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人的迁移与传播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人的迁移与传播
  • 赵建国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11512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87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02页
  • 主题词:人口迁移-关系-传播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人的迁移与传播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一篇 人的迁移与传播概论3

第一章 人的迁移概念与类型3

第一节 关于迁移的概念3

一 迁移的概念3

二 与迁移相关的几个名词术语4

(一)与“迁移”含义相近的三个词:迁居、移居、迁徙4

(二)与“迁移”相关的两个词:流动、移民4

三 人的流动和迁移越来越频繁4

四 移民的两极规律5

(一)移民的两极规律5

(二)历史上的移民许多是被迫的6

(三)现代移民:到发达国家或地区去追求幸福7

第二节 迁移的两大类型:文化内迁移与跨文化迁移8

一 文化内迁移与跨文化迁移8

(一)文化内迁移与跨文化迁移的含义8

(二)跨文化迁移、交流最引人注目的内容:异质文化9

二 国际移民的主要类型20

第三节 移民与城市发展、城市文化21

一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伴随着移民21

二 移民城市与移民城市的文化——以深圳为例22

(一)移民城市深圳22

(二)深圳文化22

第二章 人的迁移传播24

第一节 人的迁移传播研究现状和本书的思路24

一 人的迁移传播研究现状24

(一)对人的迁移研究多取社会学、人口学、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等视角24

(二)以传播学或文化学视角对人的迁移研究25

(三)小结26

二 本书的基本思路27

第二节 人的迁移传播与信息和文化28

一 迁移传播需要面对的两个重要概念:信息和文化28

(一)信息和文化28

(二)文化和文明29

(三)交流、交往、交际29

二 现代人类迁移与信息、文化流动的双向不对称现象29

三 中西迁移与文化交流的不对称及其转变33

(一)中西人才交流的不对称33

(二)中西文化交流的不对称34

(三)实现人才和文化交流不对称转变的关键36

第三节 人的迁移传播了什么38

一 迁移带去或带回了什么38

(一)随身携带着种族信息40

(二)带去工艺技术42

(三)带去文化思想、风俗习惯43

(四)带去体制与制度43

(五)带去深层文化心理44

二 人在迁移中随身携带的行李、物品凝结着技术和文化信息44

(一)各种迁移活动中随身携带的行李、物品及其凝结的信息和文化45

(二)移民对于某些文化的保存和流传可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46

第三章 人的迁移传播特征48

第一节 人的迁移——一种远距离移动传播48

一 人体不移动的信息传播和人体移动的信息传播48

二 人体移动传播的独特优势49

三 迁移传播与旅游传播比较50

(一)游动中的传播与定居后的传播50

(二)相对深层和浅层的传播50

第二节 人的迁移是综合的实体体验传播52

一 人体是天然的多媒体,是综合的文化载体,因而迁移是综合传播52

(一)人体是综合的传播媒体52

(二)人是活媒体54

二 人的迁移是综合的实体体验传播56

(一)直接的实体体验对于了解和认识迁移地的情况极端重要、不可取代56

(二)到国外留学的必要性60

第三节 人的迁移也是某种文化的活样本实体传播64

一 人的迁移与一般的文化交流不同,它是不同文化活体的直接相遇64

(一)人的迁移是不同文化活体的直接相遇64

(二)在不同文化活体直接相遇中动作和表情传播占有重要地位66

二 文化活样本实体传播69

(一)传教者——宗教活样本69

(二)留学生——代表着祖国的形象69

第四节 迁移:人类最深入的文化交流方式71

一 人类文化交流、传播的三种主要方式71

二 迁移是人类最深入的文化交流方式71

(一)迁移:最深入、细致地了解、体验异质文化的途径72

(二)留学:最有成效的跨文化信息、文化传播、交流方式74

(三)技术移民:最有成效的技术传播方式78

三 当移民达到一定规模时,伴随而来的文化会影响和改变移居地的社会和文化环境81

(一)人的迁移必然要把文化习俗带入迁居地81

(二)更重要的是,当移民达到一定规模时,伴随而来的文化会影响和改变移居地的社会和文化环境82

(三)留学生或移民达到一定规模时,才能显示出较明显的文化输出效应之一——春节90

(四)留学生或移民达到一定规模时,才能显示出较明显的文化输出效应之二——唐人街92

(五)留学生或移民达到一定规模时,才能显示出较明显的文化输出效应之三——上海外滩95

(六)海外华人数量众多是中华文化向世界传播的优势96

四 跨文化交流中的底色文化回应与多元文化回应98

(一)底色文化回应与对比、反思98

(二)多元文化回应100

第五节 人的迁移与文化融汇、创新102

一 移民社会和移民文化102

(一)移民社会和移民文化的概念102

(二)移民文化的特征和优势103

二 “异质双螺旋文化结构”106

(一)犹太移民拥有两个异质的智能库106

(二)地球“生命大爆发”与“异质双螺旋文化结构”107

(三)“异质双螺旋文化结构”优势的佐证108

(四)对中国留学活动提出的建议110

三 异质文化的融入是重大文化创新的重要条件和途径111

(一)西方文明融入了包括中国文明在内的异质文明之后才实现了创新和飞跃111

(二)东方异质文化启发西方科学的一个案例——《易经》与二进制114

(三)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互为异质文化和他山之石116

四 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与异质文化融入118

(一)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118

(二)汉唐融入了有活力的异质文化120

(三)唐代以后中华文化所融入的有活力的异质文化成分很少129

(四)最有希望接纳海洋文明的台湾其主体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135

