月,章詧授益州助教154

十月,经筵上《春秋节解》155

本年,李觏撰成《常语》155

约皇祐间,徐复卒156

皇祐六年 至和元年 甲午(1054)157

九月,王洙上《周礼器图》157

十二月,宋咸上《注周易》158

至和二年 乙未(1055)159

三月,改封孔宗愿为衍圣公159

五月,王皙献《春秋通义》、《春秋皇纲论》160

本年,欧阳修乞删《九经正义》中谶纬之文未果160

本年前,苏洵作《六经论》、《洪范论》161

至和三年 嘉祐元年 丙申(1056)163

十月,宋堂为国子四门助教163

十二月,胡瑗管勾太学163

嘉祐二年 丁酉(1057)164

四月,黄晞卒164

七月,孙复卒166

九月,王洙卒167

九月,司马光再进《古文孝经指解》169

十一月,宋咸上《论语增注》170

十二月,诏别置明经科170

本年,周敦颐始作《通书》171

本年,赵师民卒172

嘉祐三年 戊戌(1058)174

七月,周希孟为福州州学教授174

闰十二月,杨绘献经解175

本年后,士建中卒175

嘉祐四年 己亥(1059)177

六月,王令卒177

六月,胡瑗卒178

七月或稍前,何涉卒180

八月,李觏卒181

八月稍后,龙昌期卒182

十一月,邵雍试将作监主簿184

本年,刘敞奏论据经言灾变184

嘉祐五年 庚子(1060)185

四月,江休复卒185

四月,梅尧臣卒186

五月,常秩为颍州教授187

六月,孔旼卒187

八月,刘羲叟卒188

九月,杨安国卒189

嘉祐六年 辛丑(1061)190

七月后,宋咸卒190

九月,陈洙卒191

十二月,释契嵩上《辅教编》192

本年,司马光荐郑夬193

嘉祐七年 壬寅(1062)194

四月,杨忱卒194

嘉祐八年 癸卯(1063)195

正月,王逢卒195

十二月,英宗始御经筵,召讲《论语》195

嘉祐间,王安石进《洪范传》196

本年或明年,吴孜舍住宅为学宫197

宋英宗治平元年 甲辰(1064)198

十一月,孙抃卒198

治平二年 乙巳(1065)199

四月,陈希亮卒199

七月,贾昌朝卒200

七月,王回卒201

九月,《太常因革礼》成202

治平三年 丙午(1066)204

三月,掌禹锡卒204

四月,苏洵卒205

四月稍后,皇甫泌卒206

治平四年 丁未(1067)206

正月,邵古卒206

六月,任颛卒207

七月后,刘易卒208

十月,黄君俞为国子监直讲209

约治平间,王开祖卒209

宋神宗熙宁元年 戊申(1068)210

四月,刘敞卒210

六月,章詧卒213

十月,诏讲筵权罢讲《礼记》214

熙宁初,章望之卒214

熙宁二年 己酉(1069)215

二月,经筵始讲《尚书》215

五月,诏群臣详议学校贡举217

六月,司马光作《论风俗札子》218

九月,蔡天球卒219

闰十一月,王无咎卒219

本年,刘彝比较胡瑗与王安石之学220

本年,朱临以大理寺丞致仕221

约本年后,姜潜卒222

熙宁三年 庚戌(1070)223

六月,卢士宗卒223

本年起,张载始撰《经学理窟》诸书223

熙宁四年 辛亥(1071)225

二月,科举罢诗赋及明经诸科225

四月,司马光卜居洛阳,始与诸公论学226

八月,王雱为崇政殿说书227

秋,欧阳修《诗本义》成228

十月,郭友直卒230

本年,孙觉撰成《春秋经解》230

熙宁五年 壬子(1072)232

闰七月,欧阳修卒232

八月,罢赐《儒行》篇234

熙宁六年 癸丑(1073)235

三月,置经义局,修撰《三经新义》235

四月,蔡说卒236

六月,周敦颐卒236

十月,乞立《春秋》学官,不许238

熙宁七年 甲寅(1074)239

五月,曾旼、刘泾为经义所检讨239

五月,沈季长为崇政殿说书240

本年后,周谞卒241

熙宁八年 乙卯(1075)242

六月,王安石上《三经新义》242

七月,诏赐太学、州府学新经义244

本年,奏上冯正符《春秋得法忘例论》245

熙宁九年 丙辰(1076)245

六月,王雱卒245

秋,张载撰《正蒙》成247

十二月,李彖卒248

约本年,金君卿卒248

熙宁十年 丁巳(1077)249

二月,常秩卒249

七月,邵雍卒250

十月,讲《诗》毕,命讲《周礼》253

十二月,张载卒254

熙宁中,房审权集《周易义海》257

约熙宁中,李畋致仕,寻卒258

元丰元年 戊午(1078)259

九月,刘恕卒259

本年,经筵仍进讲《周礼》260

元丰二年 己未(1079)261

正月,诏春秋释奠孔庙十哲像261

五月,黄君俞卒262

十二月,蔡卞、袁默为国子监直讲262

十二月,颁三舍法学令263

元丰三年 庚申(1080)264

三月,陈襄卒264

