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临床医学检验专业技师 医师 系列 资格考试复习指导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临床医学检验专业技师 医师 系列 资格考试复习指导
  • 鄢盛恺,李萍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728733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929页
  • 文件大小:430MB
  • 文件页数:959页
  • 主题词:医学检验-医药卫生人员-资格考核-自学参考资料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临床医学检验专业技师 医师 系列 资格考试复习指导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临床检验基础1

第一章 血液一般检验1

第一节 血液标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1

第二节 红细胞检查6

第三节 白细胞检查21

第四节 血细胞分析仪及其临床应用31

第五节 血栓与止血一般检验41

第二章 血型和输血58

第一节 血型和输血概论58

第二节 红细胞血型系统58

第三节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63

第四节 血小板血型学64

第五节 血清型64

第六节 输血和成分输血65

第七节 输血不良反应69

第八节 输血相关传染病74

第九节 新生儿溶血病74

第三章 尿液分析75

第一节 尿液生成75

第二节 尿液检验目的76

第三节 尿理学检验79

第四节 尿液化学检查85

第五节 尿液结石检查98

第六节 尿液有形成分的分析100

第七节 尿液细胞检查103

第八节 尿液管型检查108

第九节 尿液结晶检查111

第十节 尿液沉渣定量检查113

第十一节 尿液分析仪及其临床应用114

第四章 尿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检查123

第一节 简述123

第二节 检测方法和临床应用123

第五章 粪便检验125

第一节 标本采集和保存125

第二节 理学检查125

第三节 化学检查126

第四节 显微镜检查128

第六章 胃液和十二指肠引流液检验129

第一节 胃液组成成分和作用130

第二节 适应证和禁忌证130

第三节 理学检查130

第四节 化学检查132

第五节 显微镜检查133

第六节 临床应用134

第七章 脑脊液检查135

第一节 脑脊液的生理功能135

第二节 一般性状检查135

第三节 显微镜检查及其临床意义136

第四节 化学检查及其临床意义137

第五节 免疫学检查及其临床意义138

第六节 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脊液检查的特点139

第八章 浆膜腔穿刺液检查和关节腔穿刺液检查140

第一节 浆膜腔积液产生原因140

第二节 理学检查141

第三节 化学检查143

第四节 显微镜检验144

第九章 精液检查148

第一节 标本采集和保存148

第二节 理学检查148

第三节 化学检查149

第四节 显微镜检查150

第五节 其他检查151

第十章 前列腺液检查152

第一节 标本采集和保存152

第二节 理学检查152

第三节 显微镜检查152

第十一章 阴道分泌物检查153

第一节 标本采集153

第二节 理学检查153

第三节 清洁度检查154

第四节 病原学检查154

第十二章 痰液与支气管灌洗液检验155

第一节 标本采集和保存155

第二节 理学检查155

第三节 显微镜检查157

第四节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的临床应用157

第十三章 羊水检查158

第一节 标本采集和保存158

第二节 理化检查158

第三节 胎儿成熟度检查159

第四节 先天性遗传性疾病产前诊断160

第十四章 脱落细胞学检查161

第一节 正常脱落细胞形态161

第二节 脱落细胞学诊断方法与检验原则169

第三节 脱落细胞学检验质量控制与临床应用评价170

第四节 阴道脱落细胞学171

第五节 肺部脱落细胞学173

第六节 浆膜腔积液脱落细胞学176

第十五章 细针吸取细胞学177

第一节 淋巴结针吸细胞学177

第二节 乳腺针吸细胞学178

第二篇 临床血液学检验181

第一章 绪论181

第一节 概念181

第二节 血液学与临床的关系181

第二章 造血与血细胞分化发育182

第一节 造血器官及造血微环境182

第二节 造血干细胞的分化与调控184

第三节 血细胞的增殖、发育与成熟185

第四节 细胞凋亡186

第三章 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186

第一节 骨髓检查的内容与方法186

第二节 骨髓细胞形态学191

第四章 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196

第一节 细胞化学染色的原理及意义196

第二节 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201

第五章 血细胞超微结构检查的临床应用202

第一节 正常血细胞的超微结构202

第二节 血细胞超微结构检查的临床应用203

第六章 血细胞染色体检查的临床应用204

第一节 染色体的基本概念204

第二节 血液病染色体畸变检查的应用205

第七章 贫血概述206

第一节 贫血的概念、分类206

第二节 贫血临床表现209

第三节 贫血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与步骤209

第八章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诊断211

第一节 溶血性贫血检验的概述211

第二节 溶血性贫血的筛查项目与应用215

第九章 红细胞膜缺陷性贫血及其实验诊断217

第一节 红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217

第二节 红细胞膜缺陷的检验及应用218

第三节 遗传性膜缺陷性贫血的实验诊断220

第四节 获得性红细胞膜缺陷性贫血的实验诊断221

第十章 红细胞酶缺陷性贫血及其实验诊断222

第一节 红细胞酶代谢与功能222

第二节 红细胞酶缺陷的检验及其应用223

第三节 红细胞酶缺陷性贫血的实验诊断224

