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
  • 刘宓庆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ISBN:7500115261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559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586页
  • 主题词:英语-翻译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论 了解汉语,理解汉语1

0.0 概述1

0.1 汉语是极富审美感性的语言2

0.1.1 汉语文字的形象化2

0.1.2 汉语语源复杂的感性特征4

0.1.3 声调赋予汉语特有的审美感性8

0.2 汉语是一种重意念、重以意役形的语言15

0.3 汉语是一种寓“理”(语法)于“意”的语言:它的语法呈隐性21

0.4 结语24

第一章 汉英对比研究方法论与翻译问题27

1.1 汉英对比研究方法论27

1.1.0 概述27

1.1.1 本位原则28

1.1.2 “相似性”和“非相似性”并重的原则34

1.1.3 描写主义的原则39

1.1.4 体用原则48

1.1.5 关于“比较标准”49

1.1.6 结语51

1.2 语言对比研究与翻译问题53

1.2.0 概述53

1.2.1 翻译学应用理论研究的基本手段和原则54

1.2.2 翻译学应用理论(汉英对比)研究的三个层次56

1.2.3 结语58

第二章 汉英语法特征比较60

2.0 概述60

2.1 比较与分析61

2.1.1 汉语语法的隐含性62

2.1.2 汉语词语句法功能标定性弱势67

2.1.3 汉英语序差异概述70

2.1.4 “形合”与“意合”初论74

2.1.5 汉英音系与语法的关系差异悬殊75

2.1.6 汉英语法歧义比较78

2.2 结语80

第三章 汉英主语的差异及转换问题83

3.0 概述83

3.1 比较与分析87

3.1.1 英语的主谓提挈机制88

3.1.2 汉英主语的特征比较91

3.1.3 汉英主语的类型比较92

3.1.4 汉语主语的形态弱势97

3.1.5 汉英主语的语法功能比较98

3.2 汉英翻译中的主语转换问题99

3.2.1 对应(Equivalence)99

3.2.2 转换(Shift)100

3.2.2.1 词类转换式主语转移100

3.2.2.2 推导式主语转移102

3.2.2.3 反逆式主语转移104

3.2.3 补充(Supplement)106

3.2.3.1 补充主语的手段107

3.2.3.2 补充泛指性代词或名词107

3.2.3.3 补充人称代词108

3.2.3.4 补充逻辑推导产生的主语109

第四章 汉英谓语差异:汉译英中的主谓定位问题112

4.0 概述112

4.1 比较与分析113

4.1.1 英语谓语的基本特征:英语形式程式的核心114

4.1.2 汉语谓语的独立性、自足性较强,形式机制弱116

4.1.3 汉语谓语构成成分复杂多样118

4.1.4 汉语谓语形式比较复杂120

4.1.4.1 连动式谓语120

4.1.4.2 兼语式谓语123

4.1.4.3 紧缩式谓语125

4.1.5 汉英补语对比126

4.1.6 汉英谓语比较结语133

4.2 汉英翻译中谓语转换的对策和方法134

4.2.1 对应134

4.2.2 变通135

4.2.3 补充141

4.3 特殊谓语结构的翻译问题142

4.3.1 连动式主谓结构142

4.3.2 兼语式主谓结构144

4.3.3 “有”字句145

4.4 主谓定位参照规范146

第五章 汉英宾语差异及转换问题149

5.0 概述149

5.1 比较与分析150

5.1.1 汉语动语材料的多样化153

5.1.2 汉语宾语的构成材料也比较复杂156

5.1.3 汉语动词与英语之间的语义关系比较复杂158

5.2 对策与翻译参照规范162

第六章 汉英短语比较166

6.0 概述166

6.1 比较与分析167

6.1.1 汉英短语结构对比168

6.1.2 汉英短语类别对比175

6.1.3 汉英短语功能对比188

6.1.3.1 汉语短语的句法扩展性189

6.1.4 汉英短语意义的判定问题193

6.2 结语195

第七章 汉英句式差异:汉译英中的句子组织问题(一)198

7.0 概述198

7.1 比较与分析200

7.1.1 汉英基本句结构比较201

7.1.2 基本句结构特征:句扩展式汉英递归性不同205

7.2 汉英句型转换的对策和方法208

7.3 现代汉语的若干特殊句式213

7.3.1 “把”字句213

7.3.2 “是”字句217

7.3.2.1 概述218

7.3.2.2 “是”字句下位句型及变式224

7.4 汉英句型转换参照规范231

第八章 汉英语段比较:汉译英中的句子组织问题(二)234

8.0 概述234

8.1 比较与分析235

8.1.1 “形式主轴”与“意念主轴”236

8.1.2 再论“形合”与“意合”241

8.1.3 汉英语段结构差异244

8.1.4 汉英语段扩展模式245

8.1.4.1 主语的承接功能246

8.1.4.2 语段中的语言结构分析247

8.1.4.3 语段中的语义逻辑关系分析251

8.1.5 关于现代汉语流水句259

8.1.6 结语262

8.2 对策和方法263

8.2.1 分切(断句)263

8.2.2 合并(并句)265

8.2.2.1 隐性联接与显性联接265

8.2.2.2 从属关系联接268

8.3 语段转换参照规范273

第九章 语序问题275

9.0 概述275

9.1 比较分析与方法277

