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扶风案板遗址发掘报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扶风案板遗址发掘报告
  •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专业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086406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366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381页
  • 主题词:文物/考古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扶风案板遗址发掘报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节 历史沿革与自然环境1

一、历史沿革1

二、自然环境特征1

第一章 地理位置与发掘经过1

第二节 文化分期2

图一 案板遗址地理位置及发掘区分布图2

第二节 发掘经过3

一、发现与调查经过3

二、发掘经过4

第二章 地层堆积与文化分期7

第一节 地层堆积情况7

一、沟北区(GB)7

(一)地层堆积7

图二 沟北区(GB)第二、三期遗迹平面分布图8

图三 GBTl2、T15遗迹平面分布图及南壁剖面图9

图四 GBT20~T25遗迹平面分布图及南壁剖面图10

二、沟南东区(GND)11

(一)地层堆积11

(二)遗迹打破关系11

图五 沟南东区(GND)遗迹平面分布图12

图六 GNDT5~T7遗迹平面分布图及北壁剖面图13

三、沟南中区(GNZ)14

(一)地层堆积14

(二)遗迹打破关系14

图七 沟南中区(GNZ)仰韶时期遗迹平面分布图15

图九 GNZT22、T21、T23、T24南壁剖面图16

图八 GNZTl6、T18、T20、T22西壁剖面图16

(二)遗迹打破关系17

图一○ 沟南西区(GNX)遗迹平面分布图18

四、沟南西区(GNX)18

图一一 GNXTl南壁剖面图19

(一)地层堆积19

二、第二期遗存20

一、第一期遗存20

(二)遗迹打破关系20

三、第三期遗存21

(一)椭圆形桶状22

一、灰坑22

第一节 遗迹22

第三章 第一期遗存22

图一二 第一期灰坑平、剖面图(一)24

图一三 第一期GNDH30出土陶器25

图一四 第一期GNDH31出土陶器26

(二)圆形桶状26

图一五 第一期GNDH11出土陶器27

图一六 第一期GNZH65出土陶器28

(三)圆形锅底状28

图一七 第一期灰坑平、剖面图(二)29

(四)不规则形29

图一八 第一期GNDH27出土陶器30

二、壕沟30

图一九 第一期GNDH24出土陶器31

(一)陶系32

一、陶器32

第二节 遗物32

(二)纹饰33

图二○ 第一期彩陶纹样35

(三)制法36

(四)器形36

图二一 第一期尖底瓶38

图二二 第一期平底瓶39

图二三 第一期A型大口深腹罐41

图二四 第一期B型大口深腹罐42

图二五 第一期鼓腹罐43

图二六 第一期圆腹罐44

图二七 第一期高领罐45

图二八 第一期圜底盆、曲腹盆46

图二九 第一期叠唇盆47

图三○ 第一期直口钵49

图三一 第一期敛口钵50

图三二 第一期叠唇缸51

图三三 第一期陶瓮52

图三四 第一期陶盘、碗、勺53

图三五 第一期陶杯54

图三六 第一期器盖55

图三七 第一期陶刀、陶锉、陶环、陶塑人像56

图三八 第一期陶纺轮57

二、石器58

图三九 第一期石器59

图四○ 第一期石球60

三、骨角器60

图四一 第一期骨、角、蚌器61

第四章 第二期遗存63

第一节 遗迹63

一、灰坑63

(一)圆形袋状坑65

(二)椭圆形袋状坑65

(三)圆形桶状坑65

图四二 第二期灰坑平、剖面图(一)66

图四三 第二期灰坑平、剖面图(二)67

图四四 第二期GNDH28出土陶器68

(四)椭圆形桶状坑68