第十一章 血红蛋白异常所致的贫血及其实验诊断226

第一节 血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226

第二节 血红蛋白异常的检验及其应用226

第三节 血红蛋白病的实验诊断228

第十二章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其实验诊断232

第一节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检验及其应用232

第二节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实验诊断233

第十三章 铁代谢障碍性贫血及其实验诊断235

第一节 红细胞铁代谢与功能235

第二节 铁代谢的检验及其应用236

第三节 缺铁性贫血的实验诊断237

第四节 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的实验诊断239

第十四章 脱氧核苷酸合成障碍性贫血及其实验诊断240

第十五章 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及其实验诊断241

第一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实验诊断241

第二节 急性造血功能停滞的实验诊断242

第三节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实验诊断243

第十六章 白血病概述243

第一节 白血病特点243

第二节 急性白血病的分型244

第三节 急性白血病的疗效观察249

第十七章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其实验诊断250

第十八章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及其实验诊断251

第十九章 慢性白血病及其实验诊断258

第二十章 特殊类型白血病及其实验诊断260

第二十一章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其实验诊断263

第二十二章 恶性淋巴瘤及其实验诊断265

第二十三章 浆细胞病及其实验诊断266

第二十四章 骨髓增生性疾病及其实验诊断268

第二十五章 恶性组织细胞病及其实验诊断271

第二十六章 其他白细胞疾病及其实验诊断272

第二十七章 类脂质沉积病及其实验诊断275

第二十八章 血栓与止血的基本理论276

第一节 血管壁止血功能276

第二节 血小板止血功能276

第三节 血液凝血机制277

第四节 抗血液凝固系统279

第五节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280

第六节 血液流变学282

第七节 血栓形成283

第二十九章 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本方法284

第一节 筛查试验284

第二节 血管壁检验286

第三节 血小板检验287

第四节 凝血因子检验290

第五节 生理抗凝蛋白检验291

第六节 病理性抗凝物质检验293

第七节 纤溶活性检验294

第八节 血液流变学检验297

第三十章 常见出血性疾病的实验诊断299

第一节 出血性疾病的概述299

第二节 血管壁异常性疾病300

第三节 血小板异常性疾病301

第四节 凝血因子异常性疾病302

第五节 循环抗凝物质增多及相关疾病303

第六节 原发性纤溶亢进304

第三十一章 常见血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304

第一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304

第二节 血栓前状态305

第三十二章 抗凝与溶栓治疗的实验室监测308

第一节 抗凝治疗监测308

第二节 抗血小板治疗监测309

第三节 溶栓治疗监测309

第三十三章 出凝血试验的自动化309

第三篇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312

第一章 绪论312

第二章 糖代谢紊乱及糖尿病的检查313

第一节 糖代谢简述313

第二节 高血糖症与糖尿病315

第三节 糖尿病的实验室检查内容、方法学评价参考值和临床意义319

第四节 低血糖症的分型及诊断324

第五节 糖代谢先天性异常325

第三章 血浆脂蛋白及其代谢紊乱326

第一节 血浆脂蛋白与载脂蛋白326

第二节 脂蛋白受体及与脂代谢有关的酶类和特殊蛋白质329

第三节 脂蛋白代谢及其紊乱330

第四节 脂代谢紊乱与动脉粥样硬化332

第五节 临床血脂、脂蛋白和载脂蛋白测定335

第六节 血脂测定的标准化340

第七节 血脂异常的防治342

第四章 血浆蛋白质检查346

第一节 主要血浆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功能和临床意义346

第二节 血浆蛋白质测定、参考值及其临床意义347

第三节 急性时相反应蛋白349

第五章 诊断酶学350

第一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350

第二节 血清酶350

第三节 酶活性浓度的测定技术352

第四节 工具酶及其应用355

第五节 酶的免疫化学测定357

第六节 同工酶测定357

第七节 临床常用血清酶、同工酶及亚型357

第六章 体液、酸碱平衡紊乱及其检查363

第一节 体液中水、电解质分布及平衡363

第二节 钾钠氯测定及方法学评价369

第三节 血气及酸碱平衡370

第四节 血气分析技术378

第七章 钙、磷、镁代谢及骨代谢379

第一节 钙和磷的代谢及调节379

第二节 钙和磷代谢紊乱380

第三节 镁代谢及其异常381

第四节 骨代谢异常的临床生物化学381

第五节 骨代谢相关指标的实验室检查382

第八章 微量元素和维生素383

第一节 重要微量元素的代谢、生物学作用及临床意义383

第二节 维生素的代谢、生物学作用及临床意义386

第三节 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检测389

第九章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390

第一节 药物在体内的基本过程391

第二节 影响血药浓度的主要因素与药物效应392

第三节 药代动力学基础及有关参数的应用392

第四节 临床上需要进行监测的药物和临床指征393

第五节 TDM标本采集时间与注意事项394

第六节 药物浓度测定常用技术396