9.1.1 英语语序的稳定性278

9.1.2 英语语序的变通性279

9.1.3 汉语语序概述284

9.1.4 汉语语序的时序律(PTS)291

9.1.5 汉英语序的范围律(PSS)294

9.1.6 汉英语序的主客律(PSOS)与表里律(PEIS)295

9.1.7 汉英语序的因果律(PCRS)299

9.1.8 句子的信息焦点303

9.2 对策和参照规范307

9.3 结语307

第十章 被动语态311

10.0 概述311

10.1 比较与分析312

10.1.1 基本特征313

10.1.2 结构形式问题316

10.1.3 语态的暗含义318

10.1.4 英语词汇手段的被动暗含义318

10.1.5 显性被动与隐性被动319

10.1.6 结语327

10.2 对策和方法327

10.2.1 语态分析327

10.2.2 语态转换331

10.2.2.1 汉语非主谓句转换为英语被动句331

10.2.2.2 汉语话题—述题句转换为英语被动句331

10.2.2.3 汉语泛指主语句转换为英语被动句333

10.2.2.4 汉语“被”字句334

10.2.2.5 可译成英语被动式的其他汉语句式336

10.3 参照规范和结语338

第十一章 汉英时、体差异:翻译中的时体转换问题340

11.0 概述340

11.1 比较与分析341

11.1.1 汉语动词时、体形态弱势342

11.1.2 英语动词时、体形态标定与汉语对应式352

11.1.3 泛时性问题357

11.2 对策和方法362

11.2.1 英语时、体选择定时性原则分析362

11.2.2 原语形式分析364

11.2.3 时、体变通366

11.3 参照规范与结语368

第十二章 汉英“虚拟”表示法差异369

12.0 概述369

12.1 比较与分析370

12.1.1 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371

12.1.2 虚拟手段372

12.1.2.1 英语的虚拟手段与汉语的词汇对应式372

12.1.2.2 汉语的“虚拟”手段与英语的动词形态(形式)对应式377

12.1.2.2.1 汉语表示“虚拟”的显性手段377

12.1.2.2.2 汉语表示“虚拟”的隐性手段381

12.1.3 “虚拟”意义问题382

12.2 汉英“虚拟”式转换参照规范和结语385

12.2.1 英语虚拟式表述手段的封闭性386

12.2.2 汉语“虚拟”式表述手段的开放性386

12.2.3 汉语“虚拟”式表述的制约手段388

第十三章 汉英表现法比较391

13.0 概述391

13.1 比较与分析394

13.1.1 汉英形态体系差异396

13.1.1.1 汉英形态的类型及形态体系结构差异396

13.1.1.2 语法—语义功能差异400

13.1.2 前述(PS)和结述(CS)的分布模式401

13.1.3 三论“形合”与“意合”403

13.1.4 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409

13.1.5 直接陈述与间接陈述417

13.1.5.1 汉英概念命名差异418

13.1.5.2 汉英使用代词的差异419

13.1.5.3 明与暗、显与隐421

13.1.6 汉语中的重叠表现法424

13.2 对策和方法429

13.2.1 再论形态表意与词汇表意429

13.2.2 再论前述成分与结述成分432

13.2.3 动词优势与名词(及介词)优势433

13.3 结语435

第十四章 汉英词的比较与翻译(一)437

14.0 概述437

14.1 比较与分析437

14.1.1 汉英词义一般比较439

14.1.2 汉英词义与语素的关系441

14.1.3 新义新词与新义旧词445

14.1.4 实与虚446

14.1.5 结构词与虚词449

14.2 结语454

第十五章 汉英词的比较与翻译(二)456

15.0 概述456

15.1 汉英词语的语义关系456

15.2 词义辨析460

15.2.1 词语结构分析:语素是词义的基本理据460

15.2.2 词语语序分析:LR对接与RL对接464

15.2.3 词语语境分析:功能与意义的统一466

15.3 汉词英译法468

15.3.1 对应468

15.3.2 阐释469

15.3.3 引申469

15.3.4 转换470

15.3.5 淡化(虚化)472

15.3.6 融合473

15.3.7 替代473

15.3.8 音译474

15.3.9 注释474

15.4 词语翻译的参照规范475

15.4.1 译词的原则性475

15.4.2 译词的灵活性:意义寓于使用477

15.4.2.1 词义的语境化479

15.4.2.2 搭配的约定式479

15.4.3 汉语新词语的翻译问题480

第十六章 汉英思维方式比较483

16.0 概述483

16.1 比较与分析485

16.1.1 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487

16.1.2 悟性与理性492

16.1.3 主体意识与非人称主语498

16.1.3.1 人称主语与非人称主语498

16.1.3.2 被动与主动500

16.1.3.3 隐性主体意识502

16.1.4 对立与并举504

16.1.5 具体与抽象507

16.1.6 顺序与逆序508

16.2 摆脱思维方式对翻译的消极影响(消极迁移)510

16.2.1 重整体性思维所引致的翻译表现问题511

16.3 思维中的“迁移”问题522

16.4 结语524

附录一 现代汉语词类表528

附录二 汉语主语的确定53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