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恢复生态学导论 第2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恢复生态学导论 第2版
  • 任海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205650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278页
  • 文件大小:74MB
  • 文件页数:289页
  • 主题词:生态系生态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恢复生态学导论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恢复生态学概论1

1.1 生态恢复与恢复生态学的定义1

1.1.1 生态恢复的定义1

1.1.2 生态系统恢复后的特征3

1.1.3 恢复生态学的定义3

1.1.4 生态恢复与其他生态实践4

1.2 恢复生态学的基本内容7

1.3 恢复生态学研究简史7

1.4 恢复生态学的发展趋势10

主要参考文献12

2 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15

2.1 基础生态学理论15

2.1.1 限制因子理论15

2.1.2 群落演替理论16

2.1.3 生态位理论18

2.1.4 物种共生理论19

2.1.5 生态适宜性理论20

2.1.6 生态系统的结构理论20

2.1.7 生物多样性理论21

2.1.8 景观生态学理论23

2.2 恢复生态学理论25

2.2.1 人为设计和自我设计理论25

2.2.2 参考生态系统理论26

2.2.3 集合规则理论27

2.2.4 恢复的概念模型27

2.2.5 适应性恢复29

2.2.6 护理植物理论30

主要参考文献33

3 退化生态系统36

3.1 退化生态系统的定义36

3.2 退化生态系统的成因与过程36

3.3 全球及中国的退化生态系统37

3.3.1 中国的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分布38

3.3.2 各类典型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39

3.3.3 水土流失问题44

3.3.4 生物多样性问题45

3.3.5 中国当前的退化生态系统问题46

3.3.6 生态恢复的地带性问题47

3.3.7 退化生态系统的研究趋势48

主要参考文献48

4 生态系统恢复51

4.1 生态恢复的目标与模式51

4.2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基本原则52

4.3 恢复成功的标准53

4.4 生态恢复的方法54

4.5 生态恢复的时间56

4.6 生态恢复工程管理指南57

4.6.1 引言57

4.6.2 概念规划57

4.6.3 预备工作60

4.6.4 规划实施61

4.6.5 实施工作62

4.6.6 实施后的工作62

4.6.7 评价与宣传62

4.7 生态恢复的监测和评估63

4.8 生态系统恢复后的特征64

4.8.1 生物特征64

4.8.2 非生物特征67

4.9 中国森林恢复中存在的问题68

主要参考文献69

5 生态恢复实践72

5.1 草地生态系统恢复重建与适应性管理72

5.1.1 引言72

5.1.2 重大科学问题与研究进展72

5.1.3 草地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生态学基础76

5.1.4 草地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功能84

5.1.5 草地生态系统持续管理原则85

5.1.6 中国北方温带退化草地的恢复重建88

5.2 退化淡水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94

5.2.1 湿地的功能及其退化原因94

5.2.2 湿地恢复的概念95

5.2.3 湿地恢复的理论96

5.2.4 湿地恢复的原则和目标100

5.2.5 湿地恢复的策略101

5.2.6 湿地恢复的过程与方法102

5.2.7 湿地恢复的合理性评价104

5.3 极度退化的热带季雨林恢复105

5.3.1 实验地小良定位站概况105

5.3.2 森林恢复前后的生态效应对比106

5.3.3 主要启示110

5.4 南亚热带退化草坡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111

5.4.1 草坡恢复过程中的植物多样性演变规律111

5.4.2 草坡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化学成分变化113

5.4.3 草坡恢复过程中的水文变化特征114

5.4.4 草坡恢复过程中的草坡生物量和生产力115

5.4.5 南亚热带草坡恢复的一些问题讨论115

5.5 亚高山人工针叶林的恢复121

5.5.1 实验样地概况121

5.5.2 物种多样性变化121

5.5.3 群落生物量变化123

5.5.4 凋落物变化124

5.5.5 土壤肥力变化125

5.5.6 亚高山人工针叶林恢复的生态特征126

5.6 退化农田生态系统的恢复127

5.6.1 农田生态系统的退化127

5.6.2 退化农田恢复的程序及措施129

5.6.3 评估农业生态系统恢复的参考指标129

5.6.4 复合农林业130

5.6.5 防止退化的必由之路——可持续性农业136

5.7 潮间带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管理137

5.7.1 红树林概论137

5.7.2 实例——深圳湾红树林生态系统138

5.7.3 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管理与恢复141

5.8 海岛生态系统的恢复144

5.8.1 海岛恢复概论145

5.8.2 海岛的干扰145

5.8.3 海岛恢复的限制性因子146

5.8.4 海岛恢复的利益与过程147

5.8.5 海岛恢复中的注意事项147

5.8.6 实例——广东南澳岛的植被恢复148

5.9 红壤退化及其植被恢复148

5.9.1 红壤退化的原因与过程148

5.9.2 红壤退化的防治及恢复150

5.10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152

5.10.1 黄土高原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152

5.10.2 恢复策略152

5.10.3 恢复技术问题153

5.10.4 植被恢复技术154

5.11 干旱区的植被恢复156

5.11.1 干旱区的植被及其恢复概况156

5.11.2 西北干旱区生态恢复应考虑的问题157