第七节 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应用396

第十章 心脏疾病的生物标志物397

第一节 心脏的解剖生理基础397

第二节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398

第三节 心脏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发展398

第四节 反映心肌损伤的生物标志物399

第五节 反映心力衰竭的生物标志物——B型钠尿肽和氨基端B型钠尿肽原404

第六节 反映心血管炎症的生物标志物406

第七节 心脏生物标志物的临床检测要求与应用407

第十一章 肝胆疾病的实验室检查408

第一节 肝胆生化409

第二节 肝胆疾病的检查411

第三节 肝细胞损伤时的其他有关检查417

第十二章 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419

第一节 肾脏的结构和功能419

第二节 肾脏功能的生物化学检测421

第三节 尿蛋白检查428

第四节 尿酶检查430

第五节 常见肾脏疾病的生化代谢变化431

第十三章 胰腺疾病的实验室检查433

第一节 胰腺疾病的实验室检查433

第二节 胃肠疾病的实验室检查437

第十四章 内分泌疾病的检查441

第一节 概述441

第二节 下丘脑-垂体内分泌功能紊乱的检查442

第三节 甲状腺功能紊乱的临床生物化学445

第四节 肾上腺功能紊乱的检查447

第五节 性激素紊乱的检查451

第六节 激素检测方法及注意事项453

第十五章 分子生物学技术454

第一节 基因工程的常用工具454

第二节 核酸扩增技术455

第三节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459

第四节 DNA序列测定461

第五节 生物芯片技术464

第十六章 妊娠的临床生物化学466

第一节 正常妊娠466

第二节 妊娠的生物化学诊断469

第三节 妊娠期的母体疾患470

第四节 妊娠中的胎儿疾患471

第五节 妊娠相关的实验室检测指标评价473

第十七章 红细胞代谢紊乱474

第一节 红细胞结构与功能概述474

第二节 成熟红细胞的代谢475

第三节 血红蛋白代谢紊乱475

第四节 溶血机制478

第五节 自由基与红细胞老化479

第六节 红细胞代谢异常的检测480

第十八章 体液肿瘤标志物481

第一节 肿瘤的发生与分类481

第二节 肿瘤标志物及分类482

第三节 临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482

第四节 恶性肿瘤的检测489

第五节 肿瘤标志物的临床评估490

第十九章 血清酶与代谢物检测技术490

第一节 酶检测技术490

第二节 酶催化活性的测定方法493

第三节 代谢物的酶法测定501

第二十章 临床化学自动分析仪503

第一节 自动生化分析仪的类型504

第二节 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性能评价508

第三节 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国内外现状与前景509

第二十一章 临床化学方法的选择、建立与评价510

第一节 方法的选择510

第二节 临床化学方法的建立511

第三节 临床化学方法的评价513

第四节 临床化学方法学性能判断516

第二十二章 生物化学检验标本518

第二十三章 临床化学常用分析技术523

第一节 光谱分析技术523

第二节 电泳技术526

第三节 离心技术529

第四节 层析技术530

第五节 电化学分析技术532

第四篇 临床免疫学检验533

第一章 基本概念533

第一节 免疫的功能533

第二节 免疫应答的类型533

第三节 免疫学与免疫学检验534

第二章 抗原535

第一节 抗原的性质535

第二节 抗原的免疫原性535

第三节 抗原的特异性536

第四节 抗原的分类537

第五节 免疫佐剂539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与抗体539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540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抗原性540

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541

第四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542

第五节 免疫球蛋白的基因543

第六节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合成544

第四章 补体系统545

第一节 补体系统的组成和性质545

第二节 补体的激活546

第三节 补体激活的调节546

第四节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547

第五章 免疫系统548

第一节 免疫器官548

第二节 免疫细胞549

第六章 细胞因子553

第一节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553

第二节 各种细胞因子的特性553

第三节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555

第四节 细胞因子受体555

第五节 细胞因子在医学上的意义555

第七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556

第一节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结构及其多态性556

第二节 MHC的抗原结构及分布557

第三节 MHC的分布与功能557

第八章 免疫应答558

第一节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558

第二节 初次免疫应答与再次免疫应答559

第三节 免疫调节560

第四节 免疫耐受561

第九章 免疫炎症562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562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563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563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564

