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法律风险防范与操作实务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法律风险防范与操作实务
  • 石先广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 ISBN:9787509337493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93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416页
  • 主题词: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法-基本知识-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法律风险防范与操作实务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员工入职管理法律风险防范与操作实务1

第一章 员工招聘管理中的法律风险防控1

第一节 法律视角下招聘工作的重要性1

一、员工辞职自由与招聘的重要性1

二、企业解雇限制与招聘的重要性1

第二节 用人单位招聘时的义务2

一、禁止使用童工2

二、禁止就业歧视3

三、禁止就业担保4

四、禁止欺诈4

五、禁止泄露员工资料5

第三节 招聘环节风险节点分析与风险控制6

一、招聘准备阶段的法律风险控制6

二、招聘阶段的法律风险控制7

三、录用阶段的法律风险控制11

第二章 劳动合同签订法律风险防范与操作实务14

第一节 劳动合同种类的选择14

一、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利弊分析14

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利弊分析15

三、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劳动合同的利弊分析19

四、三类劳动合同的搭配使用原则19

第二节 劳动合同签订时间的选择23

一、用工之前签订劳动合同23

二、用工之日起1个月签订劳动合同24

三、用工之日起1年内签订劳动合同24

四、用工之日起满1年签订劳动合同25

第三节 劳动合同文本内容设计26

一、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26

二、劳动合同的可备条款32

三、劳动合同的禁止条款34

第三章 试用期员工管理的法律风险防范与操作实务37

第一节 试用期概述37

一、什么是试用期37

二、试用期与见习期、学徒期、实习期的区别与联系37

三、试用期内劳动关系的特殊性39

第二节 试用期劳动关系管理的误区39

一、试用期内不签劳动合同39

二、试用期内单独签订试用期合同40

三、自行设定试用期40

四、试用期考察不合格延长试用期42

五、续订合同再次约定试用期42

六、试用期工资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即可43

七、试用期内不办理社保44

八、试用期离职要求支付培训费44

九、试用期考核不合格可以辞退劳动者45

第三节 试用期员工管理中的法律风险防范46

一、为什么要设计录用条件46

二、什么是录用条件47

三、如何设计录用条件48

四、如何运用录用条件49

第二编 员工在职管理的法律风险防范与操作实务52

第四章 劳动合同变更(调岗调薪)法律风险防范与操作实务52

第一节 劳动合同变更的实务操作52

一、劳动合同变更的原因52

二、劳动合同变更的法律要求与实务操作53

三、劳动合同变更(调岗调薪)纠纷预防措施58

第二节 劳动合同续订的法律实务操作59

一、劳动合同续订概述59

二、劳动合同续订的利弊分析60

三、劳动合同续订的实务操作60

第五章 专项协议签订法律风险防范与操作实务62

第一节 培训与服务期协议的签订实务62

一、出资培训的界定62

二、培训费范围的界定63

三、违约行为的界定64

四、服务期与劳动合同期限的冲突解决65

五、违约金的约定67

六、服务期纠纷预防措施68

第二节 商业秘密保护与竞业限制协议的签订实务69

一、商业秘密的界定69

二、保密协议签订中的法律风险防范71

三、竞业限制协议签订中法律风险防范75

四、保密义务与竞业限制义务的区别80

五、竞业限制与竞业禁止的区别82

第三节 特殊福利待遇协议的签订技巧83

一、特殊福利待遇的界定83

二、特殊福利待遇的困境83

三、特殊福利待遇协议运用技巧84

第六章 薪酬管理的法律实务86

第一节 工资管理中的概念厘清86

一、工资与劳动报酬的含义86

二、工资的项目87

三、不属于工资的项目92

四、最低工资的含义93

五、同工同酬的含义95

第二节 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的运用96

一、计时工资的使用96

二、计件工资的使用97

第三节 工资支付的风险防范98

一、工资支付的形式98

二、工资支付的时间99

三、工资支付的对象与方式100

