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三国两晋南朝卷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三国两晋南朝卷 上
  • 胡阿祥,孔祥军,徐成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9104295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903页
  • 文件大小:145MB
  • 文件页数:927页
  • 主题词:政区沿革-历史-中国;政区沿革-历史-中国-三国时代;政区沿革-历史-中国-魏晋南北朝时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三国两晋南朝卷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言1

一、相关概念1

二、学术回顾4

三、文献资料7

四、基本思路与核心理论12

五、关键原则15

六、“理解的同情”19

第一编 三国两晋南朝疆域变迁与政区制度概述25

第一章 三国两晋南朝之疆域变迁25

第一节 三国疆域变迁28

一、曹魏疆域28

二、蜀汉疆域33

三、孙吴疆域35

第二节 西晋疆域变迁38

第三节 东晋南朝疆域变迁41

一、东晋疆域42

二、刘宋疆域44

三、萧齐疆域46

四、萧梁疆域46

五、陈朝疆域(附后梁疆域)49

第四节 三国两晋南朝疆域变迁的分析51

第二章 三国两晋南朝之政区制度57

第一节 三国两晋南朝的府州郡县乡里制度58

一、都督与都督府58

二、州与刺史60

三、郡、国与太守、内史、相61

四、县与令、长、相64

五、乡里与乡里吏66

第二节 三国比于郡县的尉部68

一、诸部都尉、属国都尉、典农校尉:比郡的尉部69

二、典农都尉、屯田都尉:比县的尉部72

三、西晋废尉部为郡县73

第三节 三国、东晋南朝的遥领与虚封74

一、三国的遥领与虚封76

二、东晋南朝的遥领与虚封79

三、遥领、虚封所见之正统观念及实践82

第四节 东晋南朝的侨州郡县83

一、侨州郡县的产生背景与成立原因85

二、侨州郡县的设立情形及其分析96

三、侨州郡县与侨籍的整理:土断119

四、侨州郡县的地理分布137

第五节 东晋南朝的双头州郡153

一、双头州郡的概念153

二、双头州郡的种类与名称154

三、双头州郡的设置与判断156

四、双头州郡的设置原因162

第六节 南朝的宁蛮府、左郡左县、俚郡僚郡163

一、宁蛮府、左郡左县、俚郡僚郡一览164

二、蛮、左、俚、僚试释167

三、宁蛮府172

四、左郡左县、俚郡僚郡174

第二编 三国两晋南朝都督区181

本编凡例181

第一章 三国都督区184

第一节 曹魏都督区184

一、州以上都督区185

二、郡以上都督区189

三、郡以下都督区191

第二节 蜀汉都督区191

一、郡以上都督区191

二、郡以下都督区192

第三节 孙吴都督区193

一、州以上都督区194

二、郡以上都督区195

第二章 西晋都督区198

第一节 州以上都督区198

第二节 郡以上都督区208

第三节 郡以下都督区209

第三章 东晋都督区211

第一节 州以上都督区211

第二节 郡以上都督区226

第四章 南朝宋、齐都督区232

第一节 州以上都督区232

第二节 郡以上都督区256

第五章 南朝梁、陈都督区259

第一节 州以上都督区259

第二节 郡以上都督区283

第三编 三国诸州郡县沿革289

本编凡例289

第一章 曹魏诸州郡县沿革291

第一节 司隶部沿革291

第二节 豫州沿革309

第三节 冀州沿革324

第四节 兖州沿革340

第五节 徐州沿革351

第六节 扬州沿革359

第七节 青州沿革363

第八节 荆州沿革372

第九节 雍州沿革393

第十节 凉州沿革410

第十一节 并州沿革418

第十二节 幽州沿革426

第十三节 梁州沿革435

第十四节 益州沿革438

附 公孙氏所领诸郡沿革441

第二章 蜀汉诸州郡县沿革445

益州沿革445

第三章 孙吴诸州郡县沿革480

第一节 扬州沿革480

第二节 荆州沿革519

第三节 交州沿革543

第四节 广州沿革557

第四章 三国诸州郡县各断代的地方行政区划561

第一节 曹魏黄初二年、蜀汉章武元年、孙吴建安二十六年的行政区划561

一、曹魏黄初二年(221)的州郡诸县561

二、蜀汉章武元年(221)的州郡诸县566

三、孙吴建安二十六年(221)的州郡诸县567

第二节 曹魏景初三年、蜀汉延熙二年、孙吴赤乌二年的行政区划569

