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住房逆抵押贷款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住房逆抵押贷款研究
  • 包林梅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 ISBN: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173页
  • 文件大小:7MB
  • 文件页数:19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住房逆抵押贷款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1.1 国外住房逆抵押贷款发展及研究综述1

1.1.1 住房逆抵押贷款的涵义1

1.1.2 住房逆抵押贷款模式分析1

1.1.3 国外住房逆抵押贷款文献研究综述4

1.2 我国住房逆抵押贷款研究现状分析6

1.2.1 我国住房逆抵押贷款研究现状6

1.2.2 住房逆抵押贷款研究评价7

1.3 住房逆抵押贷款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8

1.3.1 住房逆抵押贷款研究的理论意义8

1.3.2 住房逆抵押贷款研究的实践意义9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1

1.4.1 主要内容11

1.4.2 主要研究方法12

1.5 住房逆抵押贷款研究总体思路及分析框架13

1.6 论文的特色和创新之处13

第二章 住房逆抵押贷款性质分析16

2.1 住房逆抵押贷款的特点及性质研究16

2.1.1 贷款期限及金额不确定16

2.1.2 贷款对象特定16

2.1.3 还款人对还款方式具有选择权17

2.1.4 贷款偿还额以房屋价值为上限17

2.2 期权的一般性质17

2.2.1 期权的定义17

2.2.2 看涨期权与看跌期权18

2.2.3 美式期权和欧式期权19

2.3 住房逆抵押贷款产品的定性:期权产品19

2.3.1 住房逆抵押贷款产品定性分析19

2.3.2 住房逆抵押贷款产品性质描述21

第三章 国外住房逆抵押贷款发展规律研究22

3.1 美国住房逆抵押贷款的发展历史及现状22

3.1.1 美国住房逆抵押贷款的发展历史22

3.1.2 美国政府在住房逆抵押贷款发展中的作用23

3.1.3 美国住房逆抵押贷款市场上存在的主要产品24

3.1.4 美国住房逆抵押贷款发展中遇到的问题27

3.2 英国住房逆抵押贷款的发展历史及现状28

3.2.1 英国住房逆抵押贷款的发展历史28

3.2.2 英国住房逆抵押贷款主要产品29

3.2.3 英国关于住房逆抵押贷款的相关规定30

3.2.4 英国发展住房逆抵押贷款遇到的问题31

3.3 国外住房逆抵押贷款发展规律研究32

3.3.1 国外住房逆抵押贷款产品的一般特征分析32

3.3.2 国外住房逆抵押贷款总体发展规律35

第四章 我国发展住房逆抵押贷款社会可行性研究38

4.1 我国社会发展现状客观上要求发展住房逆抵押贷款38

4.1.1 我国人口老化问题与老年人生活状况38

4.1.2 我国社会保障状况44

4.2 开展住房逆抵押贷款的前提条件成熟50

4.2.1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标及主要内容50

4.2.2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果51

4.2.3 我国老年人养老观念的改变59

4.3 住房逆抵押贷款的外部经济性决定了其具有社会可行性62

4.3.1 外部性理论62

4.3.2 住房逆抵押贷款的外部经济性64

第五章 我国实行住房逆抵押贷款面临的障碍及相应对策66

5.1 住房资产——抵押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66

5.1.1 住房资产土地使用权年限问题66

5.1.2 住房资产在评估中存在的问题72

5.2 已购公有住房上市交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75

5.2.1 我国公有住房出售状况76

5.2.2 已购公有住房上市情况76

5.2.3 已购公有住房上市交易中存在的问题76

5.2.4 解决现存问题的对策77

5.3 我国实行住房逆抵押贷款面临的金融障碍及相应对策77

5.3.1 国实行住房逆抵押贷款面临的金融环境障碍78

5.3.2 解决金融环境障碍的相应对策79

第六章 我国住房逆抵押贷款产品设计研究82

6.1 我国住房逆抵押贷款模式选择82

6.1.1 我国住房逆抵押贷款模式82

6.1.2 选择美国模式的原因82

6.2 我国住房逆抵押贷款产品设计的基本特点83

6.2.1 产品设计基本特点83

6.2.2 设计住房逆抵押贷款产品的特殊要求84

6.2.3 政府对住房逆抵押贷款产品的支持85

6.3 住房逆抵押贷款总体设计方案85

6.3.1 住房逆抵押贷款总体设计思路85

