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农作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王立祥,李军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21260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457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472页
- 主题词:农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农作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篇 农作学原理3
第一章 农作学概述3
第一节 农作学与农作制度3
一、农作学的概念及内涵3
二、农作制度的概念及内涵4
第二节 农作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对象5
一、农作学的性质6
二、农作学的任务7
三、农作学研究对象9
第三节 农作学的形成与发展10
一、农作学的起始10
二、农作学的形成11
三、农作学在我国的发展12
主要参考文献14
第二章 农作制度理论16
第一节 植物生活要素及其调控16
一、植物生活要素的概念及其分类16
二、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17
三、植物生活要素调控与农作制度发展22
第二节 农业资源生产潜力及其增进23
一、生产潜力的概念与层次24
二、农业资源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26
三、农业资源生产潜力的增进31
第三节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及其管理32
一、农业生态系统理论与“三大车间”学说32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35
三、农业技术经济理论37
四、农业地域资源优势与利用39
五、农业产业化经营40
主要参考文献41
第三章 农业资源与资源生产力42
第一节 农业资源的特性及合理利用42
一、农业资源的类型42
二、农业资源的特性44
三、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46
第二节 我国农业资源状况52
一、土地资源53
二、气候资源54
三、水资源55
四、生物资源57
五、社会资源状况58
第三节 我国农业资源生产潜力59
一、我国北方地区主要作物生产潜力60
二、我国不同区域耕地生产潜力63
三、我国不同区域耕地资源最大可能粮食潜在产量65
四、我国土地资源承载力67
第四节 农业资源生产潜力的开发70
主要参考文献72
第二篇 农田种植制度75
第四章 作物布局75
第一节 作物布局的内涵、原则与设计75
一、作物布局的意义75
二、作物布局的原则76
三、作物布局设计79
第二节 作物生态适应性81
一、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82
二、作物对光的适应性87
三、作物对水分的适应性90
四、作物对土肥的适应性94
五、作物对地貌的适应性96
第三节 我国的作物布局97
一、粮食作物布局97
二、经济作物布局98
三、园艺作物布局99
四、饲料绿肥作物布局101
第四节 农业结构调整103
一、结构的层次及其调整103
二、种植业结构及其调整106
三、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107
第五节 作物布局与种植业结构调整研究方法110
一、作物布局研究方法110
二、种植业结构优化设计研究方法113
主要参考文献116
第五章 种植模式117
第一节 种植模式的类型与土地利用117
一、种植模式的类型117
二、种植模式与土地利用121
第二节 复种123
一、复种的意义与发展123
二、复种效益原理129
三、复种的基本条件136
四、发展复种的基本技术140
五、我国复种的主要类型与方式142
第三节 间混套作145
一、间混套作的意义与动向146
二、间混套作的主要理论依据150
三、间混套作技术要点162
四、我国间套作的主要类型与方式167
第四节 种植模式的研究方法174
一、复种研究方法174
二、间套作研究方法177
三、种植模式效益评价方法179
主要参考文献181
第六章 种植体制182
第一节 轮作与换茬182
一、轮作换茬的概念182
二、轮作的作用及在现代化农业中的地位183
三、轮作的主要类型与形式186
四、作物的茬口特性及其在轮作中的应用188
第二节 连作191
一、连作的概念与意义191
二、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192
三、连作的弊端与消除途径及连作应用193
四、连作的类型与模式195
第三节 种植体制的建立196
一、轮作万案的设计原则197
二、轮作方案的效益评价198
三、轮作方案的优化设计201
主要参考文献203
第三篇 农田养护制度207
第七章 养地制度207
第一节 农田培肥207
一、地力的类型和评价207
二、地力的动态和平衡210
三、农田培肥的途径与培肥制213
四、农田培肥研究方法217
一、土壤耕作的任务221
第二节 土壤耕作221
二、土壤耕作技术原则223
三、土壤耕作措施225
四、土壤耕作法230
五、土壤耕作制235
六、土壤耕作研究方法237
第三节 农田灌溉240
一、农田水分循环与平衡240
二、作物需水的基本规律243
三、节水灌溉技术与农田灌溉制244
四、农田灌排研究的内容和方法250
主要参考文献253
第八章 护地制度255
第一节 防水蚀255
一、水蚀的危害及其影响因素255
二、农田水蚀控制的技术原则260
三、农田水蚀控制的基本措施264
第二节 防风蚀268
一、风蚀的危害及其影响269
二、防治风蚀的农业措施272
三、农田防护林网建设273
第三节 防杂草278
一、农田杂草的危害及其种类278
二、农田杂草的农业防除283
三、农田杂草的化学防除285