(五)20世纪,中华文明融进有活力的异质文明后再次爆发出巨大的发展能量136

五 往返迁移所带来的文化碰撞与交流140

(一)中国人的故乡情结140

(二)海外华人的爱国情怀143

(三)将异质文化和异域生活方式带回故乡148

第六节 人的迁移带来的民族、文化同化与融合151

一 人的迁移使不同的民族走到一起,为不同民族和文化的沟通、融合奠定了客观基础151

(一)民族迁移形成了中华民族,汉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主干151

(二)人的迁移带来了文化融合153

(三)强势文化、文明程度高的文化在文化融合、同化中处于主导地位158

二 同化实质上是对新环境的适应,因此同化是迟早的事160

(一)同化实质上是对新环境的适应160

(二)同化也是频繁交流、传播的结果162

(三)同化是迟早的事162

三 最不易被同化的民族164

(一)开封犹太移民的同化164

(二)华人也被认为是最难被同化的民族165

(三)华人长期保持固有文化传统的活案例——哈萨克斯坦“陕西村”166

四 移民后代的文化认同167

五 人的流动、迁移与全球化169

(一)人的流动、迁移与全球化169

(二)全球化与人类文化的未来170

(三)全球化、全球范围的人口流动与星巴克连锁店171

六 宗教是文化融合的重要阻力172

第二篇 文化内迁移与传播179

第四章 中华民族内迁移与传播179

第一节 客家与作为迁移产物的客家文化179

一 客家简况179

二 历史上客家的六次大迁徙180

三 客家文化是移民的产物181

(一)中原文化构成了客家文化的主体,但也深深刻上了南方少数民族的印记181

(二)客家文化的某些特征184

第二节 “和亲”与文化传播188

一 汉文化习俗与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的交锋碰撞189

二 少数民族在礼仪、服饰文化等方面普遍受到中原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190

三 和亲的文化影响是双向的192

四 影响大都由上层开始192

第三节 人的迁移与草原文化和中华文化193

一 草原政权与草原文化193

二 草原文化影响并融入中华文化194

第四节 台湾“陕西村”、流放宁古塔、闯关东与传播195

一 台湾“陕西村”195

二 流放宁古塔196

三 闯关东199

(一)“闯关东”对东北文化的影响200

(二)山东人把齐鲁民间年画带到东北200

(三)移民改变了东北的农业生产方式201

第五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与传播201

一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后受到的“再教育”202

二 “知青”的影响和留守“知青”的命运——以延安北京“知青”为例203

(一)留守延安的一个原因204

(二)留守知青所从事的工作204

(三)知青给当地带来的某些积极影响205

三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与农民工进城的比较207

第五章 农民工迁移与传播210

第一节 农民工与传播学研究210

一 农民工简况210

二 农民工迁移对于传播学研究的特殊意义211

第二节 农民工与城市的特殊关系212

一 从不适应到逐渐适应212

二 “边际人”213

(一)农民工“边际人”的尴尬身份214

(二)农民工“边际人”身份对子女的影响216

三 信息孤岛218

四 农民工与城市市民的关系与交往219

(一)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缺少交往220

(二)“外来媳妇”与当地人的交往224

第三节 城市工作与生活对农民工的影响226

一 进城的普遍动机:发展自己和开阔视野226

二 对工作和生活能力的积极影响227

三 对思想观念的影响229

第四节 农民工给农村带回了什么232

一 带回了新信息和新观念232

二 带回了资金,带回了管理和创业能力233

第五节 中国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工市民化234

一 新农村的基本方向:城镇化234

二 农民工市民化是农民工流动的基本趋势237

(一)成为真正的城市市民是多数农民工的愿望237

(二)职业转变是农民工成为城市市民的重要前提238

第三篇 跨文化迁移与传播243

第六章 留学与传播243

第一节 中国留学简史243

一 中国出国留学概况243

二 留学生在近现代中国社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244

(一)社会政治方面245

(二)科学技术方面247

(三)思想文化方面247

第二节 学习、体验、接受异质文化249

一 到国外留学的必要性249

二 适应当地生活习俗249

三 体验、接受异质文化252

四 在对比、反思中寻找改造中国的道路253

第三节 将异质信息和文化带回祖国和故乡255

一 完整地将西方自然科学引入中国256

二 引进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各种社会思潮257

三 引进西方学术思想的方式258

四 带回了宽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新的思维方式259

五 带回了创造能力和创办新事业的能力260

六 留学接收国的心理:传播、扩张自己的文化261

七 留学生存在的某些问题262

第七章 作为移民国家的美国和美国文化265

第一节 独一无二的移民国家265

一 典型的移民国家265

二 移民在美国发展中的巨大作用267

第二节 移民文化与美国文化268

一 美国文化就是移民文化268

(一)美国的主流文化是典型的移民文化268

(二)美国文化是外来文化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270

二 美国文化要点271

(一)主流价值观271

(二)清教精神与实用主义271

(三)自治与民主272

(四)美国性格:乐观进取274

(五)美国性格:迁移习惯275

三 美国也需要反思276

第三节 “熔炉”与“色拉盘”276

一 “熔炉”277

二 “色拉盘”278

参考文献280

后记28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