图四五 第二期GNZH1出土陶器69

图四六 第二期GNDHl9出土陶器70

图四七 第二期灰坑平、剖面图(三)71

图四八 第二期GNDH25出土陶器72

图四九 第二期GNZH38出土陶器73

(五)圆形锅底状坑73

图五○ 第二期GNDH26出土陶器74

(六)椭圆形锅底状坑74

图五一 第二期GNDH29出土陶器75

(一)小型房址76

(二)大型房址76

二、房址76

图五二 第二期GNZF3平面图77

(一)陶系79

第二节 遗物79

一、陶器79

(二)纹饰81

(四)器形82

(三)制法82

图五三 第二期尖底瓶84

图五四 第二期A型大口深腹罐86

图五五 第二期B型大口深腹罐87

图五六 第二期鼓腹、圆腹、高领罐88

图五七 第二期宽沿浅腹盆89

图五八 第二期A型深腹盆91

图五九 第二期B型、C型深腹盆92

图六○ 第二期敞口浅腹盆93

图六一 第二期直口钵94

图六二 第二期敛口钵95

图六三 第二期浅腹钵96

图六四 第二期厚唇缸97

图六五 第二期平沿缸98

图六六 第二期盂、瓮、盘形器99

图六七 第二期陶盘100

图六八 第二期陶碗100

图七○ 第二期器盖101

图六九 第二期陶杯101

图七一 第二期陶甑102

图七二 第二期陶灶103

图七三 第二期陶釜104

图七四 第二期陶抄(GNZHl:101)105

图七五 第二期器座106

图七六 第二期陶刀107

图七七 第二期陶纺轮108

图七八 第二期陶塑人像(一)109

图七九 第二期陶塑人像(二)110

图八○ 第二期陶环112

图八一 第二期陶钏113

图八二 第二期陶饼形器、陶球、陶陀螺形器、陶铲114

二、石器115

图八三 第二期石刀116

图八四 第二期石斧、石锛、石铲、石凿117

图八五 第二期石球、石镞、石矛、石网坠、石锄119

三、骨角蚌器120

图八六 第二期石笄120

图八七 第二期骨镞121

图八八 第二期骨针、骨笄、骨角锥123

图八九 第二期骨匕及骨、牙、蚌、珍珠饰品125

第五章 第三期遗存126

第一节 遗迹126

一、灰坑126

图九○ 第三期灰坑平剖面图(一)128

图九一 第三期GBH7出土陶器(一)129

(一)袋状坑129

图九二 第三期GBH7出土陶器(二)130

图九三 第三期GBH7出土陶器(三)131

图九四 第三期GBH7出土陶器(四)132

图九五 第三期GBH7出土陶器(五)133

图九六 第三期GBH7出土陶器(六)134

图九七 第三期GBH26出土陶器(一)135

图九八 第三期GBH26出土陶器(二)136

图九九 第三期GBH26出土陶器(三)137

图一○○ 第三期GBH26出土陶器(四)138

图一○一 第三期GBH41出土陶器139

图一○二 第三期GBH49出土陶器140

(二)桶状坑140

图一○三 第三期灰坑平剖面图(二)141

图一○四 第三期GNDHl6出土陶器(一)142

图一○五 第三期GNDHl6出土陶器(二)143

图一○六 第三期GNDHl6出土陶器(三)144

图一○七 第三期GBH42出土陶器145

(三)锅底状坑146

图一○八 第三期灰坑平削面图(三)147

图一○九 第三期GBH20出土陶器(一)148

图一一○ 第三期GBH20出土陶器(二)149

(四)不规则形坑150

图一一一 第三期GBH20出土陶器(三)150

图一一二 第三期GNDHl0出土陶器151

图一一三 第三期GBH33出土陶器152

图一一四 第三期GBH48出土陶器153

二、房址153

图一一五 第三期GBF1、F2平剖面图154

三、陶窑155

图一一六 第三期GBYl平剖面图155

第二节 遗物156

一、陶器156

(一)陶系156

(二)纹饰156

(四)器形159

(三)制法159

图一一七 第三期A型筒形罐(一)162

图一一八 第三期A型筒形罐(二)163

图一一九 第三期A型筒形罐(三)164

图一二○ 第三期A型筒形罐(四)165

图一二一 第三期A型筒形罐(五)167

图一二二 第三期B型筒形罐(一)168

图一二三 第三期B型筒形罐(二)169

图一二四 第三期单耳罐(一)171

