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地理科学导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现代地理科学导论
  • 白光润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728409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531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552页
  • 主题词:地理学(学科: 高等学校) 地理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地理科学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地球系统1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2

一、宇宙——普遍永恒的物质世界2

二、宇宙的构成6

1.总星系(6)2.恒星系(7)3.恒星7

4.行星(8)5.卫星(9)6.其他天体10

7.星云及星际物质12

三、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5

1.宇宙中的银河系(15)2.银河系中的太阳系(16)3.太阳系中的地球18

第二节 宇宙因素的地理效应25

一、日地系统的地理效应25

1.太阳(25)2.太阳对地理过程的影响27

二、地月系统的地理效应30

1.月球(30)2.月球对地球地理过程的影响31

三、其他宇宙因素的地理效应32

第三节 地球的整体性质33

一、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质量34

1.地球的形状(34)2.地球的大小与质量35

二、地球的圈层构造35

三、地球的物理特性39

四、地球的化学成分41

五、地球的运动42

1.地球的自转(42)2.地球的公转45

六、地理坐标与时间51

1.地理坐标(51)2.时区与国际日期变更线53

一、地球系统演化过程56

第四节 地球系统过程56

1.天文时代(56)2.地文时代(56)3.生文时代(57)4.人文时代58

二、地球系统过程的特征59

1.方向性(59)2.非线性(59)3.节律性61

4.稳定性63

三、地球系统过程的时空尺度65

第二章 地球表层系统68

第一节 地球表层的构造68

一、岩石圈68

二、水圈69

三、大气圈69

四、生物圈69

五、智慧圈70

一、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72

第二节 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72

1.人类对能量运动的认识(72)2.太阳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73)3.地球内部热能、引力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79

二、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80

1.地质大循环(80)2.大气循环(83)3.水循环(83)4.生物一非生物循环84

第三节 人类干扰下的地理环境87

一、人类对岩石圈的影响88

1.人工地貌过程(88)2.人类沉积物的形成89

3.人类对土壤圈的影响(89)4.触发地壳运动91

二、人类对大气圈的影响92

1.改变大气成分(92)2.改变下垫面96

三、人类对水圈的影响96

1.改变地表水系,调节水量的空间分布97

1.森林面积缩小(100)2.草原退化100

四、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100

2.改变水循环,调节水量的时间分布(97)3.水体污染100

3.生物多样性降低(100)4.生物基因改变101

5.改造生态环境,提高生物数量101

五、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01

1.人类的地质作用强度和规模日趋增大102

2.人类的地质作用引入新能量,制造新物质102

3.人类的地质作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深刻102

第三章 地球表层空间系统104

第一节 地球表层环境空间系统104

一、纬度地带性104

1.纬度地带性的形成机制(105)2.自然环境的纬度地带性(106)3.社会经济纬度地带性116

二、海陆梯度地带性119

1.海陆梯度地带性的形成机制(120)2.自然环境海陆梯度地带性(120)3.社会经济的海陆梯度地带性122

三、垂直带性125

1.垂直带性的形成机制(125)2.自然环境的垂直带性(126)3.垂直带性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32

四、非地带性136

1.非地带性的形成机制(137)2.自然环境的非地带性137

第二节 区位空间系统141

一、概述141

1.区位的概念(141)2.区位论的产生与发展142

二、产业区位论143

1.农业区位论(143)2.工业区位论149

3.其它产业区位理论(155)4.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经济区位论面临的挑战158

三、中心地理论160

1.理论基础与模式(161)2.中心地理论的发展、验证与评价(165)3.中心地理论的实践168

四、空间动力学169

1.空间相互作用原理——引力模式(重力模型)170

2.矢量模型(172)3.距离衰减原理173

4.空间扩散175

五、行为空间177

1.地理物象与认知地图(178)2.行为矩阵182

3.空间偏好(183)4.时间地理学185

第三节 区域空间系统188

一、区域的概念188

二、区域发展理论188

1.均衡发展理论(189)2.非均衡发展理论192

3.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198)4.劳动地域分工理论(199)5.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202

三、区域演化理论212

1.原始采集时代区域(212)2.农耕社会区域(212)3.工业化预备阶段区域(213)4.工业化起飞阶段区域(213)5.工业化大发展阶段区域(213)6.后工业化区域213

一、地缘的概念215

第四节 地缘空间215

二、地缘政治理论216

1.近代地缘政治思想(216)2.冷战时期两极世界政治格局(219)3.多极化的世界地缘政治格局(221)4.世界注目的边缘带与破碎带222

5.中国的地缘战略223

第四章 地球表层生态系统226

第一节人地关系理论227

一、第一思潮:文明与环境关系论227

1.地理环境决定论(227)2.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驳论230

二、第二思潮:进化与环境关系论232

1.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生存空间”思想233

2.对拉采尔“国家有机体”、“生存空间”学说的评述234

三、第三思潮:发展与环境关系论235

1.时代背景(235)2.共生理论(237)3.环境容量思想(238)4.人与自然共同创造240

一、发展与环境关系的大讨论244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244

1.停止和减缓增长理论(245)2.持续增长经济理论(248)3.新发展理论250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251

1.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由来(251)2.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属性(252)3.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原则(252)4.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特征254

