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可持续发展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可持续发展学
  • 杨雪英著 著
  • 出版社: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702904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16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43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可持续发展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原则2

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2

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4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观的产生7

一、中国古代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7

二、马克思主义的可持续发展理论11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17

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在中国的实践26

一、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27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27

二、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巨大压力34

三、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意义37

第二节 邓小平、江泽民的可持续发展思想39

一、邓小平的可持续发展思想39

二、江泽民的可持续发展思想47

第三节 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55

一、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56

二、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展57

三、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战略设想及具体措施63

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立法与实施66

第四节 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中国21世纪议程》70

一、《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71

二、《中国21世纪议程》的特点73

三、《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实施75

第三章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78

第一节 人口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79

一、人口是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79

二、人口与经济相协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79

三、人口与资源相协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80

第二节 人口发展的历史回顾与现状81

一、人口的发展历史81

四、人口与环境相协调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81

二、中国人口发展的特点85

第三节 人口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与影响89

一、人口增长与耕地资源的有限性89

二、人口增长与粮食突出的供需矛盾97

三、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制约107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人口政策及决策选择111

一、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111

二、提高人口生素质,优化人口结构112

第五节 人力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114

一、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114

二、人力资本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作用116

三、我国人力资源现状118

四、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推进可持续发展120

第四章 资源与可持续发展123

第一节 自然资源及其经济价值123

一、自然资源的定义和特征123

二、自然资源的价值127

三、自然资源价值量的确定128

第二节 人类—资源关系的演进历程130

一、以土地为核心资源的自然崇拜时期130

二、以开发矿产资源为核心的人本位与技术革命时期131

三、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现代可持续发展时期133

一、土地资源134

第三节 中国自然资源基本状况分析134

二、森林资源137

三、草地资源140

四、淡水资源141

五、生物资源146

六、矿产资源152

第四节 中国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决策选择156

一、加强资源国情教育,强化全民族的资源危机意识,把珍惜、保护资源变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156

二、建立完善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157

三、合理利用开发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158

四、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159

五、在利用国内资源的同时,要提高利用国际资源的能力160

六、完善立法,加强自然资源的法制建设161

第五章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65

第一节 环境与环境问题165

一、环境165

二、环境问题168

第二节 环境问题的形成和发展169

一、人类与环境的演进169

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源于环境保护173

第三节 日益严重的环境状况和环境问题176

一、全球性环境问题176

二、中国的环境问题183

第四节 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95

一、世界环境保护195

二、中国的环境保护与发展措施199

第六章 经济增长方式与可持续发展209

第一节 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209

第二节 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类型及转变212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类型212

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214

第三节 经济增长的一般理论研究215

一、古典经济增长理论215

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219

三、新经济增长理论221

四、马克思的经济增长方式理论224

五、苏联经济增长方式的探索229

第四节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探索历程232

一、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232

二、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上半期)233

三、第三阶段(1978~1989年)234

四、第四阶段(1987~1995年)237

第五节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39

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239

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所面临的困难243

三、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对策247

第七章 转变消费模式 实现可持续发展254

第一节 消费与可持续消费254

一、消费与消费模式254

二、可持续消费255

三、消费模式的演替260

四、影响消费模式转变的因素263

第二节 国际社会对转变消费模式的理论观点和立场267

一、发达国家的立场观点267

二、发展中国家的立场观点269

一、中国政府关于实施可持续消费模式的研究和行动271

第三节 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向可持续消费模式的转变271

二、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280

第八章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84

第一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观284

一、可持续农业产生的背景284

二、可持续农业的提出287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目标和要求288

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的进展290

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291

第二节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292

一、有利条件293

二、制约因素296

第三节 《21世纪议程》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框架302

一、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管理303

二、加强食物安全和预警系统303

三、调整农业结构,优化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组合304

四、提高农业投入和农业综合生产力306

五、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307

六、发展可持续农业科学技术307

第四节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308

一、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308

二、提高公民环境意识,加强资源立法309

三、大力推广生态农业310

四、合理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311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312

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建立农业投资新体系314

七、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实施“科教兴农”的战略315

八、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316

第九章 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319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含义及相互关系319

一、科学、技术的含义319

二、科学和技术的关系321

第二节 科学技术观的争辩322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发展创新322

二、西方人文主义科技观327

第三节 科技进步对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334

一、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334

二、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338

三、科技进步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推动作用340

第四节 科技进步对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342

一、理性至上与技术异化342

二、技术理性主义批判和对技术异化的反思349

第五节 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的必然选择350

一、科技进步是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关键351

二、实现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要求实现科技进步351

四、依靠科技进步,解决社会就业压力352

三、可持续的消费模式需要由科技来引导352

五、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迫切要求促进科技进步353

第六节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推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354

第十章 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358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358

一、均衡发展战略358

二、非均衡发展战略362

三、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364

第二节 三大地带差距和西部大开发战略367

一、三大地带经济差异分析367

二、东西差距扩大的原因369

三、西部大开发战略375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对策385

一、加强宏观调控385

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区域经济的市场协调386

三、根据各区域的不同特点,合理布局全国产业,协调各区域的可持续发展387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387

第十一章 可持续发展伦理学389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学基础389

第二节 构建可持续发展伦理学395

一、功利与实用:传统的发展伦理观395

二、可持续发展:新型的发展伦理观398

主要参考文献40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