一、曹魏景初三年(239)的州郡诸县569

二、蜀汉延熙二年(239)的州郡诸县574

三、孙吴赤乌二年(239)的州郡诸县575

第三节 曹魏景元三年、蜀汉景耀五年、孙吴永安五年的行政区划577

一、曹魏景元三年(262)的州郡诸县577

二、蜀汉景耀五年(262)的州郡诸县582

三、孙吴永安五年(262)的州郡诸县583

第四编 西晋诸州郡县沿革589

本编凡例589

第一章 西晋诸州郡县沿革592

第一节 司州沿革592

第二节 兖州沿革604

第三节 豫州沿革611

第四节 冀州沿革621

第五节 幽州沿革629

第六节 平州沿革635

第七节 并州沿革637

第八节 雍州沿革641

第九节 凉州沿革650

第十节 秦州沿革655

第十一节 梁州沿革659

第十二节 益州沿革668

第十三节 宁州沿革677

第十四节 青州沿革683

第十五节 徐州沿革693

第十六节 荆州沿革704

第十七节 扬州沿革726

第十八节 湘州沿革744

第十九节 江州沿革748

第二十节 交州沿革752

第二十一节 广州沿革759

第二章 西晋诸州郡县各断代的地方行政区划766

第一节 西晋太康二年(281)的行政区划766

第二节 西晋永兴元年(304)的行政区划775

第五编 东晋实州郡县沿革789

本编凡例789

第一章 东晋实州郡县沿革791

第一节 扬州沿革791

第二节 徐州沿革802

第三节 北徐州沿革809

第四节 兖州沿革813

第五节 豫州沿革819

第六节 青州沿革828

第七节 司州沿革832

第八节 北雍州沿革836

第九节 荆州沿革837

第十节 湘州沿革850

第十一节 江州沿革853

第十二节 梁州沿革858

第十三节 益州沿革866

第十四节 宁州沿革870

第十五节 安州沿革880

第十六节 广州沿革881

第十七节 交州沿革891

第二章 东晋义熙十四年(418)实州郡县行政区划895

第六编 南朝宋实州郡县沿革907

本编凡例907

第一章 南朝宋实州郡县沿革909

第一节 扬州沿革909

第二节 东扬州沿革916

第三节 南徐州所辖实郡沿革917

第四节 南徐州沿革920

第五节 南兖州所辖实郡沿革922

第六节 徐州沿革924

第七节 徐州所辖实郡沿革929

第八节 东徐州沿革930

第九节 兖州沿革930

第十节 豫州沿革935

第十一节 南豫州所辖实郡沿革946

第十二节 青州沿革951

第十三节 东青州沿革955

第十四节 司州沿革957

第十五节 荆州沿革958

第十六节 郢州沿革969

第十七节 湘州沿革975

第十八节 雍州所辖实郡沿革980

第十九节 江州沿革986

第二十节 梁州沿革991

第二十一节 益州沿革996

第二十二节 宁州沿革1000

第二十三节 广州沿革1005

第二十四节 交州沿革1021

第二十五节 越州沿革1025

第二十六节 司州所辖实郡沿革1026

第二章 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实州郡县行政区划1027

第七编 南朝齐实州郡县沿革1039

本编凡例1039

第一章 南朝齐实州郡县沿革1041

第一节 扬州沿革1041

第二节 南徐州所辖实郡沿革1046

第三节 豫州所辖实郡沿革1047

第四节 南豫州所辖实郡沿革1052

第五节 南兖州所辖实郡沿革1054

第六节 北徐州所辖实郡沿革1056

第七节 冀州所辖实县沿革1057

第八节 青州所辖实县沿革1057

第九节 江州沿革1058

第十节 广州沿革1062

第十一节 交州沿革1075

第十二节 越州沿革1079

第十三节 荆州沿革1084

第十四节 巴州沿革1088

第十五节 郢州沿革1089

第十六节 司州所辖实郡沿革1095

第十七节 雍州所辖实郡沿革1102

第十八节 宁蛮府沿革1106

第十九节 湘州沿革1110

第二十节 梁州沿革1114

第二十一节 益州沿革1124

第二十二节 宁州沿革1131

第二章 南朝齐建武四年(497)实州郡县行政区划1140

第八编 南朝梁实州郡县沿革1157

本编凡例1157

第一章 南朝梁实州郡县沿革1159

第一节 江表诸州1159

一、扬州沿革1159

二、吴州沿革1162

三、东扬州沿革1163

四、震州沿革1164

五、婺州沿革1164

六、东嘉州沿革1165

七、南徐州所辖实郡沿革1165

八、江州沿革1166

九、西江州沿革1168

十、南江州沿革1168

十一、豫州沿革1169

十二、宁州沿革1169

十三、吴州沿革1169

十四、高州沿革1170

附 江表诸实县存考1170

第二节 淮南诸州1186

一、南兖州所辖实郡沿革1187