闰九月,王陶卒266

本年,焦千之卒267

元丰四年 辛酉(1081)268

四月,苏轼撰《论语说》268

九月,苏辙初成《诗集传》、《春秋集传》269

本年至元丰六年间,韩维常与二程论学270

元丰五年 壬戌(1082)272

正月,司马光始作《疑孟》272

六月,吕大均卒272

十月,吕大防刻成《周易古经》273

本年,王安石表上《字说》274

元丰六年 癸亥(1083)276

四月,曾巩卒276

十月,诏封孟轲为邹国公277

本年,诏建宗学278

元丰七年 甲子(1084)278

五月,诏春秋释奠以孟子配食278

十二月,蔡承禧卒279

本年,毛渐得《古三坟书》280

元丰八年 乙丑(1085)281

二月,马希孟卒281

二、三月间,司马光与韩维论中和、中庸282

六月,程颢卒282

八月,王说卒284

十一月,程颐充西京国子监教授285

十二月,哲宗开经筵始讲《论语》286

本年前,苏轼撰《易传》成286

宋哲宗元祐元年 丙寅(1086)288

三月,诏程颐为崇政殿说书288

四月,苏辙奏请经义不专用王氏之学289

四月,王安石卒290

六月,禁科举用《字说》,复置《春秋》博士293

九月,司马光卒293

九月,刘绚除《春秋》博士296

九月稍后,范祖禹进《论语说》296

十月,改衍圣公为奉圣公297

十一月,龚鼎臣卒298

本年,刘彝卒299

徐无党卒300

元祐二年 丁卯(1087)301

正月,禁科举用《字说》301

五月,鲜于优卒302

六月,刘绚卒303

八月,李定卒303

九月,讲《论语》终篇,进呈《三经要语》304

十月,沈季长卒305

约十二月,李吁卒306

本年,陈烈卒307

元祐三年 戊辰(1088)308

六月,杨绘卒308

八月,范祖禹上《古文孝经说》309

十一月,司马康除侍讲309

闰十二月,范镇卒310

本年,唐淹卒311

元祐四年 己巳(1089)312

二月,陈祥道为太常博士312

二月,吕公著卒313

六月,范百禄进《诗传补注》314

九月,诏《儒行》、《中庸》篇将来科场复给赐315

本年,吕陶奏王乘《春秋统解》315

元祐五年 庚午(1090)316

二月,李常卒316

二月,孙觉卒317

二月,经筵录进《无逸讲义》318

三月,赵瞻卒319

五月,颜复卒320

九月,司马康卒321

十月,经筵讲《尚书》毕322

十一月,诏送陈祥道《礼书》看详323

元祐六年 辛未(1091)324

二月,吴安诗讲《孟子》324

九月,盛侨卒324

十月,幸太学,讲《无逸》325

约本年,鲁有开卒326

元祐七年 壬申(1092)326

正月,郑穆卒326

六月,吕希哲为崇政殿说书328

九月,诏节讲《礼记》328

本年,杨杰卒329

元祐八年 癸酉(1093)330

四月稍后,陈祥道卒330

五月,黎錞卒332

五、六月间,吕大临卒333

七月,王岩叟卒334

十一月,石牧之卒335

元祐中,孙谔有《洪范会传》336

元祐九年 绍圣元年 甲戌(1094)337

正月,朱长文撰《春秋通志》337

二月,丁骘卒337

三月,朱光庭卒338

闰四月,范百禄卒339

五月,再罢诗赋,专习经义340

六月,除引《字说》之禁340

十二月,彭汝砺卒341

本年,冯山卒342

绍圣二年 乙亥(1095)343

春,孙立节卒343

五月,诏张弼为葆光处士343

本年,诏印行王安石、王雱父子经解、《字说》344

本年,沈括卒345

本年,乔执中卒346

绍圣四年 丁丑(1097)347

二月,复罢《春秋》科347

三月,苏轼作《书传》348

四月,吕大防卒349

五月,文彦博卒350

七月,江端礼卒352

十月,经筵讲《诗》352

十二月,刘挚卒353

本年,张大亨撰《春秋五礼例宗》355

绍圣三、四年间,赵彦若卒356

绍圣五年 元符元年 戊寅(1098)357

二月,朱长文卒357

六月,沈铢卒358

七月,韩维卒359

八月,杜纮卒360

九月,孔武仲卒360

十月,范祖禹卒362

十月,潘鲠卒363

元符二年 己卯(1099)364

正月,程颐撰《易传》364

三月,范柔中献《春秋见徽》365

四月,顾临卒366

闰九月,苏辙改定《春秋集解》367

本年,孙升卒368

去年及本年,游酢撰《论孟杂解》、《中庸义》、《易说》、《诗二南义》诸书369

元符三年 庚辰(1100)370

四月,晁说之应诏封事驳王安石之学370

九月,唐既卒371

十一月,置《春秋》博士372

十二月,田述古卒372

本年后,王昭禹作《周礼详解》373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 辛巳(1101)374

