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理论修辞学 宏观视野下的大修辞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张宗正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4866X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21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44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理论修辞学 宏观视野下的大修辞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言语交际活动与言语修辞活动1
第一节 言语交际活动2
一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交际环2
(一)交际环2
(二)交际环的形式组合4
1.单交际环4
2.组合交际环4
3.异域重合交际环7
(一)对应关系和交际结9
1.双向对应关系和正交际结9
二言语交际的基本关系:交际结和交际场9
2.单项对应关系和逆交际结10
(二)时空关系和交际场11
1.同时空交际场11
2.异时空交际场11
(三)交际结与交际场的交错组合12
1.同时空正交际结12
2.同时空逆交际结12
3.异时空正交际结12
4.异时空逆交际结12
(一)角色对应13
(二)话题一致13
三交际功能的实现13
(三)语码相同16
第二节 言语修辞活动18
一修辞能力18
(一)修辞思维能力19
1.预期效果的能力19
2.认知语境的能力20
3.变异创新的能力21
(二)修辞行为能力30
1.语言驾驭能力30
2.资源调动配置能力35
(一)参与事件36
二修辞活动36
1.事件类型37
2.事件作用37
(二)确认自我40
1.确认自我的角色和身份40
2.确认自我的修辞意图40
(三)择取信息40
1.相关信息40
2.有效信息42
(四)编码传输42
1.选择信道42
第三节 修辞作品44
2.反馈调控44
一行为修辞作品44
(一)不以语言为基础的行为修辞作品44
1.自主调控44
(五)控制调整44
2.编排信码44
(二)以语言为基础的行为修辞作品46
二言语修辞作品47
(一)口语修辞作品47
(二)书面语修辞作品47
第四节 修辞现象的本质和特点48
一修辞现象的本质48
(一)修辞是创新、求异的思维品质48
(二)修辞是个性化、意图化的认知方式50
(三)修辞是载意、求效的行为过程51
(四)修辞是优化的、智慧化的生存运作53
二修辞现象的特点55
(一)修辞能力和修辞思维的人类共性55
(二)修辞活动和修辞作品的民族个性56
第五节 修辞学和修辞学的任务60
一修辞学60
二修辞学的任务63
(一)研究“修”63
(二)研究“辞”64
第二章 修辞主体、修辞角色、修辞身份69
第一节 修辞主体69
一修辞主体69
二修辞主体的固有特点69
1.性别70
(一)性别年龄因素对交际活动的影响70
2.年龄72
(二)民族宗教因素对交际活动的影响73
1.民族73
2.宗教77
(三)职业地位因素对交际活动的影响78
1.职业78
2.地位80
(四)学养经历因素对修辞活动的影响81
1.学养81
2.经历85
(一)隐性临时特点89
1.心境89
三修辞主体的临时特点89
2.情绪90
3.体况91
(二)虚拟临时特点91
第二节 修辞角色93
一编码角色的修辞活动94
(一)修辞活动的环节94
1.形成修辞意图94
2.确定修辞策略95
3.调用修辞环境96
4.编发信息代码98
(二)修辞活动原则101
1.贯穿意图宗旨101
2.把握对象特点102
3.信息有效切当102
4.形式得体和谐103
(一)修辞活动的环节104
1.明确接收意图104
二解码角色的修辞活动104
2.选择角度层次面105
3.解析语码信息106
4.做出恰当反应108
(二)修辞活动的原则110
1.把握对象的原则110
2.慎对语码的原则110
3.还原语境的原则112
4.自主反馈的原则112
一固有修辞身份和对应修辞身份114
(一)固有修辞身份114
三修辞活动中修辞角色的换位114
第三节 修辞身份114
(二)对应修辞身份115
二、潜在的修辞身份与显现的修辞身份115
(一)潜在的修辞身份115
(二)显现的修辞身份116
(三)修辞身份的错位和调整116
1.修辞身份的借位116
2.修辞身份的调整117
(四)双重修辞身份118
(五)多重修辞身份119
(一)主导性身份121
三修辞身份对交际活动的影响121
(二)跟从性身份123
(三)对等性身份124
第三章 修辞语境126
第一节 修辞语境的性质126
一关于修辞语境的各种学说126
二修辞语境是对应修辞行为的范畴130
三修辞语境是修辞主体以外的客观存在131
四修辞语境是修辞主体认知的存在134
五修辞语境的系统性与开放性136
(一)修辞语境的系统性136
1.修辞语境结构的系统性136
2.修辞语境功能的系统性137
(二)修辞语境的动态开放性138
1.客观存在不断被发现,纳入修辞语境138
