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高等教育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高等教育史
  • 熊明安著 著
  • 出版社: 重庆:重庆出版社
  • ISBN:7536606931
  • 出版时间:1988
  • 标注页数:613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63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高等教育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前言1

第一章 商与西周时期的高等教育1

第一节殷商的高等教育4

一、中国大学的起源4

二、商朝大学教育的内容和方式7

第二节 西周的高等教育8

一、金文中关于西周大学教育的记载9

二、古代典籍中关于西周大学教育的记述10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高等教育17

第一节 贵族官立大学的衰落19

一、“官学”的衰落19

二、贵族“保傅”教育的发展21

一、私学兴起的原因22

第二节 各派学者创设具有高等教学性质的私学22

二、私学的发展概况24

三、“士”阶层的产生与“百家争鸣”的形成30

第三节 稷下学宫32

一、稷下学宫的形成、发展与衰亡32

二、稷下学宫的管理与教学35

三、稷下学宫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造成的影响36

第四节 《礼记》关于先秦时期大学教育的论述38

一、《大学》对大学的教育目的和程序的论述38

二、《中庸》对大学的学习过程的论述40

三、《学记》对大学的教学原理、原则的论述42

第五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高等教育家47

一、孔子48

二、墨子55

三、孟子61

四、荀子70

第三章 两汉时期的高等教育77

第一节 两汉时期的官立高等教育81

一、两汉时期的太学81

二、文学艺术学院——鸿都门学87

三、四姓小侯学89

第二节 两汉时期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私学91

一、西汉时期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私学92

二、东汉时期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私学94

第三节 两汉时期高等学校的教师与学生99

一、两汉太学的教师99

二、两汉太学学生的来源103

三、两汉时期太学里的师生关系106

四、两汉时期太学生的政治运动106

五、东汉末年统治者对太学生政治运动的残酷镇压109

第四节 两汉高等学校的教学112

一、教学内容112

二、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116

三、太学的考试与视学120

第五节 两汉时期的高等教育家123

一、董仲舒123

二、王充129

三、马融135

四、郑玄137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高等教育141

第一节 三国两晋时期的高等教育146

一、三国时期的高等教育146

二、两晋的高等教育150

三、东晋时期北方各国的高等教育154

第二节 南北朝的高等教育156

一、南朝的高等教育156

二、北朝的高等教育162

三、南北朝高等教育的特点166

一、严植之168

第三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高等教育家168

二、徐遵明170

三、李铉171

四、熊安生173

五、乐逊174

六、沈重176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高等教育178

第一节 隋朝的高等教育183

一、隋朝设立的高等学校183

二、隋朝开创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185

第二节 唐朝高等教育的类别186

一、中央的六学二馆186

二、玄学188

三、医学189

四、中央业务部门直属的专科学校190

五、隋唐时期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私学191

第三节 唐朝高等教育的领导管理制度概述192

一、行政领导系统192

二、教学管理193

三、经费来源197

第四节 唐朝高等学校的教师、学生与教学199

一、教师199

二、学生199

三、唐朝高等学校的教学202

第五节 唐朝的科举制度与唐朝的高等教育203

一、科举制度的产生203

二、科举考试的手续和方法204

三、科举考试的内容206

四、科举考试制度对唐朝高等教育的影响209

第六节 唐朝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对域外各国的影响210

一、唐朝高等教育的特点210

二、唐朝高等教育对域外各国的影响211

一、徐文远213

第七节 隋唐时期的高等教育家213

二、陆德明215

三、孔颖达216

四、颜师古219

五、褚无量221

六、韩愈222

第六章 宋朝的高等教育226

第一节 宋朝的学风与学派229

一、宋朝的学风229

二、宋朝的学派231

三、宋朝学风与学派对教育的影响235

第二节 宋朝的中央官立高等学校235

一、国子学238

二、太学239

四、算学240

三、律学240

五、书学241

六、画学241

七、医学242

八、武学242

九、广文馆243

十、四门学243

十一、辟雍243

第三节 宋朝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私学与书院244

一、宋朝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私学概述244

二、宋朝的书院245

第四节 宋朝高等教育的领导管理与教学249

一、中央官立高等学校的领导管理249

二、宋朝官立高等学校的考试与升舍法251