第十章 抗原抗体反应565

第一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和类型565

第二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和影响因素566

第十一章 抗血清的制备566

第一节 免疫原的制备566

第二节 免疫佐剂567

第三节 抗血清制备方案568

第四节 免疫血清的鉴定和保存568

第五节 免疫血清的纯化569

第十二章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569

第一节 杂交瘤技术的基本原理569

第二节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技术570

第三节 基因工程抗体技术571

第十三章 沉淀反应572

第一节 凝胶沉淀试验572

第二节 凝胶免疫电泳技术573

第三节 液相沉淀试验和免疫浊度分析573

第十四章 凝集反应575

第一节 直接凝集反应575

第二节 间接凝集反应576

第十五章 免疫溶血反应与补体结合试验577

第一节 免疫溶血反应577

第二节 补体结合试验578

第十六章 酶联免疫技术578

第一节 均相酶免疫测定579

第二节 异相酶免疫测定579

第三节 应用亲和素和生物素的ELISA584

第四节 膜载体的酶免疫测定584

第十七章 放射免疫技术585

第一节 放射免疫分析586

第二节 免疫放射分析587

第十八章 荧光免疫分析588

第一节 荧光现象及有关概念588

第二节 荧光抗体制备589

第三节 免疫荧光显微技术589

第四节 其他荧光免疫测定技术590

第十九章 发光免疫技术591

第一节 发光现象和相关概念591

第二节 化学发光免疫测定592

第二十章 金免疫技术593

第一节 胶体金的主要特性593

第二节 金标免疫测定593

第二十一章 免疫细胞分离技术594

第一节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595

第二节 淋巴细胞亚群的分离596

第二十二章 淋巴细胞标志和功能的检测598

第一节 T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598

第二节 T细胞功能检测599

第三节 B细胞表面标志物的检测600

第四节 B细胞功能的检测601

第五节 自然杀伤细胞(NK)的检测601

第二十三章 吞噬细胞的检测602

第一节 中性粒细胞功能的检测602

第二节 巨噬细胞功能的检测603

第二十四章 细胞因子的检测604

第一节 生物学测定方法604

第二节 免疫测定法605

第三节 分子生物学测定方法606

第四节 细胞因子测定的临床应用607

第二十五章 变态反应病的检测607

第一节 各型变态反应所致常见疾病和特点607

第二节 超敏反应的主要免疫学检测608

第二十六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检测609

第一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共同特征和分类609

第二节 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610

第三节 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611

第四节 自身抗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612

第二十七章 免疫增殖性疾病的检测614

第一节 多发性骨髓瘤615

第二节 巨球蛋白血症616

第三节 其他免疫增殖病617

第四节 浆细胞源恶性增生性疾病的诊断618

第二十八章 免疫缺陷病及其免疫学检验619

第一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619

第二节 继发性免疫缺陷620

第三节 免疫缺陷病的实验诊断621

第二十九章 感染性疾病及其免疫学检验622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检测622

第二节 细菌感染性疾病625

第三节 梅毒感染626

第四节 ToRCH感染626

第三十章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627

第一节 常见肿瘤标志物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628

第二节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及影响因素631

第三节 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631

第三十一章 移植免疫的检验633

第一节 供者与受者的配合选择634

第二节 排斥反应及监测634

第三十二章 免疫学检验的质量管理635

第一节 基本概念635

第二节 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636

第五篇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640

第一章 绪论640

第一节 微生物、微生物学与医学微生物学640

第二节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641

第三节 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在医学中的作用642

第二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642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和形态642

