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作物栽培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作物栽培学
  • 唐湘如主编;潘圣刚,田华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36151406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440页
  • 文件大小:196MB
  • 文件页数:454页
  • 主题词:作物-栽培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作物栽培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作物生长与发育1

第一节 作物的分类与分布1

一、作物的概念1

二、作物的分类1

三、作物的分布3

四、我国主要优势农产品种植区域布局规划5

第二节 作物生长与发育的特点8

一、作物生长与发育的概念8

二、作物的生长发育特性8

三、作物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12

第三节 作物器官的分化与生长17

一、种子萌发18

二、根的生长20

三、茎的生长21

四、叶的生长22

五、花的发育24

六、种子和果实发育27

第四节 器官生长的相关性28

一、地下部和地上部的相互关系28

二、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互关系29

三、营养器官间的相互关系31

第五节 作物的“源、流、库”理论32

一、源32

二、库33

三、流34

四、源、流、库的协调34

第六节 作物的群体结构37

一、群体的特征特性37

二、群体的田间结构40

三、作物群体结构及物质生产的影响因素46

第二章 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成51

第一节 作物产量的形成51

一、作物产量的类型51

二、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形成52

三、作物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56

四、作物的产量潜力64

第二节 作物品质的形成69

一、作物品质及其评价指标69

二、作物品质形成的生理生化基础72

三、作物品质形成的生态环境调控作用80

四、作物品质形成的栽培措施调控作用83

五、作物品质的改良途径88

六、作物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90

第三章 作物与生态环境97

第一节 作物的生态因子97

一、生态因子的分类97

二、生态因子的作用机制98

三、生态因子的限制方式99

第二节 作物与光照100

一、太阳辐射100

二、光谱成分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100

三、光照强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103

四、光照长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106

第三节 作物与温度110

一、作物生长发育的基点温度110

二、积温112

三、农业界限温度114

四、作物的温周期现象114

五、土壤温度与作物生长发育115

六、作物冠层温度116

第四节 作物与水分117

一、生理需水和生态需水117

二、作物的需水规律117

三、水与作物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关系120

第五节 作物与空气121

一、作物与二氧化碳121

二、作物与氧气127

三、作物与其他气体127

四、温室效应128

五、酸雨129

第六节 作物与土壤129

一、土壤质地与作物生长129

二、土壤耕地类型与作物生长130

三、耕作层深度与作物生长131

四、土壤酸碱度与作物生长131

五、土壤生物性与作物生长132

六、土壤养分与作物生长133

七、土壤水分与作物生长133

第七节 作物与营养134

一、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134

二、作物对营养元素的选择性吸收135

三、作物对必需元素的敏感性135

四、作物营养关键时期135

五、不同肥料形态对作物的效应137

第八节 作物与其他生态因子138

一、海拔138

二、地势和地形138

三、雾140

四、风140

第四章 作物栽培措施142

第一节 播种与移栽142

一、播种142

二、育苗移栽148

三、适时移栽151

四、合理密植151

第二节 施肥152

一、合理施肥的理论依据152

二、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155

三、施肥量的确定156

四、测土配方施肥与精确施肥技术157

第三节 灌溉160

一、作物需水量及其影响因素160

二、作物的需水特性161

三、作物需水量的计算方法162

四、灌溉制度与灌溉定额163

五、灌溉技术164

六、农艺节水技术168

第四节 作物植株调整与化学调控169

一、作物植株的人工调控技术169

二、化学调控技术170

第五节 病虫草害防治178

一、作物病害178

二、作物虫害180

三、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182

四、农田杂草及其防治187

第五章 水稻191

第一节 概述191

一、水稻生产的国民经济意义191

二、水稻生产概况191

三、我国稻作科学的发展192

四、我国的水稻分区194

第二节 我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和分类195

