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 中国转型期经济问题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谷书堂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070715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858页
- 文件大小:44MB
- 文件页数:88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 中国转型期经济问题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一、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1
二、中国经济学的发展9
三、关于再版后的本书17
第一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制度安排和体制选择23
第一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23
第一节 生产力的基本规定23
一、生产力的定义23
二、生产力的构成24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中的“人与人的关系”26
第二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26
一、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26
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28
第三节 生产力发展的两条主线:生产工具、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分工、协作和管理的发展28
一、生产力实体性因素及技术的发展28
二、分工、协作和管理的发展33
一、生产力发展对古代家庭制度的决定作用36
第四节 生产力发展对社会经济制度的决定作用36
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37
三、生产力与历史上主要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39
第五节 由生产力标准所引起的思考45
一、生产力标准与实践标准的一致性45
二、生产力标准的普遍性和惟一性46
三、生产力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47
第二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产权和所有制结构49
第一节 产权和所有制的产生及其功能49
一、产权和所有制的概念49
二、产权和所有制的产生50
三、产权和所有制的作用53
第二节 产以和所有制决定的依据55
一、对生产力标准的分析55
二、交易、交易费用和建立产权的成本56
三、产权和所有制的决定57
一、公有制的内涵和特征59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混合所有制结构59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61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混合所有制结构62
四、公有制的实现形式64
第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的演变67
第一节 传统经济体制下的所有制关系67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和在传统体制下的演变67
二、传统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建立的原因68
三、对50年代建立传统所有制关系的反思70
一、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调整73
第二节 80年代以来我国所有制的改革与发展73
二、国家所有制的改革76
三、集体所有制的改革80
第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体制83
第一节 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83
一、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要求最佳配置83
二、经济资源最佳配置方式的选择85
一、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在本质上的一致性87
第二节 市场经济产生的一般原因87
二、市场经济产生的一般条件89
第三节 社会主义所有制与市场经济的融合93
一、国有制与市场经济融合的必要性93
二、国有制与市场经济融合中的矛盾性97
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98
一、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98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99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100
第五章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演变101
第一节 经济体制的本质规定及表现形式101
一、经济体制的界定101
二、经济体制的决定因素及表现形式102
第二节 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及利弊分析105
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105
二、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作用107
三、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109
一、对计划经济理论的反思112
第三节 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112
二、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114
第四节 中国现阶段市场化程度及演变趋势114
一、市场化的界定和特征115
二、市场化的成因116
三、市场化的指标116
四、加快市场化进程的对策119
一、按劳分配原则的特定内涵122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关系122
第一节 传统的按劳分配理论与社会主义实践之间的矛盾122
二、按劳分配原则借以实现的充分必要条件125
三、传统意义上的按劳分配原则与社会主义实践之间的矛盾129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分配关系是由所有制关系决定的132