四、员工离职时的工资支付100

五、销售人员的销售提成支付101

六、劳务派遣员工的工资支付102

七、非全日制员工的工资支付102

八、工资支付凭证的制作与保管103

第四节 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标准103

一、宽限期期间的工资103

二、试用期期间的工资104

三、服务期间的工资105

四、无效劳动合同的工资105

五、单位停工、停产、歇业期间的工资106

六、员工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的工资108

第五节 工资扣减与工资调整的实务操作108

一、可以扣工资的情形及扣工资的标准108

二、可以减工资的情形及减工资的标准109

三、工资调整的法律要求110

第六节 克扣与拖欠工资的法律风险防范111

一、克扣工资的认定111

二、拖欠工资的认定111

三、克扣与拖欠工资的责任111

第七节 薪资结构的再设计113

一、薪资结构设计的重要性113

二、薪资结构设计的技巧113

第七章 工时与加班管理的法律风险防范与操作实务115

第一节 工时的种类及运用115

一、标准工时的界定115

二、综合计算工时的界定116

三、不定时工时的界定117

四、特殊工时的审批手续118

第二节 加班的法律要求119

一、加班概述119

二、加班的法律限制119

三、加班法律限制的例外121

第三节 加班的认定122

一、标准工时下的加班认定122

二、综合工时下的加班认定124

三、不定时工时下的加班认定125

四、计件工资制下的加班认定126

五、值班和加班的认定及待遇区别128

第四节 加班工资计发的实务操作129

一、加班工资的计算基数129

二、加班工资计算时的工资折算131

三、加班工资和补休关系的转换132

第五节 加班费控制技巧134

一、基于管理角度的加班控制134

二、基于经济角度的加班控制135

三、基于法律角度的加班控制137

第八章 休假管理中的法律风险防范与操作实务140

第一节 法定节假日140

一、全体公民的法定节假日140

二、部分公民的法定节假日140

第二节 带薪年休假及工资计发口径141

一、休假条件与休假标准141

二、带薪年休假与其他假期的关系143

三、中途新进和离职员工的年休假天数的计算144

四、劳务派遣劳动者的年休假天数的计算146

五、休假方式的安排146

六、带薪年休假工资补偿的含义及折算办法147

七、用人单位不安排员工休年休假、又不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的责任149

八、用人单位在带薪年休假上自主权的运用149

第三节 探亲假及工资计发口径150

一、探亲假的适用范围与享有条件150

二、探亲假的假期151

三、探亲假期间的工资与路费151

第四节 病假与医疗期及其工资计发口径151

一、医疗期的概念151

二、医疗期的期限及计算方法152

三、病假与医疗期的关系厘清154

四、病假工资与病假救济费的计发155

第五节 女职工特殊假期及工资计发157

一、产前检查157

二、“保胎假”及工资计发157

三、产前假及工资计发口径157

四、产假及产假待遇158

五、哺乳期与哺乳假及工资计发159

第六节 其他假期及工资计发口径160

一、事假及工资计发口径160

二、工伤假期及工资计发口径161

三、婚假与晚婚假及工资计发口径161

四、丧假及工资计发口径162

五、计划生育假期及工资计发口径162

六、护理假及工资计发口径163

第九章 HR社会保险操作实务164

第一节 养老保险操作实务164

一、《社会保险法》下养老保险的种类164

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与缴费费率164

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给付165

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理实务167

第二节 医疗保险操作实务169

一、《社会保险法》下医疗保险的种类169

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169

三、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的缴纳170

四、医疗保险待遇的给付171

五、医疗保险跨地区的转移接续172

第三节 失业保险操作实务173

一、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173

二、失业保险费的缴纳费率173

三、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资格条件174

四、失业保险待遇的给付175

五、失业保险金的领取程序176

第四节 生育保险操作实务177

一、生育保险的覆盖范围177

二、生育保险费的费率177

三、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的资格条件178

