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广播电影电视专业技术发展简史 上 广播电视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广播电影电视专业技术发展简史 上 广播电视
  • 刘洪才,邸世杰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ISBN:7504352373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06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321页
  • 主题词:广播电视-技术-发展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广播电影电视专业技术发展简史 上 广播电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广播中心1

1.1 新中国前后广播电台的初创与发展&阎凤仑1

1.1.1 新中国成立前广播电台的发展状况1

1.1.2 新中国成立后广播电台的发展3

1.2 20世纪60年代广播中心工艺流程&孙迎年9

1.2.1 20世纪60年代广播节目的录放方式9

1.2.2 20世纪60年代文艺节目录制方式10

1.2.3 广播剧的制作工艺11

1.2.4 外出实况转播与拾音方式12

1.2.5 广播节目播出工艺流程&王泽祥14

1.3 20世纪70~90年代广播中心设备的半导体、集成化&王泽祥17

1.3.1 广播中心专业音频设备半导体、集成化稳步推进17

1.3.2 电子管设备优势仍存18

1.3.3 播出程控化的初始——电子程控替代机械程控18

1.4 20世纪80年代立体声广播工程全面发展19

1.4.1 立体声录音与多声道录音技术的演变过程&孙迎年19

1.4.2 交换矩阵的演变&王泽祥21

1.4.3 数字微波传输节目系统24

1.5 20世纪90年代广播电台进入全面数字化发展阶段26

1.5.1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央台和国际台独立建设广播中心&孙迎年26

1.5.2 国际台新建广播中心&于纪恺27

1.5.3 中央台新建广播中心&孙迎年30

1.5.4 国际广播电台计算机工作发展史&杨宁军32

第二章 电视中心36

2.1 黑白电视广播发展历程&章之俭36

2.1.1 中国电视广播的诞生36

2.1.2 实现天安门实况转播38

2.1.3 早期的教育电视39

2.1.4 毛主席题词激发全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39

2.1.5 “北京电视台”扩大覆盖的种种努力41

2.1.6 电视电影设备走出国门42

2.1.7 单磁头录像机下马42

2.2 彩色电视广播发展历程&李倜 殳家骐43

2.2.1 初试彩色电视43

2.2.2 四磁头录像机的研制44

2.2.3 彩电会战拉开序幕45

2.2.4 会战告捷46

2.2.5 彩电制式继续攻关47

2.2.6 发布我国彩色电视制式48

2.2.7 由直播向直、录播方式过渡48

2.2.8 彩色电视的发展促进电子工业发展49

2.2.9 新建中央电视台彩色电视中心&刘宜勤50

2.2.10 中央电视台建台35周年后全台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历程53

2.3 数字电视广播&章之俭61

2.3.1 我国广播电视向数字化过渡的重要意义61

2.3.2 国内外数字电视发展情况61

2.3.3 我国数字电视标准的研究制定62

2.3.4 关于我国数字电视广播传输标准的测试和应用63

2.3.5 我国电视广播从模拟向数字过渡的现状64

第三章 广播电视节目传输68

3.1 电缆传输&潘哲昕68

3.1.1 传音电缆68

3.1.2 电视同轴电缆71

3.1.3 电缆的管理与维护71

3.2 光缆传输&祝祯祥72

3.2.1 光缆初期建设(1988~1992)72

3.2.2 大发展时期(1996~2002)72

3.2.3 地球站间的环路光缆74

3.2.4 光缆的管理和维护75

3.3 微波传输&祝祯祥75

3.3.1 战备微波75

3.3.2 京郊台微波76

3.3.3 租用邮电干线微波76

3.3.4 上行站地面微波78

3.4 MMDS&金国钧80

3.4.1 引言80

3.4.2 MMDS缘起81

3.4.3 MMDS在中国81

3.4.4 MMDS技术的特点及其发展82

3.5 调频广播和差转传输&张胜民84

3.5.1 我国调频广播研究实验的起步阶段84

3.5.2 我国调频差转广播的发展阶段85

3.6 单边带传输&张金城87

3.6.1 单边带的基本概念和特性87

3.6.2 单边带传输的优缺点88

3.6.3 单边带信号的产生和接收89