2.新的语境项目不断产生,加入修辞语境139
3.语境项目性质不断变化,改变修辞语境139
4.事件语境同修辞活动共变140
六修辞学语境与语用学语境的同异140
(一)修辞语境是行为语境,语用语境是话语语境141
(二)修辞语境是变效语境,语用语境是变义语境143
(三)修辞语境的灵活性和创造功能,语用语境的程序性和推导功能144
(四)修辞语境的个别性和一次性,语用语境的类型性和复现性146
(五)修辞语境的主观性和语用语境的客观性147
第二节 修辞语境的系统149
1.自然背景150
(一)背景150
一时空语境150
2.人文背景153
(二)前景154
1.时间154
2.地点154
3.道具154
二事件语境156
(一)事件的性质决定修辞活动的总规约156
(二)事件进程对修辞行为的约束和影响157
(一)对象人物语境160
1.直接对象160
三人物语境160
2.间接对象161
(二)道具人物语境163
四 文本语境164
(一)语体语境164
(二)上下文语境169
1.篇章169
2.段落171
3.句组172
4.句子173
第四章 修辞域和修辞场176
第一节 真实修辞域176
一真实的修辞主体176
(二)真实的聆听读解者177
(一)真实的言说写作者177
二真实的修辞语境179
(一)真实的时空语境179
(二)真实的事件语境180
(三)真实的对象语境和真实的文本语境180
三真实的修辞活动181
第二节 虚拟修辞域182
一虚拟的修辞主体182
(一)真实人物的语言描摹182
(二)心理人物的语言再现183
二虚拟的修辞语境183
(一)真实语境的语言描摹183
(二)心理语境的语言再现184
三虚拟的修辞活动186
(一)真实修辞活动的语言描摹186
(二)心理想象修辞活动的语言创造187
第三节 真实修辞域同虚拟修辞域的关系188
一虚拟修辞域在真实修辞域中的地位188
二真实修辞域同虚拟修辞域的相对关系189
(一)虚拟域的无限递归性189
(二)虚拟域的相对真实性190
三不同域范畴各项目间的匹配关系192
(一)分解域范畴各层级项目193
(二)匹配可能性的推导实例194
四真实修辞域对虚拟修辞域的管辖约束关系197
(一)常规管辖约束关系197
(二)特殊管辖约束关系198
一 有助于科学地确立辞格201
第四节 区分真实修辞域和虚拟修辞域的意义201
二有助于科学地评价效果204
第五节 修辞场205
一修辞场范畴的区别特征205
二修辞场范畴的层次特征206
三修辞场范畴的图式特征207
四修辞场范畴研究的探索207
第五章 修辞心理思维机制209
一动机210
(一)言语行为动机210
第一节 思维取向210
1.传递信息的动机211
2.抒发感情的动机211
3.获取信息的动机211
4.驱动使令的动机211
(二)修辞行为动机212
1.效率动机212
2.效果动机213
二注意和心向215
(一)注意215
(二)心向216
一有序思维心理活动217
(一)联想思维217
第二节 思维心理217
1.联想思维的发生218
2.联想思维的路径222
(二)运思225
1.逻辑运思226
2.似逻辑运思229
3.非逻辑运思231
二无序思维心理活动232
(一)想象232
1.再现想象232
2.创新想象234
(二)联觉235
1.视觉感知与听觉感知联觉236
2.视觉感知与触觉感知联觉237
3.听觉感知打通触觉感知的联觉238
4.视觉感知打通味觉感知的联觉238
5.听觉感知打通味觉感知的联觉239
6.触觉感知打通味觉感知的联觉239
7.嗅觉感知打通视觉感知的联觉240
8.听觉感知打通嗅觉感知的联觉240
第三节 思维形式242
一常规思维242
(一)概念的常规运用242
1.同一关系概念的把握和运用242
2.相交关系概念的把握和运用245
3.包含关系概念的把握和运用245
4.全异关系概念的把握和运用246
(二)判断的常规运用247
1.严格遵循判断的规则247
2.判断类型的选择运用248
(三)推理形式的常规运用252
1.归纳形式的常规运用252
2.类比形式的常规运用253
3.演绎形式的常规运用254
二变异思维逻辑255
(一)概念的变异256
1.概念本身的变异规律257
2.概念变异使用的规律260
(二)判断的变异262
1.判断的变异类型263
2.判断的变异运用267
(三)推理的变异269
1.直接推理的变异规律269
2.演绎推理的变异规律274
第六章 修辞手段283
第一节 格手段284
一格位285
二格位变体286
三格位、格位变体的基本属性287
(一)抽象性287
1.形式的抽象性287
2.功能的抽象性288
2.变异不是语言层面的现象289
(二)变异性289
1.变异性是格位的本质属性289
3.变异发生在思维结构层面290
(三)生成性290
1.生成格位变体的能力291
2.生成格例的能力292
四格位和格位变体示例294
(一)比喻格位294
1.正喻294
2.否喻297
3.倒喻298
4.较喻301
(二)比拟格位302
1.同位式比拟303
2.修饰式比拟305
3.陈述式比拟305
4.动宾式比拟306
5.补充式比拟306
6.呼告比拟307
(三)拈连格位307
1.明拈式307
2.暗拈式309
7.状补同语式(X地D,D得X)310