一、我国栽培稻种的起源195

二、我国栽培稻的分类196

第三节 水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200

一、水稻品种的生育期及其变化规律200

二、水稻的器官建成207

三、水稻不同生育类型品种生育进程的叶龄模式225

四、水稻产量形成及其规律226

五、稻米品质的形成228

第四节 水稻基本栽培技术236

一、稻田耕整236

二、培育壮秧237

三、移栽和合理密植246

四、水稻营养与施肥248

五、稻田的水分管理249

六、水稻的收割与贮藏251

第五节 水稻直播栽培技术252

一、直播稻的优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252

二、直播稻类型252

三、直播稻生长发育特点253

四、直播稻栽培技术要点253

第六节 水稻软盘抛秧栽培技术255

一、抛秧栽培稻的生长发育特点255

二、抛秧栽培技术要点255

第七节 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257

一、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特点257

二、水稻机插育秧257

三、大田耕整与机械插秧261

四、机插水稻大田管理263

第六章 甘蔗265

第一节 概述265

一、甘蔗生产的意义265

二、甘蔗生产概况与技术发展265

三、我国甘蔗的分区266

四、农业专家系统在甘蔗栽培上的应用267

五、甘蔗立体种养的发展267

第二节 甘蔗的起源、传播与分类268

一、甘蔗的起源以及甘蔗糖业的发展与传播268

二、甘蔗的分类268

三、甘蔗良种269

第三节 甘蔗栽培生物学基础269

一、甘蔗的形态特征269

二、甘蔗的生长发育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272

第四节 甘蔗栽培技术275

一、土壤培肥275

二、蔗田准备276

三、下种278

四、甘蔗田间管理282

五、收获与蔗种贮藏287

第五节 宿根甘蔗栽培技术288

一、宿根甘蔗的概念和意义288

二、宿根甘蔗的特点288

三、宿根甘蔗栽培技术要点289

第六节 果蔗栽培技术290

一、果蔗商品质量及优良品种290

二、果蔗栽培技术要点291

第七章 玉米292

第一节 概述292

一、玉米生产的重要性292

二、玉米生产概况292

三、玉米栽培科学的发展294

第二节 玉米栽培的生物学基础294

一、玉米的起源、传播与分类294

二、玉米的生长发育296

三、玉米的生育时期302

四、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302

五、玉米的产量构成及影响因素305

第三节 玉米栽培技术306

一、玉米良种选用306

二、土壤选择307

三、施肥307

四、播种308

五、灌溉310

六、玉米田间管理310

七、收获与贮藏313

第四节 特用玉米及其栽培技术313

一、特用玉米的基础知识313

二、特用玉米栽培技术317

第八章 花生319

第一节 概述319

一、花生生产的重要意义319

二、花生的生产概况320

第二节 花生栽培的生物学基础321

一、花生的分类321

二、花生的生育特性323

三、花生产量的形成330

四、花生品质的形成331

第三节 花生的栽培技术331

一、轮作331

二、花生的整地332

三、花生的播种333

四、花生的田间管理335

五、花生的收获与贮藏338

第四节 秋花生339

一、种植秋花生的意义339

二、秋花生的生育特点339

三、秋花生的栽培技术339

第五节 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341

一、精细整地,施足基肥341

二、选择适宜品种341

三、适期早播341

四、覆膜341

五、覆膜花生的田间管理技术341

第六节 花生栽培技术研究展望343

一、花生生产前景343

二、花生栽培科学研究展望343

第九章 烟草344

第一节 概述344

一、烟草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344

二、烟草生产概况344

三、烟草的起源与类型346

第二节 烟草栽培的生物学基础349

一、烟草的形态特征与生长特点349

二、烟草的生育特性353

三、烟草对环境条件的要求355

第三节 烟草的产量与质量356

一、烟草的产量构成356

二、烟叶质量356

三、烟草产量与质量的关系及影响因素359

第四节 烟草栽培技术359

一、种植制度359

二、培育壮苗360

三、整地与移栽361

四、田间管理362

第五节 烟叶的调制366

一、烟叶调制的作用366

二、烤烟的成熟、采收与烘烤366

三、南方主要晾晒烟调制技术369

第十章 其他粮食作物372

第一节 甘薯372

一、概述372

二、甘薯栽培的生物学基础373

三、甘薯的栽培技术375

第二节 马铃薯378

一、概述378

二、马铃薯栽培的生物学基础380

三、马铃薯的栽培技术382

第三节 木薯385

一、概述385

二、木薯栽培的生物学基础386

三、木薯的栽培技术388

第四节 小麦391

一、概述391

二、小麦的生物学特性392

三、小麦的栽培技术397

第十一章 其他经济作物402

第一节 棉花402

一、棉花概述402

二、棉花的生物学特性404

三、棉花栽培技术414

第二节 苎麻418

一、苎麻概述418

二、苎麻的生物学特性419

三、苎麻栽培技术420

第三节 黄麻 红麻423

一、黄麻、红麻概述423

二、黄麻、红麻的生物学特征423

三、黄麻、红麻对环境条件的要求425

四、黄麻、红麻栽培技术425

第四节 油菜426

一、油菜概述426

二、油菜栽培的生物学基础430

三、冬油菜育苗移栽技术433

四、田间管理436

主要参考文献43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