3.6.4 单边带用于广播节目传送91

3.6.5 单边带的未来92

3.7 我国卫星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及其发展趋势&刘洪才93

3.7.1 我国卫星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93

3.7.2 我国卫星广播电视的发展趋势95

3.8 广播影视地球站&余英99

3.8.1 我国广播电视地球站的基本配置99

3.8.2 广播电视卫星模拟传输101

3.8.3 广播电视卫星数字传输102

3.8.4 地球站节目源引接电路105

3.8.5 广播电视地球站自动化105

3.8.6 电影卫星传输及地球站配置106

3.8.7 地球站射频设施的技术发展106

3.9 广播影视VSAT网&余英107

3.9.1 广播影视VSAT网概述107

3.9.2 广播影视VSAT网系统定位107

3.9.3 广播影视VSAT网的网络功能107

3.9.4 广播影视VSAT网的技术体制108

3.9.5 网络频带占用情况112

3.9.6 网络组网方式113

3.9.7 网络扩容的方式113

3.9.8 广播影视VSAT网的网络构成114

第四章 无线广播电视发射与覆盖115

4.1 中、短波广播发射&张金城 刘可真 张学田115

4.1.1 广播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115

4.1.2 旧中国的中、短波广播116

4.1.3 解放区的无线电广播118

4.1.4 全国解放初期的中、短波广播118

4.1.5 20世纪50年代的中、短波广播119

4.1.6 20世纪60~70年代的中、短波广播发射技术122

4.1.7 20世纪80~90年代的无线广播发射技术125

4.1.8 大规模扩展广播发射实力(1995~2005)130

4.1.9 “西新工程”133

4.1.10 无线电广播技术理论和运行维护水平的提高134

4.2 电视(TV)和调频(FM)广播发射&胡久深 孙秀荷135

4.2.1 我国第一座黑白电视发射台的诞生135

4.2.2 月坛电视发射台电视广播136

4.2.3 中央广播电视塔(中央塔)的筹建138

4.2.4 中央电视塔(中央塔)的电视广播发射140

4.2.5 调频(FM)广播发射140

4.2.6 中央广播电视塔发射机自动化142

4.2.7 移动电视145

4.3 广播电视天线146

4.3.1 中、短波天线&张学田146

4.3.2 中、短波天线的结构工艺特点&刘茂盛150

4.3.3 电视和调频广播发射天线153

4.4 调幅波段的数字广播(DRM)&刘洪才158

4.4.1 模数同播159

4.4.2 国外模拟调幅广播向数字广播的过渡160

4.4.3 我国中、短波广播由模拟向数字过渡160

4.5 数字音频/多媒体广播&邹峰161

4.5.1 DAB产生的国际背景162

4.5.2 DAB在中国的发展163

4.5.3 T-DMB进展和应用165

4.5.4 目前DAB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167

4.6 无线覆盖网&张金城168

4.6.1 无线电广播的基本概念168

4.6.2 无线电广播的频段169

4.6.3 无线广播电视覆盖网170

4.6.4 我国的无线广播电视覆盖网171

4.6.5 广播电视覆盖网的管理174

第五章 数据广播175

5.1 图文电视数据广播系统&杨健雄175

5.2 数据广播中心176

5.3 数据广播网178

5.3.1 数据广播信息扶贫网179

5.3.2 有线电视综合信息服务网180

5.3.3 数据广播教育信息服务网181

5.4 数据广播平台182

5.5 数据广播联盟183

第六章 有线广播和有线电视186

6.1 有线广播&贾存金 刘洪才186

6.1.1 有线广播的技术体制186

6.1.2 有线广播的传输方式187

6.1.3 有线广播简史187

6.2 有线电视&金乃辉188

6.2.1 前言188

6.2.2 北京饭店共用天线电视系统189

6.2.3 有线电视加速发展189

6.2.4 企业有线电视台191

6.2.5 行政区域有线电视台192

6.2.6 “2号令”与“5号令”的出台196

6.2.7 有线电视城域网迅猛发展197

6.2.8 省级、全国有线电视干线传输网202

6.2.9 有线电视数字化207

第七章 广播电视监测211

7.1 广播电视监测事业的发展历程&刘玉琢211

7.1.1 上海553台广播电视监测台的诞生211

7.1.2 北京573台广播电视监测台的成立214

7.1.3 积极开展对外广播收听效果的反馈工作216

7.1.4 设立广播电视监测中心219

7.1.5 国内广播监测站的建立219

7.1.6 设立国外广播监测站221

7.1.7 开展远洋、商展和到我驻外使馆进行流动收测223

7.1.8 开展中央电视台海外电视监测和反馈工作224