四、农田杂草的生物防除291
第四节 防污染292
一、农田污染的类型及其危害293
二、农田污染的防治296
一、农田水蚀、风蚀的研究方法298
第五节 农田防护制度研究方法298
二、农田杂草研究方法301
三、农田污染研究方法303
主要参考文献304
第四篇 农作经营与农作制度管理307
第九章 农作经营制度307
第一节 农作经营制度概述307
一、农作经营制度的影响因素307
二、我国农作经营制度的历史沿革310
三、当前我国农作经营中的若干问题312
四、我国农作经营方式的选择314
五、我国农作经营类型的选择315
第二节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317
一、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含义与意义317
二、农业经营规模的衡量指标318
三、影响农业经营规模的主要因素319
四、推进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原则321
五、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途经与政策措施323
第三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324
一、农业产业化的意义324
二、农业产业化的内涵327
三、农业产业化的实施327
四、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模式331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对策334
六、国外农业产业化的实践及经验338
主要参考文献341
第十章 农作制度调查与管理342
第一节 农业资源与农作制度的调查与评价342
一、农业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意义、目标和原则342
二、农作制度的调查与评价345
一、遥感技术概述347
第二节 遥感技术与农业资源调查研究347
二、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351
第三节 地理信息系统与农业资源综合管理355
一、地理信息系统概述355
二、地理信息系统在农业资源综合管理中的应用359
第四节 3S技术与精确农业360
一、全球定位系统概述361
二、精确农业的概念、思想内涵及其技术体系362
三、3S技术在精确农作中的主要作用365
第五节 作物生长模拟模型与农作制度优化366
一、作物生长模拟模型概述366
二、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在农作制度优化研究中的应用369
一、专家系统概述372
第六节 农业专家系统与农作制度管理372
二、农业专家系统概述374
三、农业专家系统在农作制度管理中的应用379
主要参考文献380
第五篇 农作制度发展383
第十一章 农作制度演进与分区383
第一节 农作制度的历史演进383
一、撂荒制383
二、休闲制386
三、轮种制388
四、集约制394
第二节 农作制度演进的若干规律400
第三节 我国主要农区的农作制度403
一、青藏高原喜凉作物一熟轮歇区405
二、北部中高原半干旱喜凉作物一熟区406
三、北部低高原半干旱喜温作物一熟区407
四、东北平原丘陵半湿润喜温作物一熟区408
五、西北干旱灌溉一熟兼二熟区409
六、黄淮海平原丘陵水浇地二熟旱地二熟一熟区410
七、西南高原山地水田二熟旱地二熟一熟区411
八、江淮平原丘陵麦稻二熟兼早三熟区412
九、四川盆地水旱二熟三熟区413
十、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水田三熟二熟区414
十一、东南丘陵山地水田旱地二熟三熟区415
十二、华南丘陵沿海平原晚三熟热三熟区416
主要参考文献417
第十二章 国内外农作制度的发展与趋势展望418
第一节 50年来中国农作制度发展418
一、农牧结合的发展418
二、多熟种植的发展421
三、立体农业的推广424
四、设施农业的兴起425
五、农作制度区划426
六、主要农区农作制度改革成效428
第二节 50年来国外农作制度发展434
一、国外多熟种植434
二、国外种植体制437
三、国外土壤耕作441
四、国外农田培肥443
五、国外农作经营制度445
第三节 我国农作制度发展趋势展望448
一、农作制度发展面临的形势448
二、我国农作制度发展趋势展望451
主要参考文献457
热门推荐
- 3744002.html
- 3328638.html
- 591510.html
- 590996.html
- 429037.html
- 795655.html
- 1200927.html
- 3881616.html
- 738293.html
- 10089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521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983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319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707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487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25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483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424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067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80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