第二节 细菌的基本结构643

第三节 细菌的特殊结构645

第四节 细菌L型646

第三章 细菌的生理646

第一节 细菌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状646

第二节 细菌营养和生长繁殖647

第三节 细菌的新陈代谢649

第四章 细菌的分布651

第一节 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651

第二节 细菌在人体的分布651

第五章 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653

第一节 基本概念653

第二节 物理因素对细菌的影响653

第三节 化学因素对细菌的影响654

第四节 影响消毒灭菌的效能因素及监测656

第五节 生物因素对细菌的影响656

第六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657

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657

第二节 微生物变异现象658

第三节 微生物变异的机制658

第四节 遗传变异研究的实际意义660

第七章 微生物的致病性与感染661

第一节 概述661

第二节 微生物与宿主的关系661

第三节 病原菌的致病性662

第四节 机体的抗菌免疫663

第五节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663

第六节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666

第七节 感染的临床征象:病症与症状668

第八节 微生物感染的防治原则668

第八章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669

第一节 概述670

第二节 微生物在生物化学分类中的地位670

第三节 细菌的分类单位、系统和命名671

第四节 细菌的分类方法672

第九章 微生物学检验概述673

第一节 概述673

第二节 标本采集与运送674

第三节 微生物学检查674

第四节 血清学诊断675

第五节 免疫检测技术676

第六节 发光分析技术676

第七节 鲎试验676

第八节 分子生物学在病原微生物中的应用677

第十章 细菌形态学检查法678

第一节 显微镜检查678

第二节 不染色细菌标本检查法679

第三节 细菌染色标本检查法679

第十一章 培养基680

第一节 培养基的组成成分680

第二节 培养基的种类681

第三节 分离培养基的选择682

第十二章 细菌的培养与分离技术682

第一节 基本条件682

第二节 细菌的接种与分离技术683

第三节 细菌培养的方法683

第四节 细菌的生长现象684

第五节 细菌L型的检验685

第十三章 细菌的生物化学试验685

第一节 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试验686

第二节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代谢试验688

第三节 碳源和氮源利用试验690

第四节 各种酶类试验690

第五节 抑菌试验694

第十四章 血清学试验695

第一节 血清学鉴定695

第二节 免疫学诊断696

第十五章 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技术696

第十六章 菌种保存与管理698

第十七章 细菌检验的自动化、微型化设备700

第十八章 球菌701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701

第二节 链球菌属703

第三节 肠球菌属708

第四节 奈瑟菌属和布兰汉菌属710

第十九章 肠杆菌科712

第一节 概述712

第二节 埃希菌属714

第三节 沙门菌属717

第四节 志贺菌属721

第五节 变形杆菌属723

第二十章 弧菌科及检验725

第一节 霍乱弧菌725

第二节 气单胞菌属729

第三节 邻单胞菌属730

第二十一章 弯曲菌属和幽门螺杆菌及检验731

第一节 弯曲菌属731

第二节 幽门螺杆菌734

第二十二章 厌氧性细菌及检验737

第一节 概述737

第二节 厌氧菌标本的采集与运送738

第三节 厌氧菌的分离与鉴定739

第二十三章 需氧或兼性厌氧革兰阳性杆菌及检验742

第一节 棒状杆菌属(白喉棒状杆菌)743

第二节 炭疽芽胞杆菌744

第三节 蜡样芽胞杆菌747

第四节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749

第二十四章 分枝杆菌属及检验751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751

第二节 非结核分枝杆菌755

第三节 麻风分枝杆菌756

第二十五章 非发酵菌及检验757

第一节 概述757

第二节 铜绿假单胞菌758

第三节 不动杆菌属761

第四节 寡养单胞菌属762

第五节 军团菌属763

