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大众传播理论解读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大众传播理论解读
  • 张慧元著 著
  • 出版社: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904035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92页
  • 文件大小:51MB
  • 文件页数:412页
  • 主题词:大众传播-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大众传播理论解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前言第一章 科学方法与理论1

第一节 科学与科学方法3

第二节 传播研究常用的科学方法7

第三节 科学方法中的量化问题10

第四节 妥当性与可靠性12

第五节 什么是理论?13

第六节 测试理论的四大标准15

参考文献16

第二章 大众传播的演进17

第一节 新学科的诞生19

第二节 大众传播在美国23

第三节 性质与功能24

第四节 范围与目的26

参考文献28

第三章 大众传播与现代社会29

第一节 传播媒介与社会关系31

第二节 大众社会33

第三节 大众文化35

第四节 大众媒介36

参考文献39

第四章 大众传播模式41

第一节 什么是模式?43

第二节 模式的功能44

第三节 各种传播模式44

第四节 传播模式的发展趋势59

参考文献60

第五章 态度转变研究之兴起63

第一节 对说服的研究与运用66

第二节 态度的观念67

第三节 态度的成分68

第四节 学习理论68

第六节 来源的可信度73

第五节 耶鲁传播研究计划73

第七节 来源可信度的范畴75

第八节 恐惧与威胁两大诉求76

第九节 对反宣传的抗拒78

第十节 结语79

参考文献79

第六章 态度转变研究的发展81

第一节 凯兹的功能法83

第二节 麦克盖尔的免疫理论85

第三节 态度与行为87

第四节 莱尔宾格的五大设计89

第五节 低度卷入理论92

第六节 幽默诉求94

第七节 性的诉求95

第八节 重复的功效96

第九节 结语98

参考文献99

第七章 讨论新闻选择性的暴露101

第一节 选择性暴露的定义103

第二节 实际选择性104

第三节 那么对支持的消息是否存在着一种普遍性心理偏好呢?105

第四节 认知不谐调与选择性暴露106

第五节 自愿对消息暴露107

第六节 结语108

参考文献109

第八章 选择性认知个案研究111

第一节 前言113

第二节 选择性认知114

第三节 个案研究:他们看一场球赛118

第四节 选择性保留120

参考文献121

第九章 讯息的关卡123

第一节 前言125

第二节 编辑室的社会控制126

第三节 客观为策略仪式130

第四节 守门人个案研究134

参考文献139

第十章 二级传播与人际传播141

第一节 二级传播与意见领袖144

第二节 对二级传播的批评149

第三节 新闻事件的人际传播151

第四节 结语152

参考文献153

第十一章 宣传与早期传播理论155

第一节 沿革157

第二节 宣传的定义与目的158

第三节 宣传的七大手法160

第四节 宣传的功效166

第五节 早期大众传播理论168

第六节 结语169

参考文献170

第十二章 大众传播之功效173

第一节 前言175

第二节 早期的大功效理论176

第三节 “火星人入侵”177

第四节 功效有限论178

第五节 麦克卢汉的媒体决定论179

第六节 教化理论183

第七节 缄默漩涡理论186

第八节 媒体霸权观187

第九节 电视暴力效应假设189

第十节 依附理论193

第十一节 强力功效论196

第十二节 结语200

参考文献200

第十三章 知识鸿沟论203

第一节 民主社会与资讯流通205

第二节 知识鸿沟假设206

第三节 假设验证方式207

第四节 知识鸿沟的五大理由209

第五节 知识鸿沟与新科技210

第六节 扩大鸿沟与缩小鸿沟211

第七节 结语214

参考文献214

第十四章 大众传媒的议题设定217

第一节 议题设定假设的先驱220

第二节 议题设定功能研究221

第三节 特定问题的实际显著性223

第四节 议题设定的因果关系225

第五节 议题设定的实验证明227

第六节 议题设定的问题与偏见230

第七节 议题设定的时程232

第八节 议题建立与定向234

第九节 谁在策定传媒议题?235

第十节 议题概念范围多大?237

第十一节 议题设定如何方能生效?238

第十二节 结语239

参考文献239

第十五章 群体与传播241

第一节 谢瑞福对群体规范的研究243

第二节 艾施对群体压力的研究245

第三节 群体与政治态度246

第四节 群体的成分与结构248

第五节 群体压力与动力253

第六节 群体与大众传播255

第七节 结语256

参考文献256

第十六章 媒介使用与满足理论259

第一节 新闻之特性261

第二节 报纸与电视:探讨媒介使用和媒介功效研究264

第三节 公众对报业态度之调查266

第四节 电视与公众267

第五节 教育、闲暇及大众传媒使用269

第六节 美国分众对六大暗杀事件的不同认知270

第七节 媒介使用及满足理论的源起与研究273

第八节 结语277

参考文献278

第十七章 衡量可读性281

第一节 可读性的内涵283

第二节 衡量可读性的发展历史284

第三节 可读性与大众传播294

第四节 可听性296

第五节 结语298

参考文献299

第十八章 衡量内涵意义:语义差异301

第一节 内涵及外延世界303

第二节 奥斯古德的故事304

第三节 语义空域305

第四节 因素分析307

第五节 比较与衡量311

第六节 语义差异与报纸研究312

第七节 民意调查与语义差异315

第八节 语义差异解决市场调查难题316

第九节 结语318

参考文献319

第十九章 传媒暴力与儿童社会学习321

第一节 前言323

第二节 从野蛮到文明324

第三节 传媒内容及社会学习325

第四节 寻求资讯的年代333

第五节 结语338

参考文献339

第二十章 创新、现代化及反射理论341

第一节 前言343

第二节 创新散布研究344

第三节 寓言与理论350

第四节 传媒与政府关系的反射理论360

第五节 结语367

参考文献368

第二十一章 电子文化及传播理论发展趋势369

第一节 电子文化的冲击371

第二节 大众传播理论发展趋势380

第三节 结语386

参考文献388

后记39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