正月,范纯仁卒374

七月,王存卒375

七月,苏轼卒376

八月,罗适卒378

十月,黄履卒379

十二月,陈师道卒380

本年,晁说之编《古周易》381

本年,林石卒382

崇宁元年 壬午(1102)383

二月,刘弇卒383

四月,礼部进谢湜所撰诸经解383

七月,复罢《春秋》博士384

八月,诏天下兴学校385

十二月,诏禁诸邪说并元祐学术政事386

本年,陆佃卒386

本年后,黄隐卒388

本年后,王当卒388

崇宁二年 癸未(1103)390

四月,诏毁三苏、程颐诸书、文字390

五月,徐积卒391

七月,诏元祐学术政事不许教授392

九月,诸州立元祐党人碑392

陈旸《乐书》看详393

十一月,禁绝程颐聚徒传授394

本年,谢良佐卒394

本年,吕陶卒396

崇宁三年 甲申(1104)397

五月,置诸路提举学事官397

六月,诏王安石配享孔庙398

十月,陈瓘作《易说》398

十一月,更科举法,取士悉由学校400

本年,王苹撰《论语集解》400

本年,蒋之奇卒401

崇宁四年 乙酉(1105)402

五月,诏国子监颁王安石赞402

八月,进《明堂图》402

九月,大赦天下403

本年,徐铎卒404

崇宁五年 丙戌(1106)404

正月,毁元祐党碑404

七月,改天下学制405

本年,龚原卒405

崇宁中,邓考甫卒406

大观元年 丁亥(1107)407

三月,诏立八行取士科407

七月,苏辙作《论语拾遗》408

八月,曾肇卒408

九月,程颐卒409

十二月,丰稷卒411

本年,米芾卒412

本年,吴仪卒413

大观二年 戊子(1108)414

九月,赐诸路州学经阁名414

本年,诏以子思从祀孔子庙414

大观三年 己丑(1109)415

七月,李撰卒415

大观四年 庚寅(1110)416

正月,单锷卒416

二月,诏行《大观礼书》416

秋,汪革卒417

本年,晁补之卒418

大观中,张汝明卒419

政和元年 辛卯(1111)420

三月,诏罢诗赋、专经义420

三月,邹浩卒420

十月,吕惠卿卒422

本年,龚夬卒423

政和二年 壬辰(1112)424

正月,诏禁书坊印行《三经义》424

十月,苏辙卒424

本年,谢逸卒426

本年后,王巩卒427

政和三年 癸巳(1113)429

正月,诏王安石封舒王配享,王雱从祀孔庙429

本年,方悫表进《礼记解》430

本年,华镇卒430

本年或稍前,李格非卒431

政和四年 甲午(1114)432

十一月,杨时撰成《中庸解义》432

本年,张耒卒433

政和五年 乙未(1115)434

二月,诏先儒配享从祀邹县孟子庙434

本年,上官均卒434

政和六年 丙申(1116)436

闰正月,推行《五礼新仪》436

五月,刘安节卒436

本年,吕希哲卒437

本年,汪澥卒438

政和七年 丁酉(1117)439

正月,陈旸卒439

三月,蔡卞卒440

十一月,何执中卒441

政和八年 重和元年 戊戌(1118)442

十一月,诏修《新定五经字样》442

重和二年 宣和元年 己亥(1119)443

三月,章縡卒443

本年,任伯雨卒443

政宣间,罗绋以教授《毛诗》闻名444

宣和二年 庚子(1120)445

正月,罢道学445

六月,张根卒445

宣和三年 辛丑(1121)447

正月,胡埜卒447

闰五月,李夔卒447

九月,傅崧卿撰《夏小正戴氏传》448

本年,孔端友袭封衍圣公448

本年稍后,江公望卒449

宣和四年 壬寅(1122)450

二月,陈瓘卒450

幸太学,讲《诗》、《书》452

本年,《四李周易全解》编成452

宣和五年 癸卯(1123)453

五月,游酢卒453

七月,禁元祐学术454

宣和六年 甲辰(1124)455

八月稍前,耿南仲始撰《周易新讲义》455

本年,林虙卒456

宣和七年 乙巳(1125)457

六月,刘安世(元城)卒457

约本年,周行己卒459

宣和中,刊石经《孟子》460

宣和中,陈禾卒460

宋钦宗靖康元年 丙午(1126)461

二月,除元祐党籍、学术之禁461

四月,置《春秋》博士462

四月,复讲筵463

四月,禁用《字说》464

五月,罢王安石配享孔子庙465

五月,诏学校科举不专元祐、王氏之学466

八月,诏东宫依旧读《孟子》467

九月,召尹焞赐号和靖居士468

本年,侯仲良避乱荆州469

本年前,许翰撰成《周易传》、《春秋传》、《论语传》诸书47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