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政府政治过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当代中国政府政治过程
  • 杨中华,班保申,杨宝庭主编 著
  • 出版社: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ISBN:7531646749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80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395页
  • 主题词:国家行政机关-行政管理-中国-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政府政治过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当代中国政府政治过程的研究对象1

一、什么是过程?1

二、中国政府政治过程2

第二节 “政府过程”学说的形成与发展4

一、政府过程思想和方法的萌芽阶段5

二、“政府过程”概念的提出和政府过程学说的形成及发展阶段7

三、政府过程理论的稳定发展和普及阶段(本特利基础上的研究)10

第三节 “政府政治过程”的研究方法11

一、“政府政治过程”中的政府是“大政府”11

二、“政府过程”中的政府是“现实的政府”14

三、“政府过程”中的“过程”是指政府的实际运作活动17

四、“政府过程”实际上就是“政治过程”18

五、小结20

第四节 当代中国政府过程的特殊性与研究中国政府过程的意义20

一、研究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应从当代中国政治的实际情况出发20

二、研究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应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准则23

三、关于研究当代中国政府过程的意义24

第一章 中国国家政治权力结构27

第一节 “党”的方面27

一、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组织状况27

二、中共中央委员会28

三、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32

第二节 “政”的方面33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33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36

三、国务院38

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40

第三节 “军”的方面42

一、中央军事委员会42

二、中央军委的地位42

第四节 “法”的方面43

一、最高人民法院43

二、最高人民检察院44

三、广义司法机关与党的政法委员会46

第五节 当代中国政治权力结构的地方组织状况47

一、中央和地方权力结构的一体性47

二、地方政治权力结构的构成48

第二章 当代中国的党政关系50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生活中的领导地位50

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50

二、党的领导地位在其与国家政权关系中的体现52

第二节 “党政关系”——中国最基本的政治关系55

一、“党政关系”的概念及其在中国诸种政治关系中的特殊地位55

二、“党政关系规范化”与执政能力建设68

第三章 当代中国的主要社会利益群体78

第一节 基本社会利益群体78

一、工人群体(工人阶级)78

二、知识分子群体80

三、官员群体81

四、农业劳动者群体(农民)82

五、军人群体(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84

第二节 新兴的社会利益群体84

一、个体劳动者群体(个体工商户)84

二、私营企业主群体85

三、农民工群体86

四、企业家群体87

五、大学生群体88

六、矛盾的意见表达者:“两栖人”88

第四章 意见表达的主体和方式90

第一节 意见表达个体91

一、当代中国意见表达个体的总体特点91

二、普遍性意见表达个体92

三、专业性意见表达个体94

第二节 意见表达团体96

一、当代中国意见表达团体的总体特点96

二、制度性意见表达团体96

三、结构性意见表达主体102

四、功能性意见表达主体104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意见综合过程106

第一节 关于“意见综合”的几个理论问题106

一、“意见综合”与“决策”的区别106

二、“意见表达主体”与“意见综合主体”同一的可能性107

三、意见综合对于决策过程的意义108

第二节 当代中国意见综合的主体108

一、中国意见综合的层次性108

二、中国的意见综合主体体系109

第三节 中共中央领导下的意见综合过程109

一、党内民主110

二、权威影响111

三、政治协商111

四、会议完成112

五、政治动员114

第六章 决策过程115

第一节 立法过程115

一、全国人大立法的含义和特征115

二、全国人大的立法权119

三、立法范围123

四、全国人大的立法程序127

第二节 “施政纲领”——政府工作报告的制定过程135

一、确定报告的主题和基调,完成报告初稿135

二、国务院常务会议初步审议与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136

三、大范围和多方面征求意见137

四、总理定稿138

五、全国人大全体会议审议和通过138

第三节 国家生活中重大事项的决策过程140

一、国家政治中枢组织进行的决策酝酿过程140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程序143

三、简短的分析145

第四节 国家预算的编制和审议程序146

一、国家预算的基本制度151

二、分税制149

三、国家预算的编制形式和收支范围151

四、国家预算的编制程序152

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国家预算草案的审议和批准155

第五节 人事决策过程156

一、“党管干部”——人事安排的基本管理机制157

二、国家机关领导人人事安排的酝酿决策过程157

三、全国人大关于国家机构领导人的选举、决定程序159

第七章 政府决策的施行过程161

第一节 党内的执行系统161

一、党内执行系统的基本构成形式162

二、中共中央领导机构的职能部门163

三、各人民团体系统165

第二节 国务院实施党和国家决策的活动168

