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灾害学新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灾害学新论
  • 车安宁,尚峰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ISBN:9787503544897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180页
  • 文件大小:69MB
  • 文件页数:192页
  • 主题词:灾害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灾害学新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灾害与灾害学1

一 灾害的概念和定义1

二 灾害的特征与特点2

三 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3

四 灾害的“倍增效应”6

五 灾害与事故的异同区分7

六 灾害学的源起与发展态势8

七 灾害学的研究范畴及其学术特征9

八 国际社会灾害学的创立与发展11

九 我国灾害学研究的兴起与发展13

十 我国开展灾害学研究的优势、现状与不足14

十一 国际灾害学的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16

第二章 灾害的形态与分类20

一 对灾害学学科体系的认识和分类20

二 狭义灾害与广义灾害22

三 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22

四 社会灾害与技术灾害24

五 人文灾害与混合灾害25

六 次生灾害、衍生灾害与派生灾害25

七 硬灾害与软灾害26

八 传统灾害与现代灾害27

九 常规灾害与特殊灾害28

十 准灾害与隐性灾害29

十一 史前灾害与未来灾害31

第三章 防灾减灾法律与政策研究32

一 灾害管理与灾害应急管理32

二 灾害管理的法律与政策研究33

三 加强我国灾害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意义35

四 为何说我国今后面临的防灾减灾压力特别大36

五 我国的应急工作在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37

六 我国今后减灾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有哪些38

七 关于防灾减灾中的国际合作问题41

八 应当更好地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积极作用42

九 我国农村的防灾减灾工作亟待加强43

十 我国救灾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是救灾资金的构成44

十一 保险业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与角色46

十二 完善灾害的风险评估制度48

十三 应对灾害时如何正确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50

第四章 灾害与社会文化52

一 灾害观与灾害文化52

二 关于国民的灾害文化教育54

三 灾害谣言和误传事件也是一种灾害54

四 灾害法学与灾害新闻学的研究和应用56

五 面对灾害时普通公民与职业公民的行为准则58

六 “气候难民”的悲哀59

七 战争也是一种特殊灾害60

八 如何从人类文化学角度认识人类的存在61

九 灾害学研究的受灾对象不应当仅仅是人64

十 现代科技的发展与灾害的关系65

十一 如何看待预言中的“世界末日”66

十二 从灾难影片看灾害与文学艺术的关系67

十三 中国传统农业谚语对农业灾害研究的启发69

第五章 灾害与经济71

一 什么是灾害经济学71

二 防灾减灾与发展经济的关系73

三 灾害评估的意义、内容与方法74

四 防灾减灾成本投入与效果的关系76

五 贫困化算不算灾害78

六 从餐桌上的浪费说灾害79

七 灾害统计学的概念与确立80

八 从灾害学角度评价和看待金融危机81

九 防灾减灾能成为一个产业吗82

十 关于修建中华文明实物永久贮藏基地的策划84

第六章 灾害与人88

一 人类对地震之谜的认识88

二 人与自然和灾害90

三 为什么现代人对灾害的敏感度加剧92

四 现代灾害救援医学的意义和特点94

五 灾害心理学是体现人文关怀的学问96

六 灾害伦理学与人的个体道德行为97

七 “海恩法则”与“墨菲定律”给我们的启示99

八 灾害与军事战争100

九 频发的地震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思考103

十 未来人类文明有可能遭遇哪些毁灭性自然灾害105

十一 未来人类有可能自己制造哪些毁灭性社会灾害107

第七章 灾害学与相关研究111

一 如何认识灾害的成因111

二 灾害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正面影响是什么112

三 中国是否有“南北地震带”的存在113

四 “温室效应”——也许是个“天大”的误区115

五 对“盖亚假说”理论的再推演121

六 什么是灾害的“延期效应”122

七 灾害政治学及其研究范围123

八 大面积草原退化的历史比较与借鉴125

九 灾后重建的决策与理念127

十 防灾减灾的未来发展趋势128

十一 被开采的地下水到哪儿去了129

十二 假如地球上没有人类134

第八章 灾害与灾害史137

一 灾害史学的意义及如何划分灾害史137

二 灾害史与文明史的关系138

三 从史书记载看我国历史灾害的主要情况139

四 我国历代政府的防灾救灾对策141

五 历史上的重大社会变迁与自然灾害的关系143

六 我国历史上灾荒与政权的博弈145

七 关于我国灾害救援医学的历史147

八 中国农业灾害史的研究现状148

九 大禹治水对现代防灾减灾的启示149

十 我国“三年自然灾害”的历史教训150

十一 编纂《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的意义152

十二 地球上为什么会发生物种大灭绝事件153

第九章 我国未来面临的灾害形势和挑战156

一 未来我国还将长期面临地震灾害的威胁156

二 全球性水危机与我国面临的情况157

三 近些年来我国水土流失状况日益严重159

四 我国18亿亩耕地与粮食安全问题161

五 我国当代城市建设灾害隐患多163

六 人口问题将对社会发展形成长期困扰166

七 技术灾害的不断出现将是长期危害169

八 我国的公共安全问题不容忽视170

九 要全面有效地提高我国全社会的抗灾能力173

十 加强我国防灾减灾队伍建设的建议和思考174

参考文献176

后记17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