二、泾州沿革1187

三、北兖州所辖实郡沿革1188

四、西兖州所辖实郡沿革1189

五、南豫州所辖实郡沿革1189

六、豫州所辖实郡沿革1191

七、南谯州所辖实郡沿革1192

八、晋州沿革1192

九、西晋州沿革1193

十、东晋州沿革1193

十一、湘州所辖实郡沿革1193

十二、霍州沿革1194

十三、安丰州沿革1194

十四、义州沿革1194

十五、北徐州所辖实郡沿革1195

十六、安州沿革1196

十七、建州沿革1197

十八、光州沿革1197

十九、朔州沿革1198

二十、郢州沿革1198

附 淮南诸实县存考1198

第三节 淮北诸州1204

一、武州沿革1205

二、西徐州所辖实郡沿革1205

三、东徐州沿革1206

四、谯州沿革1208

五、仁州沿革1208

六、睢州沿革1209

七、潼州沿革1209

八、陈州沿革1210

九、青、冀二州所辖实郡沿革1211

十、南、北二青州所辖实郡沿革1212

十一、汴州沿革1212

附 淮北诸实县存考1212

第四节 河南诸州1217

一、豫州所辖实郡沿革1217

二、滇州沿革1218

三、西豫州所辖实郡沿革1218

四、淮州沿革1218

五、殷州沿革1219

六、南荆州沿革1219

附 河南诸实县存考1220

第五节 江汉诸州1220

一、鲁州沿革1220

二、楚州沿革1220

三、华州沿革1222

四、荆州沿革1222

五、宜州沿革1223

六、西荆州沿革1224

七、郢州沿革1224

八、沙州沿革1226

九、隽州沿革1226

十、新州沿革1226

十一、交州沿革1227

十二、梁州沿革1227

十三、北新州沿革1227

十四、土州沿革1228

十五、富州沿革1228

十六、洄州沿革1228

十七、泉州沿革1228

十八、豪州沿革1229

十九、巴州沿革1229

二十、武州沿革1229

二十一、卢州沿革1230

二十二、司州所辖实郡沿革1230

二十三、南司州所辖实郡沿革1231

二十四、应州沿革1232

二十五、北郢州沿革1232

二十六、定州沿革1232

二十七、沙州沿革1233

二十八、北江州沿革1233

二十九、齐州沿革1234

三十、德州沿革1234

三十一、湘州所辖实郡沿革1235

三十二、雍州所辖实郡沿革1235

三十三、宛州沿革1237

三十四、宁蛮府沿革1238

三十五、郧州沿革1238

附 江汉诸实县存考1238

第六节 岭南诸州1249

一、广州沿革1249

二、瀛州沿革1252

三、新州沿革1253

四、高州沿革1253

五、成州沿革1254

六、合州沿革1255

七、建州沿革1255

八、双州(泷州)沿革1256

九、崖州沿革1256

十、石州沿革1256

十一、东宁州沿革1257

十二、龙州沿革1258

十三、静州沿革1258

十四、南定州沿革1259

十五、桂州沿革1260

十六、庐州沿革1261

十七、交州沿革1261

十八、兴州沿革1263

十九、爱州沿革1263

二十、黄州沿革1263

二十一、利州沿革1264

二十二、明州沿革1264

二十三、德州沿革1264

二十四、安州沿革1264

二十五、越州沿革1265

二十六、罗州沿革1266

二十七、衡州沿革1267

二十八、东衡州沿革1269

附 岭南诸实县存考1270

第七节 沅湘诸州1292

一、湘州沿革1292

二、罗州沿革1293

三、营州沿革1294

四、郴州沿革1294

附 沅湘诸实县存考1294

第八节 巴汉诸州1298

一、北梁州沿革1298

二、东梁州所辖实郡沿革1302

三、南梁、北巴州沿革1304

四、黎州沿革1307

五、直州沿革1307

六、南洛州沿革1308

七、洵州沿革1308

八、岐州沿革1308

九、绥州沿革1309

十、兴州沿革1309

十一、北益州沿革1309

十二、华州沿革1311

十三、巴州沿革1311

十四、东巴州沿革1313

十五、渠州沿革1314

十六、邻州沿革1314

十七、万州沿革1314

十八、并州沿革1315

十九、叠州沿革1316

二十、安州沿革1316

附 巴汉诸实县存考1316

第九节 蜀中(含南中)诸州1322

一、益州沿革1322

二、东益州沿革1327

三、楚州沿革1327

四、戎州沿革1327

五、信州沿革1327

六、新州沿革1328

七、青州沿革1329

八、江州沿革1329

九、泸州沿革1329

十、邛州沿革1330

十一、西益、潼二州沿革1330

十二、绳州沿革1330

十三、巂州沿革1331

十四、宁州沿革1331

十五、南宁州沿革1334

附 蜀中(含南中)诸实县存考1334

第二章 南朝梁中大同元年(546)实州郡行政区划1340