三、宋朝高等学校的教学概况254

动257

一、宋朝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257

第五节 宋朝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与太学生的政治运257

二、宋朝太学生的政治运动258

第六节 宋朝的高等教育家259

一、胡瑗260

二、周敦颐264

三、张载266

四、程颢271

五、程颐273

六、朱熹277

七、吕祖谦282

八、陆九渊285

第七章 辽、金和元朝的高等教育289

第一节 辽的高等教育289

一、国子监290

第二节 金的高等教育291

二、太学291

一、国子学293

二、女真国子学293

三、太学293

第三节 元朝的高等教育294

一、元朝的中央国立高等学校297

二、元朝的地方高等教育机构——书院301

三、元朝高等教育的管理与教学303

第四节 辽、金、元的高等教育家304

一、许衡305

二、金履祥309

三、许谦311

四、吴澄312

第八章 明朝的高等教育316

第一节 明朝中央官立高等学校322

一、国子监322

四、医学与阴阳学328

二、武学328

三、宗学328

第二节 明朝的书院329

第三节 明朝高等教育的管理与教学333

一、国子监的管理与教学333

二、武学、宗学、医学、阴阳学的管理与教学336

三、书院的管理与教学337

第四节 明朝高等学校师生的政治运动340

第五节 明朝的高等教育家341

一、宋讷342

二、湛若水344

三、王守仁346

四、吕柟350

五、李贽352

六、高攀龙355

第九章 清朝的高等教育358

一、国子监362

第一节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官立高等学校362

二、算学馆367

三、书院368

第二节 鸦片战争至清末的高等教育372

一、洋务派创设的专科学校372

二、维新运动时期创办的高等学校379

三、清末新学制确立后的高等教育388

四、清末的留学教育396

第三节 教会大学399

一、清末的教会大学401

二、教会学校师生的反抗斗争403

第四节 清朝高等教育的管理与教学404

一、清初至鸦片战争前官立高等学校的管理与教学404

二、清末西方式“新型”大学的管理与教学406

三、清末创设的各级教育行政机关407

第五节 清朝的高等教育家408

一、黄宗羲409

二、陆世仪412

三、颜元415

四、张百熙419

五、严复423

第十章 中华民国的高等教育429

第一节 民国初年的高等教育431

一、“壬子癸丑学制”与教育法令中关于高等教育的若干规定431

二、民国10年的学制改革440

三、“新学制”系统中关于高等教育的有关规定443

四、北京大学的改革与发展444

五、《国立大学条例》的制订与颁行447

六、民国初期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448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时期的高等教育449

一、广州革命政府的高等教育——黄埔军校450

二、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后的教育宗旨与高等教育政策453

三、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457

四、抗战胜利后腐败时期的高等教育政策463

五、国民党政府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466

第三节 中华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管理与教学466

一、中华民国成立初期对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466

二、国民党政府时期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与教学改革474

第四节 中华民国时期高等学校师生的反帝爱国运动491

一、北洋军阀控制民国政府时期高等学校师生的反帝爱国运动491

二、国民党政府时期高等学校师生的反帝爱国运动493

三、教会大学师生的反帝爱国运动496

四、日本侵略者占领区的高等学校中国师生的反日爱国活动498

第五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家499

一、蔡元培500

二、范源濂505

三、张伯苓506

四、蒋梦麟514

五、梅贻琦524

第十一章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办的高538

等教育538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542

争时期的高等教育542

一、湖南自修大学542

二、平民女校高等班546

三、上海大学546

四、农民运动讲习所548

五、劳动学院551

六、中法大学551

第二节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高等552

教育552

一、工农红军大学553

二、苏维埃大学554

三、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555

四、高级师范学校556

第三节 陕北抗日根据地的高等教育557

一、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557

二、中共中央党校562

三、陕北公学563

四、中国女子大学565

五、延安大学566

第四节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解放区的高等教育569

一、东北军政大学571

二、华北大学572

三、华中大学573

第五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高等教育家574

一、徐特立575

二、吴玉章582

三、李大钊588

四、恽代英59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