一、生产要素的所有制关系是分配关系的基础132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关系是由其所有制关系决定的134
二、社会主义财富的分配是以财富的生产为基础的135
第三节 社会主义财富的生产和分配135
一、分配理论与生产理论的关系135
三、社会主义分配关系的价值表现138
第七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形式和分配政策144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劳动收入144
一、劳动收入的本质规定144
二、劳动收入量的规定145
三、劳动收入的形式146
四、劳动市场与劳动收入量的决定149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劳动收入151
一、非劳动收入的本质规定151
二、非劳动收入的数量规定151
三、非劳动收入的形式152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政策153
一、平等的双重经济涵义及其相互关系154
二、平等与效率的替换156
三、公平的涵义157
四、我国现阶段的公平分配政策159
第二篇 经济主体与微观经济运行167
第八章 微观经济运行的理论与方法167
第一节 微观经济分析的对象与方法167
一、本篇的结构与方法167
二、本篇的两个理论支点169
第二节 中国企业理论的演进与发展173
一、企业理论在经济学说史中的地位173
二、企业理论演进的四个阶段175
三、企业理论的发展与创新182
第三节 组织理论研究追踪186
一、组织理论形成的背景与特点186
二、“微观之微观经济学”188
三、“第三种组织形态”190
第九章 现代企业制度192
第一节 企业与现代企业192
一、企业192
二、现代企业195
第二节 产权制度198
一、所有权的分散性与灵活转让性198
二、所有权与控制权202
第三节 委托一代理制度204
一、代理问题204
二、代理成本206
三、制度安排与设计207
一、国有企业的现状与问题211
第四节 我国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211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与争论212
三、产权改革与制度创新215
第十章 企业经营机制与多样企业制度模式选择219
第一节 企业经营机制及其构成219
一、企业经营机制的涵义219
二、经营决策机制220
三、刺激驱动机制221
四、内在约束机制222
五、得益制衡机制223
六、资产营运机制224
第二节 企业经营机制的结构特征225
一、整体性225
二、层次性226
三、开放性227
第三节 股份合作制企业制度228
一、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性质及特点229
二、股份合作制企业的产生和发展231
三、股份合作制兴起的客观基础232
四、关于股份合作制的争议234
第四节 个体经营与私营企业制度237
一、个体私营企业的产权特征与企业制度形式238
二、个体私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239
第十一章 企业行为Ⅰ:决策与创新242
第一节 企业的经营目标242
一、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242
二、企业经营目标类型分析244
三、中国企业经营目标的转换247
第二节 企业的经营决策248
一、企业决策机制与决策类型249
二、决策导向:由计划转向市场249
三、决策组织:董事会和经理层251
四、决策责任与决策权的对称251
第三节 企业创新与创新机制的构造253
一、企业创新的内容253
二、中国企业创新面临的新挑战254
三、中国未来企业创新过程中的趋势分析256
四、进一步推进企业创新的构想259
五、企业创新机制的构造261
第十二章 企业行为Ⅱ:企业发展264
第一节 融资、投资与资本经营264
一、融资的基本理论与中国企业的融资264
二、投资的基本理论与中国企业的投资267
三、企业的资本经营与市场环境269
一、资产重组及其实现形式272
第二节 资产重组与企业并购272
二、西方国家的企业并购及其启示274
三、中国的企业并购277
第三节 企业集团及其发展战略279
一、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与管理特征279
二、中国发展企业集团的必要性281
三、中国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283
第一节 作为消费主体的家庭286
一、家庭的基本消费和消费目标286
第十三章 作为市场主体的家庭经济行为286
二、家庭消费结构与消费层次288
三、我国家庭消费模式的变化290
四、家庭收入与家庭储蓄292
第二节 作为劳动主体的家庭293
一、劳权的性质293
二、劳动者的就业298
三、家庭收入及其构成302
一、家庭投资的兴起及家庭投资的方式307
第三节 作为投资主体的家庭307
二、家庭人力资本的投资309
第十四章 农户及其经济行为311
第一节 农村产权制度变迁与农户承包经营311
一、两种体制下的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制度311
二、农村财产关系的深刻变革313
三、农户承包经营的客观必然性315
第二节 农户的经营行为317
一、家庭承包制与农户投资行为318
二、土地产权制度与农户投资行为319
三、农业规模经营与农户投资行为320
第三节 农村经济结构变动与劳动力转移321
一、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演变趋势322
二、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323
三、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与产业选择325
第四节 农村经济组织的创新与发展326
二、以合作为依托是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重要特征327
一、家庭经营是新型农村经济组织产生和发展的出发点327
三、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328
第十五章 现代市场与市场运行绩效331
第一节 市场契约与交易法规331
一、市场关系的实质是契约关系331
二、行为规范与市场秩序333
三、市场经济的法制化336
第二节 现代市场结构338
一、市场结构及其类型338
二、集中度、产品差别、进入壁垒与信息量340
三、垄断竞争市场结构342
第三节 “市场成功”与“市场失效”346
一、市场功能与“市场成功”346
二、“市场失效”及其类型348
三、非市场与“非市场失效”351
四、小结:市场与政府353
一、宏观经济学对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指导意义357
第一节 现代宏观经济学与中国宏观经济357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分析的对象357
第三篇 现代宏观经济学与中国宏观经济分析357
二、努力实现宏观经济学的中国化358
第二节 宏观经济分析的主要概念359
