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自然辩证法概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杨水旸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8060379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38页
- 文件大小:88MB
- 文件页数:354页
- 主题词:自然辩证法-概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自然辩证法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对象和内容1
一、学科性质1
二、研究对象3
三、基本内容4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8
一、创立的背景8
二、体系的形成9
三、发展的概况10
第三节 学习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及方法11
一、学习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意义11
二、学习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方法14
思考题16
【第一篇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18
第一章 人类自然观发展18
第一节 古代朴素自然观18
一、科学的萌芽与“四大文明”中心18
二、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与自然科学19
三、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与科学技术20
四、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23
第二节 宗教神学自然观24
一、教会和经院哲学的思想统治24
二、宗教神学自然观对自然界的描绘24
三、对宗教神学的冲击25
第三节 形而上学自然观25
一、近代自然科学在普遍的革命中诞生26
二、近代前期的自然科学与牛顿力学体系27
三、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形成与特点28
第四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与发展29
一、近代后期自然科学的理论综合29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诞生31
三、物理学革命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32
四、现代自然科学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34
思考题36
第二章 系统自然观37
第一节 自然界的物质性37
一、自然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37
二、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39
三、自然界物质形态的统一性40
四、自然界物质的无限可分性41
第二节 自然界的系统性43
一、自然界系统的普遍性和类型43
二、自然界系统的基本特征45
第三节 自然界的层次性47
一、自然界的层次结构47
二、自然界层次结构的基本特征52
三、自然界层次结构的规律性53
思考题55
第三章 演化自然观56
第一节 自然界的演化过程56
一、宇宙的起源与演化56
二、恒星的起源与演化57
三、地球的起源与演化58
四、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59
第二节 自然界的运动形式和动因60
一、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60
二、自然界运动形式的统一性62
三、非生命界物质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63
四、生物进化的动力64
第三节 自然界演化发展的矛盾性65
一、自然界演化形式的矛盾性65
二、自然界演化过程的矛盾性68
三、自然界演化方向的矛盾性69
第四节 自然界演化发展的规律性71
一、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性72
二、自然界运动转化的守恒性74
三、自然界演化发展的周期性77
思考题80
第四章 生态自然观81
第一节 人与自然81
一、天然自然、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81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84
第二节 生态自然观的现实基础87
一、生态自然观的自然基础87
二、生态自然观的社会基础92
三、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97
第三节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理论99
一、生态自然观的基本特征99
二、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101
三、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102
第四节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05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105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106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09
思考题110
【第二篇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112
第五章 科学观112
第一节 科学的特征、性质和分类112
一、科学的涵义和特征112
二、科学的性质和分类116
第二节 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119
一、科学实践与科学理论的矛盾120
二、不同学术观点、学派的争论121
三、继承与创新的矛盾122
四、分化与综合的矛盾123
第三节 科学发展的模式、规律和趋势124
一、科学发展模式述评125
二、科学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127
三、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129
思考题134
第六章 科学方法论135
第一节 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135
一、科学问题135
二、科研选题的意义和准备137
三、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139
四、课题的转换及评价142
第二节 经验层次的基本方法143
一、科学事实143
二、科学观察146
三、科学实验150
四、恩格斯的“双重验证”思想及其作用154
五、科学机遇157
第三节 理论层次的常见方法160
一、科学抽象160
二、逻辑方法163
三、直觉思维方法169
第四节 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171
一、科学假说172
二、科学理论174
思考题179
【第三篇 系统观与系统科学方法论】第七章 系统观182
第一节 系统科学的兴起和性质182
一、系统科学的兴起182
二、系统科学的性质183
第二节 系统观的基本理念和特征183
一、系统观的基本理念183
二、系统观的显著特征185
第三节 系统科学方法的特点和功能186
一、系统科学方法的特点186
二、系统科学方法的功能187
思考题188
第八章 系统科学方法论189
第一节 系统科学的基本方法189
一、系统分析方法189
二、信息方法190
三、反馈控制方法191