6.定状同语式(X的A,XD)310
5.主谓同语式(D1的D1,D2的D2)310
4.定中同语式(A样的A)310
2.定谓同语式(X的A,X)310
1.主宾同语式(A是A,X的A是A,A是X的A)310
(四)同语格位310
3.主定同语式(A有A的B)310
8.定补同语式(X的A,D得X)311
9.否定同语式(非A的A,A的非A)311
10.关联同语式(因为A,所以A,/不但A,而且A,/如果A,就A)311
(五)追加格位311
1.追饰式311
2.追心式X,X的/地M/D312
3.追补式312
(六)抵牾格位313
4.追宾式D,DA,DB313
5.追主式D,AD,BD313
1.并列抵牾式A·(-A)314
2.偏正抵牾式A的(-A)314
3.中补抵牾式X得(-X)314
4.主宾抵牾式A是(非A)314
5.主谓抵牾式A——(非A)314
6.关联抵牾式314
第二节 非格手段315
一技法315
(一)语音形式修辞技法316
1.押韵316
2.同声319
3.叠音320
4.析音322
5.摹音324
6.停延325
7.节奏327
8.同音330
(二)语词形式修辞技法332
1.转类法332
2.易序法338
3.缩略法340
4.借用法342
5.异称法345
1.问答法——设问和反问347
(三)语句形式修辞技法347
2.排叠法——排比和层递348
3.总分法——并展352
4.错易法——倒装与错综354
(四)非语言材料运用技法357
1.文字运用技法357
2.标点运用技法361
3.临时符号的创造技巧369
二炼法371
(一)“炼字”、“炼句”在传统修辞学中的地位371
(二)“炼字”与“炼句”说与辞格系统的纠缠372
(三)“炼法”中的“炼词”和“炼句”373
1.炼词法374
(四)炼法的分类374
2.炼句法375
第三节 格手段与非格手段的区别与联系375
第七章 修辞效果和修辞评价379
第一节 修辞效果379
一对修辞效果的理性认识379
(一)修辞效果是对修辞意图的实现379
(二)修辞效果由交际双方共同创造380
(三)言语修辞效果与言语交际效果的关系381
二修辞效果的分级382
(一)正效果382
(三)负效果386
(二)零效果386
第二节 修辞评价与修辞效果的关系388
一修辞评价与修辞效果的区别388
(一)效果的客观性与评价的主观性388
(二)效果的即时性与评价的延时性389
(三)效果对应意图,评价另有标准389
二修辞评价与修辞效果的纠葛390
第三节 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391
一修辞评价主体392
(一)复合评价主体392
1.表达角色作为评价主体392
2.接收角色作为评价主体395
(二)单纯评价主体396
(一)修辞活动的完整过程397
二修辞评价客体397
1.对主体修辞身份的评价398
2.对主体修辞意图的评价400
3.对修辞策略的评价401
4.对修辞环节的评价403
5.对修辞效果的评价408
(二)修辞活动的物质成果410
1.言语形式的修辞作品410
2.其他形式的修辞作品410
(一)同时空评价412
1.正交际结交际主体的评价412
2.逆交际结交际主体的评价412
一评价时空412
第四节 评价时空和评价标准412
(二)异时空评价413
1.淡化评价时空的修辞评价413
2.突出评价时空的修辞评价413
二评价标准413
(一)评价原则不等于评价标准414
(二)评价标准体系414
1.多视角标准414
2.多时空标准414
3.多层次标准415
4.多环节标准415
5.多级别标准415
参考书目416
后记419
热门推荐
- 2783875.html
- 3243567.html
- 3762105.html
- 2615222.html
- 2601551.html
- 3747344.html
- 2427274.html
- 1254187.html
- 3346941.html
- 22681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190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408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656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460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795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707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374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057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986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02774.html