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乌江流域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黄健民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04645722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187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205页
- 主题词:乌江-流域-自然地理-研究;乌江-流域-人文地理-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乌江流域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自然与环境3
第一章 地质、矿产与地震3
第一节 地质3
一、地层、岩性的基本特征及其分布3
二、恐龙6
三、地质构造6
第二节 矿产8
一、成矿条件8
二、矿产资源分布概况及组合开发利用9
三、节约矿产资源 发展循环经济15
第三节 地震16
一、地震的发生及地震异常17
二、人类尚未掌握地震孕育发展的规律,地震预测很困难17
三、地震学家在做什么18
四、小南海地震18
五、普及地震知识及防震应急救助常识20
第二章 地貌22
第一节 地貌基本特征22
一、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山地面积广大22
二、高原隆升显著 层状地貌明显22
三、喀斯特地貌发育 分布广泛22
四、高原山地峡谷地貌结构显著23
第二节 地貌类型及分布24
一、高原24
二、山原24
三、山地25
四、丘陵26
五、山间盆地27
六、河流阶地与岩溶平原27
第三章 气候28
第一节 气候特征与大气环流28
一、气候特征28
二、大气环流28
第二节 气候要素29
一、气温29
二、降水30
三、光照30
第三节 气象灾害32
一、旱灾32
二、暴雨和洪涝33
三、大风、冰雹36
四、雷暴37
五、霜冻38
六、凌冻39
七、雾39
第四节 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40
一、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40
二、气候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40
三、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41
第四章 河流与湖泊42
第一节 河流42
一、乌江42
二、乌江支流43
第二节 湖泊46
一、草海46
二、小南海49
第三节 湿地在生态、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效益51
一、生态效益51
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52
第四节 水资源与综合开发利用52
一、水资源52
二、乌江干流梯级水电站及支流水电站开发概况53
三、乌江流域水电工程地震监测台网建设60
四、水电工程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61
五、乌江流域综合开发利用的意义、作用和效益62
六、大力开发水电,是保障未来中国能源供应的重要举措之一64
七、坚持统筹兼顾 促进可持续发展64
八、建设生态文明65
第五节 移民65
一、淹没特点65
二、移民难点65
三、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65
四、移民工作的可持续发展66
五、完善移民的后期扶持67
第六节 水文68
一、年平均流量与汛期68
二、泥沙量68
第七节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69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要求69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破解中国水问题的核心理念70
第八节 大力节约能源资源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71
一、充分认识节约能源资源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71
二、我国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较低,节约潜力巨大72
三、采取综合措施,大力推进节约能源资源工作72
四、我国能源发展的基本对策73
第五章 土地资源75
第一节 土地利用现状与主要土壤类型分布及特征75
一、土地利用现状75
二、主要土壤类型分布及特征75
第二节 土地资源类型分区76
一、乌蒙山区76
二、黔中山原丘陵盆地区77
三、黔北山原丘陵盆地区77
四、大娄山区77
五、黔东北山区78
六、鄂西南山区78
七、四川盆周与武陵山区79
第三节 合理使用及保护土地资源,加强土地管理和调控79
一、合理使用土地的原则79
二、要高度重视保护耕地80
三、保护耕地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81
四、我国保护耕地的战略目标和基本策略81
五、我国耕地保护工作的原则、核心、关键和目的81
六、保护耕地资源的基本措施82
七、加强土地管理和调控82
第六章 植被和动物84
第一节 植被84
一、植被的基本特征及分布规律84
二、植被的主要类型85
第二节 动物90
一、动物区系90
二、动物的地理分布90
第三节 生物资源及其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91
一、丰富的生物资源91
二、保护生物物种资源 合理利用生物物种资源 切实维护生态平衡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92
三、保护森林 绿化大地93
四、保护生物多样性93
五、自然保护区的建设94
第七章 地质灾害97
第一节 滑坡、崩塌、泥石流97
一、滑坡97
二、崩塌98
三、泥石流98
四、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灾害预报,为防灾减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100
五、编制山洪、泥石流灾害防治规划100
第二节 水土流失、地面塌陷、矿井地质灾害100
一、水土流失100
二、地面塌陷103
三、矿井地质灾害103
第三节 喀斯特石漠化及治理104
一、喀斯特石漠化的分布及危害104
二、喀斯特石漠化的成因机理105
三、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难点与症结106
四、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对策与治理途径107