第三节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化及内在联系361
一、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性与周期波动362
二、中国通货膨胀的历史变化与成因363
三、1978年以来中国失业率的变化及其原因364
第四节 经济增长的的国际比较366
第五节 现代宏观经济学发展变化的基本线索368
一、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的产生与发展368
二、新古典经济学对国家干预理论的否定与新凯恩斯理论的兴起370
第十七章 总需求372
第一节 国民经济核算和总需求372
一、国民经济核算的几种方法372
二、投资恒等储蓄374
三、中国总需求构成的历史变化375
四、总需求构成的国际比较376
第二节 总供求均衡与自动调整377
一、存货投资与总供求均衡377
二、总供求的自动均衡378
第三节 收入一支出模型380
一、45°线与总支出模型380
二、政府如何调整总支出水平382
第四节 支出收入乘数与支出限制383
一、支出收入乘数383
二、财政、税收制度与乘数384
三、政府支出与财政收支平衡385
四、平衡预算乘数386
第十八章 总需求管理概要387
第一节 IS-LM模型387
一、投资函数及R的意义387
三、IS-LM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389
二、货币需求389
四、IS-LM模型对经济自动实现均衡的解释392
五、IS和LM曲线的斜率与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393
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乘数397
第二节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398
一、总需求曲线及含义398
二、总供给曲线斜率对总需求政策效果的影响400
四、制度性总需求膨胀与制度性总需求紧缩401
三、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401
第十九章 消费、投资与总需求404
第一节 消费行为和消费函数404
一、凯恩斯消费函数的缺陷405
二、凯恩斯消费函数在中国适用性的研究406
三、消费和储蓄的前向预期消费理论407
四、消费、储蓄和实际利率410
五、中国的消费函数及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410
第二节 投资行为和投资函数412
一、加速原理与固定资产投资变化414
二、合意资本K的决定415
三、从实际K到合意K的调整416
四、税收与投资417
五、资产的价格与固定资产投资418
第二十章 总供给与总供求均衡420
第一节 潜在总供给420
二、生产要素的相互替代与潜在总供给421
三、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均衡421
第二节 潜在总供给的变化422
第三节 实际总供给的决定425
一、价格灵活调整:实际总供给恒等于潜在总供给425
二、价格刚性:实际总供给持续偏离潜在总供给426
三、实际总供给曲线的推导426
四、预期与实际总供给曲线的变化428
一、要素投入和社会最大的产量430
五、中国是否存在理性预期430
第四节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及宏观经济的动态调整过程432
附录:预期对中国实际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影响435
第二十一章 总供给政策436
第一节 总供给政策为什么重要436
一、总需求管理政策的缺陷437
二、消除外部冲击影响要求制定合理的总供给政策439
第二节 总供给政策的结构分析440
一、出口生产部门和国内生产部门441
二、外部冲击、结构调整与总供求均衡442
三、外部冲击、产业结构调整与中国宏观经济均衡443
第三节 总供给政策的微观基础444
一、政府政策的微观经济影响445
二、价格机制与结构调整446
三、建立一个健全的劳动力市场448
第二十二章 政府财政收支与财政政策451
第一节 财政制度与财政收支451
一、中国国家财政收支概览452
二、中国政府的实际财政能力454
一、税收自动稳定器455
第二节 财政政策工具455
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456
三、中国如何使用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458
第三节 财政政策的微观经济效应460
一、拉弗曲线:税收的供给效应461
二、李嘉图等价462
三、财政税收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动态影响464
四、1994年中国财税改革466
第四节 财政赤字与债务的动态积累468
一、财政赤字的弥补468
二、中国财政赤字与债务-收入比例的动态变化470
第二十三章 货币制度与货币政策472
第一节 货币需求472
一、货币、货币量及货币需求的概念472
二、中国货币需求概览473
三、凯恩斯货币需求函数的意义474
四、鲍莫-托宾模型的意义474
五、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475
六、对货币需求函数的实证检验476
七、M2与利率变化的关系:货币需求函数的深入分析478
第二节 货币与货币供给机制479
一、准备金-存款比率480
二、基础货币及其构成481
三、基础货币供给和货币创造482
四、货币乘数483
五、中国货币制度改革483
第三节 货币政策与货币政策目标485
一、1993-1998年的中国货币政策485
二、中国货币政策改革的方向488
三、货币政策目标490
第二十四章 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均衡491
第一节 国际收支平衡及与汇率、利率的关系491
一、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概览491
二、贸易差额与汇率492
三、资本项目与利率494
四、国际收支平衡方程与EB曲线495
五、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均衡496
第二节 汇率与汇率制度499
一、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500
二、实际汇率与购买力平价501
三、国际套利与利率平价505
第三节 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506
一、蒙代尔-弗莱明模型507
二、固定汇率与资本自由流动条件下的财政与货币政策508
三、资本管制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510
四、总供给曲线与固定汇率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均衡513
第四节 人民币汇率决定机制与改革方向513
一、钉住汇率决定的基础514
二、人民币汇率决定的基础515
三、现行人民币汇率决定机制及缺陷516
四、人民币汇率决定机制的改革方向517
一、经济发展的含义523
