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误诊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李灿东主编 著
- 出版社: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3521587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434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454页
- 主题词:中医诊断学-误诊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误诊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总论3
第一章中医误诊学导论3
一、误诊的定义3
二、中医误诊学研究的内容3
目录3
第一节 中医误诊学的形成与发展4
一、中医误诊研究的历史4
二、中医误诊学的提出4
(三)临床思维与误诊5
(三)误诊学研究手段不同 15
(四)误诊的避免5
一、中医误诊学研究的范围5
(二)误诊的原因分析5
(一)误诊的基本理论5
第二节 中医误诊学研究的范围和意义5
(五)常见误诊案例分析6
二、中医误诊学研究的意义6
(一)促进中医诊断学发展6
(二)提高临床疗效7
一、中医误诊学的任务8
第三节 中医误诊学的任务与研究方法8
(三)有利于总结经验8
(一)共性与个性方法9
(二)逻辑思维方法9
(三)人文学方法9
(四)社会学方法9
二、中医误诊学的研究方法9
(五)临床学方法10
三、中医误诊学研究的注意事项10
第四节 中医误诊学的理论基础10
一、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10
二、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11
(一)整体审察11
(一)司外揣内11
(三)以常达变11
(二)见微知著11
(二)诊法合参12
(三)病、证结合12
(四)科学实验方法13
(三)辨证思维方法13
(二)实践验证方法13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13
(一)理论研究方法13
四、中医误诊学研究的理论依据14
(一)中医基础理论14
(二)历代误诊误治理论14
(三)现代误诊学理论14
(四)方法学理论14
(一)理论基础不同15
(二)误诊判断标准不同15
一、中、西医误诊学的差异15
第五节 中医误诊学的特点15
二、研究误诊应保持中医特色16
(一)坚持中医理论的指导16
(二)重视经典著作的学习17
(三)坚持实践检验的标准17
第六节 中医误诊的分类和判断标准18
一、中医误诊的分类18
(一)错误诊断18
(三)漏误诊断19
(二)延误诊断19
(一)中医诊断的判断标准20
二、中医误诊的判断标准20
(二)中医误诊的相对标准21
第七节 误诊的不良后果、特性和对待中医误诊的态度22
一、误诊的不良后果22
(一)对病人的影响22
(二)对社会的影响23
(三)对中医学术和临床的影响24
(二)误诊的可预见性和不可预见性25
二、误诊的特性25
(一)误诊的客观性和主观性25
(三)临床误诊的已然性26
三、对待中医误诊的态度26
(一)中医误诊法律责任的认定26
(二)竭力避免误诊的发生27
第八节 误诊率的计算和误诊文献的总结27
一、误诊率的计算27
(一)评价诊断试验的误诊率和漏诊率27
二、误诊文献的整理和总结28
(二)临床回顾性研究中的误诊率和漏诊率28
第二章中医误诊原因30
第一节 中医误诊的医生原因30
一、医生的医德医风30
(一)心存不仁,缺乏人道31
(二)精神不专,志意不理31
(三)趋于名利,贪图回报32
二、医生的基本素质33
(五)迷信鬼神,不求甚解33
(四)骄傲自满,固执己见33
(一)职业素质34
(二)心理素质36
(三)人文素质37
三、医生的专业素质37
(一)基本功不扎实38
(二)对经典钻研不深38
(三)理论水平较低、实践经验不足39
(一)失于审慎40
一、病家的主观因素40
(四)临床思维能力差40
第二节 中医误诊的病家原因40
(二)讳疾忌医41
(三)盲目就医41
(四)信巫不信医42
二、病家的客观因素43
(一)感觉、表达能力差43
(二)混淆中、西医概念43
(三)体质因素不同43
(二)擅用药石44
(三)趋补厌攻44
三、病家对医生的影响44
(一)秘患试医44
第三节 中医误诊的护理原因45
一、护理与误诊的关系45
(一)护理工作伴随医疗工作的全过程45
(二)护士是护理工作的主体45
二、中医误诊的护士原因46
(一)缺乏中医基本知识46
(三)忽略疾病的动态观察47
(四)缺乏人文关怀47
(二)思维模式存在偏差47
三、护理工作在避免误诊中的作用48
(一)及时提供第一手资料48
(二)及时发现某些错误诊断48
(三)及时反馈病情变化48
第四节 中医误诊的临床原因49
一、四诊49
(一)望诊49
(二)闻诊51
(三)问诊52
(四)切诊55
二、辨证57
(一)辨证方法不统一57
(二)证候真假错杂58
(三)临床表现多样59
(四)同证异症或同症异证59
三、治疗60
(一)掩盖疾病的症状60
(二)改变疾病的典型表现60
(四)中药功效不确定61
(三)并发新的疾病61
第五节 中医误诊的辅助检查因素62
一、现代助检查的中医诊断学意义62
(一)辅助检查的中医辨病意义62
(二)辅助检查的局限性63
(三)检查结果的中、西医诊断意义不同63
二、现代辅助检查对中医误诊的影响64
(一)四诊的延伸与局限64
(二)检查结果与四诊相矛盾65
(三)机器性能对检查的影响65
(四)检查项目和时机的选择66
(五)临床医生的因素67
第六节 中医误诊的社会原因69
一、中医的人文基础69
(一)健康观念的影响69
(二)对疾病认识水平的制约70
(三)中医普及程度的限制70
(四)中医诊断科研与临床脱节71
二、中医的特色优势未能充分发挥71