第四节 喀斯特地区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108
一、贵州省毕节试验区城镇化建设现状108
二、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109
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110
第二编 人文与社会113
第八章 农业与林业113
第一节 农业113
一、农业的基本特征和现状113
二、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14
三、农业各部门的生产布局115
第二节 畜牧业 养禽业 水产业 中药材 养蜂业117
一、畜牧业117
二、养禽业118
三、水产业118
四、中药材119
五、养蜂业119
第三节 林业119
一、用材林119
二、经济林和林副产品119
第九章 工业、交通运输业与城市121
第一节 乌江流域工业概况及特征121
一、概况121
二、特征121
第二节 主要工业部门及生产布局121
一、能源工业121
二、冶金工业122
三、机械工业122
四、化学工业122
五、电子信息工业122
六、建材工业122
七、轻工业123
第三节 乡镇企业123
第四节 交通运输业124
一、铁路运输124
二、公路运输125
三、内河航运126
四、航空运输126
五、管道运输126
第五节 城市 统筹城乡发展126
一、主要城市126
二、科学规划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127
第六节 乌江流域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128
一、乌江流域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128
二、乌江流域经济的发展方向129
第十章 乌江流域的文化130
第一节 古文化遗址与文物古迹130
一、古文化遗址130
二、古墓群 古墓葬132
三、古文物——唐钟134
第二节 古建筑及摩崖碑碣 古生物化石博物馆134
一、古建筑134
二、末代彝族土司庄园——毕节大屯136
三、唐崖土司城遗址——咸丰尖山136
四、摩崖碑碣137
五、古生物化石博物馆138
第三节 民间文学艺术138
一、民间音乐138
二、传统戏剧144
三、民俗145
四、民间舞蹈145
五、传统手工技艺146
第四节 生态博物馆 民族节日146
一、生态博物馆146
二、民族节日147
第五节 文化遗产保护147
一、中国文化遗产概览148
二、文化遗产保护148
中国世界遗产名录150
第十一章 中国工农红军在乌江流域的斗争151
第一节 红三军进军乌江流域151
一、概况151
二、红三军进军乌江流域 攻占黔江151
三、红三军转战湘鄂川黔边152
四、酉阳南腰界——红三军司令部旧址153
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川黔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成立154
第二节 黔东特区的开辟154
一、枫香溪会议154
二、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的成立155
三、黔东特区各项工作的开展155
四、工农武装的发展与黔东特区的巩固156
第三节 红六军团西征 红二、六军团会师157
一、红六军团西征157
二、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 南腰界胜利会师大会158
第四节 黔东特区和鄂川边斗争的坚持158
一、黔东特区游击战争的坚持158
二、鄂川边独立团的游击战争159
第五节 红军长征途中在乌江流域的斗争 遵义会议160
一、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途中在乌江流域的斗争强渡乌江 遵义会议160
二、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长征途中在乌江流域的斗争162
第六节 宣传教育工作163
一、南腰界红军干部训练班163
二、黔东特区干部训练班164
三、保护教育事业164
四、社会教育和宣传工作164
中国工农红军的任务和纪律166
第十二章 乌江流域旅游167
第一节 乌江流域的旅游资源167
一、自然旅游资源167
二、人文旅游资源173
第二节 乌江流域旅游业的发展175
一、乌江流域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175
二、全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175
第十三章 维护生态安全 保护环境180
第一节 乌江流域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180
一、水环境质量形势严峻180
二、大气污染严重 酸雨频率增加181
三、生态环境严峻182
四、噪声超标严重182
第二节 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强环境保护182
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182
二、切实解决乌江流域突出的环境问题182
三、生态教育应成为公民的终身教育184
四、开创环保工作的新局面184
五、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185
主要参考文献186
后记187
热门推荐
- 1135414.html
- 3753996.html
- 635962.html
- 950482.html
- 3608822.html
- 2242420.html
- 55044.html
- 3574267.html
- 1116616.html
- 13026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24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359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642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233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320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640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214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770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011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77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