四、功能模拟方法192
五、黑箱辨识方法192
第二节 自组织理论方法193
一、自组织理论及其方法论意义193
二、自组织理论的基本方法194
思考题197
【第四篇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199
第九章 技术观199
第一节 技术及其特征和分类199
一、技术与技术体系199
二、技术的主要特征202
三、技术的基本分类204
第二节 技术发展的动力、模式和趋势208
一、技术发展的基本矛盾208
二、技术发展的常见模式208
三、现代技术的发展趋势210
第三节 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涵义212
一、熊彼特的创新概念212
二、技术创新的涵义及特点214
第四节 研究开发与技术创新217
一、研究开发与创新过程217
二、研究开发与创新本质219
三、研发投入与创新产出221
四、研究开发与创新机制222
第五节 技术创新的模式和类型225
一、技术创新的基本模式225
二、技术创新的常见类型229
三、自主创新的主要类型231
第六节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与管理234
一、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234
二、企业技术创新战略236
三、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管理238
思考题239
第十章 技术方法论241
第一节 技术方法的特点、原则和程序241
一、技术方法的涵义和特点241
二、技术研发应遵循的原则和程序243
第二节 技术预测与技术评估245
一、技术预测方法245
二、技术评估方法248
第三节 技术构思与技术设计251
一、技术原理构思的一般过程251
二、技术原理构思的主要方法252
三、常见的发明创造技法253
四、技术方案的设计方法254
第四节 技术试验与技术实施258
一、技术方案的试验258
二、技术方案的实施260
思考题261
【第五篇 工程观与工程技术方法论】第十一章 工程观263
第一节 工程及其特征和分类263
一、工程的基本涵义263
二、工程的主要特征265
三、工程的主要类型266
第二节 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关系267
一、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区别267
二、科学、技术和工程的联系269
第三节 工程创新与发展趋势273
一、工程实践与工程创新273
二、现代工程的发展趋势276
思考题278
第十二章 工程技术方法论279
第一节 系统工程及其方法279
一、系统工程的分类和应用279
二、系统工程的分析方法280
第二节 综合集成方法283
一、综合集成方法的特点和功能284
二、综合集成方法的一般程序及应用286
思考题288
【第六篇 科学技术与社会】290
第十三章 社会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290
第一节 科学活动主体的社会角色290
一、科学家290
二、科学共同体292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系统293
一、科学技术的内在组织形式293
二、科学技术的外在组织形式295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支持系统297
一、人才支持系统297
二、经济支持系统298
三、实验装备支持系统298
四、图书情报支持系统299
第四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环境系统299
一、科学技术发展的经济基础299
二、科学技术发展的政治环境301
三、科学技术发展的文化背景303
思考题304
第十四章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及评价305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物质文明305
一、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305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经济功能308
三、科学技术的其他物质功能309
第二节 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309
一、科学技术提高人类智力、技能的功能309
二、科学技术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310
三、科学技术的文化教育功能311
第三节 科技进步与社会变革311
一、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关系变革311
二、科学技术推动政治上层建筑变革312
第四节 科学技术的“异化”与反思314
一、科学技术的“异化”表现314
二、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反思315
第五节 科学、技术和工程的社会评价318
一、科学、技术和工程社会评价的意义318
二、科学、技术和工程社会评价的原则320
三、科学、技术和工程社会评价的途径323
思考题326
第十五章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328
第一节 面对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机遇与选择328
一、世界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328
二、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329
第二节 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331
一、坚持正确的指导方针,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331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国家竞争力332
三、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333
四、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334
五、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334
思考题335
参考文献336
热门推荐
- 730746.html
- 2916339.html
- 3600072.html
- 3410270.html
- 305237.html
- 2772874.html
- 2864375.html
- 2854577.html
- 3216996.html
- 4972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573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431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13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566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900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794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749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225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83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70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