6.3.2 住房逆抵押贷款设计方案87

6.4 住房逆抵押贷款产品入市时机研究88

6.4.1 影响我国房屋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分析89

6.4.2 国内关于房价的争论90

6.4.3 对住房逆抵押贷款入市时机的认识91

第七章 住房逆抵押贷款定价的理论基础: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93

7.1 期权定价原则93

7.1.1 与期权价格有关的概念93

7.1.2 期权合约的最大价值和最小价值94

7.1.3 期权价值的决定因素96

7.1.4 看涨—看跌平价理论97

7.2 期权定价的分析框架98

7.2.1 定价方法的思路描述98

7.2.2 推导框架99

7.3 期权定价模型: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模型102

7.3.1 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模型的假设条件102

7.3.2 看涨期权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103

7.3.3 看跌期权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103

7.4 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模型的进一步应用:股利支付条件下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模型104

7.4.1 股利支付对期权定价的影响104

7.4.2 严格的模型:默顿模型104

7.4.3 近似模型:离散型股利支付条件下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105

第八章 住房逆抵押贷款定价模型108

8.1 住房逆抵押贷款定价的分析框架108

8.1.1 住房逆抵押贷款定价方法的思路描述108

8.1.2 隐含期权的定价109

8.1.3 隐含期权的权利金摊入贷款利率的方法110

8.2 单期隐含期权定价的简单模型:房屋不存在折旧条件下的单期隐含期权定价111

8.2.1 模型的假设条件111

8.2.2 单期隐含期权的定价公式114

8.3 单期隐含期权定价简单模型的参数研究115

8.3.1 S:O时刻的房屋价格,即期权合约售出时的房屋价格115

8.3.2 X:期权合约的执行价格115

8.3.3 t:期权合约的有效期限115

8.3.4 rf:连续复利形式的无风险利率116

8.3.5 σ:连续复利形式的房价变动率的波动率116

8.3.6 确定参数后的隐含期权定价简单模型117

8.4 单期隐含期权定价的复杂模型:存在房屋折旧条件下的单期隐含期权定价118

8.4.1 放松房屋无折旧的假设条件的处理办法118

8.4.2 放松无交易成本的假设条件119

8.4.3 放松以上假设条件后的单期隐含期权定价的复杂模型119

8.5 房屋资产价值的研究120

8.5.1 房屋现值的评估120

8.5.2 房屋资产折旧的计量方法121

8.6 隐含期权的定价模型:单期隐含期权组合的定价128

8.6.1 隐含期权定价思路128

8.6.2 死亡率研究128

8.6.3 隐含期权定价模型的确立129

8.7 住房逆抵押贷款定价模型130

8.7.1 建立住房逆抵押贷款定价模型的思路130

8.7.2 住房逆抵押贷款定价模型的建立130

8.8 对住房逆抵押贷款定价模型的进一步研究132

8.8.1 对定价模型的进一步简化132

8.8.2 对模型参数的进一步分析133

8.8.3 定价模型的运用134

8.9 北京地区的实证性计算分析134

8.9.1 相关参数的计量134

8.9.2 住房逆抵押贷款利率的确定138

8.9.3 交易实例分析139

第九章 住房逆抵押贷款需求分析141

9.1 需求分析的必要性141

9.1.1 需求分析是产品设计的要求141

9.1.2 需求分析是对产品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的要求141

9.1.3 确定需求人群是合理设计住房逆抵押贷款的需要141

9.2 需求模型的建立142

9.2.1 建立需求模型的思路142

9.2.2 调查问卷的设计142

9.2.3 调查问卷数据的处理143

9.2.3 需求模型的建立144

9.2.4 需求模型的建立147

9.2.5 北京地区需求情况的基本认识148

9.2.6 本次调查的不足152

9.3 需求分析152

9.3.1 影响需求的因素分析152

9.3.2 产生或排斥需求的动机分析153

9.3.3 结论156

第十章 结论与建议158

10.1 结论158

10.2 政策建议160

10.3 研究的不足160

附件162

参考文献164

致谢17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