一、江表诸州1340

二、淮南诸州1341

三、淮北诸州1343

四、河南诸州1345

五、江汉诸州1345

六、岭南诸州1347

七、沅湘诸州1351

八、巴汉诸州1351

九、蜀中(含南中)诸州1353

第九编 南朝陈实州郡县沿革1359

本编凡例1359

第一章 南朝陈实州郡县沿革1361

第一节 江表诸州1361

一、扬州沿革1361

二、吴州沿革1371

三、东扬州沿革1372

四、缙州沿革1375

五、丰州沿革1376

六、南徐州所辖实郡沿革1378

七、南豫州所辖实郡沿革1380

八、北江州所辖实郡沿革1383

九、吴州沿革1383

十、江州沿革1384

十一、高州沿革1392

十二、宁州沿革1395

第二节 淮南、淮北诸州1396

一、晋州沿革1396

二、南兖州所辖实郡沿革1397

三、义州沿革1399

四、北兖州所辖实郡沿革1400

五、南谯州所辖实郡沿革1401

六、合州沿革1404

七、安州沿革1405

八、沅州沿革1405

九、冀州所辖实郡沿革1406

十、南、北二青州所辖实郡沿革1407

十一、豫州所辖实郡沿革1407

十二、仁州沿革1408

十三、司州所辖实郡沿革1409

十四、霍州沿革1410

十五、谯州沿革1411

十六、元州沿革1412

十七、北徐州所辖实郡沿革1412

十八、潼州沿革1413

十九、豫州所辖实郡沿革1414

二十、永州沿革1415

二十一、建州沿革1416

二十二、朔州沿革1417

二十三、光州沿革1417

二十四、定州沿革1419

二十五、蕲州沿革1420

二十六、沔州沿革1420

第三节 沅湘诸州1421

一、郢州沿革1421

二、巴州沿革1424

三、湘州沿革1424

四、武州沿革1430

五、沅州沿革1434

六、荆州沿革1434

七、南荆州所辖实郡沿革1436

八、信州沿革1437

第四节 岭南诸州1437

一、广州沿革1439

二、新州沿革1445

三、高州沿革1448

四、南合州沿革1451

五、罗州沿革1451

六、越州沿革1452

七、兴州沿革1454

八、桂州沿革1455

九、东衡州沿革1457

十、西衡州沿革1459

十一、东宁州沿革1463

十二、成州沿革1464

十三、静州沿革1465

十四、建州沿革1466

十五、双州(泷州)沿革1467

十六、石州沿革1468

十七、南定州沿革1469

十八、安州沿革1471

十九、龙州沿革1472

二十、崖州沿革1473

二十一、宜州沿革1473

二十二、黄州沿革1473

二十三、利州沿革1474

二十四、明州沿革1474

二十五、交州沿革1474

二十六、爱州沿革1476

二十七、德州沿革1477

第二章 南朝陈祯明二年(588)实州郡县行政区划1479

一、江表诸州1479

二、沅湘诸州1481

三、岭南诸州1482

附一 后梁政区沿革1487

一、雍州所辖实郡沿革1487

二、荆州沿革1489

三、基州沿革1491

四、平州沿革1491

五、都州沿革1492

六、武州沿革1492

七、巴州沿革1493

八、湘州沿革1493

附二 王琳辖区政区沿革1493

一、湘州沿革1494

二、郢州沿革1495

三、巴州沿革1496

四、武州沿革1497

五、隽州沿革1497

六、北新州沿革1498

七、土州沿革1499

八、富州沿革1499

九、洄州沿革1499

十、泉州沿革1500

十一、豪州沿革1500

十二、罗州沿革1500

第十编 东晋南朝侨州郡县考表1503

本编凡例1503

第一章 《晋书·地理志》司兖豫诸州之部侨州郡县考表1506

司州部1506

兖州部1517

豫州部1530

第二章 《晋书·地理志》冀幽平并雍凉秦梁益诸州之部侨州郡县考表1549

冀州部1549

幽州部1556

平州部1559

并州部1559

雍州部1563

凉州部1571

秦州部1573

梁州部1582

益州部1591

第三章 《晋书·地理志》青徐荆湘扬江诸州之部侨州郡县考表1594

青州部1594

徐州部1600

荆州部1613

湘州部1619

扬州部1620

江州部1627

结语1629

一、政区建置的增滥现象1630

二、政区增置滥置的后果1637

三、关于三国两晋南朝政区的若干思考1643

四、政治地理之典型案例:东晋南朝地方州镇分析1647

附录 三国两晋南朝宋齐政区沿革表1659

一、三国州郡沿革表1661

二、西晋州郡沿革表1667

三、东晋实州郡沿革表1676

四、南朝宋实州郡沿革表1686

五、南朝齐实州郡沿革表1699

引用文献1709

后记172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