图一二五 第三期单耳罐(二)173

图一二六 第三期单耳罐(三)174

图一二七 第三期双耳罐(一)175

图一二八 第三期双耳罐(二)177

图一二九 第三期陶斝178

图一三○ 第三期陶豆179

图一三一 第三期陶鼎179

图一三二 第三期陶缸181

图一三三 第三期小口圆肩瓮182

图一三四 第三期大口深腹瓮183

图一三五 第三期釜灶185

图一三六 第三期敞口杯186

图一三七 第三期单耳杯187

图一三八 第三期双耳杯188

图一三九 第三期无耳小壶189

图一四○ 第三期单耳壶、双耳壶190

图一四一 第三期喇叭口平底瓶(一)192

图一四二 第三期喇叭口平底瓶(二)193

图一四三 第三期刻槽盆(一)195

图一四四 第三期刻槽盆(二)196

图一四五 第三期刻槽盆(三)197

图一四六 第三期刻槽盆(四)198

图一四七 第三期浅腹盆199

图一四八 第三期深腹盆200

图一四九 第三期陶盂201

图一五○ 第三期陶碗202

图一五一 第三期器盖203

图一五二 第三期陶纺轮204

图一五三 第三期陶球、陶陀螺形器206

图一五四 第三期陶环207

二、石器207

图一五五 第三期石铲208

图一五六 第三期石锛209

图一五七 第三期石凿210

图一五八 第三期石刀211

图一五九 第三期石矛、石刀213

图一六○ 第三期石斧214

图一六一 第三期石镞215

图一六二 第三期石钻、石笄、石环、石纺轮等216

三、骨、角器217

图一六三 第三期骨镞218

图一六四 第三期骨角器219

第一节 墓葬形制221

一、墓圹221

第六章 西周墓葬221

(一)直壁式221

(二)斜壁式221

图一六五 GNZ区周墓分布平面图222

图一六六 直壁式墓223

图一六七 斜壁式墓223

(三)二层台式224

图一六八 二层台式墓224

图一六九 葬具与葬式225

二、葬具225

一、陶器226

第二节 随葬品226

四、墓向226

三、葬式226

图一七○ 陶鬲227

图一七一 陶罐228

图一七二 陶豆229

图一七三 石、蚌、贝器230

三、蚌、贝器230

二、石器230

三、关于墓葬的年代问题231

二、关于随葬陶器的组合问题231

一、关于墓葬的分组及性质问题231

第三节 有关问题的分析讨论231

一、墓室233

第一节 墓葬形制233

第七章 汉代墓葬233

二、甬道及墓道233

图一七四 GNZM23墓室结构图234

第二节 随葬品234

一、陶器234

图一七五 M23随葬陶罐235

图一七六 M23随葬陶器、铜器(一)236

图一七七 M23随葬陶器、铜器(二)240

二、煤精制品241

三、铜器241

图一七八 M23随葬陶器、铜器及煤精制品242

图一七九 M23随葬铜镜(拓片)243

第八章 案板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研究245

第一节 动植物遗存反映环境气候演变规律245

一、渭河流域典型遗址孢粉地层的比较研究245

二、渭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植被、气候的演变过程248

三、环境气候的演变规律251

第二节 仰韶时期遗存的初步研究253

一、地层关系与遗迹单位的分类253

二、典型器物的演变与分期254

三、渭泾河流域仰韶文化的分区研究257

第三节 案板第三期遗存与渭泾河流域龙山时代早期诸文化的比较研究261

一、发现与研究概况261

二、文化分布及其自然环境的比较262

三、文化特征的比较264

四、文化源流的比较267

五、几点认识270

附表一 案板遗址GND区灰坑登记表271

附表二 案板遗址GNX区灰坑登记表272

附表三 案板遗址GNZ区灰坑登记表272

附表四 案板遗址GB区灰坑登记表274

附表五 案板遗址墓葬登记表276

附录一 案板遗址孢粉分析277

附录二 案板遗址灰土中所见到的农作物——兼论灰像法的改进286

附录三 陕西扶风案板遗址动物遗有的研究290

编后记29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