第一节 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理论523
第四篇 经济增长与发展523
第二十五章 经济发展理论与经济发展阶段523
二、经济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525
第二节 经济发展理论的产生与演进527
一、经济发展理论产生的历史渊源527
二、经济发展理论的形成与演进529
三、经济发展理论的发展趋势537
四、拓展与创新:中国经济发展理论的现状与趋势539
第三节 中国当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541
一、经济发展阶段的主要理论542
二、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标准543
三、中国经济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544
四、中国的二元经济特征546
第二十六章 二元经济中的农业发展与农村城镇化551
第一节 传统农业经济的特征、发展趋势与发展目标551
一、传统农业经济的特征551
二、传统农业的发展趋势554
三、传统农业发展的目标:现代农业557
第二节 农业剩余及生产率提高在二元经济发展中的作用560
一、农业剩余与二元经济转换560
二、农业生产率提高与两部门平衡发展562
第三节 土地制度改革与农业发展564
一、发展中国家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形式565
二、土地改革的基本形式与家庭农场566
第四节 我国农业发展简史及现状569
一、我国农业发展的简史569
二、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措施571
第五节 农村非农业化与城镇化574
一、农村非农业化与城镇化的理论574
二、农村非农业化与城镇化的意义575
三、影响农村非农业化与城镇化的因素576
四、中国农村非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农村城镇化578
一、工业化的内含与意义581
第一节 工业化与城市工业的地位581
第二十七章 二元经济中的城市非农业发展581
二、工业化的过程与测度583
第二节 中国城市工业经济的历史与现状586
一、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阶段587
二、经济体制改革与逐步深化的工业化阶段591
三、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战略选择593
第三节 城市服务业的现状与趋势595
一、城市服务业的内涵与发展过程595
二、我国城市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概述598
第四节 城市化601
一、城市化的概念、发展过程及测度601
二、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和现状602
三、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604
第二十八章 二元经济平衡发展与产业结构606
第一节 平衡增长与非平衡增长理论606
一、平衡增长理论606
二、非平衡增长论609
一、二元经济平衡发展的基本理论614
第二节 二元经济的平衡与协调发展614
二、中国经济平衡发展问题616
第三节 产业结构理论和三大产业的平衡发展617
一、配第一克拉克定理617
二、库兹涅茨的贡献618
三、钱纳里等人对库滋涅茨理论的发展619
四、中国三次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和展望619
第四节 城乡平衡发展621
一、城乡平衡发展的基本模型621
二、中国城乡协调发展问题628
第五节 地区平衡发展与“发展极”、“梯度推移”和“地理二元”论629
一、“发展极”理论629
二、“地理二元”论630
三、梯度推移理论和反梯度推移模式631
四、关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632
第一节 二元经济中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635
第二十九章 二元经济中增长方式转型及均衡发展635
一、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内涵636
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制约因素637
三、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技术进步639
第二节 经济增长的最佳速度644
一、衡量经济增长速度的指标645
二、适宜速度或最佳速度的标志645
三、“最佳速度”与“最优速度”的区别648
一、中国经济增长周期的特征650
第三节 经济增长周期与均衡发展650
二、中国经济增长周期的内在机制651
第三十章 经济增长模型与二元经济发展660
第一节 东西方现代经济增长模型的形成与演化660
一、现代经济增长模型的形成660
二、新古典与剑桥经济增长模型662
三、东欧及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型研究664
第二节 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665
一、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666
二、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667
第三节 新经济增长理论668
一、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思想669
二、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贡献671
第四节 中国二元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673
一、经济总量增长的实证分析673
二、两部门增长的实证分析680
第三十一章 过剩劳动、人力资本及收入分配差别688
第一节 二元经济中的人口、过剩劳动及劳动力流动688
一、二元经济国家的人口发展特点688
二、二元经济国家劳动力市场的特征691
三、二元经济中的失业与就业扩展692
四、二元经济中的劳动力流动696
五、中国的人口与劳动力供求态势702
第二节 二元经济国家的人力资本投资704
一、人力资本的形成705
二、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707
三、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与医疗保健708
四、中国人力资本投资的成就与问题712
第三节 劳动要素与公有经济收入差别倒U曲线713
一、单一公有制情况下一元经济中的收入差别变动713
二、单一公有制情况下二元经济中的收入差别变动716
三、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收入差别变动717
第四节 公有经济与私有经济收入差别倒U曲线的比较720
一、私有经济收入差别倒U模型关注的变量720
二、公有经济收入差别倒U模型关注的变量722
