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道教文化丛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道教文化丛谈
  • 郭重威,孔新芳著 著
  • 出版社: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ISBN:7207065809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05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19页
  • 主题词:道教-宗教文化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道教文化丛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道学源流梗概1

第一节 道家的形成2

第二节 道学的文化渊源4

一、道学是氏族社会经验和理念的提升5

二、道学是对原始宗教文化的批判性继承6

三、道学的许多理论来自于《易经》7

四、诸子百家对道学的影响8

第三节 道学的发展与演变8

第四节 道学的基本内容17

第五节 道学学派与道家20

第六节 道学与其他各学派的关系25

第一节 道教形成的主客观因素29

第二章 道教的形成与发展29

一、历史的选择30

二、文化的整合31

三、民间的认可32

第二节 道教形成和发展的过程34

一、道教形成的准备阶段34

二、道教组织的创建阶段36

三、道教的成熟阶段40

四、道教的繁荣阶段43

五、道教的衰微阶段45

第三节 道教与封建社会制度48

第四节 道教的宗教属性54

第五节 道教的本土化特征55

第六节 道教的现状57

第三章 道教的派系及组织60

第一节 符箓派道教的形成与发展61

一、《太平经》与符箓派道教61

二、符箓派道教的兴起62

三、符箓派道教的发展63

第二节 《周易参同契》与金丹派道教65

第三节 张天师及他的天师道67

第四节 三清派和灵宝派的兴起69

第五节 老子讲道处形成的楼观派73

第六节 金初北方的全真道75

第七节 金丹派南宗的兴起和发展78

第八节 其他道派简介81

一、太一道81

二、真大道教82

三、净明道83

四、武当道84

五、张三丰道派85

六、两晋时期民间的妖道、鬼道85

第四章 道教经籍的由来和编纂87

第一节 道经的文化渊源88

第二节 道经的神学意义90

一、道经神学意义的表现91

二、道经神学化的意义93

第三节 历代道书的造作94

第四节 道书的分类体系“三洞四辅”97

第五节 历代道书的编纂工作101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101

二、唐宋时期103

三、金、元时期105

四、明清时期106

第六节 当代道经的整编工作107

第五章 道教的神仙信仰110

第一节 从妈祖的故事说起110

一、妈祖的民间传说110

二、妈祖故事背后的神话112

三、历代帝王对妈祖的态度114

四、妈祖背后的众多神仙115

五、由妈祖故事想起的116

第二节 民间的神仙信仰117

第三节 道教对民间神仙信仰的整合与提升121

一、道教教义与民间神仙信仰的自然吻合121

二、道教接受民间神仙信仰是一种必然选择122

三、道教诸多神仙的由来122

四、道教神仙信仰理论上的提升124

第四节 道教神仙谱系的形成和发展125

第五节 神仙的特征与功能127

一、神与仙的区别127

二、神仙的特征128

三、神仙的功能130

一、先天真圣133

第六节 主要神仙简介133

二、后天仙真138

三、民俗神141

第七节 神仙居住的地方143

一、洞天福地的来由144

二、洞天福地的堪舆学意义145

三、洞天福地的数量145

第六章 道教哲学与伦理学148

一、道家哲学是本源149

二、原始宗教的神学思想是基础149

第一节 道教哲学的思想渊源149

三、对儒家思想的融合151

四、对佛教哲理的吸收153

五、谶纬神学的影响155

六、对墨家思想的借鉴156

第二节 从道家哲学到道教哲学158

一、老子的哲学思想158

二、道家哲学体系的建构160

三、黄老学的分化161

四、道教哲学的产生161

五、道教哲学与道家哲学的同异164

第三节 道教哲学的发展167

第四节 道教哲学的主要内容173

二、宇宙生成论174

一、本体论174

三、生命论175

四、认识论177

第五节 道教的伦理学177

第七章 道教的医学和养生学181

第一节 道教医学的由来181

一、道教医学的兴起是道教组织发展的一种需要181

二、道教医学的兴起是道教继承原始宗教文化的一种必然182

三、道教医学的兴起是道教追求的“长生久视、羽化登仙”终极目标的需要182

四、道教医学的兴起是宣传神学思想的一种需要183

五、道教医学的兴起是道教“救己济人”、“重道贵人”的生命伦理学所要求的183

第二节 道教医学的发展184

第三节 道教医学的特质属性186

一、道教医学是传统医学的一个流派186

二、教道医学带有很浓厚的人文性187

三、道教医学自始至终表现出了医学和神学的双重性188

四、道教医学在道教组织内呈现出普遍性的特征188

五、道教医学的实验性188

第四节 道教医学中的特殊疗法189

一、从宗教巫术到心灵疗法189

二、从修善说教到道德疗法190

三、从“道”的宣扬到信息疗法191

五、方技疗法192

六、内、外丹修炼192

四、符号疗法192

第五节 道学对传统医学的影响193

一、具体疗法上的影响194

二、精、气、神学说的影响195

三、道学辩证法对中医学的影响196

第六节 道教的养生学197

一、把握主客体关系198

二、以德养生和以气养生199

三、身国同治的模式200

四、形神俱炼201

五、追求生命的超越202

第七节 养生文化与文化养生202

一、养生文化203

二、文化养生207

第八章 道教的炼养方技213

第一节 静功炼神类方技213

一、心斋法213

二、守一法214

三、存思法215

第二节 静功炼气类方技216

一、服气法216

二、胎息法218

第三节 动功炼形类方技219

一、导引术219

二、按摩术、武术220

第四节 动静功相结合的啸法221

第五节 外丹黄白术222

一、外丹黄白术的起源与发展223

二、外丹黄白术的实质225

三、外丹黄白术的历史价值226

第六节 内丹学227

一、内丹学的形成与发展228

二、内丹学的基本理论229

三、内丹学各派简介233

四、内丹学的历史价值236

第九章 道教的文学艺术239

第一节 道教文学的题材239

二、神仙、道士、鬼怪类240

一、道论和神学类240

三、教理、教义、教戒类241

四、活动及宫观类242

五、修道情感类243

六、评述类243

七、奏章、颂词类244

第二节 道教文学的形式244

一、小说244

二、散文246

三、诗词247

四、戏曲248

第三节 道教文学的特征249

一、内容上的特征249

二、表现手法上的特征251

第四节 道教的艺术254

一、音乐254

二、舞蹈257

三、戏剧258

四、绘画258

五、雕塑与建筑260

第十章 道教文化与民间风俗264

第一节 道教文化与民俗的关系265

一、道教文化对民俗的吸收265

二、道教文化对民俗的整合和提升266

三、道教文化在民俗中的渗透和沉积267

一、生育民俗269

第二节 生命学说与婚寿礼俗269

二、婚礼民俗270

三、寿庆民俗272

四、阴间传说274

第三节 神仙生日与民间庙会275

第四节 道教与民间节日281

一、过年281

二、端午286

第五节 斋醮法事在民间288

第六节 道学与民众心理290

一、民众层面上的影响290

二、在“士”中的影响295

后记30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