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论重译的世俗化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论重译的世俗化
  • 刘桂兰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7154834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440页
  • 文件大小:154MB
  • 文件页数:453页
  • 主题词:翻译-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论重译的世俗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1.1 “重译世俗化”题义1

1.2 本论题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与方法8

1.2.1 选题缘由和研究目的8

1.2.1.1 翻译研究的本质10

1.2.1.2 翻译研究的转向12

1.2.1.3 翻译研究的趋势14

1.2.2 研究对象的定位19

1.2.3 研究内容、研究范围23

1.2.4 研究方法和论证过程、分析工具25

1.3 研究文献回顾27

1.3.1 重译描述的前研究30

1.3.1.1 重译版本研究30

1.3.1.2 重译类型研究32

1.3.1.3 重译主体研究34

1.3.1.4 重译价值研究36

1.3.1.5 译本关系研究37

1.3.2 重译理论的前研究38

1.3.3 重译应用的前研究40

1.4 本研究的理论支持44

1.4.1 互文性理论与重译文本研究44

1.4.2 译文“明晰化假说”与译文形式世俗化47

1.4.3 文本“改写”与重译世俗取值50

1.5 “重译世俗化”论题框架57

第二章 重译内容的世俗化62

2.1 重译内容的世俗化进程62

2.1.1 翻译意识形态的世俗化指向63

2.1.1.1 20世纪前期——“两用”指向64

2.1.1.2 20世纪中期——“两为”服务67

2.1.1.3 20世纪后期——“双百”方针69

2.1.2 翻译题材的世俗化为用73

2.1.2.1 20世纪前期的文化实用性翻译74

2.1.2.2 20世纪中期的政治诠释性翻译75

2.1.2.3 20世纪后期的市场商业化翻译77

2.2 重译内容的世俗主张——厚译79

2.2.1 原文本内容理解层面的“深度”阐释81

2.2.1.1 理解过程的误读与误译81

2.2.1.2 从俗向易的“重写”权加86

2.2.2 重写中表达层面的深度翻译90

2.2.2.1 厚译在《红楼梦》译本中的体现一:释译90

2.2.2.2 厚译在《红楼梦》译本中的体现二:化译94

2.2.2.3 厚译在《红楼梦》译本中的体现三:变译98

2.2.2.4 厚译在《尤利西斯》译本中的体现:译注103

第三章 重译规范的世俗化107

3.1 “翻译规范”与重译规范本质107

3.1.1 翻译规范的概念内涵107

3.1.2 翻译规范的动变111

3.2 重译规范的世俗化演变114

3.2.1 翻译原则的世俗化流变114

3.2.1.1 翻译策略的世俗化演变117

3.2.1.2 翻译手段的世俗化应变124

3.2.2 翻译研究的普遍性探讨130

3.3 重译规范在语意传达上的世俗化133

3.3.1 语言结构表层的显现135

3.3.1.1 在词句层面的呈现136

3.3.1.2 在篇章层次的呈现141

3.3.2 文化内蕴深层的显现147

3.3.3 “陌生化”追求和“入世”向度154

第四章 重译形态的世俗化157

4.1 重译形态的客观存在157

4.1.1 “深度翻译”理论在重译形态取向上的应用157

4.1.2 多译本、全译本、主文本、副文本的概念介入162

4.2 重译的历时演生168

4.2.1 译文本构成的演变历史168

4.2.1.1 20世纪前期的小说译介171

4.2.1.2 20世纪中期的文学译介172

4.2.1.3 20世纪后期的经典重译及全译174

4.2.2 译文本时域的结构方式179

4.2.2.1 文化启蒙时期——意译180

4.2.2.2 文化革命时期——改译182

4.2.2.3 文化复兴时期——释译184

4.3 重译的共时衍生184

4.3.1 重译共生中的语境景观185

4.3.2 重译演生后的效果差异189

4.3.2.1 文学建构的差异190

4.3.2.2 文化干预的差异192

第五章 重译主体的世俗化196

5.1 重译主体世俗之旅196