三、现代地理学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257

1.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的研究(258)2.环境生产潜力和土地承载力研究(258)3.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259

第三节 景观生态理论264

一、景观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264

1.景观生态学的产生(264)2.景观生态学的发展265

二、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266

1.景观生态空间原理(266)2.景观演化原理270

第四节 文化生态274

一、导言275

1.文化、文明、文化景观与文化生态(275)2.人类文化主要形式要素(278)3.文化价值观284

二、文化生态学的重要研究问题285

1.文明起源与环境(285)2.文化发展与环境(288)3.文明的扩散、迁移与环境291

4.生态文化297

三、文化整合304

1.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304)2.文化整合的因素和过程(305)3.世界文化区309

第五章 现代地理科学思想313

第一节古代、近代地理学发展简史313

一、古代地理学313

1.西方古代地理学(314)2.中国古代地理学320

二、近代地理学326

1.近代地理学的创立(326)2.西欧、北美近代地理学(328)3.俄罗斯及苏联近代地理学330

4.中国近代地理学331

1.谢费尔对区域地理学派方法论的挑战333

第二节 现代地理学的产生与发展333

一、理论革命与计量革命333

2.理论革命、计量革命的形成与发展335

二、行为革命337

1.行为革命的产生(337)2.地理学中的行为研究339

三、生态思潮341

1.生态思潮产生的背景(341)2.地理学中的生态思潮342

四、统一地理学、大地理学思潮344

1.阿努钦的统一地理学思想(345)2.钱学森的地理科学思想346

五、信息革命347

1.三S系统(347)2.数字地球348

第三节 地理学思想流派349

一、区域学派350

1.近代地理学中的区域学派(350)2.现代地理学中的区域思想353

二、景观学派355

1.近代地理学中的景观学派(355)2.现代地理科学中的景观思想358

三、环境生态学派359

1.近代地理学的环境生态学派(359)2.现代地理学的环境生态学思想359

四、空间学派360

1.近代地理学的传统空间学派(360)2.现代空间学派360

第四节 现代地理科学的科学学363

一、现代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363

1.地球表层观(363)2.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单元367

二、地理科学的科学性质369

1.地理科学观(369)2.现代地理科学的科学性质374

三、现代地理科学的科学体系375

1.传统地理学的科学体系(375)2.现代地理科学的科学体系(375)3.地理科学的相邻科学381

四、地理学的特征——区域性、综合性385

第五节 地理科学的科学文化意义387

一、地理科学对科学发展的贡献387

1.人类对地球空间秩序的发现是近代基础科学诞生的前提(387)2.地理大发现和地理科学研究迎来了比较研究、归纳法盛行的科学哲学时代388

3.地理科学方法的科学意义390

二、地理科学对文化进步的贡献392

1.促进国际了解的和平、进步、开放的意识393

2.热爱自然的生态意识(395)3.地缘心理的爱国意识、乡土意识396

第六章 现代地理科学方法398

第一节地理科学方法论398

一、地理科学方法论评析398

1.例外主义(398)2.空间主义(400)3.逻辑实证主义(403)4.人本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404

二、现代科学方法论的新思维408

1.整体思想(409)2.反馈思想(44)3.等级层次思想(412)4.自组织理论(413)5.非线性理论(413)6.群体事物的统计决定论思想417

三、现代地理科学方法论的思考418

1.大科学思维的一元地理观(419)2.空间科学与空间研究(421)3.例外主义与主义一律423

4.区域研究和景观研究(425)5.信息技术和地理实验技术427

第二节 现代地理科学研究方法428

一、一般科学方法428

1.科学思维方法(428)2.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431

二、传统地理学方法在现代地理学中的应用433

1.地图方法(434)2.地理调查438

三、地理学的现代研究手段442

1.遥感(442)2.地理信息系统(443)3.地理实验(445)4.地理工程446

第七章 现代地理科学发展展望449

第一节 现代地理科学发展的时代背景449

一、社会经济背景449

二、科学技术背景451

1.环境问题(449)2.空间问题(450)3.区域社会文化问题451

1.现代科学方法论的进步(452)2.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提高453

第二节 现代地理科学的发展趋势展望453

一、现代地理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趋向454

1.现代地理科学方法论的研究(454)2.人扰动下自然过程的研究(456)3.区域演化过程的研究(458)4.全球地理规律研究459

二、现代地理科学应用理论研究趋向460

1.区域发展研究(460)2.土地科学研究461

3.区域社会文化整合与演变的研究(462)4.微观地理环境研究463

三、现代地理应用技术研究趋向463

1.地理实验技术的发展趋向(463)2.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464

第三节 中国现代地理科学发展展望466

一、中国现代地理科学的走向466

1.中国地理科学发展的优越条件(467)2.世界地理学研究中心的转移467

二、世界地理科学中的中国地理科学467

实习470

实习一地球与宇宙470

实习二人类扰动下的地理环境观察471

实习三农村产业分布与农业土地利用472

实习四城市土地利用与商业区位473

实习五地域文化景观、文化生态474

实习六GIS应用系统475

参考文献476

附录1术语索引483

附录2人名索引493

附录3地理科学及地理科学相关学术刊物501

中国(501)外国(503)引文索引源(SCI)出版物503

附录4中外地理科学相关机构516

中国(516)国外(529)相关国际科学研究与管理组织53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