(一)技术力量薄弱71
(一)医患关系72
三、社会关系与管理制度72
(四)设备条件落后72
(二)技术队伍不稳定72
(三)中医学术断层72
(二)中、西医关系73
(三)医疗管理制度73
(四)中医的社会地位74
第三章中医临床思维与误诊75
第一节 中医临床思维75
一、中医临床思维的概念75
(一)整体性76
二、中医临床思维的特点76
(二)辩证性77
三、中医临床思维的原则77
(一)快速性原则77
(二)准确性原则78
(三)灵活性原则78
(五)演绎法79
(四)归纳法79
(二)类比法79
(三)分类法79
一、中医临床认知的逻辑思维方法79
第二节 中医临床认知思维79
(一)比较法79
(六)反证法80
二、中医临床认知的特点80
(一)模糊性80
(二)经验性81
(三)习惯性81
(四)形象性81
一、四诊中的思维82
第三节 中医临床诊断思维82
(一)望诊、闻诊中的思维83
(二)问诊中的思维83
(三)脉诊中的思维84
二、辨证思维的过程85
(一)审症求因85
(二)审因求证85
三、辨证思维方法的运用86
(一)比较法的运用86
(三)倒果求因法的运用87
(四)类推法的运用87
(二)分析综合法的运用87
四、辨证思维的模式88
(一)系统辨证模式88
(二)单症辨证模式88
(三)指标辨证模式88
(四)主次症辨证模式88
(五)症状贡献度辨证模式89
(六)统一体系辨证模式89
第四节 中医诊断思维与误诊89
一、正确诊断的思维学含义89
(一)诊断思维的对象90
二、正确诊断的思维因素90
(二)诊断思维的过程91
(三)诊断思维的主体91
三、误诊的思维原因92
(一)思维发展过程不当93
(二)思维方式方法运用不当93
四、临床思维对误诊的影响94
(一)只看局部,忽视整体94
(二)只见现象,忽略本质94
(四)不识机变,固守一端95
(三)失于审慎,主观臆断95
第四章中医误诊的避免96
第一节 避免误诊的方法96
一、规范标准96
(一)规范诊断标准96
(二)规范诊断方法97
二、四诊合参97
三、治病求本97
四、亲临其症98
五、善于总结98
六、博采多思99
第二节 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100
一、注意基础理论学习100
二、加强临床实践100
三、提高综合分析能力101
四、注重临床资料收集101
五、培养求真务实作风102
六、重视治疗反证作用102
(一)注意用药须切病102
(三)注意观察疗效反应103
(二)树立恒动的治疗观103
七、提倡与时俱进104
下篇 中医临床常见病症误诊案例第五章外感病症第一节 感冒107
第二节 痢疾115
第三节 疟疾122
第六章肺病症129
第一节 咳嗽129
第二节 哮病135
第三节 喘证139
第四节 肺痨146
第一节 心动悸151
第七章心脑病症151
第二节 胸痹心痛160
第三节 眩晕165
第四节 中风171
第五节 失眠178
第六节 痫病184
第七节 癫狂187
第八章脾胃肠病症194
第一节 胃痛194
第二节 腹痛203
第三节 呕吐212
第四节 呃逆218
第五节 噎膈225
第六节 泄泻230
第七节 便秘236
第九章肝胆病症243
第一节 黄疸243
第二节 胁痛250
第三节 鼓胀256
第一节 水肿267
第十章肾膀胱病症267
第二节 淋病274
第三节 癃闭283
第四节 遗精288
第五节 阳痿294
第十一章气血津液病症298
第一节 郁病298
第二节 血证304
鼻衄305
齿衄307
咳血308
吐血312
便血315
尿血318
紫斑320
第三节 汗证321
第四节 消渴329
第五节 内伤发热336
第六节 虚劳344
第七节 积聚350
第八节 厥证356
第十二章经络肢体病症364
第一节 头痛364
第二节 痹病371
第三节 痿病377
第四节 腰痛383
第十三章妇科病症387
第一节 闭经387
第二节 崩漏390
第三节 恶阻396
第四节 产后发热399
第十四章儿科病症404
第一节 小儿感冒404
第二节 小儿哮喘406
第三节 肺炎喘嗽408
第四节 小儿咳嗽409
第五节 小儿泄泻410
第六节 小儿水肿411
第七节 小儿痫病412
第八节 疳病413
第十五章其他病症416
第一节 五官病症416
耳鸣、耳聋416
失音418
喉痹421
牙痛422
目疾424
第二节 外科病症427
疮疡427
风疹、瘾疹431
热门推荐
- 1278240.html
- 475014.html
- 2931721.html
- 904180.html
- 2567076.html
- 2698243.html
- 1504717.html
- 2244687.html
- 1116263.html
- 569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740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712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028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94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550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069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203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685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461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86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