5.12 喀斯特山地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其恢复160

5.12.1 喀斯特研究概况160

5.12.2 石漠化的原因与机制162

5.12.3 石漠化喀斯特生态系统恢复164

5.12.4 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恢复研究趋势166

5.13 废弃矿地的植被恢复166

5.13.1 矿业废弃地恢复概论167

5.13.2 矿业废弃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方法168

5.13.3 矿业废弃地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模式170

主要参考文献171

6 全球变化与生物入侵179

6.1 外来种在生态系统恢复中的作用179

6.1.1 植物外来种与退化生态系统179

6.1.2 影响植物入侵的因子182

6.1.3 外来种的风险评价184

6.1.4 对植物外来种的管理188

6.2 生物多样性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190

6.3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90

6.3.1 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92

6.3.2 大气臭氧损耗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96

6.3.3 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99

6.3.4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存在的问题201

主要参考文献201

7 生态系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205

7.1 生态系统管理205

7.1.1 生态系统管理的定义205

7.1.2 生态系统管理的发展简史207

7.1.3 生态系统管理的数据基础207

7.1.4 生态系统变化的度量208

7.1.5 生态系统管理的要素209

7.2 南非的稀树草原生态系统管理210

7.2.1 稀树草原主要植物种类的形态与生理210

7.2.2 稀树草原的生态系统评估211

7.2.3 稀树草原自然演替与退化212

7.2.4 稀树草原的水土流失214

7.2.5 火及其对稀树草原的影响214

7.2.6 灌木入侵并丛生215

7.2.7 稀树草原管理原则216

7.3 恢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217

7.3.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定义217

7.3.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简史218

7.3.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容221

7.3.4 天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比较226

7.3.5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价227

7.3.6 生态系统服务的保护策略与途径228

7.4 生态系统健康229

7.4.1 生态系统健康的定义及研究简史229

7.4.2 生态系统在胁迫下的反应230

7.4.3 生态系统健康的标准232

7.4.4 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估与预测233

7.4.5 生态系统健康的等级理论234

7.4.6 干扰、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态系统健康234

7.4.7 生态系统管理、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系统健康235

7.4.8 生态系统健康研究存在的问题235

7.5 恢复生态学中的人文观236

7.5.1 沿岸边生态恢复——社会价值的角色236

7.5.2 生态决策的人文价值观目标238

7.6 国际恢复生态学会的环境政策247

7.6.1 生态系统的保护247

7.6.2 重建247

7.6.3 生态恢复的采用248

7.6.4 生态系统管理248

7.6.5 景观整合248

7.6.6 文化与可持续发展248

7.6.7 生物多样性与濒危物种248

7.6.8 环境恢复的战略价值248

7.6.9 全球植被重建项目249

7.7 可持续发展与退化生态系统恢复249

7.7.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有关背景249

7.7.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观252

7.7.3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恢复生态学253

7.7.4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254

7.7.5 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发展趋势255

主要参考文献256

8 恢复生态学理论和实践的挑战260

8.1 当前恢复生态学理论研究热点及面临的挑战260

8.1.1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评价标准260

8.1.2 参考生态系统及其构建261

8.1.3 生物多样性在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中的地位和作用262

8.1.4 生态系统的构建规则262

8.1.5 群落交错区、生态过渡区和景观边界理论及其在生态恢复中的意义263

8.1.6 生态系统恢复力及其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264

8.1.7 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完整性264

8.1.8 新兴生态系统与复合生态系统265

8.2 恢复生态学实践面临的挑战267

8.2.1 生态恢复的根本原因与动力267

8.2.2 极端地区的生态恢复267

8.2.3 退化生态系统成功恢复的一般特征与评价标准269

8.2.4 生态恢复的复杂性270

8.3 面临挑战的恢复生态学270

主要参考文献271

第一版后记275

第二版后记27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