7.2 广播电视监测技术和业务发展历程&陈德泽225

7.2.1 概述225

7.2.2 广播电视监测业务发展227

7.2.3 广播电视监测技术发展228

7.2.4 广播电视监测网络化建设235

第八章 广播电视科学研究242

8.1 初创时期&李英杰242

8.1.1 黑白电视广播系统和设备242

8.1.2 《广播技术》创刊243

8.1.3 人民大会堂电视转播站工程243

8.1.4 广播大楼音响工程243

8.2 发展时期243

8.2.1 彩色电视广播系统和设备243

8.2.2 北京广播四型磁带244

8.2.3 微波节目传送设备系统244

8.2.4 黑白电视电影设备245

8.2.5 调频广播245

8.3 调整时期245

8.4 “文化大革命”时期246

8.4.1 卫星传送和卫星广播246

8.4.2 2.5英寸投影管和投影电视接收机247

8.4.3 彩色电视制式“攻关会战”247

8.5 改革开放时期248

8.5.1 广播卫星规划248

8.5.2 确定C频段卫星传输参数249

8.5.3 Ku频段卫星电视接收设备和卫星广播收测试验249

8.5.4 彩色电视测试图249

8.5.5 1英寸广播级录像机三项关键技术250

8.5.6 硒砷碲摄像管250

8.5.7 图文电视广播系统251

8.5.8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252

8.6 广播科学研究院时期252

8.6.1 数据广播的调研与分析253

8.6.2 NICAM—728卫星数字副载波广播传输系统253

8.6.3 数字音频广播(DAB)253

8.6.4 高清晰度电视(HDTV)254

8.6.5 广播电视标准化和规划255

第九章 广播电视工业生产257

9.1 广播电视中心设备&武士鹏257

9.1.1 广播电台播控中心设备与录音机257

9.1.2 广播电视演播室与摄像机258

9.1.3 电视转播车259

9.1.4 数字化广播电视设备与新发展260

9.2 广播电视发射设备&赵宗儒261

9.2.1 中波广播发射机261

9.2.2 短波广播发射机262

9.2.3 调频广播发射机263

9.2.4 电视发射机263

9.2.5 数字广播电视发射设备264

9.3 广播电视天线&赵宇就265

9.3.1 天馈线及塔桅制造技术发展历程265

9.3.2 中波天馈线266

9.3.3 短波天馈线268

9.3.4 电视、调频天线268

9.3.5 发射塔和天线支持结构269

9.4 有线电视设备&薛长俊272

9.4.1 从共用电视天线到有线电视272

9.4.2 有线电视前端设备273

9.4.3 有线电视网络设备273

9.4.4 数字有线电视设备274

9.5 微波传输设备&薛长俊275

9.5.1 移动微波设备275

9.5.2 固定微波传输设备277

9.5.3 微波设备的数字化277

第十章 广播电视工程建设279

10.1 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王益洪279

10.1.1 解放初期279

10.1.2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279

10.1.3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280

10.1.4 第三、四个五年计划时期280

10.1.5 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281

10.1.6 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281

10.1.7 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281

10.1.8 第八个五年计划时期282

10.1.9 第九个五年计划时期282

10.1.10 第十个五年计划时期282

10.2 广播电视工程设计的开创和发展&袁文博283

10.2.1 设计事业的开创283

10.2.2 早期的发射台和十年大庆工程283

10.2.3 60年代的战备工程284

10.2.4 援外工程设计284

10.2.5 改革开放的新局面285

10.2.6 多种经营、全面发展286

10.2.7 中广国际建筑设计研究院287

10.3 广播电视工程&袁文博287

10.3.1 广播电视中心工程287

10.3.2 广播电视塔工程290

10.3.3 广播电视网络与卫星地球站292

10.3.4 技改工程293

10.3.5 西新工程294

10.3.6 其他工程296

10.3.7 设计院历年设计获奖项目(国家及省、部级)297

附录 新中国广播电视(影视)机构沿革&袁文博30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