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新构造运动概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新构造运动概论
  • 李祥根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震出版社
  • ISBN:7502821988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424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43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新构造运动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中国新构造运动的概念1

一、中国新构造运动1

二、新构造运动术语的含义2

三、中国新构造运动研究概况2

第二节中国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意义3

一、新构造升降运动研究意义3

二、新构造断裂运动和地震活动研究意义4

三、火山和温泉活动的研究意义6

四、研究新构造运动的理论意义6

第三节中国新构造运动研究的常用方法7

第四节新构造运动表现与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关系9

第五节本书撰写思路9

参考文献11

第二章前新构造期中国大陆地质构造演化概述12

第一节前新构造期的造山带和古构造作用及岩浆活动特点12

一、前寒武纪古陆核(克拉通)12

二、古生代造山带14

三、中生代造山带14

四、新生代造山带14

五、岩浆活动特点17

第二节新生代构造运动和地文期问题19

一、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构造期次及其夷平面的形成19

二、华夏裂谷运动阶段及其沉积间断与夷平面对比32

第三节上新世晚期古地理环境36

一、“泛湖期”和准平原景观古地理36

二、上新世末期中国大陆原始地形高程38

参考文献40

第三章中国山川地貌、第四纪沉积间断和新构造运动起始时间42

第一节中国山川地貌轮廊与特征42

一、山系42

二、水系44

第二节3.40MaB.P.以来沉积物间断特征45

一、滇西北地区45

二、青藏高原东北缘46

三、青藏高原西北缘47

四、渭河地区48

五、河北平原地区51

六、淮北地区55

七、南黄海地区56

第三节中国新构造运动起始时间56

一、同中国新构造运动起始时间相关的沉积物特征及其古地磁年龄58

二、3.40MaB.P.沉积物同上新统的差异58

三、小结64

参考文献66

第四章中国新构造运动类型(上)67

第一节新构造升降运动67

一、大区域上升运动67

二、大区域下降运动93

三、大面积隆起与折返隆起、局部隆起及东西向隆起运动112

第二节新构造断裂运动135

一、断裂(区)系概述141

二、地震断层及最新断裂(运动)构造带174

三、现代地裂运动181

四、新构造断裂(运动)系统基本特征187

五、关于活动断层定义的新含义194

第三节新构造块体运动194

一、中国新构造块体、运动特征概述196

二、中国新构造块体运动基本方式218

第四节新构造褶皱运动222

一、中国新构造褶皱的分布及其规律224

二、中国新构造褶皱运动特点226

第五节新构造水平运动227

一、地壳缩短和纬度变化227

二、地质块体沿断裂带的走向滑动230

参考文献230

第五章中国新构造运动类型(下)237

第一节地震活动237

一、中国地震活动特征237

二、中国地震活动带253

三、中国8级强震261

第二节火山活动265

一、新构造时期中国火山活动的时空分布265

二、新构造时期中国火山活动幕277

第三节泥火山285

一、新疆独山子泥火山285

二、台湾的泥火山285

第四节温泉285

一、中国温泉分布及其深部地质和地热概况286

二、中国温泉分布区(带)的特点296

第五节新构造变质作用297

一、台湾地区299

二、喜马拉雅地区299

参考文献299

第六章中国新构造运动基本特征301

第一节中国新构造运动期次301

一、3.40~2.12MaB.P.新构造运动早期阶段304

二、1.80~1.45MaB.P.新构造强烈上升运动和重组水系阶段307

三、1.10~0.60MaB.P.强烈的新构造差异运动阶段311

四、0.15~0.07MaB.P.持续的新构造差异运动阶段315

五、0.012~0.00MaB.P.新构造高速率运动阶段318

第二节中国新构造运动域特征324

一、地中海—喜马拉雅新构造域——青藏、新疆新构造造山和隆起变形特征(第三期喜马拉雅造山运动)324

二、滨太平洋新构造域——中国东部及近海新构造下降运动(第三期华夏裂谷运动后期)331

第三节中国新构造运动特点341

一、新构造运动作用塑造了中国大区域地貌341

二、中国新构造运动特点341

第四节中国新构造运动的应力作用343

一、新构造晚期(中更新世以来)中国东部构造应力作用方向的改变345

二、地中海—喜马拉雅新构造域应力作用的影响范围345

三、西太平洋新构造域应力作用对中国大陆华北地区的影响351

四、地球自转产生水平推挤的附加力,形成纬向构造351

五、(新)构造运动中的重力作用351

参考文献352

第七章中国新构造与环境356

第一节黄土化、沙漠化和荒漠化——新构造与气象因素的耦合作用356

一、季风与焚风356

二、降尘(沙尘暴)与黄土化——季风、北极冰盖、新构造运动的耦合357

三、干旱与沙漠化——新构造运动与气候因素的耦合361

四、人为负面影响与荒漠化366

第二节新构造运动与水系布局及洪涝灾害、黄河断流等问题369

一、中国大陆湖泊和主要水系演变概述369

二、中国大陆主要江河洪涝灾害区的新构造沉降因素371

三、黄河断流问题380

四、“南水北调”工程383

第三节冰期、间冰期与海陆变迁389

一、埋藏的古海面390

二、现代海面上升及其危害评估390

第四节地震高烈度环境及地震灾害398

一、地震高烈度环境398

二、地震灾害398

三、震害预测403

第五节新构造与边坡失稳环境及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408

一、中国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及其规律408

二、边坡失稳环境的基本因素410

参考文献414

附录编制中国新构造图的有关问题415

第一节明确编制中国新构造图的理论基础415

一、理论基础和基本资料的分析利用415

二、编图思路416

第二节区分新构造编图的种类417

一、新构造要素图417

二、专业性新构造图417

三、单一要素新构造图418

四、新构造(运动)图418

第三节区域性大比例尺新构造图的编制418

一、区域性新构造图中升降要素的确定418

二、朔贾运河新构造图编制要素(内容)421

参考文献423

后记42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