四、生育保险待遇的内容180

第五节 工伤保险操作实务181

一、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181

二、工伤保险费的费率181

三、工伤待遇的给付182

第十章 工伤事故处理法律实务183

第一节 工伤定性实务操作183

一、工伤定性的关键183

二、七种属于工伤的情形186

三、三种视同工伤的情形193

四、四种不得认定工伤的情形195

第二节 工伤认定与劳动能力鉴定的办理197

一、工伤认定的办理197

二、劳动能力鉴定程序199

第三节 工伤待遇的计发201

一、用人单位负担的赔付项目及计发口径201

二、工伤保险基金赔付项目及计发口径202

三、工伤待遇的停发情形206

四、工伤赔偿与人身损害赔偿竞合时的处理207

五、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赔偿209

第六节 特殊职工的工伤事故处理210

一、退休职工的工伤处理210

二、内退、停薪留职、协保等职工的工伤处理211

三、借调职工的工伤处理211

四、劳务派遣职工的工伤处理213

五、非全日制人员的工伤处理214

六、农民工的工伤处理214

第七节 工伤职工劳动关系方面的特殊权利216

一、停工留薪期劳动关系不得解除、终止216

二、1-6级工伤职工劳动关系受保留的权利216

三、7-10级工伤职工解雇受保护的权利217

四、5-10级工伤职工离职享受“两金”权利218

第三编 员工离职管理的法律风险防范与操作实务220

第十一章 员工离职概述与协商解除劳动合同操作实务220

第一节 员工离职概述220

一、员工离职概述220

二、员工离职的类型220

第二节 劳动合同协商解除操作实务222

一、协商解除的概念222

二、协商解除的优点222

三、协商解除的关键223

四、协商解除的程序223

第十二章 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操作实务226

第一节 过失性解除劳动合同操作实务226

一、过失性解除劳动合同概述226

二、过失性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与条件226

三、过失性解除的程序237

四、过失性解除的成本239

五、过失性解除的难易再认识239

第二节 非过失性解除劳动合同240

一、非过失性解除的概述240

二、非过失性解除的情形与条件241

三、非过失性解除的程序247

四、非过失性解除的限制248

五、非过失性解除的成本249

第三节 经济性裁员操作实务250

一、经济性裁员概述250

二、经济性裁员的条件250

三、经济性裁员的程序252

四、经济性裁员的限制253

五、经济性裁员的成本253

六、经济性裁员后的义务254

第四节 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限制及例外254

一、解除限制的情形254

二、解除限制的例外257

第五节 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责任259

一、违法解除的认定259

二、违法解除的责任260

第十三章 员工离职自由与留人机制的转变261

第一节 员工主动辞职与劳动合同解除操作实务261

一、员工主动辞职的条件和程序261

二、员工主动辞职的后果263

三、员工主动辞职的限制264

第二节 员工被动辞职与劳动合同解除操作实务264

一、员工被动辞职的条件和程序264

二、员工被动辞职的后果266

第三节 劳动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266

一、劳动者违法解除的认定266

二、劳动者违法解除的责任267

第四节 员工辞职自由与企业留人机制的转变268

一、《劳动合同法》对留人机制的影响268

二、留人机制的转变269

第十四章 劳动合同终止实务操作271

第一节 劳动合同终止的新变化271

一、终止情形完全法定271

二、终止条件更趋严格271

三、终止限制有所增多272

四、终止成本明显增加272

第二节 劳动合同终止的实务操作273

一、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273

二、劳动合同终止的限制276

三、劳动合同终止的程序280

四、劳动合同终止的成本281

第三节 劳动合同违法终止的责任282

一、违法终止的认定282

二、违法终止的责任282

第十五章 员工离职的各类经济补偿的计发实务284

第一节 经济补偿金的计发284

一、经济补偿金的计发情形284

二、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口径287

三、经济补偿计算的两个变量289

四、经济补偿金的分段计算292

五、经济补偿金的支付时间与不支付的责任293

六、经济补偿金缴纳个人所得税的计算294

第二节 代通知金的计发实务295

一、代通知金适用的情形295

二、代通知金的标准296

三、代通知金的支付时间297

第三节 违约金的计发实务297

一、违约金的适用限制297

二、违约金计算方法298