5.2 重译主体群一:本土译家与外域汉学译家199

5.2.1 两译名著之改写200

5.2.2 《红楼梦》小说两译比对206

5.2.2.1 叙述主题的定位206

5.2.2.2 叙述标记语的变通220

5.2.3 《茶馆》话剧两译比对225

5.2.3.1 话剧翻译中的语言变通228

5.2.3.2 话剧翻译中的文化信息处理231

5.3 重译主体群二:文学家翻译与学者型翻译236

5.3.1 《快乐王子集》童话两译比对239

5.3.1.1 童话翻译语言文体的时代性240

5.3.1.2 童话翻译主题风格的浅俗化244

5.3.2 《尤利西斯》现代小说两译比对249

5.3.2.1 两译本对原文内语码的译与不译251

5.3.2.2 两译本对原文外符码的译与不译254

5.3.2.3 两译本在文学神韵上的异译异趣259

5.3.3 剧作家实践戏剧翻译261

5.3.3.1 曹禺译作《柔蜜欧与幽丽叶》262

5.3.3.2 老舍译作《苹果车》264

5.4 重译主体群三:女性翻译与男性翻译267

5.4.1 两译作品文风笔法的摹拟传达272

5.4.1.1 《名利场》两译在“名称”翻译上的尝试272

5.4.1.2 《名利场》两译在语意色彩上的分化275

5.4.2 两译作品人物形象的重塑再现280

5.4.2.1 《苔丝》译例281

5.4.2.2 《简·爱》译例286

5.5 重译主体行为另类293

5.5.1 重译另类一:作者自行翻译293

5.5.2 重译另类二:译者自我修订299

第六章 重译评判的世俗化305

6.1 文学翻译批评本质305

6.1.1 文学翻译批评研究305

6.1.1.1 翻译批评的概念和范畴305

6.1.1.2 文学批评与翻译批评的结合307

6.1.2 文学翻译批评研究的发展310

6.1.2.1 传统规约性研究310

6.1.2.2 现代描写性研究311

6.1.2.3 阐释性的多元视角研究312

6.1.3 文学翻译批评的特质313

6.2 多译文本语体风格评判315

6.2.1 重译散文突出怡情性319

6.2.1.1 《瓦尔登湖》节选篇“Brute Neighbors”英译汉319

6.2.1.2 《兰亭集序》篇汉译英324

6.2.2 重译戏剧突出娱乐性327

6.2.2.1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剧名人名的近俗归化套译328

6.2.2.2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语气语调的通俗归化活译332

6.2.2.3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语意文风的随俗归化变译335

6.2.3 重译小说突出实验新颖347

6.2.3.1 短篇故事Psychology(《心理学》)两译例析347

6.2.3.2 “陌生化”手法迻译351

6.2.4 重译诗歌突出象似意境351

6.2.4.1 诗歌翻译例一:十四行诗SONNET 29汉译352

6.2.4.2 诗歌翻译例二:《丑奴儿》一词英译354

6.2.4.3 诗歌翻译例三:古诗“行行重行行”三译355

6.3 重译文本审美世俗取向357

6.3.1 意象和形象的真切再现359

6.3.1.1 意象再造360

6.3.1.2 形象重塑365

6.3.2 意义与情趣的巧妙取舍369

6.3.2.1 绕口趣文巧译369

6.3.2.2 杂体趣文巧译374

第七章 “文学译”与“文化译”互构重译378

7.1 文化元典的实用选译与文学经典的艺术迻译378

7.1.1 文化元典的实用选译380

7.1.2 文学经典的艺术迻译382

7.1.3 翻译目的论观照下的文化元典和文学经典翻译385

7.2 “文化译”与“文学译”博弈互构387

7.2.1 《有狐》英译对比388

7.2.1.1 原诗与译文388

7.2.1.2 韵体译与散体译392

7.2.1.3 文化译与文学译393

7.2.2 《落花生》英译对比395

7.2.2.1 传译文体风格395

7.2.2.2 传译文化意象398

第八章 结语402

8.1 重译本体的合时入世动机404

8.1.1 译本是个体经验的应世重写404

8.1.2 重译是主体意向的世俗选择407

8.2 “重译世俗化”论题研究延伸410

8.2.1 文学重译模式探讨410

8.2.2 “重译世俗化”研究价值413

参考文献416

附录 论题中涉及的部分多译本列举43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