一、指导169

二、服务172

三、提取172

四、分配174

五、协调176

六、管制177

七、象征177

第三节 中国党政系统实施重大决策的基本方式和步骤178

一、传达178

二、试点180

三、计划190

四、组织182

五、指挥183

六、协调184

七、总结184

第四节 “两院”的执法工作184

一、中国司法体系建设概略185

二、公检法机关之间的相互制约和执法工作过程186

三、中央司法机关与地方各级执法机关的关系187

四、执法机关工作运行的主要特点和问题189

第五节 国家预算的执行193

一、国家预算的执行机关193

二、国家预算收入的执行194

三、国家预算支出的执行196

四、国家预算在执行中的调整196

第八章 信息传输过程199

第一节 80年代中期之前:单通道的信息传输与反馈机制199

一、单通道信息传输体制的概念和特点199

二、单通道信息传输体制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201

三、中国单通道信息传输体制的主要弊端203

第二节 80年代以来:“四位一体”的混合型信息传输体制206

一、信息传输体制的转轨206

二、党政信息系统的主导地位207

三、思想——信息库初具规模208

四、新闻媒体信息网络高速发展212

五、非党政系统的信息机构开始出现215

六、“四位一体”的混合型信息传输体制的总体特征分析218

第三节 中国政府的政务信息工作220

一、政务信息、政务信息工作和政务信息工作机构220

二、政务信息的构成和来源222

三、当代中国政务信息工作的发展趋势224

第九章 中国政府过程中的监督体系228

第一节 中国政府过程中的监督体系的基本框架229

一、当代中国监督体系的形成过程229

二、当代中国监督体系的基本框架230

第二节 法律监督系统和法律监督程序232

一、宪法监督232

二、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234

三、检察监督237

第三节 政治监督系统和政治监督程序239

一、党的监督239

二、行政监督242

三、政治协商监督245

四、关于政治监督中几个值得注意和研究的问题247

第四节 社会监督系统和社会监督程序248

一、公民的社会监督248

二、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的社会监督250

三、新闻舆论监督251

第十章 政府过程中的“第二财政”253

第一节 “第二财政”的缘起及其相关政府行为253

一、问题的提出:“第二财政”的缘起和扩展254

二、“第二财政”的主要来源255

三、“第二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258

四、现行的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258

第二节 “第二财政”及其相应政府行为的规范问题261

一、控制收入来源,规划收入总量262

二、严格管理好预算外支出263

三、克服失控状态,杜绝相关不规范政府行为265

四、加强人大监督,提倡司法监督266

第三节 对治理不规范财政及相关政府行为的理论分析267

一、根本原因的再分析:传统体制的自我探索267

二、预算外政府行为的利弊分析268

第十一章 单位的政府职能及分解271

第一节 单位的概念和单位所分担的政府职能271

一、研究单位问题的政治学意义271

二、单位的基本概念272

三、单位分担的政府职能273

第二节 单位分担政府职能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局限性277

一、单位分担政府职能的历史根源和理论基础277

二、单位分担政府职能的现实局限性278

第三节 单位的政府职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分解280

一、单位的政府职能将复归于政府281

二、单位的社会——政府职能将复归于社会282

三、单位的政治——政府职能要加以调整283

第十二章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285

第一节 关于“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基本指导思想285

一、历史沿革286

二、维护中央权威288

三、尊重地方利益290

第二节 实现“两个积极性”的基本机制292

一、法制统一与“二级立法”体制292

二、“全党服从中央”与“下级服从上级”293

三、“条条”管理和“块块”管理294

四、“党管干部”与“下管一级”296

五、中央计划管理与地方经济自主性297

六、统一财政管理与分税制299

七、民族团结统一与民族区域自治300

八、“一个国家”与“两种制度”301

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302

第三节 中央——省政府过程302

一、省制沿革302

二、省政治权力结构304

三、中央和省的政治关系307

四、中国省政府过程的主要特点309

第四节 中央——自治地方政府过程311

一、中央与自治区的关系和自治区政府工作的主要特点312

二、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314

第十三章 中国农村政府过程317

第一节 中国的县制沿革与县政特点318

一、县制沿革318

二、县的政治权力结构319

三、中国县政的主要特点323

第二节 省——(地、市)——县政府过程325

一、地区行政公署的政治地位和中间作用325

二、“市管县”体制329

第三节 县——乡(镇)”政府过程333

一、乡和镇的建制、机构333

二、县对乡(镇)的领导机制336

三、县人民政府部门与乡(镇)的“七所八站”338

四、区公所的设置339

五、“镇管乡”和“镇管村”模式340

第四节 村民委员会341

一、村民委员会的组织、任务和性质341

二、村民委员会与政府的关系342

第十四章 中国城市政府过程347

第一节 市制的基本状况和主要特点347

一、市制沿革和城市化进程347

二、中国城市的政治类型351

三、城市的政治权力结构353

四、城市政府过程的主要特点354

第二节 市——区政府过程356

一、市辖区的基本状况和主要特点356

二、区政的主要特点与“市——区”关系358

三、区际关系362

第三节 “市辖区——街”政府过程363

一、街道办事处的性质、地位和组成363

二、区人民政府对街道办事处的领导365

三、街道经济工作367

四、城市政府结构的改革问题371

第四节 居民委员会375

一、居民委员会的性质和地位375

二、居民委员会的新问题和新任务376

三、街道办事处对居民委员会工作的指导378

后记38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