第四节 赔偿金的计发实务298

一、赔偿金的立法精神298

二、企业支付赔偿金的情形及计算口径299

三、员工应支付赔偿金的情形及计算口径302

第五节 医疗补助费的计发实务302

一、医疗补助费的支付情形302

二、医疗补助费的计算标准303

第六节 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的计发304

一、“两金”的支付情形304

二、“两金”的支付标准304

第十六章 员工离职文本与离职手续办理305

第一节 员工离职文本305

一、离职文本概述305

二、离职文本的法律作用305

三、离职文本的制作307

四、离职文本的送达309

第二节 离职手续办理311

一、离职手续办理的概述311

二、离职手续办理的内容312

第四编 劳动争议处理实务316

第十七章 劳动争议的界定316

第一节 劳动关系与劳动争议316

一、劳动关系的概念316

二、劳动关系的特征316

三、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317

第二节 劳动争议的范围320

一、劳动争议的种类320

二、不属于劳动争议的纠纷321

第十八章 劳动争议举证责任与证据的运用323

第一节 劳动争议的举证责任323

一、举证责任分配的一般规定——谁主张、谁举证323

二、举证责任分配的特殊规定——用人单位举证的法定情形325

三、举证责任的转换326

第二节 证据和证据种类327

一、证据的概念和特征327

二、证据的作用328

三、证据的种类329

第三节 证据的收集和保全332

一、证据的收集方式332

二、证据保全的条件333

三、证据保全的种类334

四、证据保全的方法336

第四节 证据的运用及应注意的问题336

一、在运用书证时应注意的问题336

二、在运用物证时应注意的问题337

三、在运用证人证言时应注意的问题337

四、当事人陈述时应注意的问题339

五、在运用鉴定结论时应注意的问题340

六、在运用勘验笔录时应注意的问题340

七、在运用视听资料时应注意的问题340

第十九章 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的运用342

第一节 劳动争议仲裁时效342

一、时效与劳动争议仲裁时效342

二、劳动争议的仲裁时效期间342

三、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的起算343

四、超过劳动仲裁时效的后果344

五、劳动争议仲裁时效与民事诉讼时效345

第二节 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的中断与中止345

一、时效中断的情形345

二、时效中断的后果346

三、时效中止的情形346

四、时效中断的后果346

第二十章 劳动争议和解与调解的实务操作348

第一节 劳动争议和解348

一、劳动争议和解概述348

二、劳动争议和解应遵循的原则348

三、劳动争议和解的作用349

第二节 劳动争议调解350

一、劳动争议调解概述350

二、劳动争议调解的组织350

三、劳动争议调解的程序352

四、劳动争议调解的作用353

第二十一章 劳动争议仲裁的实务操作356

第一节 劳动争议仲裁的申请356

一、劳动争议仲裁申请的注意事项356

二、劳动争议仲裁管辖的选择357

三、劳动争议仲裁当事人的确定359

四、劳动争议仲裁第三人的确定361

五、劳动争议仲裁申诉书的写作技巧362

六、劳动争议仲裁答辩书写作要点363

第二节 劳动争议仲裁的程序364

一、申请人申诉364

二、劳动仲裁机构受理365

三、被申诉人答辩366

四、组织仲裁庭、确定开庭时间366

五、仲裁调解367

六、开庭审理367

七、出具仲裁裁决书并送达369

第三节 劳动争议仲裁中的“一裁终局”370

一、“一裁终局”案件的范围370

二、“一裁终局”的实质372

三、用人单位不服“一裁终局”案件裁决的救济措施373

第四节 劳动争议仲裁调解书与裁决书374

一、仲裁调解书与裁决书的关系374

二、仲裁调解书、裁决书的效力375

三、仲裁调解书、裁决书的执行375

第二十二章 劳动争议诉讼的实务操作377

第一节 劳动争议诉讼的受案范围377

一、劳动争议诉讼概述377

二、哪些劳动争议案件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377

第二节 劳动争议诉讼的一审程序379

一、原告起诉及注意事项379

二、立案及预交诉讼费用380

三、被告答辩及注意事项381

四、证据交换及注意事项381

五、庭前调解及注意事项382

六、开庭审理及注意事项383

第三节 劳动争议诉讼的二审程序385

一、上诉及上诉的条件385

二、上诉状的写作技巧386

三、劳动争议案件二审的程序388

第四节 劳动争议诉讼的再审程序389

一、再审程序概述389

二、再审与重审、上诉审的区别389

三、再审程序的特点390

四、再审程序的启动方式391

五、劳动争议案件再审的程序39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