三、“私有经济倒U模型”的局限与“公有经济倒U模型”的发展723
第三十二章 资本积累与金融深化726
第一节 资本积累与经济发展726
一、资本积累在二元经济转换中的作用726
二、资本稀缺对二元经济转换的障碍729
三、促进资本形成推动二元经济转换的战略731
第二节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本积累问题734
一、传统体制下的资本积累模式734
二、体制变革中新积累格局的形成737
三、新的资本积累格局对中国二元经济转换的影响739
四、新积累格局的问题及深化改革的趋势740
第三节 金融深化与二元经济发展741
一、金融深化与二元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741
二、中国金融深化进程及其对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的影响744
第四节 利用外资与资本积累746
一、利用外资与资本积累结构的变化747
二、国际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本积累效率的影响753
第三十三章 二元经济中的技术进步与知识经济758
第一节 技术进步的涵义、类型与测算758
一、技术进步的涵义与类型758
二、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其测算761
第二节 二元经济中技术进步的理论与实践764
一、二元经济中的技术进步理论: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764
二、发展中国家诱致性技术变迁的实例:绿色革命766
第三节 中国技术进步的基本状况770
一、中国工业技术进步状况770
二、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状况771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与特征774
第四节 知识经济与高科技产业774
二、知识经济与高新技术产业776
第三十四章 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及体制改革782
第一节 自然资源在二元经济发展中的作用782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782
二、自然资源的特点784
三、自然资源在二元经济发展中的作用785
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786
第二节 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786
二、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787
三、二元经济条件下环境问题的特殊性790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我们共同的未来791
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791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793
第四节 如何在二元经济中推动可持续发展796
一、发展中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796
二、在二元经济中推动可持续发展798
第五节 经济体制改革与二元经济发展800
第三十五章 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806
第一节 封闭经济与开放经济806
一、封闭经济的局限性806
二、封闭条件下的二元经济809
三、“缺口理论”与对外开放810
第二节 产业结构优化与对外贸易政策812
一、对外开放与产业结构优化813
二、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原则816
第三节 技术进步与利用外资政策819
一、对外开放与技术进步820
二、对外开放与外资政策822
第四节 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826
一、我国对外开放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特点826
二、外资政策与贸易政策829
第一节 从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过渡832
一、向现代一元经济过渡的转折点832
第三十六章 现代一元经济的特征与发展趋势832
二、向现代一元经济转变的可能性834
三、向现代一元经济转变中面临的挑战836
四、向现代一元经济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838
第二节 现代一元经济的特征838
一、现代一元经济的特征838
二、现代一元经济的发展趋势840
一、西方发达经济的发展841
第三节 当今发达经济的现状841
二、当前发达国家经济的现状843
三、发达国家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844
四、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趋势845
第四节 中国迈向发达经济的发展战略845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条件846
二、中国的中长期发展目标848
三、21世纪中国经济的变化趋势849
主要参考文献854
后记858
热门推荐
- 263940.html
- 2374924.html
- 3107891.html
- 1520493.html
- 2344782.html
- 3552449.html
- 1185478.html
- 3552814.html
- 1212481.html
- 25270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613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484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885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601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482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381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856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510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844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78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