第二十六章 其他革兰阴性杆菌及检验766

第二十七章 衣原体及检验768

第一节 分类、微生物学特性和临床意义769

第二节 微生物学检验770

第二十八章 立克次体及检验771

第一节 分类、微生物学特性和临床意义771

第二节 微生物学检验772

第二十九章 支原体及检验773

第一节 分类、微生物学特性和临床意义773

第二节 微生物学检验775

第三十章 病原性放线菌及检验776

第一节 分类、微生物学特性和临床意义777

第二节 微生物学检查778

第三十一章 螺旋体及检验779

第一节 疏螺旋体属780

第二节 钩端螺旋体属781

第三节 密螺旋体属782

第三十二章 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784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结构与病毒的增殖784

第二节 噬菌体787

第三节 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787

第四节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788

第五节 病毒的实验室诊断790

第六节 呼吸道病毒794

第七节 肠道病毒798

第八节 轮状病毒800

第九节 黄病毒(乙脑病毒、森林脑炎病毒、登革病毒)801

第十节 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802

第十一节 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803

第十二节 肝炎病毒807

第十三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812

第十四节 狂犬病病毒814

第十五节 人乳头瘤病毒815

第三十三章 真菌检验816

第一节 概述816

第二节 假丝酵母菌818

第三节 隐球菌820

第四节 曲霉菌821

第五节 其他深部真菌822

第六节 皮肤真菌823

第三十四章 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824

第一节 血液标本细菌学检验824

第二节 尿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826

第三节 生殖道标本的细菌学检验829

第四节 粪便标本的细菌学检验831

第五节 呼吸道标本的细菌学检验834

第六节 脑脊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838

第七节 脓液、组织标本及穿刺液的细菌学检验840

第三十五章 细菌对药物的敏感试验842

第一节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与体外药敏试验抗菌药物选择原则842

第二节 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845

第三节 耐药菌株的监测851

第三十六章 医院感染857

第一节 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857

第二节 医院感染的监测858

第三十七章 临床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与实验室安全防护859

第一节 临床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859

第二节 安全防护863

第六篇 临床寄生虫学检验865

第一章 总论865

第二章 肠道寄生虫867

第一节 肠道寄生线虫867

第二节 肠道寄生绦虫和吸虫872

第三节 肠道寄生原虫875

第三章 肝胆与组织内寄生虫878

第一节 华支睾吸虫878

第二节 细粒棘球绦虫879

第三节 刚地弓形虫880

第四章 血液与淋巴系统内寄生虫881

第一节 日本血吸虫881

第二节 疟原虫883

第三节 杜氏利什曼原虫885

第四节 丝虫886

第五章 神经系统寄生虫887

第一节 广州管圆线虫887

第二节 致病性自由生活阿米巴888

第六章 呼吸系统寄生虫889

第一节 卫氏并殖吸虫889

第二节 卡氏肺孢子虫890

第七章 眼部寄生虫891

第八章 泌尿生殖系统寄生虫892

第九章 医学节肢动物893

第一节 皮肤寄生节肢动物893

第二节 病媒节肢动物:蚊、蝇、蚤、蜚蠊896

第十章 寄生虫检验技术897

第一节 病原学检查897

第二节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900

第七篇 临床实验室管理901

第一章 绪论901

第二章 误差901

第三章 准确度及精密度902

第四章 有效数字903

第五章 基本统计学904

第六章 室内质量控制906

第七章 室间质量评价915

第八章 临床检验方法学评价920

第九章 实验室认可92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